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饶芃子学术年表朱巧云

2022-03-24陈玉珊

华文文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暨南大学比较文学华文

1935年

2月18日(元宵节),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的一个书香世家。外祖父戴贞素又名戴仙俦,在当地多所学校执教,是潮汕知名的文人和书法家。舅父戴平万(原名戴均),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委和领导人之一。母亲戴若萱是当时潮安县第四女子小学校长。父亲饶华(原名饶旭东),曾就读于上海暨南大学中文系,回潮州后任潮安县《大光报》的副刊编辑,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革命,解放后是云南省的领导人之一。

1938-1946年

潮州城沦陷后,跟随外祖父母回到潮安县归湖乡溪口村,在祖屋“敦本堂”生活了近8年。在家中长辈的教育下,四五岁时开始读唐诗三百首。

抗战胜利后,跟随家人迁回潮州城,先后在市一小学、市二小学就读。

1947-1952年

9月,考上潮安一中。在课外大量阅读文学作品,除了《红楼梦》等古典小说,还读“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以及雨果、狄更斯、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外国作家的名著。

读初三时,潮汕平原解放。曾参加学校的宣传队,经常写短文在班里和学校的墙报、板报上刊出。初中毕业前,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读高一时,负责团刊《一中青年》的编辑工作,并读了不少苏联的文学作品。

高二下学期,参加学校组织的下乡活动,并以此为素材写了短篇小说《谢祥婶》。还写了短篇小说《他和她》和散文《在金山山麓的那边》,后者获得中学生优秀作文奖,刊载在小报上。

1953-1957年

7月,考上中山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阅读大量中外名著,并参与中山大学校刊《共青团园地》的编辑工作,经常为《大家谈》专栏撰稿。

读大学三年级时,在王起教授的指导下,研究《今古奇观》中的《卖油郎独占花魁》,这篇学年论文后来发表在中大的内部学刊上。

大学四年级的毕业论文选择研究柳永的词,在詹安泰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第一篇长篇学术论文,获得老师们的好评。

毕业时,作为中文系毕业班的两名全优生之一,留在中山大學中文系的古典文学教研室当助教,师从王起教授,主修宋元文学史。

1958年

暨南大学在广州重建,由于工作需要,从中山大学调到暨南大学,并改变专业方向,跟随系主任、著名文艺批评家萧殷教授修文艺理论。

10月,《对毛主席〈清平乐〉(会昌)一词的看法》(与农林合作)载于《星星》第10期。

1959年

1月,与吴朝淮工程师结婚。

1961年

7月6日,《文艺批评不能离开艺术创作的规律》载于《羊城晚报》。

本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3年

12月,《艺术创作和欣赏中情与理的辩证关系——评周谷城的〈艺术创作的历史地位〉》(署名毛军)载于《学术研究》第6期。

1964年

6月,《评周谷城的“艺术以情感为其源泉”论》(署名毛军)载于《学术研究》第3期。

9月23日,《不要忘记阶级分析,不要脱离作品实际》载于《羊城晚报》。

1970年

暨南大学停办期间(1970-1977年),在广东师范学院(今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执教,并担任文艺理论教研室副主任。经常带学生到农村或工厂“开门办学”,还两度带领学校巡回辅导队到县中学辅导。

1972年

10月,《关于作文教学的几点建议》《怎样分析人物形象》载于《教育革命参考资料》第10期。

1973年

1月,《论说文及其教学》载于《教育革命参考资料》第1期。

2月,《在生活中提炼人物性格》载于《广东文艺》第2期。

1978年

5月,《形象思维是文艺创作的规律和方法》载于《学术研究》第1期。

6月,《试论形象大于思想》,载于《华南师院学报(哲社版)》第2期。

主持并参加编撰《马、恩、列、斯文艺论著参考资料》(上下)、《马、恩、列、斯论著选讲》,华南师范大学铅印教材。

暨南大学复办,重返暨南大学中文系执教。

1979年

2月,《谈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载于《广州文艺》第2期。

1980年

4月,《马克思、恩格斯论〈费兰茨·冯·济金根〉的悲剧冲突》载于《暨南大学学报》(哲社版)第2期;《一幕有艺术魅力的戏——重读曹禺的〈雷雨〉》载于《广东教育》第4期。

11月,《能立于纸上的语言——李清照词的语言美》载于《广州文艺》第11期。

12月24日,《关于人性问题的讨论》载于《南方日报》。

1981年

1月24日,《也谈“写真实”和反映生活本质》(与谭志图合作)载于《羊城晚报》。

2月,《宛转动人,缠绵悱恻——〈长恨歌〉的艺术结构》载于《广州文艺》第2期。

4月17日,《关于恩格斯一段引文的辨析》载于《南方日报》。

本年,晋升副教授。协助萧殷教授在暨南大学中文系建立文艺学硕士点,使暨大中文系成为国内第一批获得硕士点的授权单位,创点方向是“创作理论与批评方法”。

10月30日- 11月4日,赴安徽黄山参加“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三次年会”,作学术报告《马、恩论歌德的〈葛兹·冯·伯利欣根〉》。会后,应邀到华中工学院讲学。

1982年

3月29日至4月7日,在广州参加“全国高等学校文艺理论研究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作学术报告《我们是怎样教文艺理论课的 》。

4月29日,《关于人物形象》载于《南方日报》。

6月10-16日,在暨南大学参加全国第一届“台湾香港文学讨论会”。30日,《我们是怎样教文艺理论课的》载于《文艺理论研究》第3期。

秋,任暨南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被遴选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10月,《狂飙运动的战斗旗帜——试论歌德的〈葛兹·冯·伯利欣根〉》入选《世界文学名著选评》第四辑,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11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本年,被广东省政府评为“广东省先进工作者”。

1983年

2月,《一曲爱国主义的乐章》、《三十年代的新进作家戴平万》(与黄仲文合作),载于《语文月刊》第2期。

3月,《戴平万的生平和创作》(与黄仲文合作)载于《学术研究》第2期。

9月9日,《学一些文学知识》载于香港《文汇报》。

11月,《戴平万年谱(上)》(与黄仲文合作)载于《韩山师专学报(社科版)》第2期。

1984年

4月1日,《戴平万年谱(下)》(与黄仲文合作)载于《韩山师专学报(社科版)》第1期。

5月,《戴平万传略》(与黄仲文合作)载于《新文学史料》第2期。

6月6日,《白洛在〈暝色入高楼〉中的人物塑造》(与黄仲文合作)载于香港《星岛晚报》。9日,《至诚、朴素、精美——朱自清散文的风格》载于香港《文汇报》。本月,任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

7月,《笔谈首届“〈花城〉文学奖”获奖作品:从生活深处推出的作品》载于《花城》第4期。

8月5日,《用忧愤和眼泪谱写的悲歌——读〈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载于香港《文汇报》。31日,《回忆与悼念——萧殷先生一年祭》载于《文汇报》。

11月,《自然主义与左拉》,载于《语文月刊》第11期。

12月3-8日,暨南大学中文系召开全国“比较文学研讨会”,担任会议主持人。本月,参加暨南大学文科系主任考察团,赴香港访问、考察。应香港比较文学学会会长黄德伟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袁鹤翔先生邀请,在香港会议中心作中国大陆比较文学研究现状交流。本月,长篇文学评论《〈将军吟〉人物论》(与郑成伟合作)入选《〈将军吟〉评论集》,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5年

3月20-26日,赴广西桂林参加广西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并在其系列讲座上作学术报告《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兴起及其意义》。

