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湘黔滇驿道(贵州段)比较研究

2022-03-22郑朝彬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驿道驿站贵州

郑朝彬

(安顺学院人文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湘黔滇古驿道是一条东连湖南长沙,西接云南沾益,途经贵州贵阳等地的驿路主干线。它横跨山脉和河流,绵延数千里。在当时山路崎岖的西南地区,湘黔滇驿道是连接云南、贵州和湖广的最为重要的通道。洪武十五年(1382),设立了贵州都指挥使司管理卫所,这些卫所大多都设在驿道干线上,目的是保证驿道畅通。崇祯十一年(1638),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踏上普安入黔旧路(即湘黔滇驿道),在贵州境内经过了十五个驿站:独山—都匀—麻哈(今麻江县)—平越(今福泉市)—新添(今贵定县)—龙里—贵阳—平坝—安顺—镇宁—关岭—永宁—新兴所—普安—亦资孔—胜境关等才进入云南。此外,四川经贵州到湖广地区也需要使用湘黔滇驿道(贵州段),并且我国与西南外域多国通过湘黔滇驿道进行文化交流,朝廷赴东南亚的使者在贵州境内均途经贵州东部镇远府,到达西部的盘州,然后进入云南驿道,在贵州境内使用的就是湘黔滇驿道(贵州段)。

一、学术界关于湘黔滇驿道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虽未发现国外学者对湘黔滇驿道进行过研究,但国内学者对其研究的并不少,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对湘黔滇驿道的某个问题进行研究,如吴晓秋《论贵州驿道文化线路的价值构成——以明奢香驿道线路为研究个案》论述了贵州驿道的历史价值与意义,贵州驿路风情展现了其生态价值以及生态旅游价值[1];吴晓秋《滇黔古代交通要道考》论述了滇黔驿道的发展历史,认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滇黔两地在民间就出现了商业贸易通道,自秦汉以来,历代统治者为了加强王权,致力于在西南地区修建道路、完善驿政系统,于是在贵州和云南之间便出现了为政治服务的古驿道[2]。吴晓秋《文化线路视角下的贵州明清东西省际干线》梳理了贵州的古道、关隘、桥梁、码头、马店、驿站、会馆遗迹,认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古代人们的迁移及活动,是贵州重要的文化线路,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意义[3]。黄菡薇《元明清“湘黔滇驿道”建置过程及路线变迁》论述了元明清三代对湘黔滇驿道的修建,认为元朝政府基本打通了驿道并在普安路设置了站赤,明代重建驿道后增加了很多驿站,清代几次开路改驿使得驿道多段北移[4]。魏冬冬的硕士论文《明清贵州诸驿沿线生态变迁及影响研究》对湘黔滇驿道贵州诸驿沿线的生态环境从良好到恶化的变迁进行了论述,认为明清政府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维护驿道安全,加强了对驿道沿线地区的开发,由于开发管理无序,导致了驿道沿线的生态变迁[5]。

二是对湘黔滇驿道的价值、影响进行研究,如吴大华《贵州通道文化与明清时期国家法律的传播》指出:贵州交通虽然十分闭塞,但又是整个西南区域的咽喉之地,与湖广地区以及云南、西南外域相连接,明清两代因军事需要对于贵州的驿道开发体现了贵州不可替代的地理位置[6]。

三是在对全国驿道进行研究时其中某些部分涉及湘黔滇驿道的有关问题,如纪慧娟的硕士学位论文《明代驿传与经济的发展》论述了明代吸取元代及以前的教训,对驿道和驿政管理进行制定、修改和完善,使得明代的驿传得到了很好的发展。[7]

总之,学术界对湘黔滇驿道的研究还是比较关注的。但是,对于湘黔滇驿道贵州段的研究则比较少,因此,本文选择对明清两代湘黔滇驿道贵州段进行比较研究。

二、驿道里程及驿站设置的比较

明代湘黔滇驿道横贯东西,是西南交通主干线,在当时可以称作西南驿道的大动脉,交通十分繁忙。而明代湘黔滇驿道在途经贵州境内的驿道中是最为繁忙的,因为它是连接西南边境的重要通道,也是通过西南边境直达缅甸、老挝的重要路线。

