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胜利渠 永葆为民情怀 不懈服务“三农”
2022-03-24吕彩霞
聚焦供水任务为区域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人民胜利渠位于河南省北部,主要担负着灌区农业、工业、城市生活、生态补源供水和灌区排涝等任务,受益地区包括新乡、焦作、安阳三市的12个县(市、区)57个乡(镇)。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48.84万亩(1亩=1/15hm2,下同),有效灌溉面积118.3万亩,是河南最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之一。
人民胜利渠是无坝自流引水,引水条件一直比较好。2002年黄河小浪底水库投入运行后,人民胜利渠引水口处黄河主河槽逐年下切,灌区引水条件发生改变。为解决引水难问题,河南省人民胜利渠管理局主动谋划,多措并举,于2012年自筹资金修建浮箱式移动泵站;2015年利用黄河上游桃花峪段出现横河高水位优势,自筹资金开挖第二引水渠即桃花峪引水渠;2017年,管理局又自筹资金在老引水渠增建1处排架式固定泵站,为灌区用水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在建设引水工程的同时,管理局还积极谋求从根本上解决引水难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多次呼吁并建议黄河河务部门对张菜园黄河穿堤闸进行改造,降低闸门底板,同步改造人民胜利渠渠首水源工程。另外,河南省十大水利工程之一的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工程也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可以为灌区提供稳定优质的水源。
自开灌以来,灌区始终坚持以农业供水为根本,全力保障灌区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孕育了原阳大米、延津小麦等优质农业品牌。在保障农业灌溉的同时,统筹兼顾灌区生产、生活、生态补源等用水需求,助推豫北地区及天津经济社会发展,为保障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涵养地下水资源、改善水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完善体制机制激发灌区发展内生动力
根据国务院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政策及河南省实施方案,人民胜利渠管理局于2008年完成了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对灌区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是管理局性质由原来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改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确定全供事业编制274个、自收自支事业编制147个。二是人员经费得到保障。改革前管理局462名在职人员、262名离退休人员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来源为水费等经营收入,许多二级单位职工工资不到位。改革后,87%原在职人员的工资待遇、退休待遇及公用经费全部纳入省财政供给;离退休人员的待遇及公用经费也全部纳入省财政供给,从根本上解决了人员经费保障问题,确保了干部队伍稳定。三是维修养护经费得到保障。改革后,实行管养分离,河南省财政每年拨付一定额度的维修养护资金,管理局每年拿出一部分经营收入用于灌区水利工程设施的维修养护和更新改造,工程状况逐年改善。
管理局持续加大灌区水利工程管理维护力度。2016年水利部修订的《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办法》印发后,管理局结合灌区实际情况,把东三分局、武嘉分局、获嘉管理处作为3个试点单位,积极探索灌区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工作。2017年起,全面开展灌区水利工程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工作,成立组织,建立机制,明确责任,加强培训,采取措施,稳步推进。经过不懈努力,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取得明显成效,灌区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逐年提升,步入良性运行新阶段。2019年管理局通过省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考核验收,现已申报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考核验收。
加大维护力度工程改造效益充分发挥
管理局抓住国家政策重要机遇,先后5次对灌区工程进行改扩建和续建配套,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灌溉、排水工程体系。自1999年开始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历时16个年度23期工程,先后完成人民胜利渠总干渠、新磁等9条干渠和分干渠以及重点支渠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治理了渠首引水渠及排污工程,对影响灌溉效益发挥的关键性建筑物和部分管理设施进行了整修改建,累计投资3.81亿元,改造骨干渠道170.2km、各类建筑物395座,灌区严重病险、“卡脖子”工程基本得到改造,骨干工程配套率和设备完好率明显提高。另外,从2012年至2021年年底,河南省累计投入资金1.4亿元,加强灌区支渠以上工程维修养护,打造灌区示范工程。改造后,灌区骨干渠系衬砌率达到82.5%,渠系输水能力和输水安全得到大幅度提高,节水减淤效果明显;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38提高到0.51,渠系水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65;恢复灌溉面积33.1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84.75万亩,年节水达4168万m3,粮食单产由改造前的595kg增加到656kg。
