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的诊断与防控

2022-03-23刘振汝

河南畜牧兽医 2022年24期
关键词:脊髓炎传染性病猪

刘振汝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动物卫生防疫中心,广东 清远 511500)

猪传染性脑脊髓炎是由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感染猪引起一种传染病,该病主要损害病猪的中枢神经系统,病猪临床表现为有中枢神经紊乱、四肢麻痹、脑脊髓灰质炎、繁殖障碍、肺炎、腹泻、心包炎、心肌炎、皮肤损伤等。猪传染性脑脊髓炎于1929年首次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捷申发现,因此该病又名为捷申病。此外,在英国首次发现猪感染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后临床症状较为温和,根据临床表现命名为塔番病。2002 年,日本暴发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病疫情,随后该病在亚洲迅速蔓延,我国部分猪场也发现该病。

1 病原特点

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的病原为微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该病毒的病毒粒子为球形,直径20~30 nm,无囊膜,核衣壳呈二十面立体对称,由32 个颗粒组成,无凝集和吸附红细胞能力。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基因组编码4个结构蛋白和7个非结构蛋白。目前已知猪传染性脑脊髓炎有11 种血清型,其中血清1型强毒株可导致严重的捷申病毒脑脊髓灰质炎,2、3、5血清型也可引起猪传染性脑脊髓炎,其他的毒株和血清型可引起温和型、隐性感染、塔番病、良性地方流行性麻痹。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可在猪源细胞培养中生长,如原代或次代猪肾细胞或肾细胞,如PK-15 和IBRS2。此外,部分毒株可在睾丸细胞、HeLa、BHK-21和Vero等细胞系中繁殖。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在猪肾细胞,并可引起细胞出现变圆和坏死的细胞病变,形成蚀斑。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耐酸,于pH3~9,温度为4 ℃的环境中可存活24 h以上,15 ℃下可存活168 d,56 ℃的温度下30 min不能使病毒完全灭活。将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保存于50%甘油,在4 ℃的环境中可较长时间保持毒力,在-70 ℃的环境中可存活数年。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对多种消毒均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对脂溶剂也表现出较强的抵抗能力,但次氯酸钠、70%酒精、3%福尔马林溶液、20%漂白粉均可使病毒灭活,此外部分消毒药物在提高消毒药有效成分含量和消毒时间后也可灭活该病毒。

2 流行病学特点

猪传染性脑脊髓炎在新疫区通常呈现暴发性流行,在个别猪发病后可迅速蔓延至全群,在部分猪场也可呈现波浪式流行即一批猪发病后在相隔数周或数月后再次出现。在老疫区,猪传染性脑脊髓炎则呈散发性流行。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的病死率较高,可达50%~90%。猪是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各种品种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但其中28~35 d的猪最易感,成年猪感染后多为隐性感染。仔猪断奶后在母源抗体消失后,不同窝仔猪混群时更易发生感染。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进行传播,该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猪的脑和脊髓,但是在病猪的排泄物中也可存在病毒。此外,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也可经呼吸道传播。成年猪感染后排毒量较低,妊娠母猪带毒期为3个月,可经胎盘感染胎儿,妊娠母猪感染后可带毒2个月。公猪精液带毒,但是对母猪不具有感染性。通过动物贸易、屠宰运输等间接传播是该病跨区域传播的重要因素。

3 临床症状

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感染后临床上主要以无症状感染的病猪最为常见,而出现症状的猪临床表现也是多样的。不同毒力的毒株以及不同的感染病毒量,病猪潜伏期为4~28 d,而人工脑内或鼻内感染的潜伏期为6 d。

由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1 型强毒株引起的脑脊髓灰质炎具有发病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在所有日龄的猪均可发病,并由此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感染早期,病猪表现出发热、厌食、精神沉郁的临床症状,随后出现运动失调、眼球震颤、惊厥、角弓反张和昏迷等神经症状,在发病后期病猪通常出现瘫痪、呈犬坐姿势或卧地不起等症状,并且在发病3~4 d 后死亡。部分病猪在感染后经护理后可在数月内不死甚至康复,但通常会出现肌肉萎缩和麻痹的症状。而毒性较弱的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1 型可引起良性地方流行性偏瘫、温和型脑脊髓灰质炎,临床症状相对较轻,发病率和病死率低,并且出现症状的主要为低日龄仔猪。

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感染还可造成猪的繁殖障碍,导致妊娠母猪出现产死胎、木乃伊胎、胚胎死亡和后备母猪的不孕不育,症状与细小病毒和脑心肌炎病毒感染相似。

部分仔猪在感染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后可出现腹泻症状,并且常可在其粪便中分离到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人工感染病例腹泻症状较轻并且持续时间较短。

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单独感染时通常呈现亚临床症状,不会引起病猪出现呼吸道疾病,但当两种不同的血清型感染后猪可以出现肺炎、心包炎、心肌炎等病理变化。

