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湘赣边区县域体育的发展路径

2022-03-24瑜,陈

湖北体育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边区县域体育

谭 瑜,陈 燕

(北京体育大学 国际体育组织学院,北京 100084)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方针,强调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征程。同时农业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民体育事业,积极推动城乡健康事业的协调发展。202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农村社会步入一个新发展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国务院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的战略任务和要求。国务院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的通知强调“重点加强基层体育组织建设,鼓励体育总会向乡镇(街道)延伸、各类体育社会组织下沉行政村(社区)”。可见,农民体育的发展和乡村体育的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和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步骤,是建设体育强国和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迫切所需。

湘赣边区,系湘赣革命根据地与湖南、江西两省交界地区重叠地带,涉及两省24个县(市、区),总面积5.05万km2,人口1 365万。湘赣边区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革命年代牺牲的烈士就达30万人[1]。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湘赣边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受区位偏远、交通落后、基础薄弱等因素影响,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滞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特征明显。即便如此,湘赣边区仍具备丰富的历史和自然地理优势。一是红色资源丰富。井冈山、莲花、永新、遂川、上犹等为原中央苏区县,第一面军旗、秋收起义、平江起义、三湾改编、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半床棉被”故事,是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的宝库。二是交通区位优越。地处“一带一部”黄金交汇区,可北上鄂豫皖、南达粤港澳、东接闽浙沪、西连渝川黔,已初步形成立体交通网络。国道319、320、106和沪昆、泉南等高速公路交织成网,沪昆高铁与在建的吉衡铁路、蒙华铁路,以及规划建设的渝长厦高铁等纵横交错。三是生态环境优良。区域内县(市、区)森林覆盖率均在55%以上,其中13个县森林覆盖率在70%以上。罗霄山脉是长江支流赣江和珠江支流东江的发源地、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四是产业特色明显。已初步形成以烟花鞭炮、陶瓷、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旅游、生态农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是中国花炮之乡、中国花卉苗木之乡、中国傩文化之乡和世界釉下五彩瓷原产地。五是合作基础良好。党的十八大以来,湘赣两省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泛珠区域合作为契机,签署《进一步推动湘赣合作框架协议》和《共建湘赣开放合作试验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把协同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为战略合作重点,在推动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协同振兴、资源服务共享、生态环保和社会治理共治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2019年湖南、江西两省共同推进建设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立足湘赣良好合作基础,传承红色基因,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湘赣边区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在此基础上研究湘赣边区县域体育发展路径,是推动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湘赣边区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矛盾的必由过程。本研究以湘赣边区县域体育工作现状和困境为基础,研究湘赣边区县域体育发展路径,旨在充分利用湘赣边区既有历史渊源、区位条件和现实基础,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为加快全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巩固湘赣两省脱贫攻坚成果,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探索经验。

图1 湘赣边区域图

1 湘赣边区县域体育发展现状

本文采用分层抽样原则,根据湘赣两省各县经济排名,在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24个县(市、区)中选取了GDP排名靠前和靠后的共4个县域作为研究的主体对象,分别是攸县、炎陵县、修水县、上犹县。

1.1 体育产业布局与发展

湘赣边区的县域体育产业建设主要为两方面:一是传统的体育场馆健身、体育培训服务,二是依托红色文化、自然地貌、区位交通、基础配套等资源开展的品牌赛事和大型活动,同时以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理念,催生体育休闲旅游产业。

据传统的体育产业发展方式而论,湘赣边区县域体育发展仍以市场需求为引导,积极鼓励社会力量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动员、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体育场馆及设施建设,引导场馆健身与培训服务业健康发展。据攸县文旅广体局2020年相关数据显示,县域内健身场所年接待健身人数1万人次,体育培训机构每年的培训人数超过4 000人。炎陵县文旅广体局2018年信息公开显示,其县域内健身场所年接待健身人数8万人次,体育培训机构每年的培训人数超过2 000人。修水县教体局2020年政府公开数据显示,其县域内室内健身场所年接待人已达12 000人次,体育培训机构每年培训人口超过1 500人。上犹县教科体局2019年信息公开显示,其县域健身场所年接待健身人数达1万人次,体育培训机构每年的培训人数超过5 000人。这4县场馆收费每人15元至30元每小时不等,平均每年每人次产生150元至300元的体育消费。这种传统的体育场馆健身和培训产业,在湘赣边区仍然是主流的体育产业发展模式。

