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新浪潮:走,进厂打工!
2022-03-23谷芽
谷芽
海关总署最新进出口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达到21.73亿元,较2020年增长21.2%。从长三角、大湾区一带生产的商品,通过海运流向全世界。制造业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基础。
制造业崛起的背后,年轻人投身制造业成为新的浪潮。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前拿到多个offer,学生遭遇工厂哄抢等新闻频频出现。“走,进厂打工!”在嘈杂的流水线上,在机器的轰鸣声中,他们开足马力向前。
技术饿不死人
出生于1999年的刘振鹏心中有一个不变的道理:真的学会一门技术,肯定是饿不死人的。这是比铁饭碗更铁的饭碗。因此当身边的同学加入考研大军时,他已经想清楚了毕业后的出路:就业,去一个适合自己的舞台。
出乎家人意料的是,最终他进了工厂,整日忙碌在生产线上。
从很小开始,刘振鹏就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学习很好的孩子。2017年,在江苏高考的他考入了南通大学,专业是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和电子一半一半”。互联网成为热潮之后,班上很多同学开始学习电子信息类的知识,增加就业的机会。互联网公司的高薪,让很多同学心生向往。
刘振鹏却不同。他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喜欢计算机,不代表真的能把这门学问弄通。”对机械感兴趣的他,最终进入了一家洗衣机生产厂,成为现场工艺技术员。
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是母亲。在老家人眼里,大学本科毕业的他,“怎么就进了工厂,每个月的工资还没有我高。”但刘振鹏想得很清楚,他看的是长期发展。
在工厂,刘振鹏担任工艺技术员,负责工艺管理,每天要向工人讲述如何操作生产器械。每一道生产线每一个工人的操作,都要根据工艺师编写的的作业指导书进行。这是一个复杂的工作,指导书往往还要因为采用了新的原材料和新的生产工艺进行修改。
每当生产线出现问题,他都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以最快的速度分析、解决问题。生产线上,一分一秒都是成本,容不得丝毫怠慢。“生产是有严格标准的,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有时候生产线上一个螺丝的松紧程度,都会影响最后的生产状态。”
他的办公室就在生产线旁边,每天伴随着轰鸣的机器声办公。这份需要耐心、细心和技术的工作,刘振鹏很喜欢。他不觉得枯燥,反而乐在其中:“我觉得要看自己怎么想,我希望能够接触产品,产品的问题都会在生产线上暴露出来。时间长了,能把洗衣机、烘干机的生产原理都了解透。”
“读研之后工资的确会比现在高,但我相信,认真学也能沉淀很多东西。”他笃定地说。刘振鹏很清楚自己的選择意味着什么。
如今下了班,他开始阅读专业书,主动学习更多的技术。从大学进入社会,他变得更加务实。“上学学的很多知识其实是用不到的,要在工作中继续学习。”
刚进工厂时,他还会焦虑未来的发展。半年锤炼之后,他变得更成熟。“要做好当下和手头的事,不只是为了完成工作,我经常在现场转悠,拍照存档回去琢磨,研究其中的原理。”他渴望进步,“有了沉淀,有了本事,才能真的有所发展。”
为了打消母亲的顾虑,入职不久他给母亲买了一台自己厂生产的洗衣机,“我妈非常高兴,说洗衣机非常好用,要支持国货。我听了也很开心。”
刘振鹏的眼光放得足够长远,他希望每一件产品都凝聚着自己的心血。
女神也可以是女汉子
刘振鹏的同事朱晓朵,在毕业前拒绝了几份工作。作为河海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她选择成为生产车间的一名员工。
每当亲戚问起她的工作,她会很快地说:在洗衣机厂上班,干效率的。“他们要是听不懂就算了,到此为止。”她说。但从亲人的关心中,她能听出对方是为她着想:“他们觉得你在厂里干是完蛋了,你全都受限了。”这是进入工厂的大部分人面临的尴尬。
出生于1996年的朱晓朵,对自己有更为清晰的认知。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她说,过往的履历给了自己选择的筹码。“人都会选择去自己喜欢的地方,但每个人面对的选择机会是不一样的。”
在她眼中,年轻人远离制造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工厂往往距离市中心比较远。“制造业需要很多园区用地,这些资源比较贵,所以制造业都在比较偏远的地方,比如开发区。”这对于向往都市生活的年轻人就是一大阻碍。
另外的阻碍是,工厂的工作并不光鲜亮丽。一个切身的感受是,朱晓朵刚开始上班时,还会认真研究一下穿搭,化好妆。“后来就觉得大家都那样,我每天穿得再漂亮也是这样,还不如舒服一点。”
女神熬成女汉子,缘于工作的要求。在工厂,朱晓朵的工作十分复杂,要求也很高。
她入职轮岗后被分在洗衣机事业部,做效率管理相关工作。“简单来说就是工人干活快不快,需要一个指标来体现。我们的工作是要提高每个工人的工作效率。”提高效率,是工业制造的重要课题,从集团到事业部再到工厂、分厂,每一步效率提升背后,都是无数技术人员的努力。
提高效率工作很复杂,她需要保证原材料供应,及时调整生产节奏,保证流畅度。生产线出现异常,便会耽误生产,她和同事们会帮助技术人员分析问题,解决生产效率难题。“我们这个工作比较适合女孩子,只是工作环境在工厂而已。”
朱晓朵常提起自己的一位研究生同学。她毕业后去了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考核从入职就开始,高强度的培训考试通过后,才可以转成正式员工。“按她的说法是天天都要加班,一个月有半个月要干通宵。当然收入也会高一些。”
朱晓朵和她同学选择的背后,是每个人对择业不同的理解。“如果能有明确的职业发展指导,我很愿意在这里待下去。”朱晓朵说。
在工厂 ,天空一样蔚蓝
朱晓朵说,在工厂因为高学历人才稀缺,很多年轻人晋升很快,“早几年来的同事已经做到分厂的二把手了,只要努力干就有很多机会。”
同事余利军就是一个例子。入职不足半年,出生于1999年的他,已经是生产线上的小组长,被称为“报错连环call化解员”。他在生产线上解决各种问题,协调生产,常常忙到忘记吃饭。
2018年,还未毕业的余利军,就进入这家工厂实习,2021年正式入职。从员工做起,他与分管生产工艺的刘振鹏等人一起,协调生产。
余利军认为,在生产线上工作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刚来实习的时候就被上了一课,真正的生产和学校里所学的不太一样,还是要脚踏实地。”每条生产线上的具体技术指标、生产要求、良品率是他需要弄懂的东西,半年时间他成长很快。
今年春节,老家在云南大理的余利军没有回家,他的理想是事业更上一层楼。他也给父母买了自己厂生产的洗衣机,“让父母知道,自己在做有意义的事,也过得很好。”
到工厂去,到制造业去,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他们为制造业的腾飞助力。
刘振鹏、朱晓朵、余利军等人的身边,还有很多像他们一样的同龄人。刘振鹏的大学同学吴博文,也在工厂工作,专注于研发工作的他,为自己的技术申请了专利。“日后想多研究机器人,把机器人和自己的专利结合,提高我们工厂的效率,甚至提高全国的生产效率。”
余利军入职时,是和不少同学一起来的。朱晓朵的同事李超,更是辗转多地,参加校招进入工厂。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加入制造业,不仅意味着制造业的崛起,也促进了国货品牌的崛起。而制造业的崛起,也成为互联网行业、服务业崛起的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