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评两则

2022-03-24吕雪萱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十字街小洞特尔

吕雪萱

《重返查令十字街84号》:一场因书结缘的奇遇

隔着大西洋,一生未曾谋面的两个人因书结缘,凭借书信往返,相知相惜二十年。这个发生于二战后的真实故事,也是你我生活中可能亲历过的琐碎点滴,当下毫不起眼,事后回想起来却又那么动人。之所以兴起阅读《重返查令十字街84 号》一书的念头,全是为了填补作家前作《查令十字街84 号》结局所留下的未竟之志,一求遗憾消弭,尾随作家脚步,踏上她朝思暮想的英伦梦土。

海莲·汉芙,一位不具知名度的美国作家,长期深居纽约上东区,喜欢在文字里寻找共鸣,因钟情心仪的书籍,渴望曾有阅读人在扉页上题签、于每页空白处写下心灵相通的注记而爱上“二手书”;但苦于当地书店旧书难觅,借由《星期六文学评论》广告因缘,得以透过信件漂洋过海,依托彼岸书商代寻。查令十字街84 号就是伦敦一家专营代客找书服务的“马克斯与柯恩书店”的地址。

书店经理法兰克·铎尔诚信与勤劳贴心的服务打动了海莲,在战后英国每户每周仅能配给少量食物,每人每月只分得到一颗鸡蛋的年代,手头并不宽裕的海莲在托付代购的书单之外,逢年过节便寄些物资给法兰克,请他分送给书店里工作的伙伴。海莲暖心的义举赢得了书店全员友善的情谊,而与法兰克买卖通信的关系,逐渐升华为切磋文学、品论译作、知识分享与彼此关怀的友谊。

“春意渐浓,我想读点儿情诗。别寄给我济慈或雪莱,我要的是一种款款深情而不是口沫横飞的。”海莲不加修饰的性情文字,让人不时嗅到她性格中隐约带有孤僻直爽的洒脱。信里她常分享读书心情,率真风趣地抒发生活里的牢骚。同时,从她下指令找书的态度上,更能领会她对法兰克,乃至书店职员们的信赖。他们常花上三四年工夫才帮她搜得一本指定的珍宝,他们明白她不会琵琶别抱另作他寻,而她也深信他们肯定会不负所托。这层基于书店对读者托付的忠诚、读者对书店信任尊重的默契,使得《查令十字街84 号》得以虏获出版圈及爱书人的戚戚之心。

被誉为“爱书人《圣经》”的《查令十字街84号》,实际上是由书店职员们与海莲共同完成的一本“书信体”结集协作。编录的信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莫过于每个人殷切盼望海莲造访伦敦时能够略尽地主之谊,偏偏经济拮据的海莲魂萦梦牵二十年,仍凑不足前往英伦的旅费。直到法兰克猝逝,书店结束营业,为纪念这一段跨越时空的“书缘”,海莲决定搜集书信面世出版,这才圆了她到访英伦的梦想。

因此,读《重返查令十字街84 号》不能略过《查令十字街84号》。

《重返查令十字街84 号》原书名直译为“布鲁姆斯伯里街的公爵夫人”,海莲到了伦敦之后,几乎天天接到热情书迷的邀约,他们纷纷驾车到饭店接她展开一场场华丽探险,于是便有了这个“自嗨”封号。

这是一本以“日记体”记录海莲壮游英伦时的所见、所闻、所感的作品,同具坦率的笔触,文风却与《查令》书大不相同,并不是表面书写体例的差异,而是作者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心境转化。

在《重返查令十字街84 号》里,明显少了过去书信中轻松地与知音随笔阔论的幽默,在一天一篇巨细靡遗、近乎流水账的叙述中,仍保有作家心灵底层最真实的自我。她算计着如何节省消费来延长逗留英国的时间,巴不得出版商别那么多心把关书迷邀约,让更多的宴请来减少自己的花费。经由文字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一个近乡情怯内心溢满慌乱,外表却故作镇定的作家。她落寞、自嘲,注定是个已经错过知音的女子,她毫不掩饰地记下点滴,让有缘的读者陪她珍惜在英国的每分每秒。

生命往往超乎常理。海莲在日记里写道:“几年前我什么都写不好,写的也卖不掉,我已不相信一分耕耘会有一分收获。我曾珍惜机会,竭尽全力,可是最后仍以失败告终。”但谁能料到奇迹几时发生呢?日记上写着“《查令十字街84 号》不是我最畅销的作品,却带给我此后收不尽的感人信件和接不完的温馨电话”,是这本书让她找回失落的自信,完成她走访英国的梦,丰富了她豁达的生命。

原书名《布鲁姆斯伯里街的公爵夫人》传达了一个属于海莲著述本书的中心观点,缘起于《查令十字街84 号》,忠于她密实的自学文学基础,验证了她心底对英国传统的痴恋向往。虽然中文版沿用《查令》书名只稍加了“重返”两个字,处在当今艰困的出版环境中,不只可以理解,还应当向提供多元知识视角的出版者致以敬意。

