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
2022-03-23马若晨
马若晨
(四川工商学院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1745)
1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教学观念滞后
目前来看部分高校仍然沿用了传统教学理念,以知识、技巧、技能传授为基础特征,这也形成了以讲授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模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很难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对于体育课程来说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但传统高校体育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分割,从头到尾都在讲解基础理论,完全忽视了实践训练指导,教师始终占据着课堂主体地位,而学生只能被动模仿,导致教学过程缺乏科学性。另外在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下,教师过度注重学生的考核成绩,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置之不理,完全按照教学大纲进行设计,教学过程缺乏灵活性,并且未能突出学生情感、意志力等心理品质的培养。
1.2 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单调
部分高校体育课程在教学设计上缺乏创新,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尤其是内容方面作为呆板,学生也会逐渐缺乏个性、失去创新意识,并且产生明显的厌学心理,对体育课程存在明显的抵触情绪。以往高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大多将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培养作为主要目标,所以在内容设置方面失去体育运动原本的乐趣,教学过程愈发枯燥乏味,单一动作反复训练。由此可见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仍然存在限制,教师未能赋予学生自主选择权,只是按照教材设置教学内容、训练内容,没有重视学生的兴趣需求,因此学生在体育课中缺乏积极性。若教师不改变内容单调、方法陈旧的问题,必然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1.3 教学评价不足
当下高校体育教学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并且评价指标不够科学合理,未能给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考量,无法公平公正展现出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身体条件不同,所以在体育运动方面存在明显差别,若采用统一的评价指标,就会失去公平公正性,对于部分基础差、身体素质差的学生来说不够友好,无法真实客观地进行判断。另外在评价内容上有待完善,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理论、技能、身体素质等方面,并且用最终成绩衡量学生的运动水平高低,忽视了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参与度、积极性以及合作精神等,未能体现出学习态度等情感价值观的评价。评价方法以定量和结果性评价为主,所以无法对学生形成激励效果,导致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策略
2.1 更新教学观念,坚持与时俱进
2.1.1 进一步明确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科学设置课程
在当前的发展当中,需要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基础,合理地统筹规划,并且建立属于自己的发展目标,向着属于自己的主题方向发展,保持科学的发展动力,满足社会等方面的发展需求。在科目制定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满足社会等方面的体育课程理念建设需要,保证课程改革的一致性,找到属于自己的基本价值所在。此外,还需要以课余的体育活动为主,加大课外体育训练。在相关的体育活动中,将体育内容和体育文化氛围有机地整合起来,加大改革措施建设,提高课程结构体系的发展,向着可持续的方向进行延伸。教学目标指引着教学工作的进行,只有建立了合适的发展目标,那么才可以建立学习的条件和基础,为国家的发展储备更多的后备力量,掌握现阶段的主要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课程设置的时候,还需要以体育目标建设为主要路径,改革创新,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当地增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合理地分配体育理论和体育实践的比例,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对应的运动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向着终身体育的方向发展。
2.1.2 坚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主线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谁获取知识便是课堂中的主体,当下高校体育课程应立足“以生为本”的理念,真正做到教学设计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独立人格。高校体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相同,都会面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问题,尤其是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得到发挥,必然会降低教学效率和质量,所以教师要抓好“以生为本”的改革主线,切实解决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难题。以生为本必须立足学生兴趣、培养诉求等方面,将学生的爱好充分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尤其是学生的身体与心理素质培养,同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将学生作为根本,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这样学生才能获得真实有效的成长。因此高校要遵循依据学生基本情况制定教学方案的原则,坚持赋予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权,重点关注学生的身体与心理成长现状,立足学生发展特点和规律,保障教学计划的科学性,最终实现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体育运动水平的目标。
2.1.3 完善和重视关于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形成终身运动习惯的内容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进入关键阶段,除了教学方法、课程内容以及考核评价体系的优化完善外,在教学中应积极渗透健康意识,这是推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能够帮助其形成终身运动习惯。当下高校在体育课程教学设计中,可以减少部分简单的内容或重复性训练,而是增加具有自我锻炼功能、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项目,包括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并且在基础技术动作外,应安排有关身体健康、养生的教学内容,在理论讲解过程中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作用,从而逐渐树立终身运动观念,能够重视日常生活中的体育锻炼,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发展。
2.2 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软硬件
2.2.1 融入健康课程的相关知识,顺利开展德育工作
