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宝相花纹的设计基因研究与应用
2022-03-24徐进波朱怡洁杨彦张志鹏
徐进波,朱怡洁,杨彦,张志鹏
【视觉传达设计】
唐代宝相花纹的设计基因研究与应用
徐进波,朱怡洁,杨彦,张志鹏
(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武汉 430070)
以唐代宝相花纹的设计基因研究与应用为主题,探讨传统吉祥纹样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承与创新途径,助力传统文化的活化传承与研究。基于设计基因理论,运用函数辅助提取法及色彩分析法,来解读设计基因构建中的意蕴表达,建立唐代宝相花纹基因资料,并结合案例分析、归纳出适合当代语境的基因应用方法。挖掘最具识别性和文化性的因子,加以创新实践,应用在微信红包的封面设计中。通过对实践成果进行量化评估,验证了宝相花纹设计基因的提取与应用方法的可行性。宝相花纹基因资料的建立为后续相关创新设计提供了材料支持,此方法有效保留了传统宝相花纹的精髓,设计作品兼具文化辨识度与现代时尚感,表明了设计基因研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宝相花纹;设计基因;图案再设计;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设计因子是指凝聚在文化遗产中具有强烈识别性、能唤起人们感知和想象的符号,其理念在国内尚在起步阶段,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基因提取与演化研究,可以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助于解决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设计融合的问题。宝相花纹作为重要的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几乎贯穿了一千多年的装饰史,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对唐代宝相花纹的起源和演变进行梳理,基于设计基因理论,建立唐代宝相花纹基因资料,并结合设计实践需求,融入现代元素加以创新转化,为传统吉祥纹样在当代设计中寻找传承与创新的实现途径,以此设计出固本守源、契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作品。
1 宝相花纹的概念及起源发展
田自秉在《中国纹样史》中指出,宝相花属于蔷薇的一种,又可以称为宝仙花,其花型较大且色泽明艳[1]宝相花纹是从自然界中提取造型素材,比如盛开的花朵、花瓣、花苞和叶片,并按照一定的规律重新整合而成的装饰花纹[2]。宝相花纹的起源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是以佛教莲花纹与忍冬纹作为形式上的依托,在中华民族自身思想和艺术的作用下,经历数年发展、交融、更迭后所创造出的纹样,具有独具一格的造型特征,在唐代植物纹样中最具有代表性。宝相花纹寄托了人们祈安、祈福之情,宝相花纹的形成过程,见图1。
传统吉祥纹样源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3],纹样的发展和演变并不是简单的题材添加或独立的造型变化,受到政治生态、社会经济和审美情趣的影响,纹样通常有着相对恒定的“基因”并继续向下遗传,使之符合时代背景。自隋唐形成以来,宝相花纹在时代的更替中不断演化和创新,在各朝各代都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与魅力,通过将各朝代宝相花纹的表现形式进行梳理和对比,其传承与发展脉络便清晰可见,见表1。
图1 宝相花纹的形成过程
表1 宝相花纹的历史流变
Tab.1 Historical flow chart of Baoxiang pattern
