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末,我们对日常生活的短暂抽离

2022-03-23常菲

时代邮刊·下半月 2022年3期
关键词:仪式意义生活

常菲

工作日是现代人的枪林弹雨,一发发子弹密集地打在身上,让人疲惫不堪。但正是存在着对一些事物的美好期待,我们才能一次次地进行周一到周五的时间循环。周末,无疑是这些美好期待之一。

周末让我们的生活有了仪式感,仿佛节日一般,甚至连空气都变得自由了起来。我们得以从繁重的工作中抽离出来,在全速前进过程中修整小憩,实现自我的彻底放松;这个短暂的抽离,还能让人对自己的境况有更明确的认知,看清真正的心之所向,而且因为有了距离,还能发觉一些不易察觉的生活美感。

周末的真正意义,不止48小时。它仿佛是一首诗的断行,给我们在流水线般的快节奏生活提供喘息和修整,在停顿中,找到节奏和韵脚。它更是我们共同塑造的社会价值和默契,需要一起努力,才能發挥价值。

我们的周末还好吗

对于中国人来说,能够完整享有周末也仅仅是近二十多年来的事情。1995年5月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双休制,国务院的消息一公布,有人惊呼:“中国将告别一个历史。”有人说:“中国的老百姓从来没有这么幸福过。”

在这之前是实行单休制以及后来的“大小周”。有这样一个形容,“战斗的星期天,疲劳的星期一”。由于周末只有一天假,很多人把所有的家务活儿都周日干,换煤气、洗衣服、逛街、买菜、看老人、陪孩子上课。周末成了一个集中处理杂事的日子,难得有休闲和放松。而后来,在全国人民迎来了第一个“大星期”的第二天,各地媒体的报道内容出奇一致:“昨天是第一个双休日,全市有几十个单位的工作人员忘了‘今天我休息,照常一大早赶到单位。”习惯了工作的人们,似乎一下子难以适应这突如其来的幸福。

当周末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日常节奏中重要的一个章节的时候,属于周末的独特生活方式也兴起来了。公园划船、溜冰、看电影吃爆米花、去少年宫参加书法班、画画班、合唱团班,从大人到小孩,都有各自的社交和娱乐方式。谁家里没有几张抱着动物园门口石狮子、广场上放风筝的老照片呢。这是属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国民记忆。

到今天,周末的消遣方式更是多元,露营、攀岩、登山、听脱口秀、泡吧、去小剧场等新潮而有趣的活动层出不穷。甚至去网红店排队也成了不少年轻人过周末的方式,为打卡一口点心、一件玩偶而乐此不疲。这些活动从不同的维度拓展着人们认知和体验的边界,也丰富着周末的内涵,不论是什么年龄、性格、喜好,都可以找到对应的选择。

但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周末也开始“卷”了起来。大人们忙着加班,小孩子们忙着上辅导班,周末已经被一些看起来更宏伟、更远大、更有实际利益的东西收割和捆绑了,很多人重新回到了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被“加速”和“追赶”的价值观绑架。我们想着追求财富自由、时间自由、睡觉自由、爱好自由……但是这些不应该成为我们的终极生活目标,而应该具体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过程中。这像极了富翁和渔夫的故事,富翁鄙视渔夫的懒惰生活,为什么不多赚点钱将来住大房子,吃好玩好,悠闲地钓鱼呢?渔夫回答说:“我现在不就是在海边悠闲地钓鱼吗?”

周末意味着什么

在知乎上有一个很经典的问题:如果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双休,社会会变得怎样?最高赞的回答是这样的:回到家的时候,天还没全黑,楼道里都是香气,有的人家炒鸡,有的人家烧鱼。吃了饭,还有时间遛弯儿,公园里爸爸在教孩子骑车,还有几个小孩拿着手电筒跑,光柱扫过树丛,叶子沙沙作响。

而这明明就是“996”之前的生活,是我们原本拥有的正常生活的模样啊。这般的烟火气在无休止的加班、无法停歇的周末挤压下,已经变成了像乡愁一样渺茫又珍贵无比的事情。

周末于我们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周末是生活的仪式。《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和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仪式感,可以跳脱出既定的轨迹,给我们的生活一些改变的契机,也是我们放肆去尝试,无所顾虑地去挑战的理由,是我们在苟且生活中的诗与远方,是我们平淡生活里生生不息的火苗。我们很难想象,如果只有循规蹈矩,生活会变得何等乏味。

