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忠生平考述
2022-03-23刘四昊
刘四昊
(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王继忠(?—1023年),北宋初年出生于开封,主要生活在宋太宗、宋真宗时期。他前期生活在宋,后战败降辽,终生未回故土。王继忠促成宋辽缔结澶渊之盟。《宋史》《辽史》均收入列传。迄今为止,针对王继忠的专文只有何天明的《澶渊议和与王继忠》(1)何天明指出,王继忠始终以牵线人身份置身于宋辽两朝之间,在澶渊议和中的作用应当予以肯定。 见何天明.澶渊议和与王继忠[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2(3):46-48.。笔者拟考述王继忠生平,不当之处尚祈方家指正。
1 王继忠的仕宋经历
王继忠的父亲王珫,曾任武骑指挥使,戍守瓦桥关(今河北省雄安新区淀东片区西南)时为国捐躯。此时,王继忠6岁,“补东西班殿侍。真宗在藩邸,得给事左右,以谨厚被亲信”[1]9471。
现存史料未记载王继忠生年。王继忠为宋真宗随从,“事真宗储邸,历年最久,群萃中为之冠”[2]3。宋真宗生于乾德六年(968年),王继忠服侍宋真宗时间最长,年龄、生年应和宋真宗相近。
北宋僧人文莹载:“真宗为开封尹,呼通衢中铁盘市卜一瞽者,令张耆、夏守赟、杨崇勋左右数辈,揣听声骨,因以为娱,或中或否。独相王继忠,瞽者骇之,曰:‘此人可讶,半生食汉禄,半身食胡禄。’真宗笑而遣去。”[3]38《玉壶清话》成书于元丰元年(1078年),此时澶渊之盟已达成70余年,可信度不高。
宋真宗于至道三年(997年)即位,王继忠作为藩邸旧臣升为内殿崇班[1]9471。宋前期内殿崇班为七品武官,相对于无品级的东西班殿侍提升较多。
咸平二年(999年)八月,宋真宗“大阅诸军于东北郊。(先是,有司距都城二十里得东武村,度形胜,辟为广场……王继忠为右厢排阵使)”[4]662。同年十一月,契丹骚扰,宋真宗寻幸河北。十二月,宋真宗指挥宋军在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县)行宫再次演练,“宴从臣于行宫,以殿前都指挥使王超、权都虞候张进为先锋大阵往来都提点……马步军副都军头王继忠为策先锋”[5]970。
咸平四年(1001年)七月,“边臣言契丹谋入寇,以山南东道节度使、同平章事王显为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殿前都虞候、云州观察使王继忠为都钤辖”[5]1066。王继忠被派往边境担任军事长官,头衔为殿前都虞候、云州观察使,官至从五品。
不久,宋真宗命王继忠负责河北都转运司事务,具体职位史料记载不同:“诏王显领河北都转运使,王超副之,王继忠、韩崇训同其事”[5]1066,“兼河北都转运使”[1]9471,“都钤辖王继忠、钤辖韩崇训并兼转运副使”[4]7099。3则材料均出自权威史书,只得存疑。此次职务调动“至十二月,皆罢”[4]7099,任职不到5个月。
咸平五年(1002年)四月,宋真宗下诏:“以殿前都虞候王继忠为高阳关行营副都部署。”[5]1116-1117原高阳关(在今河北省高阳县)行营都部署王汉忠已在二月被朝廷改任“为邠宁环庆、仪渭州镇戎军两路都部署”[5]1125。同年六月,“以侍卫马步军都虞候、天平军节度使王超为定州路驻泊行营都总管,殿前都虞候、云州观察使王继忠副之”[4]8761。这是王继忠在宋朝的最后一个官职。
咸平六年(1003年)四月,王继忠率军在河北望都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与辽军相遇,兵败被擒。李焘记载:
丙子,契丹入寇,定州行营都部署王超遣使召镇州桑赞、高阳关周莹各以所部军来援。超先发步兵千五百人逆战于望都县,翌日,至县南六里,与敌遇,杀戮甚众。副部署、殿前都虞候、云州观察使王继忠常以契遇深厚,思戮力自効,与敌战康村,自日昳至乙夜,敌势稍却。迟明复战,敌悉众攻东偏,出阵后焚绝粮道。继忠率麾下跃马驰赴,素衒仪服,敌识之,围数十重,士皆重创。殊死战,且战且行,旁西山而北,至白城,陷于敌[5]1190。