唐代有着强盛的国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思想制约相对薄弱,在装饰的形象和造型上,特征主要表现为典雅与丰满[4]。宋代重文轻武,属于较为内敛的社会,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呈现出淡雅、清新的审美观,宝相花纹开始以大量的侧视形式出现,常与折枝结合,突出花朵的自由生长感,偏向写实的自然风格。元代是由北方逐渐崛起的蒙古族所建立的政权王朝,宝相花纹体现出了游牧民族的粗犷大气、奔放豪迈。明清的手工业发展水平高,是宝相花纹发展的繁盛时期,造型上多见半侧面的对称形式,轮廓接近圆形,题材多有吉祥寓意,追求“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5]。清代受洛可可风格的影响,艺术形式日趋繁复、细腻,甚至是极尽奢华的杂乱堆砌,宝相花纹多与缠枝纹结合,失去了原先淳朴、雅致的基调。
通过对各朝代宝相花纹的造型特点进行梳理,唐代宝相花纹有着“大唐之花”的美誉,最具时代辨识度,对细节的精美呈现是其他朝代难以企及的,是宝相花纹的繁盛期[6],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选择唐代的宝相花纹作为研究对象。唐代的宝相花纹可分为4个时期,分别是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每个时期都加入了不同的创新想法和元素,在造型和赋色上风格略有不同。
初唐时期是唐朝开拓西域、繁荣昌盛的时期。这一时期宝相花初步形成,呈现了较为丰富的艺术效果。如莫高窟第211窟藻井井心的宝相花纹,花心为四出结构,向外的4个对角用花瓣装饰,有明显的石榴纹和忍冬纹。花瓣之间的融合较为简单,层次少,平面化,内部组成元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开阔,多留空白,呈现出秀丽、活泼的风格特点。盛唐时期国泰民安、社会风气开放,创新观念十分浓厚,与初唐相比,盛唐时期的宝相花纹在装饰题材上更为丰富,各元素间的融合也愈加和谐,是宝相花纹的成熟阶段。初唐、盛唐时期盛大辉煌的大唐之势逐渐被拘谨、淡雅的氛围取代,中唐以后宝相花纹装饰元素的丰富程度和变化程度减弱,开始侧重单元装饰元素的功能,色彩素净、雅致。
2 建立唐代宝相花纹的设计基因资料
查理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了“文化基因”的概念,将文化基因(Meme)与生物遗传基因(Gene)相对应[7]。文化基因需要借助物质载体才能呈现出来[8],宝相花纹包含了图案、色彩、观念、精神等诸多文化基因。
2.1 设计基因提取思路
通过对唐代宝相花纹的深度挖掘,提取核心文化基因并有效组织起来,为宝相花纹的创新设计实践提供了有效的支撑。提取主要分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2个部分,见图2。
显性基因是指如图案、色彩、构成骨骼等外在可视化因子,可以通过直观地整合获取。然而,并非所有的视觉因子都能称为显性基因,只有对纹样风格起到重要作用的元素才可以作为显性基因存储进基因资料中[9],因此在提取过程中,需要在诸多元素中进行删选、分析,在多样本中找到共性因素。隐性基因是指在设计构建中蕴含的情感表达、象征意义、文化内涵等意向要素,需要用设计思维来整合、分析。显性基因的提取有助于设计师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而隐性基因的提取有助于约束产品的意象,提升设计的文化底蕴与情感表达,使用户与设计作品之间产生情感联系。
图2 宝相花纹设计基因提取思路
2.2 显性基因提取
2.2.1 骨骼基因提取
骨骼是构成图案的框架,对塑造图案的秩序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0],图案元素都是基于骨骼的有序生长。对显性基因中骨骼基因的提取,采用的是从第一手资料上提取宝相花纹线稿并绘制骨骼图,来研究宝相花纹的生长方式,见图3。从绘制的骨骼图中,总结出宝相花纹是基于十字型对称和同心圆辐射而构成的,多种花纹在特定的骨骼结构中相互贯通,使宝相花纹有较强的形式感和排列的逻辑性,见图4。
图3 宝相花纹骨骼基因提取
图4 宝相花纹骨骼基因
2.2.2 图案基因提取
中国传统设计审美中的主要构成元素是纹样[11],关于宝相花纹的图案基因提取,采用的提取方法是函数辅助提取法,通过对品牌标志设计的研究,发现设计师经常通过建立函数辅助线的方法,来合理规划空间比例、调整线条弧度等,从而保持视觉协调、提升造型美感。以推特新标志的设计过程为例,设计师通过函数辅助图形来调整原设计,提取核心线条。外轮廓由多个几何图形的内切和外切组合构成,删减多余的头部羽毛,对翅膀、尾巴及鸟喙的曲线弧度进行了统一,使新图案看起来更加美观、耐看,见图5。
