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悠闲理论
2022-03-22林语堂中国台湾
■ 林语堂(中国台湾)著 越 裔 译
美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劳碌者,中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悠闲者。因为相反者必是互相钦佩的,所以我想美国劳碌者之钦佩中国悠闲者,是跟中国悠闲者之钦佩美国劳碌者一样的,这就是所谓民族性格上的优点。我不晓得将来东西文明是否会沟通起来,可是在事实上,现在的东西文明已经联系起来了。如将来交通更进步,现代的文明更能远布时,它们间的关系将更加密切。现在至少我们可以这样说,机械的文明中国不反对,目前的问题是怎样把这二种文化加以融合——即中国古代的物质文明——使它们成为一种普遍可行的人生哲学。至于东方哲学能否侵入西洋生活中去的这一个问题,无人敢去预言。
机械的文明终于使我们很快地趋近于悠闲的时代,环境也将使我们必须少做工作而多过游玩的生活。这虽然是环境问题,当人类觉得有很多的闲暇工夫时,他不得不去想出一些消磨空闲的聪明方法。这种空闲是飞快进步的结果,不管他愿意不愿意,他必须接受。一个人终不能预测下一代的事物,三十年后的生活怎样,只有大胆的人们才敢去拟想。对于这世界不断的进步,人类总有一天会感到厌倦,而去清查他对于物质方面的成就。当物质环境渐渐改善了,疾病灭绝了,穷困减少了,人寿延长了,食物加多了,到那时候,人类绝不会像现在一样匆忙,而且我相信这种环境或许会产生一种较懒惰的性格。
此外,主观的因素常是和客观的因素同样重要的。哲学不但变换了人类的观念,也改变了人类的性格。人类对于机械文明的反应,是视人类本性而异的。在生物学上讲到下列一类的情形,如对刺激的敏感性,反应的缓急,以及各种动物在同样的环境之下所做的不同行为,有些动物的反应比较迟缓。就是在机械文明里(美英法德俄等包括在内)我们看见各民族的不同气质,对于这个机械时代产生不同的反应,同时,在个人方面,在同样的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我认为中国未来的机械文明所创造的生活方式一定近于现代的法国生活方式,因为中国人和法国人的气质是极相近的。
今日的美国是机械文明的先导者,大家都以为世界在未来的机械控制下,一定倾向于美国那种生活形态,这种理论我却抱着怀疑,谁也不会知道未来的美国人又将是怎样的一种气质,勃鲁克(Van Wyck Brook)在新著中所描写的新的英格兰文化时代也许会重现于今日,我以为这是可能的。没有人敢说新英格兰文化的产物不是典型的美国文化,也没有人敢说惠特曼在他的《民主主义远景》里所预测的理想——自由人类和完美母亲的产生——不是民主主义进步中的理想。假如美国能有短期的休息,我相信它或许会产生新的惠特曼、新的梭罗与新的罗伯特·罗威尔(Lowells,美国现代诗人,“自白派”的鼻祖)。到那时候,那种被“淘金热”弄糟了的美国旧文化,也许会再开花结果。这样说来,美国将来的气质,不是又要跟今日的两样了吗?不是将接近于爱默生和梭罗的气质吗?我认为文化本来就是空闲的产物,所以文化的艺术就是悠闲的艺术。在中国人心目中,凡是用他的智慧来享受悠闲的人,也是受教化最深的人。在哲学的观点上看来,劳碌和智慧似乎是根本相左的。智慧的人绝不劳碌,过于劳碌的人绝不是智慧的,善于优游岁月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在此我不想讲些中国人的悠闲过活技巧和分类,只是想说明那种养成他们喜闲散、优游岁月、乐天知命的性情——常常也就是诗人的性情——的哲学背景。中国人那种对成就和成功的发生怀疑和对这种生活本身如此深爱的脾性研究是怎样生出来的呢?
中国人的悠闲哲学,可以在十八世纪的一个不大出名的女词人舒白香所说的话里看出来。她以为时间之所以宝贵,乃在时间之不被利用:“闲暇之时间如室中之空隙。”做女工的女人租了小小的一个房间住着,房里满是东西,一无旋转的余地,因而感到不舒服;一旦薪水略为增加,她便要搬到一间较宽敞的房子里,在那里除了放置床桌和煤气炉子外,还有一些回旋的地方,这就使她感到舒适。同样理由,我们有了闲暇,才能感到生活的兴趣。我曾听说纽约公园大道(Park Avenue)有一位富婆,她把住宅旁边的无用地皮都买了下来,原因是防止有人在她的住宅旁造摩天大厦。她仅仅是为了一些弃置不用的空地,不惜花费大量金钱,但我以为她花的钱,再没有比花在这种地方更精明的了。
关于这点,我可以报告一些我个人的经验。原先我看不出纽约市中摩天大厦的美点,后来到了芝加哥,才觉得只要在摩天大厦的前边有相当的地面,而四周又有半里多的空地,倒可成为庄严美丽的。芝加哥在这方面比较幸运,空地较纽约曼哈顿市区多一些。如果那些大建筑物间的距离比较宽阔,在远处看起来,就似乎没有什么东西阻碍了视线。这样比较起来,我们的生活太狭仄了,使我们对精神生活的美点不能有一个自由的视野,我们精神上的“屋前空地”太缺乏了。
(选自林语堂《生活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