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瓷化胆囊一例
2022-03-23李娟周永杨珊燕
李娟 周永 杨珊燕
病人,女,77岁。2021年3月因乏力1个月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十余年,2型糖尿病二十余年。体格检查:腹部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TBIL)8.3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4.7 μmol/L,间接胆红素(IBIL)3.6 μmol/L,总胆汁酸(ALP)13.2 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36.2 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37.4 U/L,γ-谷氨酰转肽酶(GGT)50.0 U/L;碱性磷酸酶(ALP)48.0 U/L;血糖9.5 mmol/L。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99(CA19-9)33.4 U/ml,糖类抗原125(CA125)10.7 U/ml,糖类抗原153(CA15-3)9.4 U/ml;癌胚抗原(CEA)1.4 ng/ml,甲胎蛋白(AFP)3.6 ng/ml。腹部超声检查:胆囊大小约99 mm×28 mm,壁呈弥漫性的蛋壳样钙化,内充满均匀等回声,CDFI检查显示胆囊等回声内无血流信号显示,超声检查提示,胆囊声像改变,考虑瓷化胆囊、胆囊内胆汁淤积(图1~2)。数字X线摄影:右上腹部见蛋壳样高密度影(图3)。增强CT检查:胆囊不大,胆囊壁可见多发点条状钙化灶,其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及异常强化灶,CT检查:胆囊壁改变,考虑瓷化胆囊可能性大(图4)。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中见胆囊被大网膜包裹、粘连,胆囊大小约10 cm×4 cm×3 cm,质硬,充血水肿,胆囊壁增厚,胆总管外径约5 mm,未见明显扩张,胆囊管直径约2 mm,胆囊管近壶腹部可见大小约1 cm结石,快速病理检查未见明显恶性改变。术后病理检查提示慢性胆囊炎并胆囊结石,黏膜腺体明显萎缩,囊壁明显玻璃样变、钙化(图5)。
图1 腹部超声(胆囊长轴切面)显示部分胆囊壁见蛋壳样钙化(箭头),GB:胆囊,RK:右肾 图2 腹部超声(胆囊底部短轴切面)显示胆囊底壁呈环状钙化伴声影(箭头),GB:胆囊 图3 腹部立位数字X线摄影显示右上腹见蛋壳样高密度影(白色箭头),GB:胆囊 图4 上腹部增强CT(矢状旁切面)显示胆囊壁见断续的钙化灶(白色箭头),其内无异常密度影及异常强化灶,GB:胆囊
图5 病理诊断(HE×10),慢性胆囊炎,黏膜腺体萎缩,囊壁明显变性(黑色双箭头)、钙化(*号)
讨论瓷化胆囊(porcelain gallbladder)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胆囊疾病,女性多见,表现为胆囊壁广泛钙化,也称钙化性胆囊、瓷瓶样胆囊、陶瓷样胆囊等,约95%的病人伴胆结石。瓷化胆囊病人一般无症状,通常是在腹部影像学检查时偶然被发现。
瓷化胆囊与慢性胆囊炎症有关[1],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学者推测瓷化胆囊可能为慢性胆囊炎的一种罕见的表现形式[1],也有学者认为,瓷化胆囊可能与纳米细菌诱导胆囊上皮细胞发生凋亡有关[2]。瓷化胆囊与胆囊癌风险增加有关,但风险程度很小[3]。
瓷化胆囊的特点是胆囊壁钙化,根据钙化程度可分为两类[3]:(1)胆囊壁完全钙化:一条连续的钙化带浸润并取代胆囊壁的肌层,伴黏膜上皮脱落和整个胆囊壁的致密纤维化;(2)选择性黏膜钙化:胆囊壁钙化范围较小或呈节段性,胆囊壁黏膜有钙斑。
瓷化胆囊声像图表现分为3型[3]:Ⅰ型为胆囊壁半月形强回声,其后伴声影,类似于胆囊充填型结石的表现;Ⅱ型为沿着胆囊壁分布的双凸曲线状强回声,后伴声影;Ⅲ型为胆囊壁散在的强回声伴声影。I型为胆囊壁完全钙化,在临床上相对少见;而Ⅱ型和Ⅲ型为选择性黏膜钙化,并发胆囊癌的相对概率高[3-5],这可能与Ⅱ、Ⅲ型瓷化胆囊的胆囊壁存在部分正常胆囊黏膜上皮有关。
本例为Ⅱ型瓷化胆囊,与既往个案报道相比,本例病人有以下特点:(1)胆囊内胆汁淤积,使胆囊腔内呈均匀一致的“实性”等回声,易误诊为胆囊占位;(2)胆囊壁钙化主要集中在胆囊底壁,如不动态连续性探查胆囊底、体、颈部,极易漏诊;(3)术中发现的胆囊管近壶腹部的结石,X线、超声、CT等检查均漏诊。
本例病人ALP、AST、GGT轻度升高,可能与胆囊管结石有关,而ALP略为降低,可能无临床意义。
瓷化胆囊的诊断主要依赖超声、CT检查及病理学诊断[3,5-6],病理学一般不会直接作出瓷化胆囊的诊断,而是将其描述为胆囊壁黏膜萎缩变薄,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伴玻璃样变,可见钙化斑,慢性炎性细胞浸润[5-6]。超声检查对瓷化胆囊的影像学特点具有良好的显像优势,可作为首选。瓷化胆囊的超声检查关注重点除了胆囊壁的钙化模式外,还应仔细检查有无合并胆囊结石和胆囊管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