湘赣边区依托自身丰富的“红色文化”“绿色资源”,以大型活动为桥梁,积攒体育人气,凝聚赛事商气。攸县自2019年起积极承办各类省级活动,如2019年湖南夏季乡村文化旅游节、2020年湖南第四届体育旅游节、2021年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等。炎陵县以建设文旅康养基地为目标,着力提升文化、旅游、体育公共服务能力,深化文体旅融合,2021年1至8月,炎陵县接待游客472.81万人次,文体旅综合旅游收入达36.29亿元。修水县以承办中式八球国际体育赛事闻名,直接促进体育消费。上犹县“体育搭台,旅游唱戏”,以阳明国际垂钓基地为优势举办竞技钓、路亚钓和休闲钓的专业大赛打造体育产业特色,做好体育文章,做活体育经济,助推体育与旅游深度融合,不断引进健康时尚的赛事活动,户外运动产业蓬勃发展,推出了自行车、龙舟、路亚、垂钓、马拉松等多张体育名片。路亚项目还被江西省体育局授予省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湘赣边区域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推动当地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湘赣边区域联合开展“穿越湘赣边,百日万步行”“湘赣边区跆拳道大赛”“洣水同源”篮球赛等系列红色文体赛事活动,促进体育与旅游资源有机融合,推动湘赣边区县域体育消费。

1.2 体育场地与设施建设

湘赣边革命老区为解决群众健身场地问题,满足群众文体需求,依托不同项目,输血和造血同源建设体育场地设施。2018年,攸县县委县政府出台了《攸县“门前三小”工程建设实施意见》,全面铺开了“门前三小”(小广场、小书屋、小讲堂)建设[2]。截止2020年,攸县区域内已经建成“门前三小”676个(含一小、二小),打造示范点60余个,总共拥有体育健身器材8 260件。2020年,攸县“门前三小”入选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截止2020年,攸县体育场地总面积达103.01万km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55m2。炎陵县自2012年起以国家体育总局“雪碳工程”为契机,满足“老、少、边、穷”地区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援建中小型公共体育设施。截止2018年炎陵县体育场地共有592个,体育场地面积36.284 4m2,全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01m2。修水县充分利用江西省体育彩票公益金,以“三个示范”创建工作为抓手(“三个示范”创建指示范乡镇/街道、示范村/社区、示范辅导站),大力配置全民健身设备,2019全年添配全民健身路径530套、篮球架137套、乒乓球台120套、音响300多台,截止2020年共建设了2 260个体育场地,修水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09m2。上犹县以中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的支持,构建全民健身设施,截止2020年上犹县已完成101个行政村、10个乡镇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场地建设,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88m2。

1.3 全民健身活动与赛事

充分利用群众身边的健身组织、健身设施,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近3年,攸县体育部门组织举办全县型群众活动赛事100余次,结合“门前三小”工程,指导乡镇和村级开展体育活动60多次,全县乡镇社区体育活动覆盖率100%,参与人数达10万人以上,涉及社会、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群体,2020年攸县体育部门组织举办群众活动赛事20余场,近千人的展示活动3场。炎陵县作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县,每4年举办一次全县全民大众体育运动会,定期举办“登湖南第一峰”活动、全县农民运动会等体育活动,广泛组织开展广播体操、拔河、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普及面广的体育运动项目和健身秧歌等活动,2020年炎陵县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5.65万人,占全县人口比重32.0%。修水县2019年体育工作报告指出,体育部门与县总工会、团县委联合主办了信华城彩色跑活动,开展了全民健身日“体育惠民100”活动、全县传统武术大赛等10余次大型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参加总人数共4万余人。上犹县2019年举办了第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新春龙狮拜年活动暨舞龙大赛、迎“三八”健身广场舞大赛、庆“5·1”“新时代、劳动美”全县职工系列体育比赛、第十九届龙舟赛等县级以上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全县2019年共组织有影响的各类群众健身活动19次,参与人数6万人次。

