APP下载

中职学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现实症结与路向探索

2022-03-24黄海建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产教办学校企

黄海建

(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广西 南宁 530012)

2020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教高厅函〔2020〕16号),为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种实践方案,也为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提供了具体的政策指导意见。其中《指南》明确提出了产业学院的7个建设任务,包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等,同时指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发挥企业重要教育主体作用,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校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由此可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紧密对接产业生产标准、岗位标准,并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动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现代产业学院聚焦于高职层次职业教育建设内容,但是在实践中逐渐成为中职学校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基于此,本研究以产业学院建设的顶层设计、治理结构、特色办学、整合资源等作为切入点,提出中职学校产业学院建设的路径,为中职学校产业学院的建设提供方案。

一、从“逻辑”到“据理”:中职学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背景释义

中职学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政策抓手,从政策导向逻辑、产业发展逻辑、人才培养逻辑等三重逻辑为出发点,探究中职学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据理”依据,进而积极探索符合中职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类型化道路。

(一)政策引领下现代产业学院的嬗变

现代产业学院是以校企共建为主要形式,着重加强中职学校紧密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进而建立新型信息、人才、技术、物质资源共享机制和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为此要积极探索中职学校与产业融合、中职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了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2018年2月,教育部联合六部门共同印发了《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确定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要“推动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在上述政策的基础上,职业教育倡导打通职业教育与产业之间、中职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围栏,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此,2020年7月《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颁布实施,使中职学校与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在这一政策的引领下,黑龙江、广西、广东等地中职学校与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实现了从高等教育向中等教育的迁移,从理念到实践的嬗变。

(二)产业发展下现代产业学院的时代使命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属于典型的跨界教育。中职学校往往通过人才供给、技术改造、技术转化、师资培训等方式,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有效融合,对于区域经济社会的产业升级、技术改造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世界范围内正掀起一场以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等为核心的技术革命,数字化、智能化已经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对于一线技术操作型人才需求的培养规格和能力结构都需要应时而变。为此,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不仅需要强调传统专业知识能力、技术能力、岗位能力、综合素养等,同时更需要数字化素养、智能化技术以及创新能力等。以往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往往停留在浅层次的就业合作,中职学校专业建设方向、课程内容设置、教学环境设计等往往滞后产业发展,其人才培养也无法完全契合未来产业发展的最新需求,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定位无法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满足产业生产和运转的素质要求,人才培养规格不符合岗位能力要求。基于此,为了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别是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对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供给的要求,校企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便是提高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产物。

(三)质量育人背景下现代产业学院的内生诉求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将“坚持育人为本”作为“建设原则”中的首要原则。与高职和职教本科相比,我国中职学校以培养服务于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己任,聚焦于第一线的产业工人,这是中职学校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是由我国的教育目的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主张强化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新一轮“技术革命”背景下,中职学校人才培养不仅是衡量一所中职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同时更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这就要求中职学校聚焦人才培养的全理念、全过程、全内容。以往我国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着以就业为导向,忽视了学校办学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发展,呈现出严重的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人才培养定位、规格、质量。为此,中职学校要严格遵循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完善“供给”与“产出”两个人才培养关键环节。其中“供给”就是要求中职学校能够按照人才培养规律,适应产业发展对于中职人才培养的需求,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学生供给优质的课程、实训、师资等资源,这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先决条件。同时,还需要做好“产出”工作,即转变中职学校原有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价值观,积极规划好学生职业生涯、搭建就业创业资源平台。为此,校企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就是实现校企优质办学资源的集聚,在强化人才培养“供给”与“产出”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共同制定组织架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学机制、师资队伍以及开展实训教学等,并将产业发展的人才质量规定、真实生产环境、岗位平台迁移到中职学校之中,使学生在中职学校就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岗位任务,真正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二、从“现象”到“本质”:中职学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现实症结

