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2022-03-23黄祥
黄 祥
(灵山县伯劳镇乡村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广西 灵山 535429)
0 引言
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我国森林蓄积量达到180亿m3,森林覆盖率达到24.1%,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有利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实现森林资源科学化经营管理[1],从而实现“十四五”时期林草保护发展目标。
1 林业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1.1 可持续发展概念
可持续发展即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系统涵容能力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能力,同时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长、发展需求,实现人与自然、人与资源的协调发展、多维发展、高效发展。
1.2 林业可持续发展概念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可更新能力,以及不损害森林生态系统物种、生态多样性的同时,利用森林生态系统开展相关林业生产实践活动,实现既能满足当前发展需求又不会危害未来资源利用的目标。
2 我国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林间生物多样性不足,生物栖息环境遭到破坏
2019年,《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提出,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生产生活必需品、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和独特别致的景观。但是随着人类生活空间的增大和资源需求量的加大,75%的陆地表面被改变,25%的物种正在遭受灭绝威胁。例如,2020年澳大利亚山火持续肆虐,威胁生物安全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我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评估的34 450种高等植物中,脊椎动物受威胁物种占比21.4%,两栖动物受威胁比例高达43.1%,林间生物多样性不足。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前部分森林资源遭到破坏,部分林场未能营造生物宜居环境,故栖息物种数量减少。
2.2 森林灾害频发,影响森林资源生态效能发挥
我国大部分地区属季风性气候区,受到夏季风影响,易遭受干旱、高温胁迫。在极端天气下,山火暴发加剧,导致森林资源被损害[2]。此外,针对林业病虫害,营林技术人员更习惯利用高毒、高残留化学药剂进行防治,长此以往病菌、害虫产生抗药性,严重影响叶片光合作用,致使森林成材率、蓄积量降低,森林资源及相关产品质量不佳,生长因子胁迫作用明显。部分林场监测森林资源灾害不及时,不能实现可视化、实时化、常态化监测,导致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滞后,为病虫害、林火暴发提供可乘之机,不利于造林成果的巩固,影响森林资源生态效能发挥。
2.3 森林资源消耗和生产之间矛盾突出,林业相关立法亟待完善
林木的生长周期较长,即使是速生树种(桉树、杉木等)也至少需要5 a时间才能成材(达到郁闭),如果是培育大径材,那么培育周期甚至长达20 a。但是从市场需求角度来讲,森林资源需求量远远大于其生长量与供给量。因此,部分林农不惜破坏林地、砍除未成材中幼林,以加大森林资源供给量。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林业相关立法、执法力度薄弱,监管力度不足,不法分子砍盗行为的违法成本较低。另一方面,部分林区对森林生长结构和林龄调控不科学,导致林区内幼龄林居多,成熟林占比低,致使木材资源供给量呈现季节性、年限性分配不均,进一步加剧不合理砍伐行为发生。
2.4 森林资源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存在矛盾,经济和生态效益失衡
部分地区和国有林场充分意识到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着力扩大造林面积,不断提高林地资源利用率,努力提升森林质量,如今已经取得良好成效。但是,部分林区陷入林地资源保护误区,即一味进行保护,杜绝造林地出现一切人为活动,以此减少森林破坏行为。采用该措施虽然可以降低对森林资源的破坏程度,但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只保护不开发”的管理行为不利于林业资源开发和永续利用,易导致经济和生态效益失衡。
3 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打造多样化生物群落,优化生物生存空间
为保障林间生物多样性,相关部门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落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切实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各级政府与林业部门自上而下建立林间生物保护区,加大重要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原生地保护力度,大力开展森林公园、国有林场外来物种入侵及动植物资源破坏等受威胁状况调查,做好林间濒危野生动植物拯救保护工作和人工繁育工作,不断优化珍稀野生动植物“再引种”或野外放归工程,以此实现濒危野生动植物群落递增。二是积极开展区域森林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稳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行动,保护生物及其栖息环境。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中,设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8处,建立自然保护地223处,有效保护82%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90%以上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31%的红树林湿地,保障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拥有赖以生存的森林家园;建立动植物园、物种种质基因库(圃),制定全国首部遗传资源方面地方性法规,持续组织开展生物多样性专题宣传科普活动,夯实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绿色家底”,以此优化生物生长空间,进一步加大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构建林业可持续发展新局面。
3.2 采取多种灾害防控措施,发挥森林资源生态效益
为进一步提高森林资源保护成效,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生态效益,相关部门应重视自然灾害预防,利用大数据技术、植保技术等,实现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的监测与前置预防。一是利用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对生产区域进行实时监测,对作业区域进行监测与识别,尤其是针对重点区域明火、危险区域闯入等立即抓拍并触发告警。例如,根据生产和管理需求,借助PG-610/SL火灾预警气象监测系统测量土壤含水量、太阳辐射量、林间土壤温度和其他森林防火相关气象参数,为后续自然气象、火灾预警奠定坚实基础。目前,该系统已在自然环境保护区、森林风景区、国有林场得到广泛应用,有效降低了森林火灾发生概率。二是利用虫情测报灯PH-CQ-1自动完成诱虫、杀虫、拍照等作业,同时增设环境温湿度、光照等多种传感器接口,监测环境与病虫害之间的关系,可以实现对角盾蝽、花蝽、螟虫、刺蛾、天蛾、飞虱及瓢虫等多种害虫的监测。三是利用新型植保技术,使用新型植保药剂(枯草芽孢杆菌、苏云金杆菌等),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农药在空气和土壤中的残留,促进森林资源生态效能发挥。
3.3 加强立法与执法,构建“一长两员”责任制
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林业相关法律法规,避免林农随意盗采林业资源,不断加大法律威慑力度。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在2021年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树林资源保护条例》,在全国率先开展红树林保护立法,将红树林保护法治化,使得森林资源保护有法可依,为当地破坏红树林资源违法行为的查处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另外,相关部门应构建“一长两员”(林长+乡级监管员+村级专职护林员)责任制,从执法方面巩固造林成果,最大限度保护森林资源[3]。例如,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设立红树林林长29名(8个沿海镇、街道办事处都有红树林林长),筹建东湾湿地红树林管理处,对乡镇辖区红树林全天候开展巡查管护,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做好自然保护地遥感监测核查和监督检查。《中国环境报》相关报道显示,截至2020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整改完成率78.5%(排查发现问题共363个),最终森林自然保护区生态破坏现象逐年减少,森林资源保护成效明显。
3.4 培育特色森林产品,调和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
为有效平衡森林资源开发、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调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相关部门应培育特色森林产品[4]。培育林业生态旅游与森林康养产业,系统谋划一批林业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发挥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在保障生态涵养带、珍贵用材林培育区、特色经济林培育区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将林间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和文创商品,打造林业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品牌,以此构建林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实现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4 结语
保护森林资源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根本,相关部门应做好自然保护地遥感监测核查和监督检查,从提高生物多样性、做好灾情预警和预防、发挥林长制作用、培育特色森林产品等多个方面,实现森林资源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此外,为确保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业部门应树立整体观念,克服决策短期化,避免资源式森林经营模式,并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立足人口、经济、环境等实际情况,对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增加林业投资,即多渠道逆转森林“两危”(经济危机+资源危机)[5];提升森林覆盖率,加强中幼林抚育,调和森林资源开采瞬时性与森林资源生长长期性之间的矛盾;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做好森林灾害防治,控制森林资源消耗量,开发并利用森林景观资源,建立多功能林业生产体系,实现林业产业生态化、永续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