5月,《戴平万在上海孤岛时期的文学活动》(与黄仲文合作)载于《抗战文艺研究》第3期。

6月,《〈苦菜〉重版编后记》(与黄仲文合作)载于《韩江》第3期。

9月,《试论白洛的〈暝色入高楼〉》入选《台湾香港文学论文选》,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10月29日,参加北京大学等36个单位在深圳举办的“中国比较文学成立大会暨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并被选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本年,被广东省高等教育局评为“高教战线先进工作者”;被评为“广东省文教系统先进工作者”;评论《〈将军吟〉人物论》获“广东省作家协会第一届文学评论奖”(1979—1984)。

1986年

3月21日,《要在作品的深度上下功夫——也谈广东创作如何突破》载于《广州日报》。本月,著作《文学入门》(与谭志图合著),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5月20-30日,赴杭州参加王元化先生主持的“东西方文化比较研讨会”。

6月30日,《同是香江漂泊者——评白洛的〈新来的香港人〉》(与黄仲文合作),载于香港《文汇报》。本月,《一部气势磅礴的佳作》载于《作品》第6期。

9月,《关于文学批评的思考》载于《广东社会科学》第3期。

11月,由暨南大学中文系倡议,成立“广东比较文学研究会”,被选为该会副会长。

12月24日,《我国古代学者论人物形象的塑造》载于《广州日报》。26-29日,赴深圳参加深圳大学、暨南大学等单位主办的第三届全国“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学术讨论会”,担任大会主持人之一,并作学术发言。

本年,晋升为教授。在文艺学硕士点增设的“文艺理论与比较文学”方向开始招生。

1987年

1月30日,《张爱玲的“以形写神”手法》载于《文化参考报》。

2月,《有关〈赵氏孤儿〉西传的资料》载于《文学研究参考》第2期。

3月11日,《脂砚斋〈红楼梦〉评语》载于《广州日报》。

6月17日,《批评家的眼光与批评方法》载于《广州日报》。

7月15日,《评朱崇山的〈流动的雾〉》载于《广州日报》。

8月12日,《“我只求自己能够写得真实些”》载于《广州日报》。本月,《香港生活的多棱镜——论白洛的〈香港一条街〉》(与黄仲文合作)载于《华文文学》第4期。被任命为暨南大学副校长,主管学校的文科科研和研究生教育工作,提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发展思路。

10月,《中西戲剧起源、形成过程比较》载于《学术研究》第5期;《中西戏剧的接触、影响及融合》载于《海南大学学报(社科版)》第4期;《张爱玲小说艺术论》(与黄仲文合作)载于《暨南学报(哲社版)》第4期。

11月,参加在江门市召开的“广东比较文学学会首届学术研讨会”,倡议确立广东比较文学研究的“学术个性”。

12月4日,《寻找古今文学的交汇点——“传统文学与当代意识丛书”总序》,载于《羊城晚报》。

1988年

1月13日,《一本有创新意识的专著——评郭小东的〈中国当代知青文学〉》载于《广州日报》。21日,《过去时代的证明》载于《海南日报》。 3月16日,《文学与改革一议》载于《广州日报》。

5月5日,应聘为泰国《新中原报》举办的“‘八八’泰华短篇小说创作金牌奖”评委会国际评委。6-10日,赴安徽芜湖参加安徽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作学术发言《中西诗学的“对话”问题》。27日,在广东省第六次党代会上,被选为中共广东省第六届委员会候补委员。本月,《戴平万评传》(与黄仲文合作)入选《三十年代在上海的“左联”作家(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6月2日,《现实主义——中国当代文学的主流》载于泰国《新中原报》。17-25日,应泰国《新中原报》、暨南大学旅泰校友会邀请,赴泰国曼谷访问。参加暨大旅泰校友会成立一周年纪念活动,介绍暨大教育改革情况,并应泰华作家协会邀请,作大型文学讲座《中泰华文文学比较》。还应邀到泰华作家协会、《新中原报》《中华日报》《世界日报》参观和座谈。24日,《中国古代人物形象论》《论自学》载于泰国《新中原报》;《中国当代文坛的群星》载于泰国《中华日报》。27日,《关于“朦胧诗”问题的讨论》载于泰国《新中原报》。

7月,《初识泰华文坛》载于泰国《新中原报》。

9月,《用艺术沟通大众的感情》载于《语文月刊》第9期。

11月11-15日,暨南大学受全国文心雕龙学会和王元化先生的委托,在广州珠岛宾馆举办“《文心雕龙》国际研讨会”,共有17个国家和地区的汉学家参加。

12月4-8日,应邀赴香港参加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三联书店联合主办的“香港文学国际研讨会”,作学术报告《论白洛的小说创作》。9-12日,应澳门中国语文学会邀请,赴澳门参加“澳门文学座谈会”,并作比较文学学术讲座。本月,参加广东比较文学研究会与香港比较文学研究会、福建比较文学学会在中山市举办“第一届粤港闽比较文学研讨会”,担任会议主持人。

1988-1992年,主编《传统文学与当代意识丛书》(共8本),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989年

1月12日,《张爱玲和张爱玲的“冷”》载于《星岛晚报》。

3月13日,《追逐、探索、思考》载于《羊城晚报》。本月,代表暨南大学赴北京国家教育委员会申报暨南大学出版社论证,获批成立暨南大学出版社,并被任命为出版社社长(兼任)。

4月,《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及其走向》载于《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第1期;《论白洛的小说创作》载于《暨南学报》第2期;《〈烟湖更添一段愁〉序》,泰國八音出版社出版。

5月14日,《茉莉花串——读泰华女作家梦莉的散文》载于泰国《中华日报》。

7月,主编、参撰《中西戏剧比较教程》,由广东省高等教育社出版。该书是国家教育委员会“七五”教材规划项目成果。

8月,《中西典型性格理论比较》载于《广东社会科学》第4期。

9月,《论萧殷的评论风格》入选《新时期广东文学评论选》,花城出版社出版。

10月,《文学通信二则》载于《华文文学》第3期。

11月,《〈尽在不言中〉序》,泰国八音出版社出版。

12月1日,“文艺理论教学成果”被广东省高等教育局评为“1989年普通高等学校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9日,《文学中的“女性世界”》载于《文艺报》。

1990年

1月13日,《古代美学世界的明珠——〈文心雕龙研究荟萃〉序》载于《羊城晚报》。

2月10日,《泰华文学的一朵新花》载于《南方日报》。14-16日,参加广东省作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被选为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3月28日至4月1日,赴佛山市参加暨南大学、佛山大学联合主办的“广东省比较文学研讨会”,担任会议主持人,并在开幕式做主题发言和闭幕式作总结报告。

4月2日,应佛山大学邀请,为中文系师生作比较文学的学术讲座。18日,《关于文学语言》载于《澳门日报》。

6月,《努力开拓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局面》载于《暨南教育》第1期;《新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载于《语文月刊》第6期。

7月4日,《心泉淙淙》载于《澳门日报》。23日,《远去的岁月——评范若丁的散文集〈暖雪〉》载于《羊城晚报》。24-30日,赴贵州参加贵州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暨国际研讨会”,作学术报告《中西戏剧结构及其文化成因》,并被选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

10月,《论中西戏剧结构的差异及其成因》,与曹文静合作,载于《暨南学报(哲社版)》第4期。主编论文集《比较文学与比较美学》,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11月7日,《关于文学欣赏》载于《澳门日报》。

12月11-14日,参加暨南大学、五邑大学在江门召开的“纪念陈垣教授诞生11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开幕式上讲话。

