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北湖区:构建耕地保护新格局
2022-03-23
郴州市北湖区扛稳压实耕地保护政治责任,创新耕地保护工作机制,在全省率先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通过建制度、划网格、强管控、提效能、抓宣传,多管齐下,坚决遏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探索出一条具有北湖特色的耕地保护之路。
建章立制、层层联动,从“一家管”到“大家管”。先后出台《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工作实施方案》《耕地保护“田长制”实施意见》等制度文件。组建“田长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区主要领导担任“总田长”,各乡镇长、村支部书记分别担任“一级田长”“二级田长”,委任1093位村委委员、村民小组组长、村民代表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代表担任“三级田长”,上一级田长定期调度所辖区域内田长制具体工作落实情况。自然资源、农业农村、财政、环保、水利等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加强指导、协同,搭建起“统筹领导、逐级负责、群众参与、考核奖惩”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形成了耕地保护齐抓共管的新格局。
划分网格、夯实责任,从“被动查”到“主动管”。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原则,科学划定监管网格,将全区12.15万亩耕地划分为378个网格,制定各级“田长”责任田分布图,把耕地保护管理延伸到终端,落实到具体地块和责任人,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耕地保护监管网络。把“田长制”立在群众身边,每个网格设立“田长制”公示牌,明确并公示保护范围、责任田长及举报电话等信息。充分发挥“三级田长”熟悉基层情况的优势,对耕地进行有效管护,对违法占用耕地以及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行为及时进行劝诫、制止和报告,协助相关部门开展整治工作、调处纠纷,推动一批耕地问题有效解决。截至2021年年底,北湖区永久基本农田种植草皮的田块全面恢复粮食生产,耕地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率100%,补充耕地项目审核通过率100%。
科技支撑、提升效能,从“人眼看”到“田眼盯”。突出科技赋能,率先开发“田眼”监管系统,为连片农田“量身定制”高空高清摄像头,为各级田长配备“千里眼”,对耕地进行全天候实时在线监测,一旦发现违法破坏耕地行为,第一时间将违法位置、违法现状等信息反馈至辖区“田长”,督促责任“田长”立即进行现场核实、制止纠正,把违法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通过“人防、物防、技防”的有机有力结合,初步实现对各类耕地问题从发现、制止、报告、移送到查处、整改全要素、全过程的实时化监管,极大提升了各级“田长”巡田、管田、护田效率,推动耕地保护智慧化、智能化。“田眼”监管系统实施推广以来,卫星监测北湖区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同比下降87%。
源头管控、政策引导,从“守好田”到“种好田”。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控,严把项目审批关口,引导建设项目科学选址并合理核定用地规模,严格执行耕地占用“先补后占”和“占一补一”制度,从严从紧控制占地面积。2021年北湖区报批项目建设用地1200余亩,新建项目占用耕地面积较上一年下降5%以上。将耕地抛荒治理作为一项重点任务抓实抓紧抓细,成立区级抛荒治理工作小组,2021年全年共完成抛荒治理6586.9亩,完成省市下达年度任务的131.7%。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抓好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工作,对治理难度较大的地块实施“一地一策一专组”。突出政策扶持引导,出台早稻生产补贴等奖补措施,发放种粮补贴500余万元,实施“种粮状元”培育工程,壮大种粮队伍,培育种植大户239名,引导种粮大户流转闲散土地、擴大生产规模,示范带动整合利用2.23万亩闲散土地,其中华塘镇三合村“种粮状元”骆元波流转三个乡镇耕地3000余亩,组织成立105人的专业合作社,为当地农民提供70个就业岗位,有效带动周边村镇经济增长。
创新宣传、营造氛围,从“线下讲”到“线上播”。开展耕地保护“大宣讲”,组织宣讲队奔赴田间地头宣讲耕地保护政策法规,充分利用宣传车、“村村响”,常态化宣传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八不准”等政策知识。依托辖区内全省首家“稻仙园”(袁隆平院士雕像园),建立“珍惜粮食、爱护耕地”教育基地,组织中小学生赴“稻仙园”开展耕地保护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保护耕地、珍惜粮食的意识。创新形式载体,借助媒体和文艺扩大宣传覆盖面,全国首部“田长制”宣传微电影《告白》在北湖区拍摄并首映,制作“田长制”系列动漫《耕地上的发财梦》,累计播放超过10万人次,以动漫形式强化宣讲教育,推动以案说法、以案明理、以案促改,营造干群连心、共护耕地的良好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