其他史料的描述与此基本一致。同年五月,王继忠战败的消息传到京师开封,“真宗闻之震悼”[1]9742。宋真宗起初认为王继忠战死沙场,“赠继忠大同节度使、兼侍中”,授予他的4个儿子官职[5]1193。
王继忠兵败被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他参战将领未能即时救援。王继忠在后来给宋真宗的奏章中提到:“臣整众而前,邀其偏将,虽胜负且半,而策援不至,为北朝所擒。”[5]1286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王超负有主要责任。“王继忠驰前与契丹战,超、赞遂旋师,继忠孤军没焉。”[1]9465宋真宗调查后未惩罚王超。“上即遣刘承珪、李允则驰往,察退衄之状,且言镇州副部署李福、拱圣军都指挥使王升当战先旋,福坐削籍流封州,升决杖配隶琼州。”[1]9465
王继忠自至道三年(997年)至咸平六年(1003年),从东西班殿侍到从五品殿前都虞候,并成为边境重要军事将领,充分说明宋真宗对他寄予厚望。
2 王继忠与澶渊之盟的缔结
王继忠被俘后,辽“太后知其贤,授户部使,以康默记族女女之”[6]1284。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对王继忠“被以殊宠,列于诸臣”[5]1268,王继忠开始为辽办事。王继忠曾劝说:“窃观契丹与南朝为仇敌,每岁赋车籍马,国内骚然,未见其利。孰若驰一介,寻旧盟,结好息民,休兵解甲。为彼此之计,无出此者。”萧太后“春秋已髙”,辽圣宗“承袭已岁久”,接纳了他的建议[2]3。
萧太后母子不反对议和,但也未停止侵扰宋。景德元年(1004年)闰九月,“契丹主与其母举国入寇,其统军顺国王挞览引兵掠威虏、顺安军”[5]1265。萧太后同时“遣小校李兴等四人持信箭以继忠书诣莫州部署石普,且致密奏一封,愿速达阙下,词甚恳激”。派使者,经莫州部署石普传王继忠书信给宋真宗。王继忠在奏状中提出:“北朝钦闻圣德,愿修旧好,必冀睿慈俯从愚瞽。”[5]1268宋真宗希望缔结宋辽和约,但担心辽以议和为由索求关南故地。因而宋真宗在给王继忠手诏中表示“朕富有寰区,为人父母,傥谐偃革,亦协素怀。诏到日,卿可密达兹意,共议事宜,果有审实之言,即附边臣闻奏”,但未答应王继忠提出的派使者前往辽的要求[5]1269。
王继忠收到宋真宗手诏后再次经石普上奏:“言契丹已领兵攻围瀛州,盖关南乃其旧疆,恐难固守,乞早遣使议和好。”[5]1278请求朝廷尽快派使者来北朝议和,并希望放弃关南。十一月,宋真宗收到王继忠第2封奏疏,向大臣提出“瀛州素有备,非所忧也。欲先遣使,固亦无损”,“乃复赐继忠手诏,许焉”[5]1278,最终答应了王继忠先派遣使者赴辽的请求。“乃授利用閤门祗候,假崇仪副使,奉契丹主书以往,又赐继忠手诏。”[5]1279宋派曹利用前往契丹。“曹利用至天雄,孙全照疑契丹不诚,劝王钦若留之。”[5]1283曹利用在天雄被王钦若扣留。
宋辽议和取得进展时,双方实力发生变化。辽军进攻瀛州,“踰十数日,多所杀伤。契丹主及其母又亲鼓众急击,矢集城上如雨,死者三万余人,伤者倍之,竟弗能克,乃遁去。获铠甲、兵矢、竿牌数百万”[5]1279。辽再度通过王继忠向宋表达议和愿望。“契丹既数失利,复令王继忠具奏求和好,且言北朝顿兵,不敢劫掠,以待王人。继忠又与葛霸等书,令速达所奏。”[5]1283
王继忠接到宋真宗允许派遣使者的诏书后,再次向宋真宗上疏,并“附石普以达”。石普所派指使、散直张皓途中被辽军抓获,萧太后母子礼遇有加,“问劳久之,因令抵天雄,以诏促曹利用”。张皓被派往天雄催促曹利用,“王钦若等疑不敢遣,皓独还”[5]1285-1286。曹利用逗留天雄,辽“使继忠具奏,且请自澶州别遣使速议和好事”,由张皓带信件给宋真宗。宋真宗在行在收到书信后,“上复赐钦若诏,又令参知政事王旦与钦若手书,俾皓持赴天雄,督利用同北去,并以诏谕继忠”[5]1286。
