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
2022-03-24
制作组在全中国挑选了十个最具代表性的深度贫困地区案例,分析每个地点采用的不同扶贫方式,例如易地搬迁、产业带动、教育扶贫、企业帮扶等,细说各地在过程中面对的困难,经过无数人的血汗及努力,终于取得成就。节目通过今昔对比,回顾以往生活条件恶劣的同时,呈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本片质量确实也还可以,但相信大家对它更高的评价维度,一定是来自TVB的态度。这表明了实行国安法之后的香港,开始愿意深入内地,带领市民了解这前无古人的伟大治国之策了。内地的我们与其说在看扶贫现状,不如说在看港人是如何从他们视角看待、讲述扶贫故事的。只要他们记录得实事求是,就能收获善良内地同胞们的赞誉。更希望这部纪录片能在中国香港引起更多的、真正的关注。
朝鲜纯祖一年(约1857年),丁若铨因受辛酉迫害事件影响被发配到遥远的黑山岛。来到岛上后,丁若铨对这里的海洋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定写一本关于海洋生物的书籍。他向在这里土生土长、熟识各种海洋生物的青年渔夫昌大寻求帮助,但最初昌大因丁若铨是戴罪之身而拒绝。后丁若铨了解到昌大在自学识字的过程中常遇到困难,于是提议将各自擅长的知识教授对方,昌大最终同意,两人也在相互碰撞中成为了彼此的良师益友。然而,丁若铨在得知昌大学习的目的是为仕途后大失所望,昌大也明白两人各有志向,亦师亦友的二人决定分道扬镳。
虽然这是一部“韩国”电影,但可能是目前为止最能阐释近代东亚开明士人之心態的电影。这其中有我们熟悉的东西,也有陌生化的视角,后者使我们能从更人文的角度看待西学东渐。这便是韩国之于我们的先天优势:没有宏大的历史包袱,因而能从盛衰兴替的叙事使命中跳脱出来,平实而亲切地去理解波澜历史中的“人”。当然,本片的优点不仅在于人文上的切近,也在于文化理解的格局。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的全新人文科普力作,共收录46篇精品随笔,分别从物理学、科学家、人文与科学三个角度, 引领读者了解哲学家、诗人、艺术家的亘古难题,解答关于我们所栖居世界的真相。书中整合了各门学科,也融合了文学、哲学和社会学。从黑洞、引力波、大爆炸的量子引力与时间的诞生到空间、三维球面、确定性与全球变暖。从纳博科夫的蝴蝶到古代战争,涵盖面非常广。
和前作《时间的秩序》相比,这本书大部分内容除了黑洞的三篇外,基本都是回顾科学发展史,作者对社会、哲学和宗教的态度,以及他的社会理想,所以也更具人文性。但作者的世界观很正,科学终究是为人服务的,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科学只是改善人类生活的一种方式,世界不是只有一种可能,社会要不断地在包容中理解和进步。
在过去的六年中,记者刘骁骞曾九次深度探访古巴。在亲历卡斯特罗逝世、奥巴马访古、美古复交等诸多历史事件的同时,他试图记录下古巴的社会气氛和人的状态:从电影学院学生到文学巨匠海明威,从国营冰激凌店到城市里的雪茄厂,从吟游歌谣到音乐剧演出,从菜市场的自由定价到民众出境许可的废止……在这个被时光冻结的国度,探索平静表面之下的隐秘、热忱、困境与生机。
喜欢书中的这句:“一旦记者的感知不够立体,客观和盲目常常只有一线之隔。”刘骁骞用他亲历的历史事件、流畅细腻的文字,带我走过数个古巴闷热多彩的片段。他的视角从总统到作家,从电影学院学生到市场菜农。有好几个瞬间,我仿佛置身于古巴外交部媒体中心、哈瓦那老城广场。作者笔触一如既往优美精细,比喻恰当又带点诙谐,叙事也更加成熟,再加上图片单独成页的设计,阅读第一本《陆上行舟》时常有的被割裂的矛盾,在这本书中完美解决。
本书形式新颖(日记独白)、角度独特(机器人第一视角)、主角有料(深受娱乐节目荼毒、轻微社恐),打破读者对科幻小说的刻板印象。本书主角是一个破解了自己系统的机器人,它以第一人称讲述了自己如何与人类对抗、合作、相处的爆笑故事,使人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沉浸式阅读。
这是“杀手机器人日记”系列的第二本,上一部中叛逃的护卫机器人通过共享电视剧收买了许多无人驾驶的飞船,最终成功“蹭船”远离人类。而他的目的地很明确,就是在他35000小时前执行任务的矿洞。据称护卫机器人曾经在那里杀死57名本应该被他保护的人类,而他却不清楚这是因为他脱离了系统的控制而做出的杀人的举动,还是因为做出杀人的暴行后才脱离了系统。我想可能任何一个可以独立自主思维的智慧体出现的时候,他们都会问自己一个终极的问题:“我是谁?”以及‘我’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林帝浣
任职广州中山大学,画家,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电脑报》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