清代湘黔滇驿道(贵州段)继明朝之后进行了修整和改建,既修复、改建了原有的一些线路,又新修了一些线路。清代的湘黔滇驿道(贵州段)自今盘州市至玉屏县。由于清代驿道延伸与递铺增设以及相应的一系列修整和改建,使得贵州境内的驿道交通比明代更合理。

(一)明代驿道里程及驿站设置

间隔60里设一驿站是明王朝设立的驿站修建制度。据天启间所修《滇志》[8]记载,明代有东路(又称“普安入黔旧路”)和西路(又称“乌撒入蜀旧路”)两条重要的驿道穿越贵州境内。湘黔滇驿道即东路:从昆明出发,行三亭(每亭10里)而达板桥驿,六亭达杨林所(今嵩明县南部之杨林),七亭到易龙驿(附近有木密关守御所),八亭到马龙州,三亭达南宁县,八亭到白水驿,六亭到平夷卫(云南富源北),六亭到亦资孔驿,八亭到普安州,八亭达新兴驿,八亭到安南卫(今晴隆县境),十亭到查城(关岭境内),四亭达关岭(今关岭县),四亭到安庄卫(治今镇宁县),五亭达普定卫(今安顺市),六亭达平坝卫(今平坝区),四亭达威清卫(今清镇市),五亭到贵州治城(今贵阳),五亭达龙里卫(今龙里县),六亭达新添卫(今贵定县),十亭达平越卫(今福泉市),九亭到清平卫(今凯里市炉山镇),七亭到兴隆卫(今黄平),五亭达偏桥(今施秉),六亭到镇远府(今镇远),十亭到清浪(今镇远清溪),四亭到平溪卫(今玉屏县),前行四亭,以达晃州(新晃境内),行五亭达便水,行八亭到沅州。湘黔滇驿道自云南昆明起,经贵州境内的盘县、晴隆、关岭、镇宁等县,至湖南境内的沅州(治所在今湖南黔阳西南黔城镇),全长1890里,为东路古驿道,史称“普安入黔旧路”。吴晓秋《滇黔古代交通要道考》一文认为在明代湘黔滇驿道贵州境内有20个驿站,分别为“清浪驿、偏桥驿、东坡驿、兴隆驿、清平驿、平越驿、新添驿、龙里驿、贵州驿、威清驿、平坝驿、普利驿、安庄驿、白口堡驿、关岭驿、查城驿、尾洒驿、新兴驿、湘满驿、亦资孔驿”[2]。

《贵州省志·交通志》对明末贵州布政司所属各府州县有关驿站进行了统计,本文据其记载将湘黔滇驿道贵州境内驿站设置情况进行梳理如表1:

表1 明末湘黔滇驿道贵州境内驿站设置表[9]33

注:表中驿、站人员情况多有缺失,只因史无明文,故作空缺。

为了防守战略要地和保护驿站的畅通,明朝政府还在湘黔滇驿道附近设置卫所,驻兵屯田,先后设置了19个卫及2个守御千户所,现将其详情列为表2:

表2 明朝政府在湘黔滇驿道(贵州段)附近设卫所分布表

湘黔滇驿道在元代已基本开通,但通行条件比较差,甚至很多路段时常被阻断。明初在贵州遍设卫所,对其大加修整并派兵驻守使得湘黔滇驿道成为湖广地区进入云南和西南外域的主要通道。卫所的设立很好地保障了贵州境内驿道的畅通,对巩固明朝西南边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清代驿道里程及驿站设置