议和进程加速的同时,辽军统帅挞览在澶州城下被宋军射杀。“威虎军头张环守床子弩,弩潜发,挞览中额陨,其徒数十百辈竞前舆曳至寨,是夜,挞览死。敌大挫衄,退却不敢动,但时遣轻骑来觇王师。”[5]1286-1287由此,经使者往返协商,宋辽和议达成,宋“许遗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5]1290。辽通过王继忠向宋使曹利用表达诚意,“南北通和,实为美事。国主年少,愿兄事南朝”[5]1291。辽圣宗愿尊宋真宗为兄长。
宋辽和约的缔结,王继忠发挥了重要作用,宋人给予肯定。“是举也,虽宸谋善断,亦继忠能揣敌情而启导之。”[2]4“卒因其说以成澶渊之盟。继忠是时于两间用力甚多。”[7]147“虏俾继忠奏章,道意请修和好,朝廷允其请,戢兵息民,与有力焉。”[8]533“景德初,戎人乞和,继忠与撰奏章,而劝讽诱掖,大有力焉。”[3]38宋辽缔结澶渊之盟主要是双方实力接近,宋真宗、萧太后无心再战。王继忠早年服侍宋真宗且在宋为官,降辽后,受萧太后母子重用,促成宋辽缔结和约。
3 王继忠在辽的人生经历
缔结澶渊之盟后,辽对王继忠更加优待。“以继忠家无奴隶,赐宫户三十。”[6]1284“上将军王继忠统和二十二年加左武卫上将军。”[9]2197
宋真宗和王继忠关系融洽。缔结澶渊之盟后,“朝廷每遣使、特礼,辄以袭衣、金带、器械、茶药赐王继忠,继忠对使者必泣”[5]1391。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入契丹使还。前殿前都虞候王继忠附奏,献名马、法锦、银鼠貂鼠被褥、梀棂酒器埦堁贺封禅,礼毕,诏答赐之”[4]9737。王继忠拜托宋使者带回祝贺封禅的礼物,宋真宗随后回赐。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八月,宋真宗“赐王继忠诸子天波门外官第一区”[4]9341,又赏赐房屋给王继忠的儿子。
王继忠曾通过宋使者向宋真宗表述:“韩国华之还也,又奉表恳请致书国主,召己归。上以盟誓之约,各无所求,因中正等行,赐继忠手诏谕意,且言国主若自许卿归,则当重币为谢。”[5]1391宋真宗向辽提出用重金换回王继忠,终因辽不愿放人而作罢。
辽开泰二年(1013年),“王继忠中京留守、检校太师”[6]172。王继忠官至检校太师,位列三公。辽圣宗将中京的守卫工作交给他负责,对他非常信任。
开泰五年(1016年),辽圣宗封王继忠“为汉人行宫都部署,封琅邪郡王”[6]1285,开泰六年(1017年),将王继忠爵位由郡王提升为王,并赐姓耶律,“更其姓名为耶律显忠,又改名宗信”[1]9472,至于王爵的具体封号史料记载存在差异,《玉壶清话》《隆平集》《东都事略》《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是吴王,《宋史》《辽史》中为楚王,《王文正公笔录》中是河间王。
开泰六年(1017年)五月,辽圣宗“命枢密使萧合卓为都统,汉人行宫都部署王继忠为副,殿前都点检萧屈烈为都监以伐高丽”[6]179。此前,辽圣宗和王继忠宴饮时曾提出以萧合卓为北院枢密使,王继忠不赞同,提出“合卓虽有刀笔才,暗于大体。萧敌烈才行兼备,可任”,但“上不纳,竟用合卓。及遣合卓伐高丽,继忠为行军副部署,攻兴化镇,月余不下。师还,上谓明于知人”[6]1285。王继忠识人,且审时度势。“辽萧合卓之伐高丽也,辽主赐以剑,俾得专杀,故副都统王继忠不敢复言其短。”[10]752
开泰八年(1019年),“汉人行宫都部署王继忠南院枢密使”[6]185。辽实行南北面官制,南院枢密使总管汉族军队事务,此时王继忠已进入辽中枢机构,任汉人最高军事长官。
乾兴元年(1022年),宋真宗去世。宋仁宗即位后下诏:“诏枢密院每岁送契丹礼物,耶律宗信亦以袭衣、金带赐之。宗信即王继忠也,契丹封吴王,改今姓名。”[5]2297王继忠拜托赴辽使者带回名马作为贺礼。