本年,被美国传记中心列为“1990年度荣誉勋章获得者”。

1991年

1月31日,《关于艺术的感觉》,载于《羊城晚报》。本月,《开拓比较文学新领域:世界华文文学比较》载于《中国比较文学通讯》第1期;《关于长篇小说〈祸水〉》载于《广东作家》第1期。

2月6日,《学者在呼唤“陈垣学”》载于《澳门日报》。

3月1-4日,应邀参加中山大学主办的“国际跨文化研究会第四届学术研讨会”,作学术报告《灵感说与文化差异》。31日,《从世界文学的格局看华文文学》载于《羊城晚报》。

4月,《美神在他笔下冉冉升起——读画家林墉的散文和杂文》载于《广州文艺》第4期。个人论文集《文学批评与比较文学》,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5月16日,《中泰华文文学比较》载于《作家报》。

7月3日,《落叶片片——读流星子的诗集〈秋天的落叶〉》载于《澳门日报》。月初,应邀赴香港参加香港作联、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在会上作学术报告《中泰文化融合与泰华文学个性》。10-13日,赴中山市参加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第五届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学术发言《拓展海外华文文学的比较研究》。

10月,《异国的奇葩——评“东南亚华文文学”专辑》载于《广州文艺》第10期。获《广州文艺》1991年度“朝花文学奖”。

11月26-29日,赴广东汕头参加“首届海内外潮人作家研讨会”,是大会主持人之一,并作学术报告《论泰华作家司马攻的散文》。应邀到汕头大学为中文系学生作学术讲座。

12月1日,《艺术的心镜——读司马攻的散文》载于泰国《新中原报》。11日,《作家“创作实验室”透视》载于《澳门日报》。

1992年

1月,《中泰文化融合与泰华文学个性》载于《暨南学报(哲社版)》第1期。

2月,《中西灵感说与文化差异》载于《学术研究》第1期。在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上,被选为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并任命为常委会教科文委员会委员。

4月,《新的飞越——〈在月光下砌座小塔〉序》载于《华文文学》第2期。

5月28日,《时代在呼唤文学》载于《岭南文报》。

6月,《把创作扎根在生活的土壤上》載于《广东社会科学》第3期。主编论文集《文心雕龙研究荟萃》,由上海书店出版。6月27日- 7月1日,应澳门笔会、《澳门日报》邀请,到澳门举行两场文学讲座,并与澳门中华诗词学会、澳门中国语文学会进行文化交流。

7月1日,《华文文学研究四题》载于《澳门日报》。本月,《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读婞子的散文集〈回望〉》载于《语文月刊》第7期。

8月,《足迹和心影:〈泰国华文小说选集〉评介》载于《广东社会科学》第4期;《比较的魅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整体观与比较论〉序》载于《语文月刊》第8期;《关于艺术精神的思考》载于《作品》第8期。

9月,主编、参撰的《中西戏剧比较教程》获广东省自编优秀文科教材一等奖。

10月14日、21日、28日,《我看澳门文学》连载于《澳门日报》。自本月起,获国务院颁发有突出贡献专家政府特殊津贴。本月中旬,应邀赴武汉参加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国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作学术报告《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世界因素》。

11月5日,《中西戏剧比较教程》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属国家一级奖励)。7-9日,在肇庆市参加广东比较文学研究会召开的“92粤港比较文学研讨会”,担任主持人并作学术报告,会后应邀到西江大学作学术讲座。23日,《这里春草青青:读谢望新文学评论》载于《羊城晚报》。

1993年

1月12-20日,应邀赴香港、澳门访问。本月,论文集《艺术的心镜》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2月10日,《在海之滨——〈望海潮〉诗集序》载于《汕头日报》。

3月2-5日,应邀赴澳门参加澳门大学等主办的“澳门东西文化交流国际研讨会”。

6月23-24日,香港岭南学院现代语文中心、暨南大学中文系联合在暨南大学主办“华文文学研究机构联席会议”,在会议的开幕式上致辞。

7月12-16日,赴湖南张家界参加湖南比较文学学会、湘潭大学等单位主办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四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作学术报告《中西小说渊源、形成过程比较》。

8月24-28日,赴江西庐山参加南昌大学主办的“第六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作学术报告《90年代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思考》。在会上成立“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筹委会”,被选为常务副会长。

9月22日、29日,《中西小说的诞生及其发展》(上、下)载于《澳门日报》。本月,主编的《尤今作品精选》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10月27日,《三地协作共建华文文学新学科》载于《澳门日报》。

11月12-15日,应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邀请,赴马来西亚吉隆坡参加“第三届世界华文女作家会议”,作学术报告《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会后,应南洋商报、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之邀作演讲《文学与人生》。17-18日,应马来西亚南方学院邀请,赴新山作学术讲演。25-29日,参加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六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被选为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

12月,《那一方风景:我看欧洲华文文学》载于《广州文艺》第12期扩大版。本月,领衔创建的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点获批,在国内首创“比较文艺学”方向,同时获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本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先进女职工”称号。

1994年

1月,《〈中西小说比较〉前言》载于《暨南学报(哲社版)》第1期。

2月,《九十年代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思考》载于《香港文学》第2期。

3月5日,《关于中西文论的“对话”问题》载于《文论报》;《海外华文文学的“女儿国”》载于《羊城晚报》。

4月,《中西小说的渊源与形成过程》载于《学术研究》第2期;《关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思考》载于《暨南学报(哲社版)》第2期。主编、参撰的《中西小说比较》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5月3日,《广东文学批评的道路》载于《南方日报》。

7月8日,《人生之旅》載于《广州日报》。

7月20日,《她的人和她的文》载于《澳门日报》。

9月11-14日,应邀赴昆明参加云南大学主办的“第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担任大会主持人并作学术报告。19日,散文《萧殷先生在暨大》载于《羊城晚报》。本月,应澳门笔会邀请,赴澳门作文学讲座《我看澳门文学》。

11月18-20日,应邀赴福建厦门,参加福建比较文学学会、厦门大学主办的“第三届粤港闽比较文学研讨会”,作学术发言《中西自然观比较》。23日,《玫瑰飘香》载于《深圳特区报》。本月,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成立,被选为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

12月4日,在暨南大学召开“粤澳新诗研讨会”,后由澳门五月诗社出版论文集《难得的“对话”》。10-12日,在暨南大学召开和主持“语言学转向与文学批评研讨会”。

1995年

2月12日,在广州参加“《心影》出版暨岭南文艺批评现状研讨会”。13-15日,应邀到汕头大学学术交流和讲学。本月,个人文学评论集《心影》,由花城出版社出版。24日- 3月1日,应马来西亚南方学院邀请,赴马来西亚新山作学术交流,回程途经新加坡,应国立新加坡大学中华语言文学中心和新加坡理工学院邀请,到两校访问和交流。

3月18日,《历史、文化、审美》载于《文艺报》。20-21日,参加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三届代表大会,经选举,连任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30-31日,应邀赴深圳大学讲学。本月,《自然之道——中西传统诗学比较论纲》(与余虹合作)载于《文学评论》第2期。

4月4日,《难得的“对话”》载于《澳门日报》。29日-5月3日,应邀赴上海参加上海外国语言大学主办的“第二届中华文化与世界研讨会”,作学术报告《文化影响的宫廷模式——〈三国演义〉在泰国》。会后拜访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

