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人之下》IP改编对中国文化输出的启示

2022-03-23樊俊苗

声屏世界 2022年19期
关键词:动漫漫画传统

□ 樊俊苗

《一人之下》:超级英雄的现实主义困境

《一人之下》的基础设定。《一人之下》是漫画家米二在2015年2月开始在腾讯动漫上连载的网络漫画,因其独特的世界观、丰满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浅出的解读,很快就成为中国漫画的标杆之一。《一人之下》在设定上有三个特点,概括来说就是好莱坞式的超级英雄的故事设定、现实主义的世界观架构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内核。从故事设定和世界观来看,作品把故事的视角聚焦于一群和正常人迥然不同且有着特殊能力的“异人”,这些人或是后天习得奇技,或是先天具备异术,这种设定很明显借鉴了好莱坞超级英雄的模式,如《X战警》中变种人的设定。这种设定更容易让深受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影响和熏陶的年轻一代人接受,但是与很多同类型的关于有特殊能力设定的漫画所不同的是,作品并没有把故事放置于古代或架空一个世界,而是放置于现实社会当中,这无形间大大加强了作品的可读性,也提高了创作的难度。与架空类作品可以无限制自由发挥与想象不同的是,基于现实社会的作品必须要遵循现实世界的基本规律,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作者的创作有很大的限制。“异人”能力太过强大会让作品本身的现实性大打折扣,太过弱小又容易让作品本身难以突出“异人”的世界观,而作者又试图让作品传递出深奥的传统哲学思想、中国文化的悠久传统,甚至还与一些历史和现实社会的事件形成映射与互文,这无疑让作品的创作难度又提升了一个级别。

作者米二在面临这样的一个困境下,采用了以人物作为突破口的方式。主人公张楚岚虽然是一个身怀绝技的“异人”,但实际上作者没有给他赋予很多“爽漫”当中那样一步登天的奇遇和出身平平却人见人爱的反逻辑设定。相反,这个人物几乎是个“废柴”男主孤儿出身,即使身怀绝技却不会使用,寄人篱下隐忍二十年从未展示自己的技能,和一个正常人一样经历了失败与磨练。在武斗的篇章中,主人公都是败多赢少,而且所谓“赢”了的战斗几乎都不是因为其本身的能力,而是借助各种非正常的手段和场外因素。

作品通过主人公历练、“打怪升级”的荒诞行为折射出人生意义与现代哲思,作品中的人物在长期隐忍下的情商与计谋所带来的剧情发展,其可看性可能要远远超过其战斗力本身。也就是说,这部作品虽然写的是“异于常人的人”,但是他们依然逃离不了现实世界运行法则的桎梏,依然要兼顾人情世故,依然要面对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从这个角度分析,这些“异人”本质与普通人并无不同,主人公在“异人”这个小圈子中的遭遇其实和每一个人在步入社会后的成长高度相似,一个特殊群体却与现实社会形成了高度的互文性。米二用这个人物的遭遇所延展出来的人和事,传达出了“任何人首先都是社会人”这样一个概念。

《一人之下》的文化主题。如果说该作品仅仅只是一个套了好莱坞超级英雄外壳的现实主义“废柴”的故事,那么它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普通平台上的二流漫画。而真正让这部作品超脱于其他相似类型漫画的则是作者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尤其是道教文化的底蕴在作品中自然流畅而又无处不在地流露出来。在作者呈现的世界观中,道教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成为整个作品文化内涵的核心,主人公所身怀的绝技“炁体源流”这个名称本身就来自于现实世界中著名的道家门派,而且基本上与故事中的核心秘密有关的天下第一门派—正一派以及武当、全真、上清等,即使是最大的反派组织——“全性”,这个名称也是来源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之一的杨朱学派。另外,作品中的几个篇章也都与道家文化有关,比如“罗天大醮篇”本身就是一场由道家门派正一所组织的比武大会,“碧游村篇”的碧游村长马仙洪对待“异人”的态度则直接取材自充满道教文化意蕴的小说《封神演义》。这让《一人之下》在一个好莱坞式的超级英雄的叙事语境下拥有了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命题和思想内核,也让整部作品拥有了一个文化对外输出的良好基础。