1.4 体育社团组织与管理

按照国家体育总局“三级联创”的文件精神,攸县、炎陵县、修水县、上犹县基本构建了县、乡(镇)、村、组四级网络组织体系。截至2020年,攸县已成立单项体育协会21个,在13个乡镇及社区、行政村建立152个全民健身站点,每个健身站点都培训了1~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攸县依托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服务中心和“门前三小”服务点,着力培训健身骨干,传播科学健身技能知识,形成了从县到乡镇、社区及部分村组的全方位体育工作网络。炎陵县有自行车协会、乒乓球协会、中老年门球协会、钓鱼协会等10余个群众自发组织的运动协会,协会以全民健身中心为主阵地,举办和开展公益性体育赛事、体育讲座、展览、体育健身技能培训、体质测试等活动。修水县有篮球协会、足球协会、田径协会、武术协会、长跑协会等10余个群众自发组织的运动协会,主要依据篮球、足球、羽毛球、健步走等运动项目,传播运动价值。上犹县有路亚协会、自行车协会等20余个群众自发组织的运动协会,不同协会需要举办多项体育赛事,以体育赛事带动全民健身,完善县域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攸县、炎陵县、修水县、上犹县实行注册式的智慧化管理,规范体育社团的管理工作,核查县域体育社团的人员规模、组织结构、财务状况等信息,制定相应的体育单项协会管理办法、年度工作考核办法。与此同时,强化体育社团的活动宣传力度,开展体育社团“网络宣传”行动,创新工作思路,按照“一协会、一网页”的原则,探索建立“拓展型”协会组织,使湘赣边区的体育社团网站覆盖率达到100%。

1.5 体育健身队伍培育与建设

健身服务人员为县域健身人群提供专业建议,指导人群开展适宜的健身活动,提高群众科学健身能力和水平,是推进乡村地区群众体育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攸县、炎陵县体育部门都是统筹安排各协会体育骨干开展培训工作,以“请进来,派出去”的形式壮大体育健身服务人员队伍、提高人员技术水平,组织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培训。截止2020年,攸县已举办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8期,在城区举办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39期,派骨干教师到乡镇社区进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184场次,共计培训20 000多人。炎陵县,已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共6期,每年培训体育健身技能超过1 000人次,截止2020年共计培训10 000余人。修水县、上犹县对于体育健身队伍的培育以篮球、足球、羽毛球、跆拳道等运动项目为主,以开展运动赛事为目标,培训包括运动技术的教学、竞赛规则的裁判、赛事运营的服务等方面内容。截止2020年修水县具有篮球裁判证的64人,乒乓球裁判证32人,足球裁判证19人,武术太极拳裁判证25人,健身气功教练员证18人。上犹县现有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6人,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97人,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800多人。

2 湘赣边区县域体育发展困境

基于湘赣边区县域体育发展现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分析湘赣边区县域体育主要面临以下发展困境。

2.1 产业基础薄弱,“体育+”劲头不足

湘赣两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湘赣边区目前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依然相对滞后,政府财政和社会关注点仍然是“钱袋子”“新房子”“新道路”“新水渠”等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以上犹县为例,体育部门虽然倡导“体育+”的发展模式,但目前产业形式上仅仅是“体育+旅游”,“体育+”的模式过于单一。且“体育+旅游”模式下,其主导的大型活动赛事仍然以公共财政支出为主,自发的营利性项目较少。此外,各赛事的财政收入归旅游部门所有,体育部门在开展过程中仅扮演“服务员”角色,在“体育+旅游”的发展导向上基本没有话语权。囿于经济发展的困境,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湘赣边区居民的体育需求,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使地区群众更加关注于日常的农作物栽培,不可避免的导致体育产业基础薄弱。体育部门的边缘化、空心化使“体育+旅游”并未成为体育产业实际上的内生动力,湘赣边区体育产业仍然是传统的场馆健身和培训服务,“体育+”劲头明显不足。