5月6-8日,应邀赴苏州大学,为文学院中文系研究生作学术讲座。26日,在广州中国大酒店参加《世界诗库》座谈会。

6月6日,《诗歌的长城——浅谈〈世界诗库〉的特色与成就》(第一作者)载于《南方日报》。

7月4日,《借鉴、思考、探索》载于《文艺报》。本月,《“女儿国”里的文化精神——菲华女作家作品管窥》,载于《暨南学报(哲社版)》第3期。30日-8月4日,赴山东济南参加“中外文化、文艺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作学术报告《中国文艺批评现代转型的起点》。

8月20日,参加广东省海外妇女联谊会文化交流会,被选为该会副会长。

9月22日,应邀赴深圳大学讲学。24-27日,赴北京参加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面向21世纪的华人文化国际研讨会”,作学术报告《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意义》。会后,受聘为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

10月6-8日,应邀赴澳门参加“新诗研讨会”,并担任研讨会主持人。13日,参加澳门文化司署在广州召开的“文化对话及其理解上的困难国际研讨会”,作学术发言《澳门土生文化与文学》。

12月7日,参加羊城晚报社、广东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秦牧创作研讨会”。本月,暨南大学“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任该中心主任、《思想文综》主编。主编《思想文综》(共10辑),1995-1998、2005-2006年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200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本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

1996年

1月,7-9日,赴澳门参加澳门诗词学会主办的“诗词写作国际研讨会”,担任论文评议人。19-21日,在暨南大学举办“第一届全国文艺学及相关学科建设研讨会”,担任会议主持人。本月,《论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意义》(与费勇合作)载于《文学评论》第1期;《中国文艺批评现代转型的起点——论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及其它》载于《文艺研究》第1期。

4月4日,《濠江的“边鼓”》载于《澳门日报》。本月,《中西文学戏剧比较论文集》(英文版,谭时霖等译),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6月11日,《感悟的意识和审美的批评》载于《羊城晚报》。29-30日,参加在深圳大学召开的“广东比较文学研究会96学术年会”,作研究会的工作报告,并被推选为研究会的名誉会长。

7月,《文化影响的宫廷模式——〈三国演义〉在泰国》载于《中国比较文学》第3期,英译版载于新加坡《南洋学报》1999年12月第54卷。《都市的眼睛——评〈伊妮创作论〉》载于《广州文艺》第7期。

8月5-8日,赴长春参加东北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担任海外华裔文学圆桌主持人,并作学术报告《海外华文文学与文化认同》。

9月5日,散文《长白山天池览胜》载于《羊城晚报》。25日,《突破疆域,互识汇通——评〈中外文化名著选〉》载于《南方日报》。26日,“文艺学博士、硕士教学成果”被评为“1996年暨南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10月4日,《澳门的“散文角”》载于《文艺报》。本月,《海外华文文学的中国意识》(与费勇合作)载于《中国比较文学》第4期。

11月23-26日,应泰国华文作家协会邀请,赴泰国曼谷参加“第二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作学术报告《人性与灵魂的雕塑》,并担任大会主持人之一。

12月7-9日,应澳门马万祺先生邀请,赴澳门访问。15-21日,赴北京出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本月,《影响与传播:中国文学在东南亚》,载于香港《今日东方》创刊号。

1997年

1月,散文《〈石头记〉与我》入选《你是我永远的表达》(南方周末·芳草地副刊作品精粹),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2月,《海外華文文学与文化认同》(与费勇合作)载于《国外文学》第1期。

4月2日,《读林中英〈眼色朦胧〉》载于《文艺报》。13-20日,应邀赴广西师范大学讲学一周。20日,《心灵与人性的雕塑——评泰华作家司马攻的微型小说》载于《华文文学》第2期。27-30日,赴福州参加福建社科院、《台港文学选刊》主办的“海外华文文学青年学者座谈会”,在会上作专题报告。

5月,散文《童年忆絮》载于《花城》第3期。

7月8日,散文《高考前后》载于《羊城晚报》。

8月4日,《历史、艺术、文化》载于《深圳特区报》。

9月,《“左联”时期的潮籍作家》载于《文史资料》第9期。

10月7日,《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载于《南方日报》。

11月8-11日,赴北京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第九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作学术报告《海外华文文学理论建设与方法论问题》。本月,《海外华文女作家及其文本的理论透视》(与陈丽虹合作)载于《文学评论》第6期。暨南大学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编《师道悠悠:庆祝饶芃子教授执教40周年文集》,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12月6日,参加暨南大学举行的“饶芃子教授从教40周年庆祝大会”、中文系举行的“饶芃子教授学术与教学思想研讨会”。本月,暨南大学文艺学学科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任该学科学术带头人。主编《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研究生学术论文集》,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年,暨南大学“211工程”子项目“文艺学与汉语文学”启动,担任该项目的一级负责人。

1998年

1月18日,散文《告别父亲》载于《南方日报》。20日,《在南方的阅读》载于《文艺报》。本月,《海外华文文学学科建设与方法论问题》载于《文艺理论研究》第1期;《拓展中国与东南亚文学关系研究》载于《中国比较文学》第1期。

2月14-16日,参加海南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交互共生文化观研讨会”,作有关跨学科比较的学术发言。25-26日,在暨南大学召开“文学与文化研讨会暨《文学评论》约稿会”,作学术发言《20世纪文艺研究的思考》。本月,《海外华文文学的新视野》载于《社会科学家》第2期。

3月2-5日,应汕头大学邀请,为文艺学硕士研究生讲课一周。

4月17-20日,赴澳门参加澳门笔会主办的“林佐瀚《无悔集》研讨会”,在会上作主题报告。本月,《论中西诗学之比较》载于《暨南学报(哲社版)》第2期。

5月31日- 6月1日,应邀赴深圳大学讲学。

7月23日,参加澳门“五月诗社”、暨南大学“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现代华文诗歌研讨会”,作学术发言《诗——心灵的活水》。本月,《澳门文化两题》载于《中国比较文学》第3期。

8月9日,散文《康园诗教》载于《南方日报》。13日,《灵动的南方诗意》载于《羊城晚报》。19-21日,《诗情一路——在林佐瀚〈无悔集〉讲评会上的讲话》连载于《澳门日报》。本月,《空灵悠远  恬淡清新——评〈远去的鹭鸶〉》载于《语文月刊》第8期。

10月28日,《关于诗的絮语》,载于《澳门日报》。本月,参与主编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大辞典》,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11月24-27日,赴澳门参加“中华文化与澳门研究国际研讨会”,作学术报告《澳门文化的历史坐标和未来意义》,并在大会闭幕式上作学术讲演。30日-12月1日,赴北京大学参加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副会长联席会议。

12月2日,《世纪之交的文学研究》载于《南方日报》。14日,《世纪之交澳门学坛的足音》载于《澳门日报》。21-23日,暨南大学、深圳大学在深圳主办“第二届全国文艺学及相关学科建设研讨会”,担任大会主持人。23日,《黄昏的祈盼——诗集〈黄昏的再版画〉序》载于《澳门日报》。本月,专著《本土以外——论边缘的现代汉语文学》(与费勇合作),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本年,被评为“国务院侨办所属学校优秀教师”。

1999年

3月24日,《〈文心丝语〉自序》载于《澳门日报》。

4月15日,散文《在纽西兰过大年初一》载于《羊城晚报》。

5月5日,《有创意的诗学探索》载于《南方日报》。本月,《澳门文化的历史坐标与未来意义》载于《暨南学报(哲社版)》第3期。主编、参撰专著《中国文学在东南亚》,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6月17-19日,赴南京参加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国文艺理论第七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作学术发言《20世纪文艺学学科的反思》。23日,《文心可感——〈莲峰撷翠〉序》载于《澳门日报》。