现代产业学院是校企共建新型的组织体系,是从“传统校企合作”到“现代产业校企合作”转型的产物,更加重视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深入开展产教融合,实现中职学校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然而在实践层面上,中职学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在制度设计、治理体系、模式构建、资源供需等方面存在着现实症结,影响到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因此要从产业学院的“现象”出发,找到中职学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现实症结的“本质”。

(一)制度设计:现代产业学院制度体系不够健全,缺乏整体顶层设计

在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引领下,我国中职学校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且在实践中探索通过建设产业学院推进中职学校高质量发展。作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产物,现代产业学院被誉为一种新的学校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途径,其发展时间并不长,在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宏观规划上稍显不足,对其发展的规范性和鼓励奖励政策也未出台有关文件[1]。诚然,《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明确指出“决定在特色鲜明、与产业紧密联系的高校建设若干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由此可见,《指南》原本规划由高等学校开展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但是,在实践中也选择了一些综合实力强、办学水平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的中职学校作为现代产业学院试点。一方面,由于试点时间短,特别是在微观政策层面上缺乏相应制度的支撑,所以中职学校普遍选择性地探索建设产业学院的定位、方法、方式等,呈现出“摸着石头过河”的开拓性实践;另一方面,中职学校普遍缺乏建设产业学院的顶层设计,师资配置、经费供给等缺乏长期性的规划和设计,这也在客观上导致师资缺乏、经费供给不足等问题,影响到中职学校产业学院的高质量建设和可持续性发展。

(二)治理体系:现代产业学院发展治理体系松散,缺乏协同治理

产业学院的应然状态是校、企、政等共建,一是以培养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核心,实现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目的;二是以服务社会为价值取向,将中职学校、产业、社会等集合在同一场域,形成“校—企—社”发展共同体,进而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目的,实现校企共赢。然而,由于我国中职学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处于初级阶段,在建设实践中出现了治理体系松散、缺乏协同治理等问题。一方面,现代产业学院治理体系松散。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现代产业学院属于典型的混合所有制的二级组织架构,其治理主体包括学校、企业等治理主体,并且在建设理念、资源分布、治理惯习等方面出现异质化特征,所以其治理结构出现松散的问题,特别是在治理结构、治理能力等方面仍然在探索过程中,呈现出校企双方治理产权不清晰、校企治理碎片化、校企治理目标分散化等问题。另一方面,产业学院各主体缺乏协同治理。由于校企双方各自持有不同的建设价值取向,所以在产业学院建设的治理方式上存在着差异性,其中学校往往力图通过校企合作,从企业争取到更多优质的办学资源,以提升学生培养质量,而企业则更关注于经济效益,特别是可以通过办学获取直接的经济利益或者税收政策等间接经济效益。所以,在合作中双方投入的设备、经费等在产权的界定、归属、流转、经济收益等方面都没有清晰的划分,企业开展现代产业学院的积极性不高。

(三)模式构建:现代产业学院办学模式同质化严重,缺乏办学特色

虽然现代产业学院是一个产教融合不断发展的全新产物,但是绝大多数现代产业学院的办学模式还没有脱离原有的传统体制,往往呈现两种形式,即独立设置或挂靠到原有教学系部,但是这两种办学模式无法突破原有职业学校办学治理结构,依然沿用原有的办学模式和治理惯性,呈现出办学模式同质化的问题,这就导致现代产业学院发展模式办学特色不突出,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提高。一方面,我国现代产业学院除了一部分采用混合所有制模式外,大部分都挂靠在中职学校的某个教学系部,其日常教学、管理、评价等都由学校开展,企业参与其中的程度比较低,校企产教融合程度低、形式松散,导致其办学模式与中职学校原有的办学模式一模一样,同质化严重,导致办学缺乏特色。另一方面,校企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定位不清晰也导致办学特色不鲜明。由于中职学校在没有充分开展区域产业发展调查的情况下就引入企业参与创办现代产业学院,使得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方向等都缺乏清晰的规划,这加剧了人才培养同质化,不仅偏离了国家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初衷,也不利于现代产业学院的高质量发展。

