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续框架理论的瑶族地区设计扶贫评价及应用
2022-03-24叶德辉刘昱岑
叶德辉,刘昱岑
基于可持续框架理论的瑶族地区设计扶贫评价及应用
叶德辉,刘昱岑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 541000)
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理论,运用AHP层次分析法,以瑶族地区为例,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设计扶贫模式进行研究,使设计扶贫落实更到位、机制更科学、范围更全面,以满足后扶贫时代农户的内在需求。运用可持续生计理论对少数民族村寨贫困户进行生计资本分析,以DFID可持续生计框架分析模型为范式,构建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设计扶贫可持续生计框架,再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的定性研究和AHP层次分析法的定量研究,得出相关评价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为后续设计扶贫实践提供支撑,使设计有据可依。在面对后扶贫时代新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对典型瑶族地区的设计扶贫研究实践,证明可持续生计理论和层次分析法的结合,可以使设计扶贫方案策略有助于提升农户能力。基于DFID可持续生计框架分析模型所构建的少数民族村寨设计扶贫可持续生计框架,可为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设计扶贫提供分析范式。其研究思路可对设计扶贫实践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可持续生计框架理论;层次分析法;文化层次理论;设计扶贫
2015年9月,“消除贫困”作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简称为SDGs)的首要目标被提出。贫困问题不再是少数国家关注的问题,而成为世界重点关注的社会问题。多年来,国际组织及多方学者,通过对乡村反贫困与振兴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实践总结,衍生了许多相关的理论范式。可持续生计的理论与方法框架,作为一种用以理解贫困的产生原因并给出多种解决方案的集成性分析框架被广泛应用[1]。2020年为脱贫攻坚的决战年,但这并不意味着脱贫的结束,农村贫困将进入以转型性的次生贫困和相对贫困为特点的新阶段[2]。扶贫工作具有系统性、发展性的特征,设计是充满创造性的活动,当设计参与扶贫工作时,运用科学、系统的理论范式及应用方法是极其有必要的。在面对扶贫新阶段的需求时,将可持续生计的理论与方法框架运用在分析和研究少数民族村寨各项生计资本上,可以更系统、更直观地了解设计需求,同时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各层级设计元素进行权重分析研究,从而为设计扶贫解决方案提供有效的数据模型参考。
1 可持续生计框架与少数民族地区设计扶贫
1.1 可持续生计框架
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对贫困形成原因的研究不断深入,衡量贫困的标准也逐渐完善。收入与消费的比重已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贫困的本质从单一到多维,“生计”一词开始出现在众研究学者的视野中。“生计”指人们生存的能力和方式,是能够表现技能掌握状况、收入水平等的活动[3]。20世纪80年代,在联合国举行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可持续生计观念,其含义是具备维持基本生活所需要的充足的食品与现金储备量及流动量[4]。在人们将可持续生计理论运用到解决贫困问题上时,此理论不断被实践、应用,在此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扩展,相关的范式开始出现,即“可持续生计框架”。学者Scoones在1998年发表了名为《可持续性农村生计:一个分析框架》的相关文章[5]。世界各国的国际援助组织也相继发表了有关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文章,其中,DFID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模型被运用得最为广泛且认可度最高,见图1[6]。
图1 DFID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
1.2 少数民族村寨设计扶贫可持续生计框架构建
“资本”是人们创造、利用和维持物质及精神等财富的一切资源的总和,并能够对其生计产生剩余价值的价值。以少数民族贫困村为研究对象,从设计视角根据少数民族村寨文化特色来重新审视村民的生计资本。对原有五大资本进行再概括,从而更加突出民族文化的特色及设计参与的作用,以增添文化资本与设计资本。针对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贫困村寨的金融资本主要是分析政府、社会组织等的扶持资金及投入,可将金融资本纳入社会资本。少数民族村寨设计扶贫可持续生计框架将问题聚焦,使应用对象更加具象。少数民族村寨生计框架保留了DFID框架的五大构成部分,并根据少数民族资源特色及设计参与扶贫工作特征而构成,见图2。