采用函数辅助提取法从第一手资料上提取宝相花纹的图案,再进行分解,筛选出不断沿用、具有代表性的图案,运用计算机技术绘制成矢量图案基因进行保存,并运用到传统文化元素的再设计中,促使传统图形文化在当代更好地发展。下面以最为精美的唐代莫高窟第217藻井宝相花为例,图案基因提取的具体步骤分为以下5步。
图5 推特标志设计
第1步,从第一手资料上,运用计算机软件的图像抠图技术将宝相花纹的前景与背景分开,基于形态学对前景的图像进行变形、拉伸等处理,将较为完整的纹样轮廓提取出来;第2步,运用电脑软件修补纹样中的残缺部分,并在绘图软件中用函数图形进行概括、规整,细节部分也尽可能地使用圆弧形勾勒;第3步:提取轮廓线,获得矢量化图形,该步骤可以帮助设计师在传承与创新的同时,利用已经绘制好的矢量文件,进行图案的选取和再设计,极大提高了设计效率;第4步,基于纹样的构造方式分层处理,便于更直观地梳理宝相花的构成元素;第5步,将宝相花纹拆解为花心、花瓣、装饰3个部分,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图案作为图案基因保存。基于函数提取法对宝相花图案基因的提取步骤见图6。根据图案基因的提取步骤,从宝相花纹第一手资料中筛选、整理出的图案基因,将古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充分展现出来。花
心、花瓣、装饰基于不同骨骼上的自由排列,形成千姿百态的图案,见图7。
2.2.3 色彩基因提取
色彩基因提取分为2个步骤,首先将宝相花壁画进行彩块化处理,其次提取颜色并记录色值,最大限度确保提取色彩的完整性。在绘图软件中提取色值后,结合敦煌壁画的相关色彩理论研究,进行色彩对比、校对,最后梳理出宝相花纹色彩基因表,见图8。在设计实践时可以直接选取色值进行设计搭配,也可以吸取色彩作为源色进行创作应用。
敦煌石窟壁画中的宝相花纹最常使用的是色相对比,特别是利用红与绿、橙与蓝的互补色,丰富视觉效果,改善单调、沉闷的感觉。在需要大面积平涂时,使用带有自身调和色调的对比色,减弱强烈的对比关系,降低久视后的疲劳感,并运用敦煌特有的叠晕技法进行渐变调和,使画面色调统一,层次感丰富,所谓叠晕,是指每个色区由轮廓线平分为等距的若干层,由同一色相自内向外,以不同明度由深至浅渐变填充,笔触明显,还能增强造型立体感。巧用黑、白、灰及金色等中性调和色,在对比色交接处进行间隔点缀,缓和对比色之间不和谐的因素,使宝相花纹具有整体和谐统一,局部活泼热烈的特点。通过现代色彩理论解析敦煌优秀的配色规律,为后期更好地进行色彩搭配、把握色彩风格的适用范围等提供思路。
图6 基于函数提取法对宝相花图案基因的提取步骤
图7 宝相花纹图案基因
图8 宝相花纹色彩基因
2.3 隐性基因研究
通过对宝相花纹的隐性基因即设计构建中蕴含的情感表达、象征意义、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在设计时合理地把握其精神内涵,真正实现传统纹样的“活化”。
2.3.1 工整对称之庄严美
宝相花纹是由佛教中的八瓣莲花纹演化而来,常常作为主体纹样绘制在石窟窟顶的藻井中心,以同心圆的放射结构,层层向外绽开,大小间隔地交织各式精美花瓣,整体给人一种无尽的延伸感,工整对称、端庄华美、气势恢弘。当人们在仰视这高远深邃、繁复无尽的艺术性花朵时,无不感受到庄严的震撼力。自唐代形成以来,宝相花一直被作为体现阶级制度的装饰纹样在各朝代沿用,凸显了其庄严气势。在明代,这种庄严大气的纹样更成为皇家专属图案,平民百姓禁止使用,继承、延续了宝相花纹中的庄严之美。
2.3.2 富贵圆满之理想美
宝相花纹汲取了“圣洁美好”的莲花纹、“延年益寿”的忍冬纹、“多子多福”的石榴纹、“称心如意”的如意纹和“富贵美满”的牡丹纹等造型特征,汇集了其丰富的精神和气韵,寄托了人们各种美好愿望。这种构成方式,贴合中国传统美学中“大”“满”“全”的美学观念。
2.3.3 兼容并蓄之包容美
宝相花纹的起源与演变过程都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和兼容性。宝相花纹以佛教传入的忍冬纹和莲花纹的组合纹样为基础,并融入西域传来的联珠纹、石榴纹、葡萄纹等。盛唐年间的本土牡丹纹丰富了造型的立体感,中晚唐时期的茶花纹和杂花纹也为宝相花带来了自然清新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融入的创新想法和时代元素,推动着宝相花纹不断更新,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 基因资料库的应用方法