清代,湘黔滇驿道(贵州段)沿途都设有驿站或者驿馆,它们关系着整条湘黔滇驿道的运输状况。驿道从东部的镇远府到西部的盘州,途经20多个驿站,分布在今贵州玉屏、青溪、镇远、施秉、贵定、龙里、贵阳、安顺、镇宁、普安、盘州等地。雍正、乾隆时期开路改驿对驿和站进行了调整,基本上把原来的部分站升为驿,驿增加站减少。清末,在湘黔滇驿道(贵州段)共设了23驿:自皇华驿(今贵阳)向西有清镇驿、平坝驿、普利驿、安庄驿、坡贡驿、郎岱驿、阿都田驿(今晴隆境内)、白沙驿(今普安东北)、上寨驿、刘官屯驿、亦资孔驿;自贵阳皇华驿向东有龙里驿、新添驿、酉阳驿、杨老驿、清平驿、重安江驿、兴隆驿、偏桥驿、镇远驿、青溪驿、玉屏驿(原平溪驿)。清代在贵州境内设驿的线路仅此东西干线而已,其余驿道仅设急递铺。

表3 清代湘黔滇驿道(贵州段)所设驿、站、铺配备表[9]37

镇远府都匀府盘州直隶厅镇远县施秉县黄平县清平县镇远偏桥兴隆、重安江清平刘官屯亦资孔镇远站偏桥站重安江站清平站刘官站亦资孔站50 50 50(23)50(23)50 25 25 25(20)25(20)25 100 100 100(30)100(30)100 25 19 26 17知县知县知州知县厅管厅管据民国《贵州通志》《厅志》载13铺,而《会典》与《乾隆通志》均为11铺;在普安厅东北170里上寨,括号内为《厅志》光绪三年实有数

清代,经过雍正七年(1729)和乾隆十七年(1752)等几次裁驿和改设铺递,至清末设23驿、18站、179铺递,驿道里程1045里;铺递里程1280里,里程比明代略长,但更加平坦易行。

(三)清代驿道里程及驿站设置的变化

相比于明代,清代主要在东西干线上设立驿站,也就是贵州段的湘黔滇驿道,在其余地方均不设驿,改设站、铺。由于驿站的改线,约缩短了155里。新修的驿道很好地完善了贵州省内的连接,使得以前的偏远地区也加入了整个驿道网络。新改路线约240里(清朝1里合今576米),新修的驿道中裁减了两个驿站,不仅减少了开支而且相对之前要更加平坦易行。

马国君在《〈清史稿·地理志·贵州〉研究》中描述清代开路改驿的情况如下:

雍正七年(1729),云贵总督鄂尔泰针对贵州驿路崎岖向清廷上奏《请另开上游新路六驿疏》,在原黔滇驿道自安庄驿至湘满驿一段增设8驿:关岭、查城、盘江、安南、江西坡、新兴、软桥坡、湘满,从镇宁州属黄果树改道经郎岱厅毛口渡跨北盘江至盘州厅蒿子卡与旧路相接,计里程240里(清朝每里合今576米)。新改路线设坡贡、郎岱、那当、舍基场、杨松、大山凹6驿,既平且近,每站相距40余里。较原线减少2驿,每年节省夫马、草料银1800余两,米130石,谷约1300石。修建道路桥梁船只及驿舍衙署营房等项工料银总计11587两。改道后,驿递商民称便。清乾隆十七年(1752),再改善黔滇驿道,开老鹰岩新路,移杨松驿于盘州厅东北70里的上寨,称上寨驿。清末,共设12驿,53铺(包括5站)。自皇华驿(今贵阳)向西45里至清镇驿,55里至平坝驿,60里至昔利驿,50里至安庄驿,50里至坡贯驿(今关岭县北境),45里至郎岱驿(今六枝市西南),50里至阿都田驿(今晴隆县北境),45里至白沙驿(今普安东北),45里至上寨驿,60里至刘官屯驿,50里至亦资孔驿。60里至云南省平彝县(今富源县)多罗驿以通昆明,今贵州境内555里。铺递自贵阳府北门铺15里至阿江铺,13里至汤巴哨铺,10里至高树铺,15里至陆寨铺,8里至清镇在城铺,7里至滴澄铺,14里至狗场铺,10里至镇彝铺,12里至界首铺,12里至平坝县在城铺,12里至中伙铺,12里至阿若铺,20里至罗德铺,10里至安顺府在城铺,20里至杨家铺,10里至马场铺,20里至龙井铺,13里至镇宁县在城铺,17里至阿桥铺,13里至白水铺,15里至大凹哨铺,15里至北口铺,12里至安笼铺,13里至坡贡站,13里至黄土铺,10里至新铺,10里至坡头铺,10里至丁孝铺,15里至阿落铺,20里至郎岱厅在城铺,12里至打铁关铺,10里至拉邦铺,10里至拉当铺,20里至阿都田站,15里至安黑铺,12里至花贡铺,10里至半坡铺,8里至自沙铺,32里至松归铺,13里至上寨站,17里至茶亭铺,12里至杨松铺,10里至旧营铺,15里至猪场河铺,10里至刘官屯站,20里至大山凹铺,15里至海子铺,15里至大坡铺,15里至蛾螂铺,15里至亦资孔站,10里至鲁尾铺,12里至盘州厅(今盘州平关)在城铺。全程704里。[10]

