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小儿心脏早搏
2022-03-24孟昭群
孟昭群
根据临床统计,早搏常可见于正常的儿童。有资料显示,健康的学龄儿童早搏发生率为0.5%-2.2%。引起孩子早搏的诱因很多,如精神紧张、上呼吸道感染、腹泻脱水,甚至劳累、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不稳定等。这些孩子的原发病治愈了,消除紧张因素,早搏也可随之消失。但也有极少数病例检查出心脏本身有问题,如心肌炎、先心病、二尖瓣脱垂等,都有可能发生早博。服用某些药物也会引起早搏,如洋地黄、奎尼丁等。另外,手术、心导管检查等引起的心脏创伤,亦可导致早搏。其他疾病如腹泻和上呼吸道感染等,造成机体缺氧,也可能会发生早搏。
无任何症状的早搏病例,对孩子的血流动力学、体格、智力发育无任何影响,临床诊断为良性早搏。良性早搏应包括以下条件:①无心脏病史,早搏是偶然发现;②临床无自觉症状,活动正常,心脏不大,无器质性杂音;③早搏在夜间或休息时多见,活动后心率增快,早搏明显减少或消失;④心电图显示单源性、配对型及无R波重叠于T波之上的现象,也无其他心电图异常。
1.小儿良性早搏出现次数一般晚上多、早上少,可能有胸闷等现象,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还有的孩子发烧时可能有早搏现象,退烧后早搏就减少。这类良性早搏是小儿自主神经系统没有发育完善所致。偶发的早搏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不需要特别治疗。
2.出现频发性早搏时,孩子可出现胸闷、心慌等症状。
3.检查时发现心脏搏动提前,但与下一个心脏搏动相距较长,即出现所谓的心律不齐,此时心音强弱也不一致。
4.早搏出现的次数因人而异,从数分钟1次至每分钟几十次不等,不同的时间也可能不一样。
5.早搏本身一般不会明显地影响心脏功能,其危害主要与引起早搏的病因有关。应注意改善环境影响因素,并加强观察和随访,以確定是否有原发病。
对器质性原因引起的早搏,必须针对基础病因治疗原发病。对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出现的早搏或有自觉症状、心电图上呈多源性者,应予以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根据早搏的不同类型选用药物,可服用普罗帕酮或普萘洛尔等B受体阻滞剂;房性早搏若用之无效,可改用洋地黄类;室性早搏必要时可选用利多卡因、慢心律和莫雷西嗪等。
明确为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小儿良性早搏,治疗原则是消除诱因,一般无须使用抗心律失常药,而且应防止滥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以防止医源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造成病情复杂化。一般认为,若早搏次数不多,无自觉症状,或早搏虽频发呈联律性,但形态一致,活动后减少或消失,不需要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有些患儿早搏可持续多年,但多数患儿最终会白行消失。所以,家长不要对孩子的良性早搏过分着急和紧张,平时应注意避免诱发因素。若患儿顺从性好,可服点营养心肌药促进心肌发育成熟,加强护理,提高抵抗力,防感染。
此外,可定期带孩子到医院随访,一般3-6个月去一次,先做心电图等简单检查,若提示有病理情况,再做超声心动图等。一定要告诉孩子这是健康体检,不要轻易让孩子背上“心脏病”的心理负担。只要注意观察和随访,大多数孩子的早搏现象可随诱因消除而白行消失,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