对文化基因资料库中的基因,可采用基因重组的方式进行利用[12],在建立宝相花纹设计基因资料后,通过了解目前宝相花纹在当代设计中的优秀案例,探索宝相花纹设计基因应用的可能性,并为宝相花纹的创新应用提供思路和建议。通过分析北京三里屯全新苹果商店、巴黎时装周中国品牌盖娅传说的服装设计,以及大型沉浸式互动装置展中对宝相花纹的运用,总结出适合当代语境的基因应用方法和对应优势,见表2。
表2 宝相花纹基因应用方法
Tab.2 Baoxiang pattern gene application method
1)直接使用。在现代设计中展示局部或者整体的宝相花纹,不予任何创作加工。这种方式可以极大程度地保留传统纹样的装饰性和完整性,适合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强烈文化象征的环境。
2)间接使用。选取适合的基因,通过替换与整合、组合与同构、抽象与简化等方式进行创意转化,增加传统纹样的现代感,对传统纹样的寓意进行巧妙传达。这种方式适用于强调创新、时尚感强,同时需要一定文化内涵作为支撑的环境。在间接使用时需要控制好传统与现代的比重,以免创新过度,使设计作品脱离传统根基,丧失其精髓。
4 基于基因资料库的设计实践
通过对文化基因的拆分、切割、变异、重构等方式,现代设计可以抽象或具象地将吉祥纹样进行传承,使其更具生命力[13]。基于前文宝相花纹基因的研究成果展开设计实践,论证设计基因的提取与应用方法的可行性。宝相花纹作为传统的吉祥纹样,有美好的寓意,在设计时,应该结合当下的语境,把握传统纹样精髓[14],创新性地融入文化内涵,设计出具有文化广度和深度的优质作品[15]。利用微信红包封面作为载体进行设计实践,创新的宝相花纹图案不仅能丰富红包封面的视觉呈现,迎合现代人对红包的形式美与寓意美的追求,又能提高微信红包产品的文化底蕴。
4.1 需求调研
通过制作调查问卷,了解用户对微信红包封面的定制化需求。其中,包括对用户使用红包的频率、对创新红包封面的接受程度进行调查,选取设计的目标受众,对其喜爱风格、期待使用场景进行研究。最后确定本次设计实践目标:为青年人定制5款适合在生日、新春、祈求平安、职场和情人节场景下使用的微信红包封面,赋予文化魅力和现代时尚气质,满足人们对红包形式美和寓意美的追求。
4.2 基因选择
相比于外在形式,用户更注重红包的文化内涵。在图案基因中,侧重图案寓意的选取,凸显纹样神韵,增强设计作品与用户的情感羁绊。“少即是多”是现代设计一直遵循的设计原则,反对繁琐、冗杂的装饰,注重设计的功能与实用性[16]。因此,选取最为基础的十字型骨骼进行实践。基于用户在使用红包时对喜庆氛围感的强调,选取色彩艳丽、对比强烈的色彩基因进行配色。
4.3 再设计思路
骨骼部分采用简化的唐代宝相花纹多层交叠的方式,在传统对称稳定的圆形放射基础上,增加一层半侧面的花瓣立体造型,打破沉默、死板的模式化样式,穿插花瓣的生长姿态,赋予动感。
图案部分从选取的图案基因中,保留花瓣元素,花心替换成现实生活中代表吉祥的寿桃、锦鲤、宝葫芦等元素。这样的方式可以在视觉上沿袭宝相花纹的特征,简洁不失美感,新融入的时尚元素也使符号在寓意表达上进行了延伸。
色彩部分将选取的色彩基因作为源色,进行饱和度调整,增强其艳丽感;利用红与绿、蓝与橙等互补色搭配,形成强烈的视觉刺激效果;巧用黑、白、金中性色进行间隔点缀,缓和对比色之间的不和谐因素。使整体画面和谐统一,营造出浓厚的欢乐喜庆氛围。
4.4 设计实践成果展示
4.4.1 生日祝福主题设计
对花瓣层次进行了简化,花心替换成几何化寿桃和皇冠符号,将大吉大利的寿桃、圣洁美好的莲花作为辅助元素装饰在画面中,丰富了生日红包的寓意,见图9。
4.4.2 恭贺新年主题设计
花心是基于变形后的桃形瓣与锦鲤的结合,花瓣由象征富贵美满的云曲瓣基于骨骼基因生长构成,周围用红色的铜币、绽放的烟花烘托春节氛围,见图10。
4.4.3 祈求安康主题设计
减少骨骼层次,通过改变花瓣视角赋予花瓣生长动势,为纹样注入活力,用象征福禄长寿的宝葫芦元素替换原有花心部分。红包采用莲花和祥云作为辅助元素,迎合人们对平安是福的美好期望,见图11。
4.4.4 工作顺心主题设计
调整造型比例,融入象征丰收的大麦来增加纹样层次感,采用节节高升的竹子象征蒸蒸日上的事业,见图12。
4.4.5 情人节主题设计
以捧花造型作为灵感设计来源,将简化的云曲瓣重新排列后结合盛开状态的半侧面云曲瓣造型,见图13,用象征情比金坚的比翼鸟作为辅助元素,烘托画面氛围,见图13。
图9 生日祝福主题红包
图10 恭贺新年主题红包
图11 祈求安康主题红包
图12 工作顺心主题红包
图13 情人节主题红包
4.5 设计结果评价