(四)资源供需:现代产业学院资源供需匹配度不高,缺乏资源聚集

校企共建现代产业学院重点在于打通学校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围栏,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聚集,进而实现产业学院育人的本质任务。现代产业学院要汇集“政校企行”治理主体的优质办学资源,形成优质资源的集聚效应。诚然,办学资源是中职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中职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的一种新型教育载体,打破了以往“点对点”校企合作模式,是传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以及技术咨询服务的升级版[2]。但是,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却存在着资源供需匹配度不高的问题,导致现代产业学院难以实现资源的集聚效应,影响到学院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企业参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往往停留在为中职学校学生提供实训操作的“硬件”设备层面上,甚至有些企业提供的设备都是淘汰的、技术落后的设备,而缺少先进技术设备的支持,尤其是前沿技术等常态性“软件”支持偏少,而这些正是中职学校需要的,从而影响到中职学校育人的效果。另一方面,现代产业学院共享行业协会信息资源相对滞后。行业协会信息资源往往是本行业具体发展情况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方向、规格等,然而在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实践中往往缺乏行业协会信息资源的有效掌握,包括行业人力资本预测、行业发展规划、行业标准制定、职业资格认定以及校企资源配置等,由此便产生信息不对称、供需结构性矛盾,极大地制约了产业学院合作主体的共生效应[2]。

三、从“实然”到“应然”:中职学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路向探索

中职学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全面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种重要载体和必然举措。针对现代产业学院在制度体系、治理体系、办学模式、资源供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中职学校应该从顶层设计、善治赋能、提质培优、资源赋能等维度,从“实然”到“应然”来探索符合中职学校“类型化”发展的路径。

(一)顶层设计:制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实现从“无序生长”到“有序发展”

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策过程中的实践探索,也是实现中职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由于现代产业学院在我国实践探索的时间较短,对于“如何建设”还存在着难点。为此,中职学校要做好顶层设计,为现代产业学院发展提供校本政策保障,实现从“无序生长”到“有序发展”。

一方面,中职学校要做好“类型化”教育定位,根据自身发展的基础做好规划,以保障现代产业学院顺利办学。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化的教育,这就决定了中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独立性和特殊性,为此中职学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要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为蓝本,结合学校优势专业发展情况制定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规划,既要准确定位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还要做好产业学院的教育教学资源的集聚;既要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原则贯穿于产业学院建设中,同时又要根据区域产业需要和学校专业发展,统筹产业与学校之间的关系,设计好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目标和整体布局,做到既回应国家发展规划政策导向的应然需要,也符合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实然选择[3]。另一方面,为了保障中职学校现代产业学院从“无序生长”到“有序发展”,中职学校要充分考虑学校、企业等参与建设治理主体的利益诉求,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强化产教深度融合,制定权责制度、运行制度、财务制度等,保障各方权益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实现“有序发展”。

(二)善治增效:建立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治理机制,实现从“管理模式”到“治理模式”的转变

现代产业学院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现代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的保障。现代产业学院主要由中职学校、企业、行业等多元治理主体所构成,涉及多元利益诉求、多维度的价值取向以及复杂的治理关系,为此现代产业学院必须建立内部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治理机制,实现从“管理模式”向“治理模式”转变。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中职学校、企业等多元治理主体的办学资源,建立以中职学校、企业、行业等为主体的现代产业学院治理体系,这是现代产业学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校拥有技术研发与转移能力、人才培养能力,企业拥有先进的设备、技术以及实习实训场地等,校企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可以实现办学资源的集聚,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现代产业学院治理体系,就是要强化现代治理组织的建构。具体而言,要建立校企双方为主体的产业学院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董事会制度,制定完善董事会决策、管理层管理和监督职责等规定,避免出现由于权力交叉和责任冲突而造成的治理低效。另一方面,要完善现代产业学院治理机制,进一步优化现代产业学院的内部权力配置能力,以保障现代产业学院可以健康有序运行。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建立治理委员会或执行委员会,厘清学校与企业等各主体的关系,特别是对于各主体投入的设备、经费等在产权的界定、归属、流转、经济收益等作出明确规定,明晰权利边界和权利保障机制,使学校的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企业的治理制约和监督作用等能够在产业学院治理中得以充分发挥,以保障现代产业学院在校企深度合作下不断从产教“松散型”向产教“紧密型”推进,实现中职学校高质量发展,形成政府监管协作、学校主导、企业深度参与、行业协同并进的治理格局。

