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2022-03-23吴传毅

新湘评论·上半月 2022年2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道家中华

吴传毅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功不可没。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经天纬地之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祖先所创造、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文化,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外,还包含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的文化流派,为历代儒客信众推崇。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儒家文化在中国存续了几千年,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有着深刻影响。儒家文化不仅在中国,在东亚、东南亚国家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学者认为,儒家文化推动了欧洲近代启蒙运动,以伏尔泰、狄德罗、卢梭、洛克、休谟、魁奈、霍尔巴赫、莱布尼茨等人为代表的西方近代启蒙先驱吸取了孔孟学说,打破了欧洲封建世袭和神学统治,催生发展了自由观、平等观、民主观、人权观、博爱观、无神论观等现代观念,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乃至科学等方面的发展。道家思想同样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春秋战国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的一切都处在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佛教起源于印度,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因其哲理部分与儒家、道家学说互相影响,转而发展成中华民族的宗教之一。佛教提出了一整套去恶从善的理论学说和伦理道德准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爱国主义之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修身”作为立世之本,把“齐家”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首要环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崇“家”的地位和作用,把孝亲、尊祖等家庭伦理扩展到国家治理,主张以孝道伦理维护宗族,以忠孝伦理维持国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孝道是维系整个社会秩序的支柱。孝道是源于天然的血亲之爱、爱亲之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家庭和谐作为社会和谐的基础,把家庭成员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在亲情仁爱的基础上。家庭在中國社会中有着独特的政治和文化地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的地位和意义超越个体,在人生中甚至具有“根”的意义。没有哪一个民族的“家”文化,能够像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那样凸显和丰富,没有哪一个国家的人,对“家”的依恋能够像中国人那样强烈。“家”就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是可以永远依赖和寄托我们身心的居所。由爱家推演到爱国,“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家国同构”,由此形成了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的历史之所以悠久和伟大,正是因为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起到了重要作用。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是一种对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依恋之情,这种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升华为爱国意识,上升为一种道德力量,它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为祖国奉献一切是中华民族推崇的最高美德。中国历史上就涌现出许多著名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如不畏强暴的晏婴,投笔从戎、开疆拓土的班超,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张骞,英勇抗击匈奴的卫青、霍去病,精忠报国的岳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抗击倭寇的戚继光,带领庞大舰队七下西洋的郑和,横戈戍边抗清的袁崇焕,少年英雄夏完淳,“也留正气在乾坤”的张煌言,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虎门销烟的林则徐等,他们的爱国献身精神至今仍具有巨大精神感召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当国家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时,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是越加激发,越发显示出战斗锋芒和精神力量。从孙中山、黄兴、邹容、秋瑾等资产阶级革命家到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德怀、董必武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都继承了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将振兴中华的责任扛在肩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淬炼中华文明之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哲学、科学的维度揭示了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滋养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淬炼了中华文明之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集聚了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即刚健有为,以此为精神之源,中国历史上又形成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士大夫精神。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仅有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还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所以,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厚德载物”即以深厚的德行,来容载世间的万物。中国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各家能够兼容,都被视为治国理政的学说和主张。刚健与兼容精神在铸造中华民族精神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几千年来,已深深融入民族的血脉,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民族发展的历史,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贵和尚中”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精华。所谓“贵和”,即以和为贵。“贵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贯穿于人们对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以及民族国家之间关系的认知,如“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天人合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协和万邦”等。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表现为“和合文化”,即事物融合在一起,发挥各自的优点,克服单个个体存在的缺点。受此影响,中国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类似西方的宗教战争。西方有宗教战争的历史,宗教战争是一种宗教势力对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群进行的战争,是同一种宗教内不同教派势力之间的战争。所谓“尚中”,即崇尚中庸。“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在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一种人生和道德的最高境界和追求目标。“贵和”思想于今仍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社会和谐及长治久安;有利于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和促进世界民族之间的团结。“民惟邦本、民贵君轻”即民本思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民本思想的国家,早在西周时期就产生了民本理念,并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成熟。先秦诸子在西周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对民本思想的内涵、外延以及实现方式、衡量标准等展开了深入讨论。虽然先秦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各学派的思想体系和政治主张不同,但在民本理念上具有高度一致性,民本思想可以说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共识。秦汉以后,民本思想在理论上不断深化发展的同时,也在实践中得到开明君主的重视。中国历史上的民本理念在抑制君主专制、稳定社会秩序、保障民众安居乐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道家中华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漫画道家思想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