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药品研发同创共享合作机制
2022-03-24畅婉洁徐英子
畅婉洁 徐英子
近年,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迅猛。2021年,国内医药制造业的营业收入超过2.9万亿元,同比增长20.1%。
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加强医药产业创新。但现实情况是,我国医药制造业集中度仍然较低,产品结构升级任务紧迫,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高质量创新成果少,仍处于追随、追赶先进国家的阶段。
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建议,培育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进一步明确医药产业的战略地位,建立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支持民族医药企业创新、升级、发展。抓好医药产业规划落地实施,组建医药产业创新“国家队”,集中国内药物创新优势科研力量,在不同主攻方向推动中国药物创新研发提速增效,参与国际医药产业竞争。
她表示,需进一步优化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加速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助力原始创新。“尽管现有法律法规倡导校企合作,推动基础研究成果早日产业化。但在实施过程中部分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存在高校原始创新项目与企业合作成功率较低的现实情况。”
基础研究转化周期长、成功率低、风险大,一直被视作制约国内医药创新发展的主要瓶颈。在参考国外先进做法,并结合院校合作现状后,李燕建议,强化同创共享的合作理念和机制,引导校企双方真正建立同创共享的合作理念和机制,并根据国家制定鼓励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相关政策,切实处理好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研发和知识产权之间的矛盾,处理好成果研发、转化和成果推广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她说,可以将成果转化纳入新一轮高校职称认定评审条件,打破项目合作决定权只在高校成果转化处的现状。“项目合作后,建议学校主要实行监督管理职能,对于最终實现的科技成果转让收益,研发团队所得比例建议不低于70%,从而有效调动科研团队的研发积极性。”
在李燕看来,资本的本质是逐利,而药物研发的典型特点是周期长,两者之间的矛盾会遏制或者扼杀真正的创新研发,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药物研发的良性发展。大量资本涌入新药研发领域,“创新研发逐渐进入无序竞争状态,尤其创新药临床试验深陷同质化内卷,创新研发揠苗助长”。
李燕认为,应给资本设好“红绿灯”,配好“刹车”再上路,引导资本用于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药物研发,支持源头创新,避免一味追逐利润,回归创新研发本质,助力药物创新研发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