属于周末的仪式感,可以是这样微小而特别的时刻,睡到自然醒,探访美食,跟朋友见面,回家吃妈妈做的饭;也可以是“蓄谋己久”的派对、惊喜的久别重逢。德国作家洛蕾利斯的《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中写道:“有仪式感的人生,才使我们切切实实有了存在感。不是为他人留下什么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满热忱地面对生活。”属于周末的仪式感,就像是我们的一片精神自留地,自我沉溺、自我满足就是其本义。周末的仪式感没有统一的格式和定义,更不用承载来自文化和礼仪的要求,它的意义在于自然而然地呈现,周末就是我们可以自由支配的“节日”。

周末是现代人的自由空间。既有选择“做什么”的自由,也有选择“不做什么”的自由。在这个完全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内,实现真正的解放。我们可以免于闹钟、通勤和KPI的束缚,慢下来与自己相处,做平时想做而无法做的事情。

有人这么说,工作之外的生活才是人生。只有自由之中,我们才能彻底撇开现实标准的衡量,安放生活的热情。而只有拥有对生活的热情,我们才有可能去创造更好的生活。

从小处说,周末是我们个人的时间。往大处想,周末是对我们社会的整合。它是共享的社会时间,具有通行的文化意义。并不是这个节点本来就特殊,而是它赋予了这段时光沉甸甸的美好意义,它才能具有生生不息的独特价值。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周末正在呈现出一种高度的同质化现象,仿佛失去了对生活的想象力和探索欲:报复性购物、P图社交、抖音度日等,文化工业下的单调与无趣在这里体现得尤其明显。我们的周末被平台和爆款给收割走了。只有走出这些统一的被制造和操纵的怪圈,我们才能真正找到周末的意义。

在欧洲,一到星期日基本上所有店铺都会关门休息,整座城市都安静下来。这像是一种默契,大家都在认真地维护和遵守。当然不是在鼓吹社会要“宕机”来换取休息,毕竟休息只是周末的方式之一。这对我们的启发意义在于,倡导一种更积极、更轻松、更加有活力和创造性的周末理念,是整个社会需要努力的事情。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周末

如何度过周末,是个体的选择,但绝不只是个体的事情,更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毕竟要过好周末,最根本的是“有时间”。如果只凭自己从工作的夹缝中挤时间,很多期待还是会落空,更需要整个社会来创造和保证时间。

伴随着电子化、智能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完全有条件减少劳动时间,更多地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享受生活。在“过劳死”悲剧时有发生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日趋普遍的劳动者过度劳累的问题,有必要尽快达成适度劳动的社会共识,大力倡导适度劳动,构建适度劳动制度,完善适度劳动的法律保障,维护劳动者的合法休息权益。

早在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就曾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鼓励弹性作息。近年來江西、浙江、福建、河北、江苏等多个省份出台鼓励2.5天弹性休假意见。让政策真正落地,让国民享受更多的休息时间,周末才能真正具有周末的意义。

很多人虽然名义上享有带薪年假、产假、育儿假、探亲假、婚假等一系列休假权,但往往会因为老板不同意、工作节奏不允许、害怕失去工作岗位等多种现实原因而不能休假,加班反而成了常态。甚至有了“想休假基本等于想离职”这样的职场潜规则。企业作为基本的政策执行者,还会面临着企业效益的压力,让劳动者有尊严地劳动,不能只成为一句口号,还应该从实处着手,从管理上做好各种因素的平衡,实现与劳动者的共赢。

对我们自己来说,要想获得美好的周末时光,首先要获得对时间的掌控感。毕竟比没时间更可怕的,是时间失控。如果只通过睡觉、打游戏和刷抖音来打发时间,没有任何设计和规划,周末可能就只是平平无奇的又一天而已。

我们还要学会从繁重的工作和生活中挤时间,毕竟谁都会面临周末加班或者杂事缠身的情况,可能属于自我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我们可以填充更多的心思进去,提高时间的密度。如何让这两天变得不一样是生活的智慧,留给自己喝杯咖啡、给花瓶换水的独处时间,甚至仅仅是出门前化个不一样的妆,换上一副好心情就足够。

亚里士多德曾指出:闲暇是全部人生的唯一本原,幸福存在于闲暇中。闲暇不是漫无目的,更不是无所事事。我们需要通过闲暇来解放自我,抽离工作,破除“工具理性”对人的剥削和异化,获得作为一个完整的、自由的、独立个体的意义。认真过周末,并不是要提倡“躺平”和“松懈”,而是要在疲惫的生活中找到一种更平衡的、更加张弛有度的生活节奏。

关照内心、感受多姿多彩的生活本态是我们对周末的追求。探寻周末的意义,不仅是要理解生活的“美学”,更是要学会审美地“生活”。希望我们能从每一次周末的短暂抽离中,获取更多前行的力量和勇气。也希望这样的“出走”和“离场”时刻,能够更多地被期待、尊重和爱护。

猜你喜欢

仪式意义生活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仪式感
仪式感
流绚夏日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Talking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