(三)提质培优: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平台,提高可持续发展动能,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有机融合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突出高校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优势,强化‘产学研用’体系化设计,增强服务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现代产业学院育人培养定位不仅是为了就业,也在于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平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一方面,精准定位产业发展对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细化中职学生能力内涵与结构,进而确定现代产业学院发展的方向。在产业、行业发展调研的基础上,中职学校要充分利用政府、企业和行业等优质的办学资源,有针对性地以现代产业学院为依托确定专业建设方向、课程内容、教学改革方向、师资能力培养等内容,并且通过大数据平台、区块链等最新信息技术工具,针对产业和行业发展,形成动态化、可持续性的数据监测与评估系统,为及时调整办学方向做保障。同时,中职学校的现代产业学院必须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培养,强化紧跟产业发展的技术前沿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冲击下,原来为产业、行业培养一线技术工人的定位发生了变化,信息化素养、智能化操作与维修等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为此中职学校的专业培养要因时转型,积极开展产业技术与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培养,使学生不仅具备岗位适应能力,也具备信息化素养、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技术研发能力等,更好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使产业发展、学校育人、技术研发、技术应用等都得以实现,以此搭建现代产业学院“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平台。另一方面,为了调动企业参与现代产业学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职学校要以产业学院为依托,打造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不仅可以将院校和企业的优质师资、技术人员、实训设备和研发团队汇集到现代产业学院,同时还可以作为学生实习实训、企业员工培训以及技术研发、改造、转移的重要平台,进而提高中职学校服务产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资源赋能:加强校企办学资源的有效配置,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实现“投入”与“产出”之间线性增长

相对于传统中职学校二级教学系部,现代产业学院强调校企共建,在此基础上实现校内外教育资源的统筹。针对校外投入优质资源偏少等问题,中职学校要立足于职业学校办学优势,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将校内外办学资源的有效配置作为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重要手段,实现资源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而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实现“投入”与“产出”之间线性增长。

一方面,中职学校要立足地方办学的优势,主动对接、融入地方产业发展,通过构建与区域产业发展高度融合的专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强化中职学校育人职能和社会服务能力。通过政策支持、制度保障、资金供给等手段,充分发挥政、校、企、行等各主体教学资源和社会资源,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具体而言,政府做好现代产业学院政策设计与规划、经费供给等工作,发挥其桥梁与纽带作用;学校则为政、企、行等资源的进入做好制度设计,以保障资源的有效融入、匹配与优化;企业和行业则利用其社会资源,为现代产业学院供给先进设备、技术能手、先进管理经验等,为培养一线技术工人做好保障。通过资源有效配置和多主体共生为基础,凸显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明确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定位,积极培育政府、学校、企业和行业多元主体间的利益“共生点”,建设集教学育人、技术研发、技术转让、员工培训、农民工转移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产业学院。

另一方面,现代产业学院需要在实践中探索中职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相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而言,中等职业教育往往被误解为“就业教育”,这会将中职学校办学定位压缩在功利主义的陷阱中,无法彰显其特色发展与类型特征。为此中职学校应该依托产业学院,既要大力开展人才培养活动,还要探索特色发展的项目。例如,以技术研发与转让为特色的“技术大师+技术研发平台”,不仅可以吸引企业大师、先进设备与前沿技术,同时还可以实现办学的品牌铸造,进而促使政、校、企、行等多元主体都可以实现“投入”与“产出”之间线性增长。

猜你喜欢

产教办学校企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