7月,《世纪之交文论研究的思考》载于《文艺理论研究》第4期。

8月15-18日,赴成都参加四川大学主办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六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担任海外华人文学圆桌主持人,并作学术报告《论澳门土生文学》。

9月,《中国文学在东南亚》,载于《世界华文文学论坛》第3期。序跋文集《文心丝语》,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海外华文文学的新视野》获广东省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

10月11-14日,赴福建泉州参加华侨大学主办的“世界华文文学第十届国际研讨会”,在开幕式上作“学术引言”和闭幕式上作学术总结。本月,《〈比较文学教程〉序》载于《中国比较文学》第4期;《打开这一扇门》载于《语文月刊》第10期。

11月3日,参加在暨南大学举办的“文艺美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在研讨会开幕式上作《比较诗学二题》的发言。17日,《追求芬芳的诗》载于《澳门日报》。本月,《文学的澳门和澳门的文学》(与费勇合作)载于《文学评论》第6期;《借异而识同,籍无而得有》载于《江苏社会科学》第6期;《比较视野中的文艺批评》载于《人民论坛》第11期。专著《中西比较文艺学》(第一作者),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999-2001年,主编《万叶文丛·学术书系》(共8本),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2月,《“根”的追寻——澳门土生文学的一个难解的情结》,载于《学术研究》第12期;《澳门文学的历史和现状》,载于《语文月刊》第12期;《菲华女作家作品中的人文精神》,载于新加坡《南洋学报》(双语学报)第54卷。

2000年

1月21日,参加广东省社科规划办公室主办的社科高级专家学术报告会,作关于学术规范的报告。本月,赴北京出席“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海外华文文学与比较文学》载于《暨南学报(哲社版)》第1期;《给海外华文文学一颗奔腾的心》载于《世界华文文学》第1期。

2月,《世纪之交:海外华文文學的回顾与展望》载于《华文文学》第1期;散文《潮安学忆》载于《黄金时代》第2期。

5月17日,应邀到深圳大学文学院作学术讲演。23-26日,应邀访问新加坡,与多位华文作家座谈。本月,《海外华文文学中异族人物形象的文化分析》载于《世界华文文学》第3期。

6月8-9日,应邀到惠州大学讲学。12日,参加《家庭》杂志社年度优秀作品专家评审会。25日,《重提戴平万》载于《南方日报》。23-26日,应邀赴上海参加复旦大学主办的“蒋孔阳先生美学思想研讨会”和“文艺学博士点建设研讨会”,作学术发言《世纪的叩问》。27日,应邀到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学。本月,《潮籍作家戴平万在上海“孤岛”时期》载于《潮声》第3期。

7月5-7日,在暨南大学主持“20世纪文论史建设研讨会”。

9月15日,参加广东省作家协会举办的“莲子作品研讨会”。本月,《戴平万研究》(与黄仲文合作)由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比较文学研究中心聘为学术顾问。21日-10月5日,参加老教授考察团赴欧洲作文化考察。

10月27-29日,赴茂名参加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年会,并作学术讲演。在换届选举中,被选为广东中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和文艺理论研究会会长。30日,应邀到茂名教育学院作学术讲演。本月,论文集《比较诗学》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1月10日,应邀到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作学术报告《海外华文文学的兴起及其意义》。24-27日,出席汕头大学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内外潮人作家作品国际研讨会”,作专题报告《面向21世纪的华文文学》。30日- 12月4日,应邀赴澳门参加“澳门千禧文学研讨会”,作主题报告《从澳门文化看澳门文学》。

本年,被聘为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兼职教授。

2001年

1月,《面向21世纪的比较文艺学》(与李凤亮对谈)载于《中国比较文学》第1期。3-5日,在暨南大学主持并参加“第三届全国文艺学及相关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开幕式上致辞,并作学术发言《文艺学与相关学科互动关系》。

2月26日,应邀参加华南师范大学主办的“美育学术研讨会”,作学术讲演《美育二题》。本月,《跨文化视野中的海外华文文学》载于《汕头大学学报》第1期。

3月6日,应邀到佛山科技大学作学术讲演。29日,受聘为湛江师范学院的兼职教授,并应邀作学术讲演《世界视野中的中国文学》。

5月15日,参加《家庭》杂志社优秀文章专家评审会。本月,选编《秦牧散文精选——花街十里》,由海天出版社出版。

6月21-22日,参加广东省作家协会与《文艺报》召开的文学座谈会,作学术发言《雅、俗文学关系之我见》。

7月,《从澳门文化看澳门文学》载于《学术研究》第7期;《大陆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概况》载于台湾《文讯》。

9月3-7日,出席中国作家协会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国作协文艺理论批评委员会”。16-26日,应邀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理论家代表团赴台湾进行学术交流,担任代表团副团长,访问多家大学和文学团体,并在台湾师范大学作学术讲演。

10月29-31日,参加福建社会科学院和暨南大学在武夷山召开的“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中青年学者论坛”,作学术报告《关于海外华文诗学研究的思考》。

11月8-12日,应邀参加澳门笔会、澳门日报主办的该年度华文文学优秀作品专家评奖委员会,并作为嘉宾给获奖者颁奖。本月,《〈比较文艺学丛书〉序》载于《暨南学报(哲社版)》第6期。29日- 12月2日,应邀到韶关学院,为该校教师和中文系师生作两场学术讲演。

12月10日,应邀到广东教育学院作学术讲演。18-22日,赴北京出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本月,被聘为《中国比较文学》杂志顾问。

2002

1月16-17日,应邀到惠灵顿参观博物馆举行的“新西兰华人史料”展览。本月,《全球化语境中的雅俗文学》载于《广东社会科学》第1期。

2月6日,《思想和生命的律动》载于《汕头特区报》。

3月2日,《植根民族文化的瑰丽诗境》,载于《南方日报》。本月,《在阅读中沉思》入选《美学与艺术评论》第六集,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3月- 7月,主编《比较文艺学丛书》(6本),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

4月3日,《〈土生文学作品选〉序》载于《澳门日报》。10日,散文《在绵绵白云之下》载于《羊城晚报》。20日,《蔡益怀和他的〈港人叙事〉》载于《华文文学》第2期。

5月10日,参加广东省作家协会举办的《张汉青文集》研讨会,在会上发言《情感和心志的写照》。28-29日,参加在暨南大学召开的“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成立大会暨学术报告会”,作主题报告《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筹备经过及学科建设概况》,并被推选为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

6月12日,《中国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历史》载于《羊城晚报》。20日,《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筹备经过及学科建设概况》载于《华文文学》第3期。

8月14-17日,赴南京参加“中国比较文学第七届年会暨国际研讨会”,担任大会主持人,并作学术发言《东南亚华文文学中异族形象的文化分析》。在学会换届选举中再次被选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

9月18日,散文《“风城”之旅》载于《澳门日报》。18-20日,赴武汉参加国家教委高教司委托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文艺学教学改革及教材建设研讨会”,担任大会主持人,并作研讨会的总结报告。18日应邀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作学术报告,19日应邀在武汉大学人文学院作学术报告《学术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10月25-29日,赴上海参加“第十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在开幕式上代表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致词,并在大会作学术发言《拓展海外华文文学诗学层面的研究》,在闭幕式上作总结报告。31日,应苏州大学邀请,在文学院作学术讲座《论海外华文文学与比较文学》。

