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新时代中小学法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2022-03-24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孙全军

青少年法治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民法典宪法法治

文/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 孙全军

自2016年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来,全国各省区市中小学日益重视青少年法治教育,我国青少年的法治素养明显得到了提升。但当前我国中小学法治教育仍存在目标定位不准、片面强调知识教育、多元参与的法治教育网络尚未形成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能否顺利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小学法治教育已迫在眉睫。

一、精准定位教育目标

1. 德育目标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但时至今日,法治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体系中还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仍被归入道德教育的范畴,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师资等体现在(小学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在“实施途径和要求”部分明确提出“严格落实德育课程。按照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上好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落实课时,不得减少课时或挪作他用”。“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德育工作引领性特征,这一点也决定了当下中小学法治教育必须将立德树人作为首要目标,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实现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效融合。

2. 普法目标

2021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八五”普法规划),明确提出青少年始终是我国法治教育的重点对象之一。但青少年法治教育并不是以培养专业法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性法学教育,“真正的法治教育一定是普及法治意识教育,而不是法治知识教育”[1]。所以,要推进新时代中小学法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必须认真研读“八五”普法规划,并且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贯彻落实“八五”普法规划的各项要求。学校还可以尝试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学校课后延时服务范围,通过创设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程和活动,引导学生领悟法治的核心理念,切实增强学校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 素养目标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经迈入培育核心素养时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主线,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其中,“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是“责任担当”素养的重要内涵。修订后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也将“法治意识”“法治观念”确定为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这就要求新时代中小学法治教育必须走出“知识本位”的误区,注重引导学生提升法治素养,让法治观念、法治意识的培育成为中小学法治教育的目标和方向,更成为中小学法治教育的任务和结果。

4. 学段衔接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规定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总体目标,包括“普及法治知识,养成守法意识;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践行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三方面,并遵循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认知规律与发展特点细分了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以及高等教育阶段的目标。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目标为“使学生初步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重要法治理念与原则,初步了解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须的基本法律常识;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养成规则意识和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为培育法治观念、树立法治信仰奠定基础”。高中教育阶段的目标为“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基本制度以及法律常识,强化守法意识,增强法治观念,牢固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初步具备参与法治实践、正确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推进新时代中小学法治教育有效开展,必须打通各学段之间的学习壁垒,加强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二、牢牢把握“四个坚持”

1.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

2020年11月,党的历史上首次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始终贯穿着“全面依法治国”这一鲜明主题,以“十一个坚持”为主要内容,从根本政治方向、重大工作部署和高素质队伍建设三个层次系统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如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新时代中小学法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深化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解领悟,在内容上,要深入研究、领会“十一个坚持”、中小学统编思想政治教科书,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整合关联内容,将其有机衔接,开展主题教学;在方法上,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深刻内涵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加深对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的理解。

2. 坚持以宪法教育为核心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教育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加强中小学生的宪法教育,将权利义务、国家认知、民主制度、法治国家等基本概念传授给他们,可以帮助他们树立宪法法治信仰,为建设法治国家奠定公民基本理论素养基础,为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准备。《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对中小学分学段开展的宪法教育规定了不同的教学内容与要求,见下表:

小学高年级阶段 初中阶段 高中阶段建立对宪法的法律地位和权威的初步认知。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初步认知主要国家机构,国家主权与领土,认知国防的意义,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初步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简要认知重要民事权利,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定保护;初步理解权利行使规则,树立依法维权意识,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建立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认知和防范意识。进一步深化宪法教育。了解国家基本制度,强化国家认同。初步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了解重要国家机构的职权。认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认识。明晰宪法原则,深入理解宪法所确立的国家基本制度,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的认知,加深对重要法治原则的理解,了解选举制度和重要法律规定,认知法治与民主的关系。了解宪法实施及其监督的程序与机制。

除了课堂教学外,学校和教师还可以利用“国家宪法日”与“宪法宣传周”等与宪法教育相关的纪念日开展学讲宪法活动,并将其作为法治教育“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推动宪法学习常态化。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宪法至上”理念厚植于学生内心深处,可以激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学习宪法、尊崇宪法、真诚信仰宪法。