图2 少数民族村寨设计扶贫可持续生计框架
少数民族村寨设计扶贫可持续生计框架以贫困户为主体,寻求全面、可持续的生计策略,以提高贫困户在扶贫中的持续参与性,从而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发展地方经济。归纳其框架运用思路,选择具体的实施地区,重点分析贫困户生计资本,通过对生计资本的分析,提出可持续发展策略,见图3。
图3 少数民族村寨设计扶贫可持续生计框架运用思路
1.3 瑶族地区生计资本分析
瑶族历史悠久,且形成了众多支系。瑶族群居选址多为较封闭的山地地区,这种环境利于其形成丰富而独特的民风民俗、生活习惯及意识形态、礼教制度及价值观念等。通过实地调研及文献研究等方法,以五大生计资本要素为基础,对瑶族资源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对其设计扶贫生计资本要素进行整理,见图4。
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瑶族可持续生计评价模型构建
2.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广泛应用于各种判断领域,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层次化、系统化的分析方法[7]。该分析法将单一问题系统化,该系统由总目标层(最高层)向下分解为多指标、多准则的若干层级(中间层),最低层为各项备选方案,通过定性方法搭建出整体分析体系,再进行算法量化,并最终对比、排序出优化指标方案。
2.2 瑶族可持续生计指标评价层级构建
在利用可持续框架对瑶族贫困地区进行分析时,仅使用定性研究的方式,容易在选择生计资本的各要素时,受到研究人员个人因素的影响。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生计资本进行权重类比,可以使要素选择更具效度及代表性。为保留瑶族村寨特色,传承瑶族民族文化,突出设计扶贫作用,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文化资本与设计资本的各层级要素进行各指标的评价,判断其权重,以提出适用的设计策略。为确保评价指标的专业性,运用德尔菲法(Delphi)进行指标的构建。德尔菲法(Delphi)是美国兰德公司于1964年总结并提出的一种可以应用于任何领域的咨询决策技术,其核心是通过匿名方式来征求专家们的意见[8]。以瑶族村寨设计扶贫为研究对象,出于对地域性及民族文化的考量,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共20人,并对初步建构的评价指标进行反复的意见咨询,见表1。对各专家的意见进行收集、整理,从而得出最终的评价指标,见图5。
图4 瑶族村寨生计资本要素
表1 专家信息汇总
Tab.1 Expert information summary table
图5 瑶族村寨设计扶贫生计资本层级模型
2.3 判断矩阵构建及权重确定
根据已建构的瑶族村寨设计扶贫生计资本层级模型,分析各层的因素关系,将各项影响因子构建为成对比较的判断矩阵。
在指标权重赋值过程中,共邀请20名相关专家,包括瑶族文化领域专家、少数民族地区相关专业教授及拥有长期设计扶贫实践经验的人员,依据对瑶族文化的认知程度和设计扶贫的实践经验,对各项指标进行对比、打分。采用1—9标度法,假设有与2个元素,将定性研究量化成标度数据,使评价指标有据可依,其评判依据见表2。
表2 1—9评分标度法对照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得出瑶族村寨设计扶贫生计资本各级指标权重值,如表3所示。
根据评价模型量化的数据结果,可以直观地得出各指标要素在瑶族村寨设计扶贫生计资本中的重要性排序,为后续设计实践提供了定量研究的数据支撑。一级指标中(文化资本0.67)的权重大于(设计资本0.33),表明在设计扶贫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设计,如何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体现出来,更值得设计师思考。二级指标中前3名的权重差距不大,B3(设计提升当地村民0.65)权重最大,其次是3(精神文化层0.58),最后是2(行为文化层0.31),设计扶贫主要体现在提升精神层次、创意思维、艺术美感等。二级指标的权重占比也体现了可持续理念,重视对村民能力、精神文化的提升。三级指标中权重排序前5的分别是3a(民族信仰的认同感0.18)、2a(瑶族传统工艺的独特性0.08)、3c(民俗节庆文化原生态性0.08)、3d(瑶族文化的创新传承性0.79)、3b(瑶族文化民俗的独特性0.07),这些都表明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扶贫设计需要因地制宜,在不破坏当地文化生态性和特色性的同时植入设计,可以使瑶族文化创新传承。
表3 评价体系各级指标权重
Tab.3 Evaluation system index weight table at all levels