11月28日- 12月14日,应美国加州大学文学院亚裔文学系邀请,赴美国参加“全美第一届亚裔文学研讨会”。

12月20日,《新世纪、新景象、新视野》载于《华文文学》第6期。25日,应惠州学院邀请,作学术报告《关于学术研究的问题与方法》。

2003年

1月16日,上午应深圳社会科学院邀请,作学术报告《学术规范问题》。下午在深圳大学文学院作学术报告《学术研究的方法与规范》。18日,参加暨南大学主办的“龙榆生先生诞辰百年纪念暨中国古典文学专家会议”,并在开幕式上致辞。本月,《拓展海外华文文学的诗学研究》载于《文学评论》第1期;《学理·方法·历史——关于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的对比》(与姚晓南、陈涵平对话)載于《甘肃社会科学》第1期;《东南亚华文文学中异族人物形象的文化分析》载于《香港文学》第1期。

2月23日,《心志和情感的写照》载于《南方日报》。本月,主编《比较文艺学论集》由学林出版社出版。

3月14-15日,应邀参加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在上海召开的“台湾和台湾文学问题报告会”。15日,著作《本土以外——论边缘的现代汉语文学》(与费勇合作)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优秀成果三等奖。22日上午,应邀参加《美国梦》讨论会,并作专题发言《我看〈美国梦〉》。

4月18日,应邀参加“世界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大会,并为著名作家史铁生颁奖。

6月10日,参加《家庭》杂志社2002年度优秀作品评审会。20日,《我读〈美国梦〉》载于《华文文学》第3期。

8月7日,应邀到广东大厦参加《陈残云评传》研讨会,作学术发言《传奇人生与民族精神的写照》。17日,《传奇人生与民族精神的写照》,载于《南方日报》。本月,《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反思与拓展》(与李亚萍对谈)载于《学术研究》第8期;《文趣·情趣·意趣》作为代序收入《女子修养学堂》,学林出版社出版。30日- 9月1日,赴北京参加中国作家协会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联络委员会组织的“第二届海外华文文学优秀散文盘房奖”评委会,担任评委会主任。

9月10日,《文学·爱情·女性美》(李梅和饶芃子教授对谈)载于《南方都市报》。27-30日,应《澳门日报》邀请,赴澳门搜集《澳门文学研究》一书资料。

10月15日,应邀到霍英东基金会,作学术报告《华文文学与比较文学》。25日,参加“文学:媒体与市场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致词。

11月1-6日,赴云南昆明参加“第二届海外华文文学优秀散文盘房奖”颁奖大会及有关采风活动,在大会上致辞并担任颁奖嘉宾。4日,《是祝福,也是殷望》载于《中华读书报》。20-22日,在暨南大学主持“第二届海内外华文文学机构负责人联席(扩大)会议”,并在开幕式上致词和闭幕式上作学术总结报告。25-27日,在徐州师范大学参加“全国海外华文文学教学研讨会”,在大会上代表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致词和在闭幕式上作总结发言。28日,应邀到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作学术报告《海外华文文学中的“中国意识”》。

12月3-4日,在暨南大学主持“第四届全国文艺学及相关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开幕式上致辞,在会上作学术发言《文本的历史性问题》,在闭幕式上作学术讲演。5日,在肇庆西江学院作学术讲座《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意义》。20日,《在“第二届海内外华文文学机构负责人联席(扩大)会议”上的致辞》载于《华文文学》第6期。

本年,自8月起至翌年5月,主编《比较诗学丛书》(4本)陆续出版。

2004年

2月,《“歌者”之歌》载于《华文文学》第1期。

3月27-28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参加“中国比较文学高层学者论坛”。30日,应邀到复旦大学为中文系博士生作学术讲座《海外华文文学的兴起及其意义》。本月,《文本的历史性阅读》载于《学术研究》第3期;《博士生教育与文本阅读的历史性问题》,载于《暨南学报(哲社版)》第2期;《异国情爱更何堪》(与蒲若茜合作)载于美国《中外论坛》第2期。

4月,《在比较中探索》载于《中国比较文学》第2期;《确立学科意识,搞好教材建设》载于《华文文学》第2期。

6月16日,《华语文学:开在异国他乡的奇葩》载于《南方青年参考》。

7月31日,《莲子〈用心触摸世界〉》,载于《文艺报》。本月,《新移民文学的崭新突破》(与蒲若茜合作)载于《暨南学报(哲社版)》第4期。

8月13日,应邀到吉林大学作学术讲座《海外华文文学的比较文学意义》。本月,《寻找和建设文艺学学科的家园》载于《广东教育学院学报》第3期。《〈黄轶球著译选集〉序》,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9月21日,赴山东威海参加“第二届马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开幕式上致辞。22-24日,在山东威海举办的“第十三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并担任大会的主持人。本月,《新移民女性文本中的异国情爱想象》(第一作者)入选《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华文文学》,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

10月6日,《“第十三届世界华文文学学研讨会”上的致词》载于《澳门日报》。

2005年

1月,《从“本土”到“离散”》(与蒲若茜合作)载于《暨南学报(哲社版)》第1期。

2月16日,出席在广东国际大酒店举行的“饶芃子先生七十华诞庆祝活动”。本月,《正月十五——贺饶芃子教授七十华诞文集》,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3月26-27日,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参加“全球地域化语境下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研究的新路径”国际研讨会,在大会作报告。本月,个人论文集《世界华文文学的新视野》,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至2008年,主编《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丛书》(10本),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5月,《海外华文文学与比较文学》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7月,《人间词和〈人间词话〉审美鉴赏理论的形成》(与李砾合作)载于《文艺理论研究》第4期。论文《文学的澳门与澳门的文学》(与费勇合作)被评为“首届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主编论文集《多重视阈中的文艺学》,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8月5日,《创作与阅读》载于《澳门日报》。13日,赴深圳大学参加“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作学术报告《海外华文文学的比较文学意义》。18日,《一部真实感人的精品力作》载于《新世纪文坛》。

9月,赴杭州参加“曾敏之文学事业笔会”,在会上作学术报告。

10月,《我指导研究生的四点体会》载于《中国研究生》第5期。

11月27日,《诗情·文心·史志——读曾敏之先生的散文》载于《南方日报》。本月,《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开拓者》载于《香港文学》。

12月15-16日,在广州增城参加“首届世界华文文学高峰论坛”,致开幕辞并作学术报告。本月,为《行愿》(林若熹作品《写意集》中)作序《若熹和他的“线论”》,岭南出版社出版。

本年,被《人民画报》选为“中国20世纪125个有影响的女性”之一。

2006年

1月14日,《饶芃子说潮州女人》《广州大家谈潮州文化》载于《广州日报》。15日,《白先勇与中国传统文化》载于《澳门日报》。本月,《多元对话的新景观》载于《香港作家》第1期。

2月,《“全球地域化”语境下中国文学影响研究》载于《学术研究》第2期。

3月,《海外华文文学的比较文学意义》载于《深圳大学学报》第2期。

5月,《从“怀乡”到“望乡”——20世纪美国华文文学中故国情怀的变迁》(与李亚萍合作)载于《湘潭大学学报》第3期。

6月19日,在广州参加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主办的“华严文学创作研讨会”,作学术报告《华严小说中的故事和故事精神》。

7月20-21日,赴浙江绍兴参加“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暨学术前沿问题研讨会”,在开幕式上致辞并在大会上作学术报告。25-27日,赴长春参加“第十四届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在开幕式上致辞。

8月5日,《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需要关注的新视点》载于《文艺报》。6日,散文《一种别样的情愫》载于香港《大公报》。本月,《华严小说中的故事和故事精神》载于《香港文学》总260期。