3. 坚持以民法典教育为重点

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就。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规范”。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中明确提出“将民法典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青少年民法典教育”。为达到这一要求,最好的方式是让民法典教育走进青少年的日常生活,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学习《民法典》的相关知识。如何结合呢?举例说明: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社会热点、身边故事等,引导学生学习《民法典》中关于民事活动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的相关知识,了解《民法典》中关于坚持主体平等、保护财产权利、维护人格尊严、促进家庭和谐、追究侵权责任等内容,对《民法典》中的新规定、新概念、新精神等有一定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巧妙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将《民法典》的精神、内涵和信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理解《民法典》。

4. 坚持以培养思辨能力为导向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中小学在开展法治教育的过程中过于注重法律知识的碎片化、孤立化灌输,使学生的法治学习成了“追求标准答案”式的知识迁移。当他们处于复杂的生活情境时,往往无法使用正确的方法与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甚至影响其认识、理解复杂的现实世界。因此,新时代中小学法治教育必须选择正向价值观引领下的学习途径,运用价值观澄清理论,使学生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概括、推理、论证等思维活动培养法治意识和能力,使其面对真实复杂问题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举例说明: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围绕“未成年人保护”这一话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优先保护”与“我国《刑法修正案》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我国《宪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否矛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围绕“建设法治政府”这一话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名考生为考试违停留纸条,交警开‘不罚’暖心罚单”与“政府依法行政”是否矛盾。通过这些思辨性问题的引入与思考,可以锻炼学生的法治思维,增强法治意识,提高法治素养。

三、凝聚法治教育合力

1. 学生的主体参与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可以说,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开展的。法治的根基在于人们发自内心的认同,因此想让青少年学生真正从内心认同法治,必须尊重他们参与法治教育的主体地位,激活其生活体验,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发展需求,从而“将法治内化为政治信仰和道德修养,外化为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2]。为此,中小学法治教育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引导他们参加模拟法庭、角色扮演、法治辩论、法治实践等活动,主动探索社会生活和身边的法治问题,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与实践体验的过程中积累自身法治经验,感受法治力量,增强法治意识,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习惯。

2. 教师的精心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法治教育的实施者,要认真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知识,依法履行职责,规范自身言行,不断提升依法执教能力;要落实“新课标”的要求,积极探索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方法、辨析式学习的价值与内涵、以案例为载体的综合性教学以及系列化社会实践活动等的应用,增强学生的活动体验,提升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力;要不断探索“互联网+法治教育”的创新模式,引入新技术更新教学手段,增强法治教育的互动体验;还要加大学科融入力度,深入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法治教育元素,发挥其法治育人作用,探索基于现实问题多学科融合的项目式教学法。

3. 家庭教育的参与

家庭教育不力或缺失可能导致部分青少年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从内容和性质看,中小学法治教育总体上属于德育的范畴,它主要不是知识和技能教育,而是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熏陶和引领。因而,在这方面,家庭教育尤其重要”。[4]2021年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这是我国首次针对家庭教育进行立法,是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的法治体现,为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治保障。该法第二章“家庭责任”部分第十六条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开展家庭教育时,要“教育未成年人崇德向善、尊老爱幼、热爱家庭、勤俭节约、团结互助、诚信友爱、遵纪守法,培养其良好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意识和法治意识”,这些规定要求家长开展家庭美德教育,并依法规范自身言行,成为子女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榜样。

4. 其他力量的协同

青少年法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学生、教师、家长外,还要广泛动员有关国家机关与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形成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合力,打造青少年法治教育协同育人体系。中小学校可邀请地方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为在校学生开展法治教育讲座、提供法律咨询,也可组织学生走进法院庭审现场观摩学习,感受法庭的庄严与肃穆,了解我国司法审判的程序、过程等。

“青少年法治教育肩负着中国百年来未能完成的公民法治启蒙使命和任务,并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5]推进新时代中小学法治教育发展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不懈探索,共同提高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和帮助学生将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助推法治中国建设。

猜你喜欢

民法典宪法法治
交通运输部举行宪法宣誓仪式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民法典诞生
宪法解释与实践客观性
民法典来了
中国民法典,诞生!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民法典如何影响你的生活?
尊崇宪法 维护宪法 恪守宪法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