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

2022-03-23刘建武

新湘评论·上半月 2022年2期
关键词:基本原理中国化中华

刘建武

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也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既关系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也关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衰隆替。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就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使中华文明迸发出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是由传统文化与当代实践的必然联系决定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而悠远的历史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作为一种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经长久地流淌在民族的血液之中,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民族的心理图腾上。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犹如必须呼吸空气一样,不可避免地生存在固有的文化氛围之中,这就决定了人们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不会也不可能是随心所欲地任意行动,而必然受到既有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对此,恩格斯曾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朱熹园时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传统文化与当代实践之间无法分割的内在联系。

传统文化与当代实践的这种不能分割的必然联系,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任何力量都不可能随意改变的。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不会也不可能排斥和取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民族化和中国化的基础和根据。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是由“打天下”与“治天下”的辩证规律决定的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打天下”与“治天下”的辩证关系,在历史上是有深刻经验的。人们常说的有这么两句话,一是“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一是“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毛泽东同志说:“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这些告诫就是要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攻守易势”之后,革命的目标任务、方向方针、方式方法都应随之调整和改变。

通过“马上”的武装斗争,可以夺取政权,得到天下,但不可能继续通过“马上”的方法治理天下,安定天下。而要顺利地实现从“马上”夺权到“马下”治国的转变,实现由“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的转变,就需要汲取以儒家学说为主要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正心诚意修齐治平、贵和尚中和合共生,这些观念,不是进行革命斗争时期的思想主张,却是夺得政权后治理国家时期的修为之道。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治国理政、为官为政的道理和智慧,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启迪和教化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这些思想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可以说,正是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不懈探索中,我们完成了“马上”革命与“马下”治国的精彩转变,实现了“打江山”与“守江山”的完美统一。這也告诉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只能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去考察,不能笼而统之地抽象地超越历史条件地去生搬硬套。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是由传统文化包容开放的性格特点决定的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美美与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性格特点,其要旨在于处理好自身独立性和世界多样性的关系,做到既要和谐相处又不简单苟同,既坚守和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又尊重和维护世界的多样性,从而在相互取长补短的多元交融中实现开放包容、共生共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绵延五千多年而经久不衰、代代相传,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兼容并包的特性,善于吸收和消化外来的文化成果,善于发现不同文明之间所存在的具有普遍联系的脉络和相互借鉴融通的因子。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西方,但产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并没有首先在西方取得实践上的成功,而是在来到相对落后的东方大国之后找到了生存发展的沃土。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后,既没有因为水土不服而短命夭折,也没有因为环境变迁而改性变种,不仅在古老的中国落地生根、安家落户,而且茁壮成长、开花结果,这不能不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要理解这个奇迹,就不能不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探寻。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正确认识和把握,开放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与博采众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所存在着的能够结合的内在因子和深度契合性。两者之间所存在能够结合的这种内在因子和深度契合性,不仅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向往和追求的大同理想、民本观念、平等主张、道德操守、革新精神、和平理念等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间存在着惊人的共通之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之间还在唯物论、辩证法、价值观等根本思想方法、思维特征和目标追求上有着潜在的契合性。正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天然因子,就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具有了现实可能性,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文明的土壤里生根、开花、结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是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作为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真理,所形成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如果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轨道。同时,我们还必须明白,马克思主义作为发展的科学,它所提出的只是一般的指导原则,并没有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革命和建设提供现成的答案。基本原理、一般规律作为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本质关系的理论抽象,指明了每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共同要求,但由于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和文化传统各不相同,这些基本原理、一般规律在不同国家的具体实践中,必然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各个国家特有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这就要求人们在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要善于把基本原理、一般规律与本国实际本民族文化传统结合起来,积极探索适合本国本民族具体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的实现形式。早在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党百年来成功的最大秘诀,就是能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了切合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的中國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文化,而不是西方文化。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就不可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不可能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总之,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马克思主义不会也不可能取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会拒绝和排斥马克思主义。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在为民族谋复兴的百年奋斗中,挽救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中断和阻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作者系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

猜你喜欢

基本原理中国化中华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压缩空气动力汽车的基本原理及可行性分析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