3 瑶族地区设计扶贫应用实践
选择国家第2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九屋镇东源村委老寨村作为应用实践对象,虽然当地拥有良好的资源,但贫困问题仍难以得到解决,且解决方式较单一。依据上述权重分析结果,以突出瑶族地域特色文化扶贫为目标,提取瑶乡典型民族文化元素进行设计实践。
3.1 瑶族文化的设计元素提取
案例研究对象为典型的桂北瑶寨,因当地地处偏僻山区,所以其文化、语言、民风民俗、衣着服饰、生态资源等都保存得十分完整。通过上文对可持续生计的分析及对资本权重的排序,对瑶族文化资源进行分类,以方便后续的设计元素提取,见表4。
表4 瑶族村寨典型设计元素选取
Tab.4 Selection of typical design elements in Yao villages
3.2 方案设计实践
通过对各指标权重的排序,以及对东源村典型设计元素的提取,选择各个层级权重排序较高的典型元素进行设计转化,其资本选择及设计转化研究思路见图6。
物必须成为符号,才能成为被消费的物[9]。行为与物质是精神的载体及具象形态,文化资本用物质的载体进行呈现,这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在文化资本层级中选择民族产品符号的本真性、瑶族传统工艺的独特性、民族信仰的认同感这几项权重较大的指标作为设计重点,分别从文创产品及景区设备2个方面进行产品设计。
图6 资本选择及设计转化研究思路
首先在物质载体上,为突出民族产品符号的本真性,选择具有民族符号的产品进行设计输出。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是“眼球经济”,而且包括了“原创”和“创新”的创意经济[10]。在文创产品方面,长鼓和长鼓舞作为江华瑶族宗教祭祀文化的载体,同时也代表着源自瑶族人民生产生活实践的文学艺术形式[11]。长鼓舞作为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舞蹈及音乐都极好地传达了瑶族人民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根据长鼓作为乐器可发声的特征,选择音箱作为载体,使设计输出更具合理性。其次在产品行为上,为提高瑶族文化的传播性,在音箱中植入代表性的长鼓舞音乐节奏及瑶乡特色歌曲,以此作为开关提示音和自带音源。模拟长鼓舞的拍打方式,增加“拍”这一交互行为,通过“拍”来触发相关操作。最后在产品材质造型上,图形符号的运用能有效的降低用户的认知负担,利于彰显地域特色[12]。通过家用音箱箱体上定制的装饰带,将瑶乡人的民族符号刺绣纹样融入设计,以此增强民族符号的传播。便携式音箱选用了木质的材质,一是符合长鼓特性,二是瑶族地区拥有丰富的竹木资源,使用竹木材料不仅可以就地取材,还更绿色环保,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见图7。
图7 瑶族长鼓舞音响
在景区设备方面,选择可以自行体验瑶族刺绣工艺的自助体验机为物资载体,旨在突出瑶族传统工艺的独特性、增强游客的参与感、优化游客的体验感。为使游客在动手实践中真正感受到工艺的独特性,在景区放置此款自助体验机,游客可在电子屏的自助服务终端选择相应的服务,通过参与绣品的设计,游客可以了解绣品的针法、瑶族民族图腾纹样的寓意及传统刺绣的工艺流程,见图8。
图8 瑶族刺绣工艺自助体验机
在服务设计方面,产品设计部分偏向利用实物载体来呈现文化资本,为瑶族文化传播提供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实例,但其对提高村民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还有欠缺。设计资本拟在通过设计植入来优化当地产业、创造附加值,并利用服务设计的方式,着重提高当地贫困户的生计资本利用率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产品设计与服务设计相结合的方式使设计实践更具完整性。
设计资本中目标权重较高的是瑶族文化的创新传承性、传统工艺技能传承重视度、当地村民职业素养的专业度、当地民俗项目的特色性。服务平台的搭建以这几项高权重指标作为设计重点,来发展瑶族地区艺术品牌,用艺术品牌设计助力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13]。以手机APP为主要的呈现方式来构建扶贫社区服务平台,该平台不仅可以为村民提供生计转化及能力培养的平台,还可为游客提供节庆文化体验、感受非遗、购买和定制特色产品等服务。
设计驱动创新可以成为扶贫活动的战略工具,利用设计的协同连接功能,可以关联融合产业、构建文化品牌、整合资源[14]。首先,用服务设计来优化原有产业,可以突出瑶族文化特色,平台整体界面色调以当地代表的瑶族蓝为主,功能以突出瑶乡特色文化为主,以此连接当地村民与外界游客。一是面向当地村民进行发展,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二是向游客传播瑶族特色民俗文化,以完善其整体游玩体验,并以此增加用户黏性,从旅游服务为基准点向外扩散出多重产业,通过设计整合资源,并提供相关平台,使当地可以基于此平台,可持续地将生计资本进行资源转化,见图9。其次,为使瑶族文化更具创新传承性,平台设置了创意设计模块,该模块不仅可以为设计师和村民提供协同设计平台,还设置了设计师艺术家主页、设计专业学生及教师主页,以此向村民植入设计创新思维,通过学习相关课程知识,村民可以提高职业素养,以及创新思维、艺术美学等能力。瑶族文化传承人主页模块主要用于上传工艺作品、工艺教程等,可以为非遗传承人及手工艺人提供可持续发展平台,传播瑶乡文化,增加人们对传统工艺技能传承重视度。社区、活动及商城三大部分主要用于向外来用户传播瑶族特色文化,提升用户黏性,以及当地产品的购买转换率,见图10。最后,设置工作坊体验模块,此模块不仅能让游客在参与中感受当地民俗的特色,还能使村民在帮助游客创作的过程中,熟练自身技能并激发创意灵感,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游客体验,还可以提高村民自身能力,使扶贫可持续发展,见图11。