2.2 体育设施规划滞后,健身场地布局失衡

湘赣边区全民健身人均事业经费(按照中部城市标准5元/人)、全民健身人均设施建设经费(按照中部城市标准10元/人)未纳入财政预算,财政经费紧张,本级体育事业经费严重缩减,各镇(街道)投入体育事业的经费更少,导致健身器材的安装覆盖面不广。同时由于村(社区)行政区划调整或征地拆迁的原因,当前湘赣边县域内仍有村(社区)尚未拥有一套健身器材。虽然政府部门积极推动乡镇村组农村体育工程建设,但由于基础设施底子薄,仍跟不上县域“村改居”的转型速度,村(社区)健身场地设施的布局和建设相对滞后[3]。以修水县为例,修水县人均健身场地面积为1.09m2,远未达到国家人均场地面积达2.08m2的基准水平,同时体育场地设施更多集中在县城和镇上,许多村组的场地设施建设仍处于空白状态,无法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这体现出湘赣边区体育设施建设呈现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特点。

2.3 全民健身特色缺乏,民俗体育挖掘不足

历史上,湘赣边区人民长期居住在山高林密、水系发达、地势险要、交通闭塞的环境中,从狩猎、捕鱼、采摘果肉到精耕细作,湘赣边区人民在辛勤的生产劳动中产生了丰富的民俗体育活动,而后历经区域的人口迁移、民族融合,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民俗体育文化,如舞狮子、打龙灯、舞虾、车轮秋、扁担秋、打陀螺、打莲湘、打腰鼓、拔河、斗鸡、划龙舟、放风筝、抖空竹、捉鸭比赛等传统体育项目[4]。尽管这些传统项目的发源地仍然存在争议,但其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湘赣民众喜爱,发展潜力巨大。当前,湘赣边区的群众体育活动以开展现代体育项目为主,缺乏对民俗体育的挖掘开发。以炎陵县为例,炎陵虽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县,但其众多群众体育项目中,并未完全彰显出其源远流长的炎帝农耕体育文化和极具特色的边区革命红色文化。

2.4 社团管理模式单一,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湘赣边区县域体育社团体系还不够完善,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已有职能作用的发挥、社会影响力的营造、生存和发展空间的拓展等方面仍有很大潜力亟待开发。在体系构建分布上,湘赣边区体育社团数量较多,从形式上构建了县、乡(镇)、村、组四级网络组织体系,但基层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网络和指导力量仍处于“全而弱”态势,有组织的群众活动不多。在治理模式上,这种网络组织与管理体系类属于行政单线条管理,是上级指导下级,下级服从上级指令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具有责任到人、统一思想战线的优势,但是容易抑制基层体育社会团体参与体育管理与服务的积极性,导致体育参与的主体感丧失[5]。同时体育部门还要承担对社团的宣传任务,这直接增加了体育部门的工作压力。以攸县为例,攸县在加强体育协会管理的相关文件中,更多的是对体育社团履行考察、评分、财务审计等监督职责,没有涉及到反馈评价等相关内容,这容易阻断体育团体为体育建设发声的路径,致使体育部门不能听到群众声音,容易误解群众对体育的需求。从有效治理、多元共治的理念、监督评测行为的角度分析,认为湘赣边区的体育社团管理模式单一,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2.5 专业队伍规模不足,科学健身意识不强

科学健身专业队伍缺乏,致使群众科学健身意识不强。以湘赣边区的上犹县为例,上犹县拥有近30万人口,而三级以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则刚过1 000人,国家一级和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未达到标准,健身指导员数量与群众的健身需求不相匹配。为满足自身的健身休闲需求,群众自发在网络上寻求健身资源,但由于不具备专业的健身素养,无法甄别健身视频质量,给健身活动埋下安全隐患。以修水县广场舞为例。广场舞在修水县拥有较深的群众基础,普及程度相对较好,但目前没有专业的广场舞教学网络平台,教学视频为村民在网络上随机下载的,视频质量良莠不齐,部分教学视频中展示的动作甚至不利于身体健康。其次,由于缺少专业的指导人员,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错误的锻炼方式,部分并不适宜长时间锻炼或中高强度锻炼的居民,也在勉力而为。这些行为非但不能增强群众体质,提高身体素质,反而会让群众承担健康风险。这充分表明湘赣边区体育缺乏专业的健身指导队伍,民众科学健身意识不强的问题。