对宝相花纹进行设计实践的目的是使传统纹样在当代设计的表达中,不仅能创新视觉表现形式,符合现代审美,同时也能提升现代设计的文化韵味。因此,在量化评价环节中使用Likert量表对设计结果进行评价,根据结果数据分析创新设计的认可度。
评价过程分为2个部分:第一步是对5款定制化微信红包封面的主观感受进行评价,见图14;第二步是对创新图形的形式美感、与宝相花纹的联系度、创新图形的寓意表达、色彩的舒适度、整体画面的时尚感进行评分,评分范围为1~5分,分值与认可度成正比,见图15。通过结果分析,5款宝相花纹微信红包封面具有较强的文化辨识度,风格时尚、简约,能够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了解传统宝相花纹的魅力,拥有良好的文化传播价值。
图14 5款微信红包封面主观感受评价
图15 5款微信红包封面评分结果
5 结语
以传统宝相花纹入手,通过建立基因资料的方式,挖掘最具识别性和文化性的因子,并尝试将传统精髓与当代设计结合,力图以符合当代语境的表达方式对传统进行重新解读,传达并呈献给大众。设计实践的量化评估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设计基因提取与应用方法具有可行性。以微信红包定制化封面作为创新媒介,拉近传统文化与大众的距离,有效解决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设计融合的问题,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尽一份绵薄之力。
[1] 田自秉, 吴淑生, 田青. 中国纹样史[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29.
TIAN Zi-bing, WU Shu-sheng, TIAN Qing. Chinese Emblazonment History[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3: 229.
[2] 黄能馥, 陈娟娟. 中华历代服饰艺术[M].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9: 240.
HUANG Neng-fu, CHEN Juan-juan. The Art of Costume in Chinese Dynasties[M]. Beijing: China Travel & Tourism Press, 1999: 240.
[3] 杨艳平, 文雅婷. 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研究[J]. 湖南包装, 2020, 35(5): 101-106.
YANG Yan-ping, WEN Ya-ting. Appli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uspicious Patterns in Food Packaging[J]. Hunan Packaging, 2020, 35(5): 101-106.
[4] 沈慧芳, 徐舒珩, 曹磊. 中国传统图案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0(11): 105-106.
SHEN Hui-fang, XU Shu-heng, CAO Lei.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attern in Interior Design[J]. Furniture and interior decoration, 2020(11): 105-106.
[5] 金泽希. 中国传统纹样创意设计的应用研究—宝相花变迁与创意产品[D]. 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 2012.
Apply and Research on Creative Desig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tterns-the Change of Rosette and Creative Products[D]. Hangzhou: China Academy of Art, 2012.
[6] 陈振旺, 樊锦诗. 唐代莫高窟宝相花嬗变探微[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9(2): 1-6.