图9 瑶族地区文化服务平台界面展示
图10 瑶族地区文化服务平台各功能界面
图11 瑶族织绣工作坊体验预订服务流程
4 结语
以瑶族少数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户的生计资本进行研究,以DFID可持续生计框架分析模型为范式,建构了更具针对性、更符合文化诉求、符合少数民族地区使用的设计扶贫分析模型。“志智双扶”战略是后扶贫时代的必要措施及要求[15],通过分析模型对瑶族各项生计资源进行深入分析,寻求可供当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建立瑶族地区设计扶贫评价体系,对专家反馈信息进行数据量化及权重计算。根据各准则层因素的权重占比,可以直观地感受众多影响生计因素中各因素的重要优先级,从而厘清设计扶贫的思路和思考问题的层面,使瑶族特色民俗文化资源通过设计真正转化为生产力。该分析框架及研究思路,对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具有可适性,同时,也对设计扶贫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研究参考。
[1] MANYARA G, JONES E. Community-based Tourism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in Kenya: an Exploration of Their Potential as Avenues of Poverty Reduction[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7, 15(6): 628-644.
[2] 李小云, 许汉泽. 2020年后扶贫工作的若干思考[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8(1): 62-66.
LI Xiao-yun, XU Han-ze. Some Thoughts on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after 2020[J]. Journal of National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2018(1): 62-66.
[3] 王遨宇. 设计管理生计框架在乡村扶贫中的构建与实施[D]. 济南: 工艺美术学院, 2019.
WANG Yao-yu.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Design and Management Livelihood Framework in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D]. Jinan: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Crafts, 2019.
[4] 王三秀. 国外可持续生计观念的演进、理论逻辑及其启示[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0(9): 79-84.
WANG San-xiu. The Evolution, Theoretical Logic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Abroad[J]. Research on Mao Zedong and Deng Xiaoping Theory, 2010(09): 79-84.
[5] SCOONES I. 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s: a Framewo rk for Analysis[J].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1998(1): 1-16.
[6] DFID U K.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Guidance Sheets[J]. London: DFID, 1999(3): 445.
[7] VAIDYA O S, KUMAR 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 Overview of Application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6, 169(1): 1-29.