3 湘赣边区县域体育发展路径

3.1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首在产业,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6]。在“一二三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战略下,体育产业作为“二三产业”的特殊形态发展,不能单纯依靠体育机构的摇旗呐喊,必须从整体大局出发,以区域政府为主导,融合文化、旅游、广电等其他“二三产业”的力量,做到真正的“体育+”“+体育”。必须从现实角度出发,从供给和消费两个方面下功夫。

在供给层面上,首先应适当拓展已有的产业规模,在“放管服”政策的引导下,为传统的场馆健身和体育培训等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便利,扩大场馆健身和体育培训等传统体育的发展数量。其次,充分利用当地文旅资源,积极与有影响力的赛事企业寻求合作,出售土地使用权,建设乡村体育基地,盘活土地资源,助力经济发展,带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为打造本土赛事品牌积累经验[7]。此外,在有条件的区域,可尝试推动体育与文化、旅游相关的作坊式小规模的产品制造,从零散制造入手,逐渐规模化发展[8]。例如上犹县可针对南湖、阳明湖旅游基地漂流、游泳、水上乐园等项目推动水上用品和体育形象的手工纪念品的制造产业,针对湘赣边区传统项目抖空竹、舞虾、打腰鼓、打龙灯等非遗体育文化项目的推动特色产品制造,伺机发展具有独特资源优势的民间体育品牌,提高体育产业在县域生产结构的经济比重。

在消费层面上,持续深化“体育+”的意识,培育“+体育”的行为[9],增加与相关产业相融合的体育消费。依据湘赣边区已有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区位优势,利用产业集群的思维,将资源转变为消费产业[10]。充分利用脱贫攻坚成果,融合当地特色种植作物,挖掘当地特色农耕文化,积极打造“油茶小镇”“茶叶小镇”等乡村旅游热点。

3.2 秉承“两山”发展理念,完善乡村体育设施

美丽新农村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和构建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11]。健身步道与白墙黛瓦相交融,健身设施与绿水青山相环绕,在乡村合理分布体育设施,其本质也是秉承“两山”的理念,推进宜居生态,达到人与自然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目的[12]。

湘赣边区完善体育配套设施,首先应尽早实现将全民健身人均事业经费、全民健身人均设施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积极争取省市政府对全民健身设施的经费投入,申报中央或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项目,完善体育设施发展专项资金制度,以此解决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资金问题。

其次根据农村的山水、田园、森林、湖泊等自然优势,构建与自然生态相容,与人文环境共生的绿色、环保、健康的健身路径[13]。借鉴全国优秀经验,例如苏州虎丘的环太湖自行车道、无锡宜兴的竹海健身路径、南京浦口的老山健身设施,都是依据山行水势的自然资源在乡镇打造的健民体育设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镇与乡村体育设施分布不平衡的问题。此外需转化开发思路,“变废为宝”,把工业旧址改造成集体育、休闲、旅游、度假、康养为一体的生态环境。江苏徐州贾汪区就是生态修复工程的典型,潘安湖采煤塌陷区,通过“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等方式使贾汪区实现了生态农业与体育休闲相伴而行,使贾汪区由“黑、脏、乱”向“绿、富、美”转变[14]。以攸县为例,可借鉴贾汪区相关经验,开发县域内黄丰桥、鸾山、柏市等废弃煤矿基地,将工业荒地改造成包含体育休闲设施在内的生态综合体,真正推动乡村生态宜居。