CHEN Zhen-wang, FAN Jin-shi. A Probe into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Baoxiang Flower in Mogao Grottoes in the Tang Dynasty[J].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Fine Arts & Design), 2019(2): 1-6.
[7] 理查德·道金斯. 自私的基因[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2.
DAWKINS R. The Selfish Gene[M]. Beijing: Citic Press, 2012.
[8] 方新, 荣金金. 转译与物化:文化基因视域下的地域性产品设计[J]. 厦门理工学报, 2020, 28(2): 90-96.
FANG Xin, RONG Jin-jin. Translation and Materialization: Regional product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Gene[J].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20, 28(2): 90-96.
[9] 彭国华, 刘凯雄. 唐代织锦中含绶鸟纹的设计因子提取及应用研究[J]. 丝绸, 2020, 57(10): 111-118.
PENG Guo-hua, LIU Kai-xiong. Research on Design Factor Extra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Brocade Bird Patternwith Ribbon Holding in Mouth in Tang Dynasty[J]. Journal of Silk, 2020, 57(10): 111-118.
[10] 张蓓蓓, 贺阳. 唐代黄底瓣窠对含绶鸟纹锦残片纹样复原[J]. 服装学报, 2018, 3(3): 267-273.
ZHANG Bei-bei, HE Yang. Res Toration of Patterns of Yellow Petal Nest Brocade Pieces Decorated by Silk Ribbon Bird Ces by Tang Dynasty[J]. Journal of Clothing Research, 2018, 3(3): 267-273.
[11] 乔宇. 中国传统器具纹样研究[J]. 包装工程, 2018, 39(8): 250-255.
QIAO Yu. Pattern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Utensils[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8, 39(8): 250-255.
[12] 赵海英, 王婷婷. 面向设计的装饰纹样基因生成算法研究[J]. 图学学报, 2019, 40(4): 810-815.
ZHAO Hai-ying, WANG Ting-ting. Research on the Design-Oriented Ornament Pattern Gene Regeneration Algorithm[J]. Journal of Graphics, 2019, 40(4): 810-815.
[13] 陈倩. 唐代团花纹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包装工程, 2020, 41(16): 311-316.
CHEN Qian. Application of Tang Dynasty Group Pattern in Desig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0, 41(16): 311-316.
[14] 张莹. 宝相花基本特征及现代设计应用举要[D]. 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 2018.
ZHANG Ying. The Essential Features And Modern Design Application Of Baoxiang[D]. Hangzhou: China Academy of Art, 2018.
[15] 张妍, 张婕. 基于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下的传统手工艺生产性保护研究[J]. 包装工程, 2019, 40(4): 192-196.
ZHANG Yan, ZHANG Ji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 Production Based on the Living Heritage of Tianji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9, 40(4): 192-196.
[16] 汪莉君, 张亚池, 杨丁. 凉山彝族纹样的创新与应用研究[J].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1(1): 76-79.
WANG Li-jun, ZHANG Ya-chi,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iangshan Yi People’s Patterns[J]. Furniture and interior decoration: 2021(1): 76-79.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he Design Gene of Baoxiang Pattern in Tang Dynasty
XU Jin-bo, ZHU Yi-jie, YANG Yan, ZHANG Zhi-peng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China)
Taking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he design genes of Baoxiang patterns in Tang Dynasty as the them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auspicious patterns in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and helps the research on the activ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Based on the design gene theory, the function-assisted extraction method and color analysis method are used to interpret the meaning express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esign gene, and establish the gene data of Baoxiang patterns in Tang Dynasty. Combining case analysis, gene application methods suitable for contemporary context are summed up. By digging out its most recognizable and cultural factors, innovative practices are applied to the cover design of WeChat red envelopes.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practical results verifie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extraction and application methods of design genes of Baoxiang pattern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gene data of Baoxiang pattern provides material support for subsequent related innovative designs. This method effectively retains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Baoxiang pattern. The design works have both cultural recognition and modern fashion sense, which shows that design gene research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Baoxiang pattern; design gene; pattern redesign; traditional culture
TB472
A
1001-3563(2022)06-0166-10
10.19554/j.cnki.1001-3563.2022.06.022
2021-11-01
徐进波(1971—),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朱怡洁(1997—),女,硕士生,主攻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