[8] 王春枝, 斯琴. 德尔菲法中的数据统计处理方法及其应用研究[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1, 9(4): 92-96.
WANG Chun-zhi, SI Qin. Research on the Data Statistical Processing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Delphi Method[J].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mprehensive Edition), 2011, 9(4): 92-96.
[9] 鲍得里亚. 消费社会[M]. 刘成富译.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5.
BAUDRILLARD. Consumer Society[M]. LIU Cheng-fu Translate.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 2002: 25.
[10] 杨梅, 王菁, 张元坤. 基于海洋文化基因评价的青岛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J]. 包装工程, 2019, 40(6): 21-27.
YANG Mei, WANG Jing, ZHANG Yuan-kun. Qingdao Cultural Creative Product Design Research Based on Marine Cultural Gene Evaluation[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9, 40(6): 21-27.
[11] 徐鸣. 江华瑶族长鼓的历史溯源与文化底蕴[J]. 装饰, 2019(7): 116-119.
XU Ming. The Historical Origin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Jianghua Yao Nationality Long Drum[J]. Zhuangshi, 2019(7): 116-119.
[12] 李伟丽, 孙运豪, 苟锐.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地铁站名图形符号设计[J]. 包装工程, 2021, 42(14): 177- 283.
LI Wei-li, SUN Yun-hao, GOU Rui. Design of Graphic Symbols of Subway Station Names Based on Fuzzy AHP[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1, 42(14): 177-283.
[13] 刘钰舜, 李烁, 刘金得. 艺术品牌设计助力精准扶贫发展[J]. 包装工程, 2020, 41(6): 262-265.
LIU YU-shun, LI Shuo, LIU Jin-de. Art Brand Design Helps the Development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0, 41(6): 262-265.
[14] 杨熊炎, 叶德辉. 面向湘黔桂三省坡侗族聚居区的设计扶贫发展模式研究[J]. 包装工程, 2021, 42(10): 251-259.
YANG Xiong-yan, YE De-hui.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Poverty Alleviation by Design for the Dong Ethnic Settlements in the Three Provinces of Hunan,Guizhou and Guangxi[J]. Packaging, 2021, 42(10): 251-259.
[15] 田波, 柳长兴. 人力资本视角下的“志智双扶”问题研究: 后扶贫时代的扶贫治理[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0, 34(2): 66-76.
TIAN Bo, LIU Chang-xing. Research on the “Aspiration and Wisdom Suppo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Capital: Poverty Alleviation Governance in the Post-Poverty Alleviation Era[J].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2020, 34(2): 66-76.
Application Designing Poverty Alleviation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of Yao Nationality's Livelihood Framework
YE De-hui, LIU Yu-cen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ilin 541000, China)
Based on the sustainable vitality framework theory, applying the AHP analytic method, taking the Yao area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design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so that the design poverty alleviation is more in place, the mechanism is more scientific, and the scope is more comprehensive, which meets the inherent needs of farmers in the post-poverty era. Applying sustainable livelihood theory to analyze the livelihood capital of poor households in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taking the DFID sustainable livelihood framework analysis model as a paradigm,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sustainable livelihood framework for ethnic minority areas. Then qualitative research through the Delphi Expert Consultation Method Quantitative research with AH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obtains research evaluation data,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is performed, support for the subsequent desig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practice is provided, and the design evidence-based is realized.Under the premise that the design needs to face the new needs of the post-poverty alleviation era, through the desig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typical Yao areas, it is prove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 theory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can make the desig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generation helpful to farmers. Based on the DFID sustainable livelihood framework analysis model, the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design poverty alleviation sustainable livelihood framework can provide an analysis paradigm for the desig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other ethnic minority areas. Its research ideas can play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designing poverty alleviation practices.
sustainable livelihood framework theor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cultural hierarchy theory; design poverty alleviation
TB472
A
1001-3563(2022)06-0157-09
10.19554/j.cnki.1001-3563.2022.06.021
2021-12-16
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9XMZ087);2020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YCSW2020154)
叶德辉(1975—),男,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品设计、设计文化、民族文化。
刘昱岑(1996—),女,硕士生,主攻产品设计及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