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较高容积率下院落空间归属感的研究

2022-03-24林松何文韬李明

中国房地产业·下旬 2022年1期
关键词:古镇

林松 何文韬 李明

【摘要】文章介绍了位于苏州木渎古镇内的一个住宅开发项目“木渎御府”。项目在古镇保护严苛的设计要求下,以具有文化意蕴的“里坊”、院落式的内向空间塑造项目的空间归属感,承接古镇的历史文化。对项目较高容积率要求和空间归属感的结合尝试进行探讨。

【关键词】古镇;历史文脉;里;内向空间;空间归属感;较高容积率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2.03.

引言: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一座拥有2500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亦是现代化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项目“苏州木渎御府”(以下简称“御府”),就位于苏州木渎古镇,坐落在木渎4A级旅游风景区内,北靠灵岩山,南邻香溪河,周边虹饮山房、严家花园、古松园等环绕。项目区域内的自然景观资源和文化底蕴都相当出众。

项目位于木渎古镇内,处于整个古镇的保护区域内,因此对项目有着严苛的设计要求:建筑必须是院落式的布局,与整个城市格局相协调;屋顶瓦必须选用小青瓦,和原有古镇相一致;项目要注意和灵岩山的相互关系……我们梳理相关的设计要求、信息及设计规范,发现有一组矛盾是这个项目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即项目既要继承发扬苏州古城历史文脉又要满足相对较高的容积率。

1、苏州古城的空间格局

我们首先搜寻苏州古城的历史文脉,其亦影响到周边相邻的古镇。

一接触项目,最先关注的就是项目所处的区位,是位于苏州这样一座既现代又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项目周边既有非常出众的自然景观,又有许多历史文化古迹。在这种环境背景中,如何和谐统一地将苏州的历史文脉和现代建筑功能需求相衔接,使项目在延续苏州历史文脉的同时,又赋予现代的设计思想、功能、技术,这是我们迫切需要考虑解决的一个问题。

我们通过翻阅各种史料搜寻研究苏州的城市建设历史,也对苏州现存的许多老街巷进行实地调研,发现苏州是一个水、陆并行双棋盘格局发展起来的城市;放大到一个个区域,则是以“街-巷-弄”的传统街巷空间格局为主要单元。

“街-巷-弄”的格局:“街”将苏州城区划分为一个个棋盘状区域,每个方块状区域被称为“坊”,以区分不同的行业功能。围绕四周则设有坊门,宵禁之时坊门关闭,这便形成了城市形成之初的“里坊制”。随着城市的发展,宵禁的取消,城市也变得更为开放。坊门变为了巷口,有些街道墙体也取消,变成了开放的商业街。之前相对封闭的“里坊制”空间格局也变为更多的“巷”、更多的“弄”通向城市,形成了“街-巷-弄”的空间格局。“街”主要体现街道的交通功能,“巷”和“弄”除了交通功能,更多地倾向于生活功能。我们通过史料以及對苏州城现有多个古街道“巷”“弄”关系的调查后发现:“巷”多为东西向,而“弄”多为南北向;“巷”的宽度多为4~6米左右,而“弄”则主要是2~4米;“巷”往往比较通畅,而“弄”则相对比较曲折。

2、苏州古城空间格局下的建筑格局

在苏州水、陆双棋盘格局和“街-巷-弄”格局的影响下,苏州建筑也形成了不同的建筑格局。这里主要以民居为例进行介绍。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联排式的单进院落式民宅。这类是最常规的居民居住单元。这种联排的民宅,成片地集中在一个“坊巷”空间,由周边的街巷相互串联、扩大就构成了“街-巷-弄”的城市格局。

第二种是沿河而居的格局。苏州多水系,城市格局也经常被水系所影响,形成了江南水乡民宅的特有格局。比如有些民宅,一边靠水一边沿路,形成了一水一路的格局;有些住宅背靠水系,与其他住宅隔水而居,另一边开向道路,形成了枕河而居的格局;有些甚至内部有河流穿过,或者多面有水,仅靠桥与周边陆路相连,形成了居于河中的格局。

当民宅的规模变大,则形成了第三种民宅布局,即院落式的大宅。如现存比较完整的东花桥巷33号清康熙年间汪姓富商的大宅,坐北朝南,三落六进,就是这种院落式的大宅。

第四种就是苏州最为著名的古典园林。这类民宅多是历史上“文人”的私宅。一般较院落式大宅更大(亦有情趣化更小的)。早期购置土地较广阔,建造数进院落式大宅,但因超规制不符合古代礼法,有犯上作乱之嫌,其剩余土地就用作绿化园林空间,多为东房西园。如沧浪亭、拙政园、留园等。

第五种就是“里”的格局。“里”空间的形成,既延续了苏州古城“街-巷-弄”的格局,又辅以时代的流变形成了独特的空间格局。原来大户人家一户居住的数进数落的院落空间,到“破四旧”时期变为多户人家居住;原先住宅内的备弄,逐渐演化成公共道路空间,甚至在“搞串联”时期直接通到周边的街巷;原先内部围合的私家庭院,也变为几户共用的公共庭院。伴随着功能由独居变为群居,空间由私密变为开放,“里”空间变为了“邻里”空间。尽管功能、空间多有改变,但空间的围合内聚性并没有改变,仍是一“里”空间,反而人群在此空间中有了更多的交往,更多的相互影响,“里”空间就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形成。

