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意力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2022-03-23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元认知注意力政治

肖 番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绵阳 621000)

当前,信息大爆炸的背景下,获取信息不再是难题,各种信息对注意力的争夺愈发激烈。人的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这在管理学、经济学、广告学和新闻学等领域已达成共识。[1]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注意力稀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把大学生的注意力从形形色色的海量网络信息凝聚与引导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也是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

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注意力的内涵与价值意蕴

1.1 注意力的内涵

最早对注意力进行研究的是西方认知心理学派。心理学认为,注意力本质上是意识的集中和聚焦。[2]当一个人将注意力放在某件事情上,他的大脑思考所产生的心理活动都会集中于这件事情,而外界的其他干扰和刺激,则会被大脑阻拦或忽视。因此,这个人得以分清主次,有针对性地处理事情。反之,如果一个人注意力不足,那么他的大脑就会陷入“宕机”状态,整个人的精神和意识都无法集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注意力逐渐受到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学者的重视,他们认为,注意力是对于某条特定信息的精神集中。[3]当一个人同时面对多个外界刺激时,他的大脑会在潜意识里完成对这些刺激的过滤和筛选,而后才会选择其中某一种刺激做出回应和处理。戈德海伯第一个提出“注意力资源”这一概念。在《注意力购买》一文中他将注意力归为一种稀缺资源,并强调其经济价值。随后西蒙也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提出人的注意力存在瓶颈,注意力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国内对注意力研究较早的是孟昭兰教授,她从分配、广度、稳定和转移4 个方面对注意力进行了阐述。[4]这是注意力的4 个重要维度,是理解注意力内涵和特征的重要方向。总之,注意力就是人的意识聚焦和指向于某事物的能力,且这种能力是人们普遍具有的。

1.2 注意力的价值意蕴

1) 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且较为单一,对与其他学科、其他理论的交叉研究有较为迫切的需求。相较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获取大学生注意力更为困难,却又更为重要。将注意力引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实现了对心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借鉴与融合。这有利于充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利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发展。

2) 降低网络不良信息的干扰。互联网的不良信息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许多干扰。加强对大学生注意力的凝聚和引导,能够有效缓解和降低网络不良信息干扰带来的危害。这是因为注意力具有选择性,且这种选择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当注意力处于被动选择时,对信息的接收依赖于大脑的默认路径,受个人习惯、喜好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不同人的表现差异较大。而当注意力处于主动选择时,对信息的接收则以是否有意义和符合当前需要为标准,从而回避无关信息的侵扰且抑制本能反应。因此,高校要引导大学生主动选择,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将注意力投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学习。

3)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首先,注意力是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信息处理的重要环节。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利用网络有组织、有计划地影响和培养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教育活动,要想获得好的教育效果,就要善于捕获并维持大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把握注意力特点有利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革新。针对大学生注意力的特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做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以争夺和稳固大学生的注意力。最后,加强注意力管理有利于实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即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2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注意力困境

2.1 注意力分配多元,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主线”难题

注意力的分配,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在一定时间内根据自身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指向的对象,然后将注意力分配给该对象。大学生注意力分配表现出倾向性和盲目性,这削弱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阻碍了其引领主流价值观作用的发挥。首先,从注意力分配的倾向性看,大学生更愿意将注意力分配到他们感兴趣的领域,例如网络亚文化。而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一些大学生则兴致索然。正因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缺乏天然的吸引力,才更需要通过积极改变来提高吸引力。“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5]。因此,高校要坚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强对大学生注意力的凝聚与引导。其次,从注意力分配的盲目性看,大学生注意力分配的计划性不够。没有提前的规划,大学生上网时注意力分配随意性大,容易被与学习无关的信息吸引注意力。然而,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定值。需要分配注意力的对象多了,大学生分配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注意力自然就少了。例如高校早先创建的红色网站和现在运营的新媒体等就存在大学生关注度低、缺乏互动等问题,造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率不够。

2.2 注意力跳转频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聚焦”难题

注意力的转移,通俗地讲就是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将注意力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大学生注意力跳转频繁、学习时间碎片化,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大学生注意力散漫和教育内容散乱的双重困境。首先,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衔接艰难。一方面,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思维灵活跳跃,联想能力强。因此他们很难长时间地将注意力停留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上,注意力难以集中,这是主观原因。另一方面,网络上充斥着各种泛娱乐化的内容,它们进一步拆分了大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容易“开小差”,这是客观原因。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呈现一种时断时续、不连贯的状态。这不利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衔接,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其次,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碎片化。为适应碎片化学习模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被迫简化或分割教育内容,将这些内容拆分成一个个知识点。微视频、微课堂等形式凭借短小精悍的优势收获了不少大学生的注意,但客观上也加剧了大学生注意力的频繁转移,且从根本上破坏了教育过程的完整性。