《一人之下》IP改编的得与失

《一人之下》IP改编存在的问题。《一人之下》IP改编在国内漫画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毋庸置疑,但是由于整个动漫行业缺乏体系化,受众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以及大众对动漫依然定义为“幼龄化”的保守思维等问题的限制,《一人之下》IP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从内容方面分析,《一人之下》IP改编缺乏对内容的深入解读和再创作。《一人之下》原版漫画本身是一个叙事线索较多、文化和哲理性内容较为丰富的一个作品,再考虑到动态的动画作品与静止的漫画在视觉效果上的不同。这就要求改编团队对影视作品与漫画作品不同的艺术特点烂熟于心,也要求团队必须要有比较深厚的国学底蕴,这样才能将作品中的核心准确地传递给观众。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拘泥于漫画的原始情节,可以在不影响设定和故事主线的情况下融入一些原创剧情。

虽然过度改编、过度融入原创一直是国内影视行业的通病,但可惜的是,从目前所出品的四季动画来看,《一人之下》的动画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动画基本就是漫画的复制,仅仅只是做到了让漫画“动”起来了而已,考虑到《一人之下》的漫画本身就在分镜上有一定缺陷,动画反而把这个问题给放大了,特别是片中在涉及一些比较晦涩的传统文化和道教文化的解读时,动画没有创作出更能让观众接受的方式来解读,而是简单粗暴地直接复制了漫画里的分镜,这毫无疑问是编剧或者分镜团队的不作为。而片中为数不多的几个与漫画有一定出入的原创情节,比如第三季“王也篇”中王也与诸葛家几个年轻高手对打时,追逐武打的场面的确比漫画要丰富很多,但是这也仅仅是因为观众更喜欢看武斗戏而迎合市场的权宜之计,与其说是原创剧情倒不如说是原创画面而已。

《一人之下》IP改编的成功之处。分析《一人之下》IP改编的成功之处,要清醒地认识这种成功仅仅是相对于国内其他动漫IP而言,如果把视野放大,无论是比起日美这样的动画强国的IP改编矩阵化的模式,还是比起国内业已成熟的电影或者电视剧IP改编的产业,《一人之下》的IP改编都是较为不成熟的。这种成功只是相对于国内动漫IP改编来说,其作品本身的广度与深度更高,矩阵化效应更明显而已,但即使是这样一小步,在中国动漫IP改编历史中也算是难得的一大步。

从作品的矩阵化来说,与很多同类IP相比,《一人之下》没有把目光仅局限于动画化,而是慢慢以“动画—手游—真人电影—真人电视剧”这样一个十分清晰的路线图推进。比起国内大多数动漫IP走一步看一步,混乱而又经常半途而废的规划来说,《一人之下》从一开始就树立了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并千方百计推进就显得尤为可贵。

这部作品从一开始,就对准了海外市场,而且是世界头号动漫强国的日本,这在以往的中国动漫制作的过程中是极为罕见的,也能够感受到制作方的勃勃雄心和对作品的自信。这对于长期处于被动接受国外(尤其是日本)动漫文化,作品难以走出国门,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中国动漫来说不啻于是一剂强心针。虽然实际结果差强人意,但是至少在当代中国动漫亟需树立信心、走出国门的当下,无论《一人之下》走出去的尝试是成功还是失败,其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都是不可估量的。

《一人之下》IP改编对中国文化输出的思考

中国动漫影视难以“走出去”的原因。在我国,动漫产品长期作为儿童节目或儿童读物而存在,呈现出低龄化现象,忽视了其他年龄段观众的诉求。[1]长期以来,中国动漫在走出国门这方面一直举步维艰,一方面如前文所说的国内对动漫产业整体依然没有脱离“低龄化”的这样一个保守思维,让整个动漫制作的大环境在一开始就受到了诸多限制。与国外动漫分级制度不同的是,国内尚没有对动漫进行分级的行动和制度保障,这既有思维保守的原因,也与前十几年动漫产业野蛮无序的发展造成了国家层面对该产业的信心不足有关,使得国内动漫产业在创作时不可避免地走上了闭门造车和自说自话的境地,陷入了一种因为缺乏与国际主流动漫界相符合的美学特征而难以走出去,走不出去又反过来让国内动漫界更没有信心去和国际动漫产业接轨,以至于更加走不出去的怪圈。由此可见,如何同时融合国内国外两种审美模式,找到其中的平衡点,是未来中国动漫产业在作品创作和内容制作时必须要注意的问题,并且我国动漫作品在一开始创作时就要考虑走出国门的问题。