4 病理变化

剖检病猪可见其脑膜水肿,脑膜和脑膜血管充血,心肌和骨骼肌萎缩,而其他脏器无明显的病变。病猪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集中于中枢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非化脓性脑脊髓灰质炎,其中脊髓的炎症变化更为严重。病猪脑和脊髓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神经元被吞噬,神经胶质细胞增生,血管和血管周围有细胞浸润形成的管套。在发病早期主要损伤病猪的颈部脊髓,随后发展至胸部、腰部和荐部脊髓。腹泻病例的小肠绒毛不会萎缩。妊娠母猪繁殖障碍产出的死胎或新生仔猪无特异性病理变化,在脑干偶尔可见轻度胶质细胞增生和血管套。出现肺炎症状的病猪在前腹侧有灰红色实变区。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3型可造成病猪出现浆液纤维素性心包炎,严重感染的仔猪可出现局灶性心肌坏死。

5 诊断方法

由于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感染引起的高度致死性脑脊髓灰质炎、母猪繁殖障碍、仔猪腹泻、肺炎等不具有特征性,在临床上常与其他可引起相似症状的疫病混淆,因此该病的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测。实验室诊断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的方法主要分为病原学诊断和血清学诊断。

病原学诊断通常需要采集有明显神经症状病猪的脊髓、脑干或小脑组织,将病料样品制成1∶10 的悬液,在经过滤除菌和添加抗生素后接种于原代猪肾细胞,当细胞出现明显病变后连续传染3次,待细胞病变稳定后用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阳性血清进行中和试验,也可使用荧光抗体检测技术和反转录PCR、荧光定量PCR 进行检测。此外,也可将培养物或处理后的病料样品接种于易感猪,人工感染的猪出现与发病猪相似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也可确诊。在病料样品采集时,应根据病猪的临床症状进行样品采集,对于出现麻痹症状的病猪,此时期中枢神经系统内可能不再含有病毒,从猪粪便中分离病毒也不可行。出现繁殖障碍的病例,采集流产或死产胎儿的肺部组织可以分离病毒,但木乃伊胎通常含有病毒数量较少,因此可采取荧光抗体检测病毒抗原。肺炎和腹泻的病例可采集呼吸道或肠道组织分离病毒,但应注意健康仔猪感染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也较为常见。

血清学诊断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的方法有免疫荧光试验、中和试验、ELISA等。通常病猪在出现麻痹症状前6~9 d血清中已含有中和抗体,滴度有时可达1∶256,而康复猪的中和抗体可保持280 d 以上。一般中和试验的中和滴度为1∶64 时可判断为血清阳性,1∶16~1∶32 时判断为可疑。ELISA则适用于大规模血清样品检测,已被用于检测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血清抗体,但由于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感染现象较为普遍,因此血清学抗体检测仅作为辅助判断,仍需与病原学检测结果结合才能确诊。

6 防控方法

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疫苗,因此通常采取加强检疫和做好养殖护理工作以预防该病。在流行该病的地区应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做好猪场的环境卫生清洁工作,做好猪群的保健工作,加强饲养管理,禁止从有该病流行的地区进口生猪和猪肉制品,可有效降低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的发病风险以及控制发病猪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平时应加强引进猪只的检疫,防止引入带毒猪。若发现猪场出现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的病例,应对感染猪场实施隔离,对污染区进行消毒,对感染猪或同群猪做扑杀处理。虽然目前无可用的商品化疫苗,但国内外的科研人员一直在开展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疫苗的研发工作。国外曾采取患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的病猪脑部组织制备成灭活疫苗并对猪进行免疫接种,但是免疫保护效果较差。后续有研究人员将猪肾细胞系带培育出弱毒疫苗和细胞培养物灭活疫苗,其表现出较好的免疫保护性。但由于生物安全问题、免疫保护效果的稳定性等问题,目前仍无可用于该病防控的疫苗,因此仍需加强和开展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疫苗的研发工作。

7 结语

猪传染性脑脊髓炎是一种猪高度致死性的病毒性传染病,可对猪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需要猪场管理人员以及畜牧兽医管理部门提高对该病的防控重视程度,以便尽早发现疫情并及时处理。目前,猪传染性脑脊髓炎无特效治疗药物和防控疫苗,因此需要采取检疫扑杀、环境消毒和饲养管理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控方法进行防控。同时,相关科研人员应进一步开展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的基础研究和疫苗、药物、诊断试剂的应用研究,为该病的防控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

猜你喜欢

脊髓炎传染性病猪
中兽医辨证治疗猪湿热黄疸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氟苯尼考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病猪喂药有办法
葛根素抑制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作用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瘟混合感染的诊断》图版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的临床及MRI特征分析
甲泼尼龙与神经节苷酯治疗急性脊髓炎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