可见,清代在贵州境内新修了一些驿道与湘黔滇驿道(贵州段)连接,将镇远、施秉及黎平的驿道延伸到了原无驿道的“苗疆”地区。由于该地区原为土司控制,交通驿递受到严重阻碍,清政府在这些地方进行改土归流、改设驿站、新修驿道,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这些阻碍。

三、管理方式的比较

(一)明代对湘黔滇驿道的管理

明王朝始终把湘滇黔驿道当作军事要道,由兵部车驾清吏司掌管,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贵州境的军事战略地位。湘滇黔驿道沿途的府、州、县、司长官,对驿道均负有监督和管理的责任,亦会有专门的驿丞按照官员职级高低安排不同的接待方式,如马车的数量、吃饭的标准以及住宿条件均会有所差异。站设有站长,管辖驿夫百名左右,为到达的长官们装卸货物。此外,还设有巡检司和副巡检司,主要负责检验符验和逮捕盗贼与逃犯。

明朝为驿道发放的证件为“内符勘合”,可以通往全国。从一个省到另一个省,还需要持有布政司和按察司签发的票证和火牌,过往官员,无论职位高低,都必须持有有效的通行证件,注明身份,否则不能通过驿站。偏僻驿站由巡检、百户兼管,递运所官员为大使或副使。驿递事务及官吏任免由州、县地方办理。在陆路设马驿,专用人力扛抬运输的为站或递运所,又设专为递送公文、通达军情的递铺。贵州除在清浪卫城西置水马驿一处外,其余均为马驿。驿、站、铺的任务是通边情、宣政令、接送过往官吏、运输粮秣军需物资及转输赋税。

关于驿站的开销,官员调任经费、驿馆修建等由官府出钱,绝大部分由司、府、州、县及卫所承担,并把这些费用转移到百姓的头上。这些费用大体上由两项组成,一项是供给驿馆铺陈、接待所需的馆银,另一项是用以购马、养马的马银,合称“马馆银”。明代中叶以后,禁令放宽,能够通行驿道的人变得越来越多,贪污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不按制度用马、超越标准接待官员甚至巧立名目、无中生有对驿夫、站丁横加勒索要钱,致使沿途丁夫倾家荡产,苦不堪言,导致大量驿夫、站丁逃亡。根据《明实录》一书称,初开道路时,由于官员不体恤民情,徭役沉重,以致百姓纷纷流亡逃窜的事情时有发生。[11]另据《明史》卷四十六《贵州地理志》记载,当时贵州缴纳田赋的民户人口数达到了45万左右[12],但仍然入不敷出,还需邻省协济。

由于管理不当导致驿道使用出现以上不良情况,也使得明王朝的驿道管理制度被破坏,进而严重危及地方政权稳定,削弱了统治力量。嘉靖二十六年(1574)五月,时任贵州御史萧端蒙就感慨贵州作为湘黔滇驿道的“咽喉”,使用十分频繁,但各种不当使用让驿道沿线的百姓无法承担起高昂的开支,因此针对出现的这些情况上报朝廷五个建议:“一、禁使客附带商货;二、设立供应限制;三、革冒滥关支;四、实站伍;五、议协济。”[13]但是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而且这样的现象在后来还越发严重。万历时期的贵州巡抚郭子章就感叹道:“说者谓马出于民,力借于军。不度中酌处,军于民且交毙。”[14]到了明末,这样的情况也未解决,而且日甚一日。