9月,获暨南大学终身贡献奖。

10月13-14日,赴北京参加“文艺学知识状况与问题研讨会”,作学术报告《文艺学知识更新与比较文学》。20日,《在“第十四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上的致辞》载于《华文文学》第5期。23日,应教育部高教司邀请,在四川大学作学术報告《比较诗学的教学与研究方法》。

11月10-15日,赴北京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本月,《华裔美国女性的母性谱系追寻与身份建构悖论》(与蒲若茜合作)载于《外国文学评论》第4期;散文《我们家的阿姆》载于《家庭》11期(上半月版)。

12月1日,《创新:跨越文化之“墙”》载于《新世纪文坛》。1-3日,赴香港参加“世界华文文学联会成立大会”,在开幕式上致辞,并被推选为世界华文文学联会副会长。13-14日,赴香港参加“学艺兼修·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国际学术研讨会”,作学术报告《对饶宗颐先生治学方法的体会》。15-16日,赴上海参加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八届年会暨“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生产”学术研讨会,在大会上作学术报告。本月,《北美新华文文学·序》,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7年

1月,《海外华文文学:一种“混血”的汉语文学》载于《香港作家》;《白先勇心灵深处的“家”》载于《香港文学》第265期;《再俗不能俗大学》载于《思想咖啡厅》,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

3月23日,《走向文心的深处》载于《羊城晚报》。本月,《对饶宗颐先生治学方法的体会》载于《文艺理论研究》第2期;《〈人间词话〉与〈红楼梦评论〉诗学意义之比较》(与李砾合作)载于《暨南学报(哲社版)》第2期。

4月10日,应邀到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作学术讲座《海外华文文学在中国学界的兴起及其意义》。12日,散文《我的“不老秘诀”》载于《羊城晚报》。21日,应邀到河南理工大学,作学术讲座《海外华文文学在中国学界的兴起及其意义》。20-25日,在河南焦作参加“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高峰论坛”,在开幕式上致辞并在会上作学术报告《中国文化、文学在泰国》。

5月22日,参加“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5周年暨广州文学研讨会”。24日,《大学与当代城市文化建设》载于《社会科学报》。31日,应邀在中山大学“中外优秀文化讲座”,作学术讲演《海外华文文学在中国学界的兴起及其意义》。

6月11-12日,应邀到浙江师范大学,作学术报告《学术追求与研究方法》《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12日,散文《花到深处更知香》载于《潮州日报》。本月,《“世界华文文学联会”成立感言》,载于《华文文学》第3期;《城市社会中的大学形象》,载于《城市文化评论》第2期,上海三联书店。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获批为“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担任名誉主任。

7月5日,散文《奇特的老外》载于《羊城晚报》。本月,《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前沿性问题探讨》载于《暨南学报(哲社版)》第4期;《新加坡国宝诗人潘受·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月22日,应邀到广东省委宣传部、省社联主办的岭南大讲坛·艺术论坛,作讲演《〈红楼梦〉的悲剧意蕴》。本月,散文《我的弟弟》载于《香港作家》第5期;《在“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载于《世界华文文学论坛》第3期。在羊城晚报社、广东省文联、广东省作家协会等单位主办的评选活动中,经读者投票和评委会评定,被推选为“读者喜爱的当代岭南文化名人五十家”。

10月6日,《〈红楼梦〉的悲剧意蕴》载于《羊城晚报》。本月,《一点希望》载于香港《世华文综》创刊号。主编《流散与回望: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海外华人文学论文集》,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11月2-5日,赴福建武夷山参加福建师范大学举办的“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第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作学术报告《我指导比较文艺学博士生的体会》

12月4日,应邀到暨南大学珠海学院作学术报告《为了更高的飞翔》。10日,在暨南大学参加“曾敏之与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在开幕式上致辞。12日,参加在暨南大学举行的“饶芃子教授从教五十周年庆祝大会”。24日,应邀到潮州市委宣传部、潮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的韩江论坛,作讲演《〈红楼梦〉品赏》。本月,《中国文化、文学在泰国》载于《中原论剑——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论坛文集》,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散文《我和外孙女阳阳》,载于《韩江》第6期。《尼罗河的馈赠·序》,作家出版社出版。

2008年

1月14日,在暨南大学参加“文艺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会议”、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建设工作会议暨挂牌仪式,并在会上发言。本月,《在“饶芃子教授从教五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致辞》载于《暨南学报(哲社版)》第1期。《互补、互促、共进、共荣——关于纯文学与俗文学关系之我见》入选《神圣的使命》(广东当代文学理论研究成果集成),花城出版社出版。

2月,散文《外祖母旧事》载于《作品》;《拓展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新思维》载于《文综》。

3月15日,在华南师范大学参加“新时期社会主義文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作学术报告《当代文化视野中的文学理论建设》。28日,应邀到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作学术报告《海外华文文学在中国学界的兴起及其意义》。本月,《〈红楼梦〉的艺术结构和悲剧意蕴》载于《香港作家》第2期。

4月25日,在广州参加《万花之城》首发式暨研讨会,在会上发言《探寻广州文脉》。

6月,《海外华文文学在中国学界的兴起及其意义》载于《华文文学》第3期。

7月2日,应邀到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作学术报告《海外华文文学在中国学界的兴起及其意义》。本月,《全球语境下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载于《暨南学报(哲社版)》第4期;《在异乡浪游的桂冠诗人》(与朱桃香合作)载于《中国比较文学》第3期。

9月6-8日,赴海南海口参加“珠江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研讨会,作学术报告《从“海上丝绸之路”看广东海洋文化特色》。

10月7日,在广州参加“改革开放与广州文坛”研讨会,作学术报告《改革开放与海外华文文学》。8日,《边缘的解读·后记》载于《澳门日报》。21日,在暨南大学参加“北美新移民文学国际研讨会”,作学术发言《论严歌苓的〈扶桑〉》。26-28日,在广西南宁参加“第十五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开幕式上致辞并在会上作学术报告《全球语境下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12月18日,赴澳门参加澳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澳门大学、澳门文化局主办的“华人移民文学与中华文化传播”研讨会,作学术报告《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19日,应邀到澳门大学,作学术报告《关于文学作品的叙述阅读》。26-27日,在暨南大学参加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九届年会暨“批评理论与当代文学生产”学术研讨会,在开幕式上致辞并作学术发言《海外华人学者的中国文学批评》。本月,主编、参撰的《边缘的解读:澳门文学论稿》(与莫嘉丽等合作)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9年

1月,《我与比较文学》载于《湘潭大学学报》第1期。

3月6-12日,在暨南大学参加“海外华文文学教程·读本”学术研讨会,作学术报告《海外华文文学在中国学界的兴起及其意义》。

5月,《记忆与梦》载于《香港作家》第3期。

6月29日,应邀到澳门大学、澳门“弘文名人大讲坛”,作学术报告《为了更高的飞翔——澳门文学之我见》。

7月23-26日,赴福建武夷山参加“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教学工作研讨会暨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世界华文文学课程高级进修班”,在开幕式上致辞并在进修班上作学术报告《海外华文文学在中国学界的兴起及其意义》。本月,主编、参著的《海外华文文学教程》,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8月19日,《我对澳门文学的期待》载于《澳门日报》。20日,《第三届世界华文文学高峰论坛致辞》载于《华文文学》第4期。22-23日,赴吉林长春参加“共和国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并作学术发言《海外华文文学的兴起及其意义》。