3.3 传承湘赣民俗体育,发扬湘赣农耕文明

乡村振兴战略下继承和传播历史文化深厚,蕴含丰富民俗文化的传统体育项目是创造经济价值、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导向。开展民俗体育项目,增强乡村体育文化的凝聚力,也是乡村地区加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15]。湘赣边区发展体育运动,必须要结合本区域工作内容,充分发挥湘赣边区民俗体育特色的优势,助力乡风文明建设。首先需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为重点,结合娱乐文化传统,在重要节庆日、大型活动庆典中广泛开展湘赣边区舞狮子、打龙灯、舞虾、车轮秋、扁担秋、打陀螺、打莲湘、打腰鼓、拔河、斗鸡、划龙舟、放风筝、抖空竹、捉鸭比赛等传统项目[16]。其次对湘赣边区民俗体育制定合理的竞赛规则,建立科学有效的民间传承机制,分类指导,重点保护。如此既有利于民俗体育的继续传承,亦利于民俗体育的传播发展。使之在继承中传播,在传播中继承,让湘赣边区民俗体育留得住,让乡土特色体育活动传得下。继承和发扬湘赣边区民俗体育,必须贯彻国家体育总局推进的“六边工程”,围绕群众身边建设民俗体育的组织、赛事、设施、活动、科学指导和民俗体育文化,把民俗体育项目纳入全民健身工程,推进民俗体育项目和乡村休闲文化交融发展,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风文明。

3.4 体育社团多元共管,监督反馈有效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17]。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复杂的整体工程,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体育运动与生俱来的规则意识、团队意识、拼搏意识等价值品质,对于社会治理的有序构建意义重大。体育社团的有效治理,是推进体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方式,符合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总方向[18]。对湘赣边区体育社团进行有效治理,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积极营造“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支持体育组织建设,形成政府部门、社团组织、基层群众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扁平式管理格局,由“管理”向“服务”有效过度[19]。

在扁平式多元管理的环节中,必须构建三方共享的反馈渠道,保持信息的相互流通,提高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政府部门为主体领导,统筹体育发展规划,解决基层乡镇村组的资金、体制、人员等的壁垒问题,并对社团组织、基层群众反馈的相关问题进行回答并作出处理意见。社团组织协同管理,执行体育决策,发挥社团成员主体意识,积极组织体育活动,并对在执行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基层群众的体育需求反馈给政府部门。基层群众提高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对政府部门和社团组织的体育工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监督,并实时向其反馈群众所需。构建扁平化的多元管理格局,利用反馈与监督机制,对体育工作进行有效治理,落实体育工作要求,解决群众体育需要,真正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发展理念。

3.5 科学健身强健体魄,健康为本生活富裕

人民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是健康中国战略的构建目标,同时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步骤。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成效[20]。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健康做支撑,才能达到生活富裕的目标。对于湘赣边区民众的健康促进,一方面当地政府应给予相应经费支持,继续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相关体育健身知识和技能培训,并给予相应补贴,以吸引更多人加入科学健身指导员队伍,以解决科学健身队伍不足的问题,同时不断对指导人群进行考核,确保指导员的知识不断更新,做到高质量指导健身。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发展科学健身组织,加强体育协会及健身俱乐部建设,鼓励全民健身活动站点、体育俱乐部等群众性体育组织开展科学健身活动,宣传科学健身知识,把科学健身工作融入到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一是定期开展科学健身综合运动会、老年人健身运动会、农民健身运动会、职工健身运动会、机关干部健身及学校健身运动会等。二是鼓励村、社区组织利用节假日和农闲时节举办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健身项目,让科学健身在基层开花。三是积极组织开展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健身项目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效果,既塑造机关、企事业单位文化,又可以通过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四是要创新宣传方式,注重宣传实效,加强体育部门与新闻媒体的合作,通过重点宣传、普及宣传、网络宣传、社会宣传,让自觉健身真正成为广大群众新的生活方式,真正让全民健康,最终达到生活富裕。

4 结语

新时代,湘赣边区以体育为着力点回答了如何从体育产业发展、体育设施建设、体育活动组织、体育社团管理和科学健身普及5条路径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当然,由于湘赣边区位置偏僻、经济落后、文化闭塞,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湘赣边区县域体育的发展仍需一个过程,湘赣边区县域体育助力乡村振兴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社会、城乡居民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边区县域体育
抗日战争时期的邓宝珊——支撑北线,保护边区
守望不朽的精神家园
——评《湘鄂渝黔边区少数民族艺术研究》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统一战线:杨得志开辟冀鲁豫边区的『秘密武器』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马锡五:抗战时期边区民主司法战线上的模范
我们的“体育梦”
县域经济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