2.3 注意力博而不精,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精深”难题

注意力博而不精,“博”指的是广度,“不精”指的是深度,即注意力有广度但缺乏深度。注意力的广度是指注意对象的范围和数量,深度则是认识和理解注意对象的程度。注意力的广度和深度同样是影响注意力质量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涉及时事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福祉等诸多领域,面大量广,大学生关注相关内容虽多,但大多是“蜻蜓点水”,缺乏深度学习。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也“大打折扣”。此外,虽然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且在智慧校园、新媒体等方面小有所成,但是线上教育内容往往是线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简单重复。如此一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遑论深度学习。

3 注意力稀缺的内在原因

3.1 有限性是根本原因

注意力的有限性是注意力本身的特点,也是注意力稀缺的根本原因。它具体表现为:①注意力能分配到的任务的数量有限,否则就会使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受到影响;②受活动范围的影响,在一定的条件内人们只能执行有限的任务;③由于人精力的有限,每次只能从众多任务中选择主要的部分来执行。[6]打个比方,注意力就好比计算机或手机的“运行内存”。运行内存决定了系统能同时运行多少程序,运行内存越大,系统能运行的程序越多。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可以不断地购买运行内存更大的新手机和新计算机来满足需求,但是人们的注意力受限于人的大脑,总量存在上限,且尚未发现任何方法能够增加注意力的总量。人们通常所说的提高注意力,其实是指将分散的注意力集中,或者分配更多的注意力。这实质上提高的是管理注意力的能力,而非提高注意力本身。西蒙在几十年前就预见性地提出,信息需要消耗信息接收者的注意力,过量的信息将会导致注意力的贫乏。[7]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和互联网的大环境下,有限的注意力同几乎无限的网络信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注意力的“供不应求”是注意力稀缺的主要原因。

3.2 不稳定性是直接原因

注意力的不稳定表现为注意力的分散和转移,这是注意力稀缺的直接原因。环境的消极影响是导致注意力分散和转移的主要原因。这里的环境指虚拟网络环境和现实物理环境。虚拟网络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网络信息的泛滥成灾分散了注意力。虽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便捷和自由,但与此同时,大量的注意力被消耗在五花八门的应用软件和信息资讯上。各大互联网公司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实现的智能推送更是针对注意力的“大杀器”。注意力被一个个“弹窗”吸引,不断追逐所谓的“热点”,人们注意力的稳定性被严重干扰。现实物理环境的影响则表现得较为宽泛。诸如天气炎热、噪声污染、身体不适、场景切换等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细节都可能干扰人们的注意力。例如乘坐公交车,即使能够忽视变动的人流和嘈杂的声响,人们依然需要时不时将注意放在是否到站上,否则就会闹出“坐过站”的笑话。正是因为注意力的不稳定性,使得注意力无法长时间保持高度集中的状态,导致注意力稀缺。

3.3 大学生元认知能力不足是重要原因

元认知能力与注意力的管控息息相关,元认知能力不足是导致注意力稀缺的重要原因。“元认知”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其实质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认知活动的核心,在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大学生元认知能力不足,那么他就不能够自如地调控、管理和监督自己的行为,那么这个学生对自身注意力的控制表现也会相对较弱,表现出注意力集中困难、易受环境影响、情绪波动较大等诸多问题。元认知能力并非一成不变。大学生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增强元认知能力,从而提高自身对注意力的掌控能力。相对于外在环境的影响,元认知能力则是影响人们注意力的内在因素。元认知能力较强的人,其注意力呈现出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和方向性,且自律性强,无须他人监督。总之,提高元认知能力,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对自身注意力管理的能力,避免注意力的浪费。

4 注意力稀缺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径

4.1 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合理控制和分配自身注意力

注意力的有限性、环境的消极影响和元认知能力不足都是注意力稀缺的原因,其中注意力的有限性无法改变,现实环境的消极影响也只能尽量规避,但元认知能力是可以培养提高的。因此,大学生理应提高自己的元认知能力来增强对自身注意力的管理。①增强自控力和意志力。只有具备强大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坚韧的意志力,才能有效抵御网络信息的不断干扰和致命诱惑,否则就会在与学习、工作不相干的事情上浪费注意力,严重降低效率,甚至患上“拖延症”。大学生要分清主次、合理取舍,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学习和工作上,从而增加有效注意,提高注意力的质量。②主动拟定计划,合理安排注意。相比于中小学阶段,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对自由,这对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这迎合了大学生课后碎片化学习的需要,但也使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因此,大学生要制定清晰的网络学习计划,协调好每个部分注意力的分配,提高注意力分配的效率,避免将有限的注意力耗费在过度的娱乐消遣上。③提升信息辨别能力。在信息大爆炸的当今社会,信息的总量趋于无穷,其中不乏大量无用的信息“垃圾”。大学生应该提高信息辨别能力,筛选对自己实用的信息,避免注意力的浪费。为此,大学生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高个人思想觉悟,辩证看待网络观点,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4.2 发挥教师的教育导向作用,努力争取和引导大学生注意力

