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独立思考,方能去伪存真
——材料作文“不笃信权威,不迷信书本”立意简析及佳作点评
2022-03-24王淦生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
王淦生(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认识事物时,我们的判断会常常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笃信古人、权威和书本,听信大多数人的意见等。“自古以来”“著名专家表示”“书上说”“大多数人认为”等常见说法,就体现了这种影响。
请围绕这样的短语,延伸思考,充实论据,选取合适的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浅析】
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总会积累下许许多多的知识、经验、公式、定律……它们会借助古人之口、权威之言以及书本记载等形式留传下来,泽被后世,哺育后代。但是由于当时时代的局限和今天时代的发展,这些前人留下的经典却未必都能适应今天的环境和形势,甚至已变成谬误。所以,我们在接触这些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的时候就必须有一种不迷信权威、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孟子就曾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亚里士多德也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都说明“书”和“师”不可尽信、不可盲从的道理。
但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绝非全盘否定,而是以事实为依据、以实践为标准,对前人的文化遗产和权威观点辨伪去妄,去伪存真。如此才能保证我们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因此,写这篇作文首先要体现出思辨性。对待我们的审视对象,一是要注意作一分为二的分析,切忌观点偏颇。二是一定要有充足的论据——事实或道理,以此揭示“自古以来”“著名专家表示”“书上说”“大多数人认为”中的真伪优劣,使人信服。三是要讲究语言表达的分寸感,注意语言的温和得体,不宜过激,体现出对待权威、前辈、先学的尊重。
不迷信权威,不死抱书本;学会独立思考,去伪存真,我们才能真正提升自己。
习作点评
超越前辈,才是最好的继承
陈欣悦(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
牛顿,古典物理学的奠基者,人类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然而,物理世界的全部奥秘不可能被他一人垄断,真理也不会至他而结束。在他离世百年之后,另一颗巨星冉冉升起,那就是爱因斯坦。他的“相对论”既是对牛顿成就的发展,也是对牛顿学说的挑战。面对这位已逝的前辈,爱因斯坦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肺腑之言:“谢谢你,牛顿!对不起,牛顿!”
此言听来十分动情而又满含哲理。爱因斯坦之所以要“谢谢”牛顿,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超出,乃是依赖于牛顿宽厚的肩膀的支垫;之所以感到“对不起”牛顿,是因为自己的理论是对牛顿学说的突破,自己比脚下这位巨人站得更高,进而跃到了他的前面。
牛顿、爱因斯坦这两位隔世的科学家并无直接的师徒因缘,但在人类科学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他们二人均是至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科学发展的壮丽的“人梯图”上,总是闪耀着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美丽光焰;总会有一代代后来者在刻苦钻研的基础上不断质疑、完善乃至修正前人的学说,推进科学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还会有一颗颗新星升起,对爱因斯坦以及爱因斯坦的后继者说上一声“对不起”的,除非人类文明史从此止步不前。
我们的祖先数千年前就明白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道理,但这并不能真正改变国人迷信先辈的基因遗传。畅行于我们口头上的“泰山北斗”“万世师表”“高山仰止”之类的趋于极限的“最高级”形容词既表达了我们对卓有成就的前辈的一种无上的崇敬,同时又透着说话者一种自觉无法僭越的自卑。所以我们只能“亲其师,信其道”,而不敢有一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对不起”前辈的“越轨”之心。一旦师承于某位大师,师父便“终身为父”,徒儿则成了“门下走狗”,甚至连起名也只敢在其师的令名前着一“小”字作为自己的艺名。一旦留下师训,便是万世不移的定律、顶礼膜拜的经典,一代代传人便只能迷失在乃师的阴影里,甚至成为九斤老太口中念叨的“一代不如一代”的可悲的角色!
国画大师齐白石老人曾对他的学生说过的一句话特别发人深省——“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学”者,继承也,这是学术、事业发展的条件;而满足于“似”的,便是迷信,是盲从,是不思进取,最终只有“死”路一条。寥寥八字,浓缩了人类文化发展的至为深刻的道理。这句话对于画界之外的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同样是一句振聋发聩的警策之语。
放眼学界,追慕名人、崇拜大师的“积极进取”者不乏其人,可往往是趋同有余,求异不足。一旦倾慕上某位大师,便是全盘“师”化,一切唯大师马首是瞻。在这些人心目中名师永远是真理的风向标,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偶像,自己只能蹈着他们的足迹亦步亦趋。这样的“继承”是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离白石老人告诫的“似我者死”已经为期不远。
永远牢记住这一点:传承不是目的,超越才有出路;复兴不是复制,创新才能发展。我们就像一棵大树,传统是土地,是我们的力量之源;而天空,才是我们的发展方向。
【简评】
文章由爱因斯坦超越牛顿时的特殊而复杂的情感谈起,引出对“对待历史巨人该持的态度”这一问题的分析,深刻阐述了“后浪”不必迷信“前浪”,而且必须超越“前浪”的道理。在论证过程中,作者注意正反结合、对比论证,列举了由古至今社会上、文化界各种迷信权威、不敢超越前人的畏缩心理,深入探讨了此类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其后果,有深度,有新意。此外,本文在语言表达上凝练老到,与文章表达的主题相得益彰,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