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2022-03-23李雪玲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2022年1期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

李雪玲

摘要:目的 观察在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过程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确诊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86例(时间:2018.9-2020.9),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两组各43例,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临床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和护理风险管理模式进行干预,对比两组患者行不同护理管理模式干预后的尿量、心率、平均动脉压以及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尿量、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均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尿量、平均动脉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9.30%<37.20%),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过程中,配合优质的护理风险管理进行干预,能有效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病情,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1--01

心肌梗死又称心肌梗塞,是因冠状动脉出现闭塞,导致血液中断引发局部坏死的一种临床常见疾病,一般多发于老年人,且近几年发病率不断增高,因此临床对该疾病有极高的关注度[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时多伴剧烈疼痛且持续时间长,疼痛中期可出现血压下降,皮肤湿冷、面色苍白等休克症状,甚至出现急性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常采用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安全性较高,且无严重并发症,但因护理措施并不完善,预后能力较差,对临床治疗效果有一定程度影响,因此临床亟待研究新的护理管理模式,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有研究表明[2]: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过程中,配合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加强临床预后能力,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从而有效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对我院86例确诊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进行分组护理,旨在证实以上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具体内容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确诊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中选取86例纳入研究(时间:2018.9-2020.9),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两组各43例,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纳入50~75岁的男性和女性患者各23、20例,平均年龄(62.35±5.49)岁;观察组纳入52~70岁的男性和女性患者各26、17例,平均年龄(60.58±5.58)岁。收集统计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确认两组数据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有实验可行性。

1.2 方法

(1)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护理,给予患者术前访视、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及心理疏导等常规护理措施,并密切监测患者生命安全,一旦发现异常,立即与医师汇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2)观察组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措施如下:①成立护理风险小组,由科内高资历护理人员组成,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定期考核,不合格者取消小组成员资格,针对每周护理问题展开会议进行讨论,制定应对措施并修订,改善以往护理措施的不足;②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的护理指导,告知患者正确的排便方式,避免患者用力排便,加重出现心力衰竭的风险;③对患者的临床体征进行记录评估,例如尿量、心率、平均动脉压等,制定应对方针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④对患者进行相关用药指导,明确告知患者药物的用药方式、剂量、副作用、注意事项以及用药禁忌,并在患者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根据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联合医师减少药物剂量或进行换药,静脉用药时密切观察是否出现药液外渗等问题,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减少对患者健康不利的因素;⑤安排专业医护人员定时进行巡房,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患者是否存在不适或出现不良反应,评估患者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相关预防措施,并针对不良反应采用相关应急措施。

1.3 观察指标

(1)以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意外脱管、压疮四项指标为例,收集统计两组患者发生风险事件的例数,并进行对比。

(2)收集统计两组患者应用不同护理模式干预前后的尿量、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变化,并对两组数据展开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软件SPSS 23.0分析及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

经比较,观察组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9.30%<37.20%),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尿量、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对比

经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尿量、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对比并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尿量、平均动脉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心肌梗死临床定义为长时间缺血导致心肌细胞死亡的一种病理表现,其主要表现为剧烈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常伴有心肌损伤,属于严重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3]

心肌梗死的主要有心前区持续剧烈疼痛、烦躁不安、出现濒死感等病症,随病程发展可能出现心力衰竭,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临床对该疾病关注度极高[4]。现如今临床采用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过程中,常因临床相应护理措施不完善,致风险事件频发,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因此研究新的护理方式,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已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学者[5]发现: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过程中,配合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加强临床预后能力,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表明: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尿量、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均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尿量、平均动脉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证实了该观点的真实性。分析原因:护理风险管理相较临床常规护理,有针对风险事件的专业管理措施以及应对方针:①有专门成立的护理风险小组,以及专业知识考核,通过每周会议对临床护理问题进行总结、修正,显著提高临床护理风险管理的专业性,推动了完整护理风险管理体系的形成;②对患者的尿量、心率、平均动脉压等临床体征进行记录,并制定应对方针,可有效加強临床的风险防范能力;③有专门的定时巡房制度,对风险事件进行评估,可有效预防突发事件,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可逆的影响,有效降低了风险发生率。

综上所述,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过程中,配合优质的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病症,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曹娜娜,苗婧,王爱芳,等.护理风险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贵州医药,2021,45(3):471-472.

[2]王素娟,任越蓉,傅晓惠,等.基于LACE风险模型干预计划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PCI术后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1,33(4):487-490.

[3]方萍,王玲,张蔚,等.护理风险管理防控精神科封闭病房医院感染的效果[J].护理学杂志,2021,36(16):77-80.

[4]段晶晶,张蕊,李雯.集束化护理策略联合风险护理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17):3239-3242.

[5]杨红,银红梅,赵珺,等.护理风险管理对急性脑梗死早期血管介入治疗患者预后干预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21,36(4):534-537.

猜你喜欢

护理风险管理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胸外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中药汤剂联合中药足浴及耳穴压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冠心病心力衰竭应用美托洛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的疗效分析
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护理风险管理对神经外科高血压脑出血住院患者皮肤损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