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和廉价娱乐正在一点点侵蚀大学生有限的注意力,教师作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肩负引导大学生注意力的重任,可从如下几点入手:①转变教育理念,倡导平等对话。教师如果以“俯视”的姿态进行沟通交流,大概率会遭到大学生的反感甚至厌恶。相反,和大学生开展平等对话,关心他们的网络生活,解决他们的现实需求,就能成为他们的“知心好友”。这不仅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大学生的抵触心理,还能争取其注意力。②创新优化教学内容。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只有鲜活的教育内容才能尽可能多地吸引大学生注意力。为此,教师自身一定要常常上网实践,多多留意网络流行语言,时时关注最新热点资讯,这样才能始终保持对网络的敏感度,创作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高质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例如罗翔说刑法的视频就深受大学生喜爱,视频内容处处透露出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对大学生能起到很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③加强对大学生注意力的支持与引导。对于关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教师要勤加夸奖和勉励。这种正向反馈对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具有重要作用。[8]同时,教师也要加强对其他学生注意力的监督和引导,纠正其潜在错误。这要求教师多和大学生沟通互动,留心他们在网络上的动态,做评论区的“有心人”。

4.3 发挥高校的协调保障作用,不断争夺和稳固大学生注意力

大学生注意力的争夺和引导非“一日之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①高校应该通过举办活动来聚焦大学生的注意力。互联网交互方便、快捷、及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凭借其“网络”特点和优势,可以与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广泛地结合起来。例如,高校可以凭借自身的资源和管理优势,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举办艺术节、运动会、校庆纪念日等活动,吸引大学生注意并参与其中,并且潜移默化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②高校可以借助网络时事热点引导大学生的注意力。当然,话题的选择一定要“恰当”。“恰”指的是时间上要及时,“当”指的是热点信息的选择要合适。选择到合适的网络热门话题后,还需巧妙过渡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能水到渠成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例如:2022 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引发网络热议。高校以此为切入点,线上同步开展冬奥会主题征文活动,不断更新冬奥会最新资讯等,线下推广宣传标语和横幅、张贴“冰墩墩”海报等,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③高校需要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增强自身的吸引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是大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它关系到大学生是否愿意将注意力长期稳定地放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上,并养成习惯。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创新界面设计,适应学生审美;贴近校园生活,满足学生需求;及时更新维护,避免信息滞后;强化互动反馈,解决学生问题等。

4.4 发挥国家的全局调控作用,净化网络空间环境

网络上的信息不仅多,而且成分复杂,一些“别有用心”的信息也混杂其中。一方面,许多西方价值观以搞笑视频、表情包等方式在网络上传播、博人眼球,企图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动摇大学生主流价值判断。另一方面,国内互联网企业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来进行“精准推送”,吸引了大学生大量注意力。这种算法推荐加强了“信息茧房”的“回音壁效应”,造成大学生价值观的固化和封闭。[9]因此,国家要加强对网络的管控和治理,为大学生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环境。①加强对不良信息的检测和管控。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网络不良信息,尽可能地杜绝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侵害,具体包括完善信息审核机制,提高信息发布门槛,加大对不良违法信息的打击力度等。②普及和健全互联网法律法规。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和健全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网络违法犯罪行为要严惩不贷,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对全社会网络法律知识的科普,增强全体网民的法治素养,规范他们的网络行为,最终为全社会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环境。③加强对互联网企业的监管,特别是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要严格保护用户数据和信息安全,不断完善监督、保密和审查机制。让互联网技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彰显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弘扬正能量,奏响主旋律。

5 结语

大学生在承担学习、工作和生活多重压力的同时不得不面对网络信息的干扰,注意力的分散在所难免,况且大学生的注意力不可能全部或始终投入思想政治教育,否则就违背了认知的客观规律。因此,对大学生注意力的凝聚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并且把握好其中的度,避免适得其反。总之,在注意力稀缺的大环境下,要想加强对大学生注意力的凝聚与引导,并将之转换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动力,离不开学生、教师、高校和国家四方的共同努力。只有由内而外、由上到下的全面协调配合,才能解决大学生注意力不足的问题,从而从根本上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猜你喜欢

元认知注意力政治
基于元认知的数学焦虑研究
让注意力“飞”回来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元认知策略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扬眼”APP:让注意力“变现”
A Beautiful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元认知在大学英语教改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