高校需要结合现实的需求,创新发展理念,找到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并且保持学生的全面身心发展,增加相关基础课程的建设,适度地融入一些健康课程的相关知识。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授课运动技巧,还需要加大理论建设,提高创新素养,满足市场的人才需要。
2.2.2 高校体育课内外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活动模式
从当前的基本框架上看,教师需要在各种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将课内外的知识和竞赛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大基础建设,科学整合与灵活运用课外时间,有效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体育活动。首先,可以设置课程计划,建立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外竞赛活动。例如在学习了杠上动作相关的内容之后,教师即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个双杠或单杠的体操比赛活动,不仅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创新兴趣。其次,在课外时间的娱乐活动中,需要以标准化为基础,将项目比赛建设和项目社团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向花样活动的方向进行延伸。例如可以组建一个三人的足球队,五人的足球小组,武术兴趣小组,篮球小组等,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另外一方面是为了加入娱乐化的内容。最后,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组织大型的比赛现场。一般情况下,学校都是以秋季运动会,院系的足球会或者是篮球联赛等为主,也可以在团体的竞赛中,提升学生技能的训练,增加对应的综合性素养,建立一体化的发展路径。
信息化技术为各个领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信息化的基础上,高校体育教师应统筹发展,树立第二课堂的理念,与现场形成一体化的发展路径和建设。首先在健身或者是运动类APP上,开展教学活动,并且支持视频、社交聊天功能。指导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加大对运动知识的了解。其次在社交软件的支持下,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教与学。高校教师可以在钉钉、腾讯会议或其他软件上,加大线上的教学建设,完成线下活动的检验。在特定的班级中,还可以微课等方式,扩大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不仅可以直播教学,还可以让学生在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情况下,建立某项技能的专项教学与训练检查活动。最后高校教师可以建立直播线上和线下的教学方式。在师生互动的情况下,提高操作性,加大远程共享。例如教师可以在网络的支持下,帮助学生在家里进行瑜伽教学,并且同步学习和提升技能训练,在远程观察下,增强针对性的指导方式。
2.2.3 提升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度
对于教师来说,想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氛围,那么就需要教师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化基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引入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提高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此外,学校还需要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加大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明确先进的学习理念,优化师资结构,加大检查和督察的力度。最大限度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保持体育学习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以后的发展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有利于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未来要重视补齐体育教师的文化知识短板,除了体育专业中的知识与技能外,应适当学习其他学科知识,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另外提高体育教师的教材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同时具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简单直接的传递教学内容,便于学生深度理解,从而保证高校体育教学水平。
2.2.4 加大高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高校还需要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设施短缺的问题,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保持较高的开放性,提高维修的程度,提升体育锻炼的力度,合理地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增强体育馆的使用率。此种方式就是在合理的教育理念下,保持时间的开放性,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保证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提升体育锻炼的使用率。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候,还需要以一种健康的理念,优化宣传的方式,丰富对应的校园生活。遵循学校实际情况及以人为本的原则,满足课程的需要,将专业课程和世界接轨,满足运动学和体育文化的建设需要,向着综合性的方向发展。
2.3 创新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模式,改善评价体系
从当前的形势上看,传统理念下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发展需要,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还会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如果教师选择一些具有运动经验的学生或者是自己具备经验的学生,前来示范和讲解,并且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和优势,对错误的地方纠正,对合理的地方点评。那么就会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参与性,落实基础,将学生技能、心理、思想品质等有机地整合起来,给予学生全面发展的条件。另外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评价,反映出学生的真实状态、学习进度等,这也需要教师充分融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其中过程性评价主要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参与度进行评价,结果性评价则重点分析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技巧掌握,通过两者融合提高评价体系的公平公正性。总而言之教学评价应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信心的作用,同时能够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正面影响,所以要促使教学评价多元化,引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深入交流性评价方法,促使学生获得身心健康成长。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开设的课程之中,体育课程占据着重要位置。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适当引进新型教育理念,把创新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提升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