《洞》:挪威绘本作家通往想象的路径

挪威绘本作家厄伊温·图谢特尔热衷于探索图像叙事的各种可能性,让他收获好评、卖出多国版权的作品《洞》(2014 年,光明出版社),正是一部图像呈现上令人耳目一新的绘本创作。

这部作品从一间公寓里出现了一个小洞开始。这个起初出现在公寓墙上的小洞,仿佛拥有自身意志,忽而在墙上,忽而在地面,再从室内跑到室外,不断地转移出现在各个不同的角落。刚迁进公寓的屋主人无意间发现了这个会四处乱窜的小洞,在满腹困惑中他与小洞展开了一连串周旋,进而铺就了一则短短的都市传奇篇章。

跳脱常理,意外惊喜

《洞》的故事性不强,但因为跳脱常理,让人读起来有出其不意的惊喜。书中角色煞有介事的举措,也使得这个故事在荒谬中流露着一股低调的幽默感。一旦捧起这本书,不论小孩还是大人,目光都会不自觉地开始追随小洞,一页一页翻阅下去。看似简单的一个小洞,却显现了无穷的魅力。不过,真要说到牵引读者往下翻页的推动力,归根结底还得归功于图谢特尔别出心裁的书本形式。他的巧思体现在他特意在书本正中钻开的那个洞上面。

对,《洞》是一本名副其实的穿了洞的书。在内容形式多种多样的绘本创作中,挖有洞孔的作品并不罕见,比如经久不衰的经典幼儿绘本《好饿的毛毛虫》,就排着一溜洞洞来呈现毛毛虫钻过树叶、水果、蛋糕、棒棒糖等各种食物的路径。

但图谢特尔的这部作品有什么特别呢?如果能实际看见这本书,大概也就心中有谱了。因为你会发现,这本书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面向婴幼儿的玩具洞洞书,而且它的“长相”有点不太寻常——那个洞孔不但大剌剌地占据书本封面正中央,还一路穿透至封底。整本书从前至后都挂着一颗小洞,仿佛一本不小心被弄坏的书。但多亏有这个小洞,我们才有机会看到图谢特尔献出的一场有趣的纸本书实验。

洞孔成灵感泉眼

图谢特尔一直想做一本非常具有实体感的书。这件事放在心里一段时日后,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在素描本上戳开了一个洞,就这样开始围绕着每一页画纸上出现的小洞作画。对于一般人来说,穿破纸页的小洞很有可能会被视为一种缺陷,妨碍着画面的完整性。如何处理它们的“存在”呢?图谢特尔显然没被难倒,反而将它们巧妙地融入自己的画中。

他一页一页地在小洞四周补上几笔,比如横竖画上几条线,把小洞嵌在了公寓墙壁上;又或者画上几个圆圈,把小洞变成了商贩手中的一个气球;或补上脸孔的轮廓,让小洞变成了女孩仰头时露出的鼻孔……这些洞孔非但没有成为限制,反而像灵感的泉眼,催生了图谢特尔源源不断的想象力。即使只见到最后印刷出来的成品,在图谢特尔简约灵动的线条中,你也能感受到他当初从洞洞那里变化出各种画面的畅快心情。

增补画面,理出故事脉络

事实上,每当投入一部作品的创作,特别是非合作性质的个人创作时,图谢特尔都会尽可能地保留一种自由涂鸦的状态。他喜欢在创作初始阶段放任自己挥动画笔,不过多思考,只是跟随直觉往下画。待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画稿后,图谢特尔才会进入创作的第二阶段,开始更多地审视自己的画作,剪辑、拼贴及组合画稿,必要时增补一些画面,慢慢理出一条故事的脉络。《洞》的创作,也是如此。

这位挪威画家深信画画应该像孩童那样,保持一种自由的心性。有次受访时,图谢特尔在现场画画。一个无意间滴落的墨渍,经他勾勒几笔,竟变成了一张小狗的脸。他自言画画时喜欢从一个失误开始。这就像孩子们在生命懵懂时期面对画画这件事一样,他们总是很自在,没有什么条条框框。许多人在长大的过程中,因为习得符号和语言,因为有了互相攀比的念头而逐渐丢失了画画这种表达方式,对此图谢特尔感到分外可惜,认为那是人生中一项莫大的损失。

幸运地从孩提时期一直画画至今的图谢特尔,并不仅仅是持笔继续作画,在画技随着时日渐渐圆熟的同时,他没忘记敞开自己面向各种可能性。他说童年给予自己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一种视觉化和游戏化的思考方式。我们通过他的作品《洞》,也不难感受到这点——那个后来被带到实验室进行各种检测的小洞,并没被解释为究竟是什么。离开了实验室,它又高高地挂在了天上,没有表情,却又仿佛充满了表情。这个无言的洞,要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通往各种想象的路径。

猜你喜欢

十字街小洞特尔
希拉里·曼特尔“克伦威尔三部曲”的民族共同体形塑
路边的小洞
渴望浑身是铁的人
充满活力的视觉诗一一艾特尔·阿德南作品欣赏
钢笔帽上的小洞
《重返查令十字街84号》
焦虑转给其他人
谜语大搜集
铜钱草上的小洞
白癜风女孩尚特尔:用“缺陷”征服美国时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