>毛泽东主席视察人民胜利渠纪念馆
“十四五”期间,灌区将按照水利部的部署,全面实施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项目。一是改造工程体系,包括完善渠
首水源工程,维修、重建建筑物设施300座。二是加快信息化建设,改造、新建测流设施1200座,构建智能应用体系、支撑保障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三是完善管理设施,硬化管理道路70km,拆除重建管理用房1310m2。四是健全管理体系,健全工程运行维护经费保障机制,推进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人民胜利渠二号枢纽
开展科技攻关破解引黄难题成果丰硕
人民胜利渠灌区引黄灌溉试验研究机构先后与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开展灌区农作物灌溉耗水规律研究,为华北地区农作物灌溉定额与灌溉制度的制定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试验数据;开展井渠结合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研究,通过碱化盐土改种水稻、低洼盐碱地沉沙放淤、深挖排水沟并打通排水通道、井渠结合等措施,使灌区多年的盐碱化问题得到彻底改善,历史上遗留下来的10.3 万亩盐碱地变成了高产稳产的“吨粮田”;开展引黄灌区泥沙处理技术研究,将湖泊型沉沙池改为沉沙条池,并将拦沙率确定为40%~45%,达到了从源头上拦粗排细的目的,摸清了各级渠系泥沙的分布规律,研究了不冲不淤渠道的断面形态和挟沙能力,提出了在多泥沙情况下实行避沙峰引水,实行集中供水或井渠并用的管理模式,保证了骨干渠系的冲淤平衡;开展灌区综合节水技术研究,以节水、减淤为中心,以水利措施和农业措施相结合为着力点,以作物灌水技术、作物种植方式为主要内容,建立试验示范区,取得节水34%、减淤41%、粮棉增产9%的显著成效。
>人民胜利渠灌区丰产丰收景象
几十年来,人民胜利渠在计划用水、井渠结合、沉沙改土、淤灌稻改、盐碱地治理、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创新综合节水技术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和推广应用,破解引黄难题,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中国农业节水科技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地厅级科技进步奖2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发表科技论文、论著230多篇(部)。
推进水价改革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
灌区水费从1953年到1981年都是按亩计收,群众以粮食实物折抵水费,导致大水漫灌水资源浪费严重。1981年以后,开始实行按方收费,以货币为主。1995年以来,管理局积极争取河南省发展改革委、水利厅的支持,主动开展灌区水价成本测算,不断深化水价改革,先后于1997年、2006年、2014年对供水水价进行了三次调整。现在农业用水价格为0.07元/m3(含末级渠系水价0.01元/m3),城市用水0.35元/m3,环境用水0.3元/m3,工业用水0.5元/m3。非农供水以支渠进水口为计量点,农业供水以斗渠进水口为计量点。水价改革和收费方式的改变,一方面促进了水资源合理利用和节约用水;另一方面,灌区经济收入持续增长,为灌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借力信息技术打造智慧灌区提升管理水平
管理局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1988年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水利科学研究所联合开发研究了“人民胜利渠灌区远程控制自动化技术研究”,该项成果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以来,完成灌区防汛抗旱指挥调度和视频会商、闸门视频监控、主要控制性闸门过闸流量信息自动采集和灌区量测水设施及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采用遥测技术建立水质五项自动监测、作物水环境监测、地下水水位监测、气象信息、雨情预报等管理系统,建立灌区管理数据库。依托信息化平台,先后开发建设了档案、人事、财务、固定资产二维码信息管理、灌区语音预警预报、OA等系统。2018年对灌区量测水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主要包括量测水设施建设及信息采集、传输、管理与应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与运行,增强了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用水过程精细控制,提升了管理水平,推动“数字灌区”向“智慧灌区”的转变,灌区现代化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近年来,管理局依托渠首闸、毛泽东主席视察人民胜利渠纪念馆、人民胜利渠展览馆、人民胜利渠建设指挥部,建设水利风景区和水情教育基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文化教育平台。2014年入选国家水利风景区,2017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省级水情教育基地”,2019年入选水利部第二批“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人民胜利渠成为河南水利对外讲好引黄故事、彰显引黄成就的窗口与名片。
开灌30周年纪念碑
人民胜利渠展览馆
展望未来,催人奋进。人民胜利渠管理局全体干部职工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四水同治”,抢抓机遇,务实重干,努力在灌区高质量发展上有新作为,在灌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有新成效,在高质量党建引领灌区高质量发展上有新气象,奋力谱写灌区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