(二)清代对湘黔滇驿道的管理

清王朝的驿道管理仍沿明制,在中央由兵部车驾清吏司主管;有关驿道建设及驿站的置废须由各省总督或巡抚报经中央批准。省内的驿政由按察使司兼管,具体经管部门为按察使下所设的粮储道。

从清代开始,对于驿的设立变得更为系统化。驿下设站,站下设铺。驿丞作为管理驿站的官员,由所在区域的府、州、县管理。

清朝初年,由于战争接连不断,所以军书的传递十分重要。清王朝对邮驿事业开始进行整顿,统一掌管邮驿事业,并且统一支付邮驿所需的经费。清王朝还针对明代驿站管理存在的问题制定了更为严格的管理条例,例如出入的官员或者兵役均使用通行证,通行证上会详细记载出入人的信息及目的地等,由沿途驿站监督是否有额外的情况出现。如有违反或者知情不报,一经查实,必将严厉处罚。

关于后来清代邮驿走向衰败的原因,可概括为“越数诛求,横索滋扰,蠢国病民,势所必至”[15]四个方面,即部分官员违反驿规以谋取私利,肆意搜刮钱财、侵蚀国家和残害人民。

(三)清代对湘黔滇驿道管理的变化

清代的管理方式与明代相比有很大的改变,清政府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条例,包括驿站职责、驿站设备的配备与管理维修,驿站物资的筹集和经费管理,过往官员客商的接待与管理,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康熙年间,清王朝下令严禁私用驿站的马匹或者铺兵,也不允许官员利用驿道便利私带货物或者无关人员,若违反这些规定就会被免除官职。关于承担驿站经费和管理责任,明朝并无明确界定权限,在清朝时进行卫所改革,裁驿传归州县以及归并府卫,明确府、州、县的管理权限,大规模裁减驿丞,其工作统一由州县管理。这样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并且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开支。由于明确了管理权限,驿站的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清政府将邮驿费摊入租费,统一了邮驿经费的管理,在贵州省设立了驿道库以保证邮驿的正常运行。这就祛除了明朝由民户管理的弊端,并且地方加税的方法大大减轻了贵州沿线府、州、县的负担。当然,明清两代的邮驿均走向衰败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封建邮驿制度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总之,在清初,旧的邮驿随着明王朝的灭亡而被摧毁,新的通信组织还没有建立起来,在当时“重师前进,巨敌当前”“军兴旁午,羽檄频繁”的形势下,驿政废弛,驿路不通,军情政令不能及时传递,对清统治者来说不能不是一个严重的威胁。为了保证军事通信的顺利进行,清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整顿邮驿,但是清初湘黔滇驿道(贵州段)的邮驿管理仍面临较为严重的困难,这些困难主要表现在驿差繁重、经费不足、官吏骚扰三个方面,直到清朝灭亡也未能解决。

四、湘黔滇驿道功能上的比较

与明代相比,清王朝通过驿道改线以及新修驿道,不仅改善了贵州的交通,加强了贵州省与外界的联系,也为城乡物资交流和商品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与明代相比,清代的贵州形成了以湘黔滇驿道为核心的一套完善而便利的交通邮驿网络。

(一)明代湘黔滇驿道的主要功能

明代湘黔滇驿道上的驿站配备有马车、驴车、轿子等用来运送官员,并提供食宿。主要服务于政治和军事需要,也用于民间交通以及商业交通。另外,明代的邮传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形成了以卫、司、府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递铺网络。根据郭子章《黔记·邮传志》记载,全省递铺共308处,其中贵州都司所属共122处,司、府、州、县共137处。各卫中,乌撒卫设铺最多,共计有18铺,其次是平越卫,设有17铺,毕节卫14铺,兴隆卫10铺,安南卫10铺。土司中,贵州宣慰司设铺最多,共计38铺。各府中,思南府设铺最多,计有21铺,其次是镇远府17铺,思州府14铺,石迁府13铺,都匀府13铺,铜仁府12铺。从设铺的情况看,邮传已经遍布贵州省内各地,深入土司地区。