辽太平三年(1023年),王继忠致仕后去世[6]1285。
宋咸平六年(1003年)望都之战兵败降辽,辽太平三年(1023年)去世,王继忠在辽生活了20年。王继忠作为降将,在以契丹贵族为主体的辽政权中官至枢密使,得到封王赐姓的荣宠,同时,求回归故土不得,人生充满悲剧色彩。
4 王继忠的后代
王继忠“子怀节、怀敏、怀德、怀政”[1]9472生于宋,怀玉生于辽,“仕至防御使”[6]1285。
王继忠留在宋的4个儿子受到优待。王继忠在咸平六年(1003年)陷没时,宋真宗“录其子怀节为崇仪使,怀敏为崇仪副使,怀德为内殿崇班,怀政为供奉官”[5]1193。王继忠及其父王珫是武将,他的儿子延续了这一家族传统,一直以武官身份出现于史书记载。现存史料不多,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可大致了解他们的人生轨迹。
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十二月,宋真宗酌献天书,途中任命“庄宅使王怀节,崇仪使梁昭信为都同巡检”[4]3116,王怀节负责保护行在的安全。明道元年(1032年),王怀节在西北和明珠族的作战中失利,被贬官——“左骐骥使、英州刺史王怀节为河阳都监”[5]2589。景祐元年(1034年),王怀节为弟弟王怀德求官而“令弟杂妇持表入内告尚美人乞管军”[4]4784,再次被宋仁宗处罚——“降皇城使、英州刺史王怀节为左骁骑将军”。交通内庭本是重罪,但宋仁宗“以其父继忠尝陷契丹,不欲重贬之”[5]2697,只是降职处罚。王继忠长子王怀节一生没有大的成就,还多次犯错,但因父亲的关系,一度担任左骐骥使、皇城使,成为中级武官。
关于王继忠次子王怀敏现存史料仅限于“怀敏为崇仪副使”,王怀敏很可能在早年便去世了。三子王怀德在宋仁宗时凭借战功升任内殿承制[11]93,较内殿崇班有所提升。王怀德最终官至东染院使,至少有1个女儿,嫁给宋良臣,宋良臣以西京左藏库使致仕[12]389。四子王怀政在康定元年(1040年)跟随环庆副都部署任福进攻西夏占领的白豹城(今陕西省延安市吴旗县西南),“以驻泊都监王怀政围白豹城西面,攻伪李太尉衙”[5]3044,并承担重要任务;庆历三年(1043年),朝廷“遣使陕西、河东简阅诸军”,“左藏库副使王怀政,泾原、秦凤路”[5]3399;嘉祐四年(1059年),王怀政在追捕盗贼时殉职,其子王和受到朝廷抚恤,“录淮阳军驻泊捉贼、左侍禁王怀政子和为三班奉职,以怀政捕贼斗死也”[5]4597。王和是目前唯一知姓名的王继忠孙辈。
生活于两宋之交的叶梦得曾记录王继忠的后代:“子孙在中朝官者,亦甚众。至今京师号‘□蕃王太尉’家。”[7]148说明王继忠在宋的后代将家族发扬光大,直到北宋末年仍在朝廷占有一席之地。
5 结束语
结合上文,王继忠生平如表1所示。
表1 王继忠生平年表
宋代人评议王继忠的一生:“古人尽忠止能忠于一主,今河间王南北欢好,此可谓尽忠于两国主,然则继忠身□异国,不能即死,与夫无益而苟活者异矣。”[2]4肯定了他的贡献。明清之际的史学家谈迁评价:“宋王继忠陷契丹。史无贬词。”[13]5930其实史书中对王继忠褒贬不一。如《宋史》直言王继忠“将兵陷没,不能死节,而反事之”[1]9658。
王继忠兵败降辽,不符合古代“一臣不仕二主”的君臣纲常观念,不过王继忠是被迫屈服。除了向宋真宗提议放弃关南未被采纳之外,王继忠并未损害宋之利益,并且受辽圣宗不次恩遇后,仍愿放弃高官厚禄回宋,对宋怀有很深的感情,不应与其他“贰臣”混为一谈。
王继忠促成了宋辽缔结澶渊之盟,此后百余年未发生大的战争,“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见干戈”[14]246。作为宋辽连接的纽带,王继忠为宋辽和议的顺利达成做出了贡献。王继忠在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他的评价应是正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