3、里坊空间与归属感的营造

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非常丰富,对建筑影响较大的应该是:“和”与“伦理(等级)观念”。所谓“和”,体现到建筑中,主要强调建筑要因地制宜、和谐统一、“天人合一”;中国建筑更有大地情结更关注其实用性。“伦理(等级)观念”一直占据着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主流,强调忠和孝道观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体现到苏州民居建筑中,则是强调“家”的观念,强调家中的父子、兄弟姐妹关系,强调各有所依、各得其位的观念。其“礼”的思想在建筑中的表现即是院落空间的“进”与“落”。

我们以四合院为例。四合院是一个围合的空间,外是相对封闭的,体现出中国人的内向性格。内院开敞以纳天地之气,充分强调的是“家”的概念,一家都围绕着中心(庭院)布局而居。建筑中北侧的正厅,为家主的居室,东厢为长子,西厢为次子,后院内院住女眷,以一个明确的居住布局空间,来体现家中的长幼有序的伦理关系。建筑形态上,也以正厅最高,东西厢各低一层,后院稍低的空间布局,突显建筑的空间层次的同时也强调了长幼有序的伦理关系。而这一系列思想和观念影响下,各种空间的这组合其实是为了强调“家”,强调家背后的归属感。

“里”空间的形成,打破了原有单户人家的模式,打破了原有的私密空间性质,反而使建筑的围合空间变得更具交往功能、向心性,更多户人家在此空间交往,邻里关系在此构建。背弄等空间也从原来的私密的交通空间变为公共的交通空间,和城市的巷弄有了更多的“交往”。在这个内向的空间形成的归属感,由单户扩展到以庭院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各户人家,形成了新的归属感空间。

以中国古代哲学渗透到建筑的营造中去,以建筑空间布局来围合空间,变现一种归属感;以新的“里”空间来继承这种归属感,以新的内向空间营造交流空间形成新的归属感。

4、实例营造中的挑战

在项目过程中,我们通过研究苏州城的建城历史,分析出了苏州城市的历史文脉-兼顾交通功能更关注交往功能的空间“里”;通过研究苏州古民居,分析出沉淀在建筑深处的思想观念。无论“城”还是单体民居,都是反应了苏州历史的一种精神,一种独属于苏州这个城市的归属感。

而我们的项目,需要保证一定的容积率。建筑如果高了疏了,空间尺寸感就会和原有苏州城市格局不符合;建筑如果矮了密了,又会和容积率及使用的宜居性和规范不相符合。我们需要在这几者之间做出有效合理的设计。

5、较高容积率与归属感营造

项目中,在路网的设计上,我们摒弃现在小区布局中常见的环形路布局,在满足消防设计要求的同时,尽量减少较宽的车行道路,以更多的窄路来还原苏州城市历史文脉中的“巷弄”空间。满足消防车行功能的“巷”路,相对较宽,较为通畅;入户道路则更多选用尺度更窄的“弄”,同时也更为曲折,以道路将空间围合起来形成“里”。其次,在建筑群的组合中,我们主要以5~6个建筑单体为一组,以一组围合一个“弄”,作为这组建筑各单体的入口空间,这个围合的“弄”,也被我们赋予了更多的交往功能。再次,单体中,我们选用院落式的布局方式,来围合入户空间,营造“家”的感觉。

空间布局中,以路网形成“巷弄”空间围合“里”的空间,以一组建筑围合入口“弄”的空间,以四合院的布局形式来围合“家”的空间。一层套着一层,以此来延续苏州古城的文脉,营造一种归属感与时间流变中产生的苏州古城独特的“里”空间。

在提高容积率上,我们主要采用下列几种方式:(1)在一组围合的建筑群(图5)中,以围合空间“里”的形式来塑造邻里空间的向心性及归属感;同时又以“里”空间的另外一个特点空间隔断性来增加容积率。见图5部分的A,常规的围合单元空间,A部分往往是景观,而我们布置的则是建筑。(2)在建筑单体的平面布置上,我们仍将“里”的概念渗透其中。常规建筑以成排的方式布置,我们则增加了东厢或者西厢,增加一块建筑区域,以此提高容积率。而增加区域也更好地将建筑围合起来,增加围合空间的向心性和归属感。(3)在建筑层数的设计上,我们通过户内庭院和公共庭院相交错的方式来实现建筑层数的最大化(图6)。户内前楼设计2层,后楼设计3层,保证日照间距的同时尽可能加高层数;前户的后楼,则刚好和后一户的前楼,通过公共空间保持较大的距离,既满足3层的日照要求及防火间距要求,又刚好将交通功能设置在公共空间中。

通过空间布局的重新整合,到建筑單体的锤炼重整,在保留苏州古城布局的同时,通过现代的建造思想、功能、技术,尽可能将营造归属感和较高的容积率“和”到一个项目当中。

总结:

庭院项目,我们通过观察研究分析苏州历史古城,发掘其中的双棋盘空间、“街-巷-弄”空间、“里”空间等深层次所要营造的归属感,将此归属感作为我们设计的依托。对于现代住宅建筑要求的相对较高的容积率,同类建筑往往只有0.6左右的容积率,我们则以相对更密的布局、更合理的围合、更巧妙更高的层数分布,在保证和苏州古城城市文脉相融合的同时,尽可能提高其容积率,做到了将近1.0的容积率。

以归属感和较高的容积率相融合的方式,实现了项目的落地与苏州古城的和谐统一。

猜你喜欢

古镇
下司古镇
镇远古镇
古镇的月亮
古镇黄姚
镇远古镇
鸣鹤古镇游
周庄古镇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