10月,《让大师之光照亮我们的未来》载于《中国比较文学》第4期;《在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教学工作研讨会上的致辞》载于《华文文学》第5期。《女性·文学·心迹》入选《中国女性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边缘的解读:澳门文学论稿》(第一作者),被评为“第二届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

11月17日,在暨南大学参加“张翎作品研讨会”,作学术发言《我读张翎的〈金山〉》。

12月,《〈红楼梦〉品赏》,载于《韩江论坛》,海天出版社。《中西比较文艺学》(第一作者)入选“新中国60年广东文学精选丛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再版。

2010年

1月,《我读张翎的〈金山〉》载于《香港作家》第1期。

3月8-11日,在暨南大学参加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办的“海外华文文学与诗学”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在开幕式上致辞并作学术总结。9-13日,在暨南大学参加“华文传媒与海外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开幕式上致辞。

5月,《问题意识·个案研究·集群会通》载于《暨南学报(哲社版)》第3期。

6月,《在“华文传媒与海外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载于《世界华文文学论坛》第2期。

7月12日,《林雄对话饶芃子:“文化复兴”不等于否定现在,也不是重复历史》(问策文化强省建设·广东文化名人访谈)载于《南方日报》。

9月,《解读文学澳门》载于《澳门研究》第3期。

10月17-20日,赴湖北武汉参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办的“第十六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开幕式上致辞并作学术报告《世界文学格局中的华文文学》。在学会的换届大会中,卸任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被选为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

11月14日,赴北京参加“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发展30年暨北大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创建25周年纪念论坛”,作学术报告《比较文学的“缘”与“路”》。15日,应邀到首都师范大学,作学术报告《海外华文文学在中国学界的兴起及其意义》。26日,应邀到深圳大学,作学术报告《专业学习的“缘”与“路”》。本月,《李彦小说〈红浮萍〉的艺术特色》载于《香港作家》第6期。

12月9日,应邀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公务员事务局法定语文事务部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精修班,作学术报告《解读传统艺术之美——以〈红楼梦〉为例》。19-22日,赴广东潮州参加潮州市人民政府、韩山师范学院主办的“纪念詹安泰先生国际学术研讨会”,作学术报告《詹安泰先生给我的两点学术启示》。23日,在广州参加广东省社科联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并在大会上致辞。

2011年

1月,英文版《全球语境下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载于法国《比较文学》杂志第1辑。

2月,《〈比较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序言与后记》载于《东吴学术》第2期。

4月,《大学教育与和谐文化建设》入选论文集《中华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5月8日,在暨南大学参加“新闻与文学的关系——曾敏之创作谈”。本月,《华文流散文学论集》(英文版,蒲若茜等译,戴伟华审校),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6月,《詹安泰先生给我的两点学术启示》载于《潮学研究》第1卷第2期;《在〈曾敏之评传〉出版座谈会上的总结发言》载于《文综》第16期。个人论文集《比较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被列入“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7月,主编的《海外华文文学教程》获“广东省2008-2009年度哲学社會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著作类)。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评选为首届“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

9月2-3日,赴香港参加“世界华文文学联会成立五周年暨世界华文文学回顾与展望座谈会”,作学术报告《世界华文文学回顾与展望》。

10月25日,作为首席专家,领衔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获批立项。本月,主编的《海外华文文学教程》获“2009-2010年度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一等奖”。

11月12日,获颁“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贡献奖,评选活动由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中国作家》杂志社主办。23-24日,在暨南大学参加“共享文学时空——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作学术报告《多元文化视野中的海外华文文学》。本月,《在第十六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代序)收入《多元文化共建的世界华文文学》,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

12月7日,《开放、务实、兼容、创新》(学者论“广东精神”)载于《南方日报》。17日,在华南师范大学参加“2011年中国语言文学创新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作学术发言《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与“过程”史研究》。27日,在暨南大学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开题论证会,作开题论证报告。本月,《多元文化视野中的海外华文文学》《我的学术之“缘”与“路”》载于《社会科学战线》第12期;《〈红楼梦〉第一至五回的叙事艺术》载于《香港文学》第12期。

2012年

2月10日,在广州参加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打造理论粤军、建设学术强省”专家讨论会,在会上发言《关于打造“理论粤军”的两点思考》。

3月,《在欢庆世华成立五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载于《文综》。

5月,《缅怀舅父戴平万》载于《韩江》第3期。

6月5日,应邀到广东省委组织部、暨南大学文学院主办的“省委组织部2012年文化强省建设专题研讨班”,作学术报告《嶺南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27日,《寻找海外华文文学的世界坐标》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

10月19日,赴广东潮州参加“陈伟南人生价值观研讨会”,作学术报告《奉献精神与文化自觉》。26-28日,赴福建福州参加“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成立十周年、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三十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大会上致开幕辞。本月,论文集《世界文坛的奇葩——饶芃子选集》,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12月24-25日,赴广东佛山参加暨南大学2012年度人文社科实施“宁静致远工程”项目及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汇报交流会。

2013年

1月5日,在暨南大学召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子课题负责人会议,主持会议并组织研讨。

3月,《在“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成立十周年、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三十周年暨第十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载于《世界华文文学论坛》第1期。

6月,《“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文化名城建设》收入《问策城市发展——2012广州论坛演讲集》,商务印书馆出版。

8月16日,参加南国书香节,在首届“海外华文文学周暨华文文学文库启动仪式”上致辞。

9月12-14日,在暨南大学参加“海外华文文学的学术地图”学术研讨会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期研讨会,在会上做主题报告。

12月,《从香港到世界》载于《文综》第26期。

2014年

1月,《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经典研究之思》载于《暨南学报(哲社版)》第1期。

3月,《学科融通:海外华文文学与比较文学》载于《世界华文文学论坛》第1期。

8月,《我的父亲饶华》载于《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

9月,主编、参撰的《海外华文文学教程》(第二版),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入选教育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10月15日,参加“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暨《中华名言大辞典》出版座谈会”,并作发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

11月18-20日,在广州增城参加“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作学术报告《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经典研究之思》。本月,《为了世界华文文学的新超越》收入《生命行旅与历史叙述》,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5年

3月21日,赴广东潮州参加“广东省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饶宗颐研究》开题报告会”。

4月11-12日,赴四川成都参加“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与展望”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比较文学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获颁“中国比较文学终身成就奖”,并作学术报告《学科融通:比较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

8月26日,在暨南大学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研讨会”,作学术发言《历史在召唤一部厚重的“中国抗战文学史”》。

11月,《饶芃子自选集》作为“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文库”(系列一),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6年

10月28日,在暨南大学图书馆接受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南方智库“南粤学人——广东省首届优秀科学家访谈录”的电视采访。

2017年

4月1-3日,召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集稿讨论会。

5月22日,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第三子课题“百年经典篇目”讨论会。

2018年

1月,《饶芃子集》被列入“粤派评论丛书”(名家文丛),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2020年

11月,应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山大学出版社之约,为《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传略》提交《饶芃子传略》(陈玉珊整理)。

2021年

6月30日,获暨南大学颁发“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

11月18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最终成果通过专家匿名评审,结项等级为“良好”。

12月22日,报道《饶芃子:“诗性批评家”的“跨界”学术追寻》(蒲若茜撰文)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学人剪影”专版。

(特约编辑:江涛)

猜你喜欢

暨南大学比较文学华文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比较文学视阈下高校英语专业美国文学课混合式教学探讨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暨南人”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从符号修辞四体演进看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
杭州特产
“第二届连士升杯国际汉译英大赛”获奖名单等
谈新时期比较文学的特质与续进
一部文学爱好者、研究者的重要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