《一人之下》IP改编在中国文化输出中的经验借鉴。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2]这给我国未来的文艺发展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而且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的今天,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命题,也是一个提升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一人之下》的IP改编在动漫界传统文化输出这一领域成为了一个较好的研究范本,动漫游戏产业的出口量远超其他文化产品,已成为我国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与其他行业相比较,动漫游戏产业受众广、接受度高、传播深度大,是最受欢迎的文化输出方式之一。[3]

《一人之下》在改编初期就考虑投入海外市场,这也是为何在至关重要的第一季选择和日本制作公司合作,这既看出了制作方对IP的自信,也看出了他们对中国动漫走出去的迫切愿望,而这种走出去的勇气和预先规划海外市场的自觉性正是目前国内动漫界最为缺乏的。结合《一人之下》所具备的中国文化特色,就很自然地会得出一个宝贵的经验,就是包含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具有海外市场投放规划和主动承担文化输出责任自觉性的文艺作品,将会成为未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急先锋。这个经验不仅仅适用于动漫界,影视或者其他文化领域的输出也同样适用。

《一人之下》IP改编在中国文化输出中的不足。人们在看到《一人之下》动漫界取得的巨大成功之时,依然不能忽略IP改编在文化输出中的不足之处。一个是在海外市场投放时必须考虑到对象国的文化语境以及与中国文化的差异并作出适当改造,比如好莱坞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就有很多不同国家的上映版本,都融合了对象国的一些文化特征。如果忽略了这个问题,那么就很容易陷入自说自话、以自我为中心的境地,这只会给我们的文化输出造成障碍。要合理选择投放国,《一人之下》的动画版第一季就直冲世界头号动漫强国日本的市场,而其内容与日本文化又有差异,最后在日本市场的投放效果很不理想。这反映了制片方对海外市场缺乏深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中国动漫走出去的积极性,这些问题都应在未来的文化输出过程中引以为戒。

《一人之下》IP改编对中国文化输出的建议。任何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国,都必然是一个文化强国。在国家形象方面,中国已然在国际上树立起了崇尚和平的大国形象,而大国形象的树立有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文化软实力的支撑,可见文化软实力保持长盛不衰,对每个国家都至关重要。[4]但必须客观承认,中华文化在世界上依然是一个封闭的、较为弱势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国民族伟大复兴。”[5]因此有效输出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便成为了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结合《一人之下》IP作品的特点以及对外输出的经验教训,笔者认为我国的文化输出至少要遵循“两结合一改造”的原则。

第一,“两结合”即“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经典与流行相结合”。在以往一些对外文化宣传中,要么过于注重传统,要么就是传统与现代结合得极为生硬,割裂感十足。《一人之下》把故事放在了高度现代化的今天,而内核却是传统文化的内核,在科技感十足的时代遇到充满神秘感的古代力量会产生什么碰撞,这样的话题无论在什么文化背景下都会引起观众的强烈兴趣。因此,将国外对中国相对比较熟悉的经典元素与一些流行元素相结合,比如在日韩和东南亚比较流行的《三国演义》《西游记》这样的故事,完全可以与当下一些流行于全球的文化思潮相结合,进一步降低海外观众的观赏门槛。

第二,“一改造”主要强调对外输出时要仔细研究对象国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基因,在保持中国文化核心特色不变的情况下适当结合对象国的文化语境做一些改造和调整。要想完成文化的跨地交流,首先就要构造尽量多的身份和价值观,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那么文化输出的过程就会困难重重,最终只能流于形式。在这个过程中,针对性改造也应该由易到难,比如可以先行在华人众多或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而文化产业又不太发达的东南亚投入相关的文化作品,在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受众反馈后,可以进军文化产业发达但是受中国文化较深的日韩地区,再下一步进军欧美,最后进入到文化差异最大的非洲和中东。

结语

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动漫想要走出去,这个过程或许比较漫长,也必然十分艰难,但是在合理的规划下,遵循文化输出的客观规律,尊重对象国的文化特色,不仅仅是中国的动漫IP,包括影视业在内的整个中国文化产业都会顺利走出国门,冲向世界。

猜你喜欢

动漫漫画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知识漫画
漫画4幅
漫画与幽默
动漫二次元
锋绘动漫
开口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