驿道的作用首先是人员和物资的运输,优先服务于政治、军事等,是当时战争的必要道路,湘黔滇驿道(贵州段)不仅将整个贵州境内连接贯通(东西连贯)起来,密切了省内各地的文化交流,也通过往湖广地区方向的驿道与中原连接起来,以及通过往云南地区的驿道与云南以及西南外域连接起来。正是由于这样的联系,贵州的经济社会自明代开始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

(二)清代湘黔滇驿道的主要功能

清代初年,战争连绵不断,尤其是平定吴三桂之乱,在纷乱之际,邮驿至关重要。于是清廷立即着手整顿明末以来已经荒弃败坏的邮驿。“清代邮驿沿袭明代旧制,是全国性官府通信机构。步传曰邮,马传曰驿,号为邮驿。”①

邮驿分驿道和铺递。驿道以驿马骑递公文,并护送官物及乘传官员;铺递以铺司、铺兵步行传递。凡经驿递和铺递的文书,必须使用马封、附贴、排单注明所经各城邑驿站名称,由各驿站将经过时日在排单上逐一签注。

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京城的邮政总局颁布《邮政代办章程》,规定代办邮政为铺商名称的改为邮政代办所。邮政代办所分二等:“凡设在重要繁华城、镇的所为一等;凡设在小村镇(属永久性)或初次试办的所为二等。代办酬金支付不分等级,自办邮局均按售票金额的15%付给委办户。奖励制度是:各代办所售票满10元者,加付投递费2元,售票满20元者,加付投递费4元,售票满30元者,可准雇‘信差’1人。”①

清代驿道运输,除运送军旅接送官员外,主要还运输粮、盐、铜、铅等物品,大抵以官运为主。康熙十八年(1679),清廷为平定吴三桂叛乱,进军云贵,这次进军、运粮即走湘黔滇驿道。由于贵州不产盐,明清时期百姓所用食盐主要为滇盐、川盐和淮盐。其中,滇盐从滇黔驿道至普安厅集散,在北盘江以西一带进行销售;淮盐沿湘黔滇驿道销往贵州东北部、中部及东南部。贵州盛产铅、铜,清初铅、铜、丹砂等大量开采外运,供作户部和各省铸造钱币与军工的重要原料。

(三)明清驿道主要功能上的变化

贵州的山路十分崎岖,有些路段通行十分艰难。在明朝时候,将轿子用作运输旅客的工具,但是十分耗费物力,并且运输效率也极低。由于清朝对路线进行改建,一些地方开始用牛车代替轿子。例如清末时,在威宁以及威宁附近使用牛车运铅,用马来运送人员。

清代以前所描述的邮驿实质上是不同的,邮是为了官方传递公文,驿只负责交通。但清代的驿站不仅是官方的交通组织,也是政府的通信组织。清代在湘黔滇驿道附近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新修了一些驿道与湘黔滇驿道连接,提高了贵州境内各地间的联系。新修的驿道加强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与省内其他地区的联系。明清两代的驿道的功能除运送军旅接送官员外,皆以运输货物为主。当时的陆路交通主要是人力负物。由于驿站直接管理递送的任务,包括运送官物和载人送信,这样一来,不仅改变了明代以水马驿接待客商以及传递公文的状况,并且大大简化了行政管理。

总之,本文分别从明清两代对湘黔滇(贵州段)驿道在驿站的设立及里程、驿道的管理以及驿道的主要功能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清代在明代的基础上开路改驿,部分地方缩短了驿道里程,且更加便于通行;清代吸取了明朝的教训,简化了对驿道的行政管理,对官员使用驿道制定了更为严格的管理措施,在驿道运行经费上也不再由沿线府州县承担,改由中央财政负担;在功能上,清代在注重驿道的政治、军事功能的同时更加凸显了其经济功能。

注释:

①长沙县邮电志办《长沙邮电志》,1997年,51页、56页。

猜你喜欢

驿道驿站贵州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古丝路驿道上的千里走单骑
贵州,有多美
海丰古驿道历史遗存修缮设计的思考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