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张桂梅精神文艺评论小辑

2022-03-22潘宏义寸玉海和琰清

壹读 2022年11期
关键词:张桂梅精神老师

◆潘宏义 寸玉海 和琰清

灵魂的赞美诗 深情的思政课——我看歌剧《桂梅赞》

◆潘宏义

完全肯定,我可以负责任地讲,这不只是歌剧,也是一部灵魂的赞美诗。

一对年轻夫妻承受着生离死别的痛苦,才华横溢的丈夫把年轻的生命奉献给了一生热爱的山区教育,悲痛欲绝的妻子远走他乡,倾尽一生的爱,成为“留在大山里的人”,延续着丈夫对教育的执着和深情。

她就是张桂梅老师,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1996年8月,丈夫的英年早逝让张桂梅从自己任教的丈夫的家乡大理,来到丽江华坪的大山深处,原本只想忘却爱人离世的悲伤,却让她看到了山区贫困孩子一张张渴望知识的纯真面庞,爱的本能、师者的情怀和丈夫一生的热爱,让这位女教师在大山深处生根发芽……

由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倾力推出的歌剧《桂梅赞》是丽江第一部原创歌剧,也是丽江师专教师教学团队和教学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编剧蔡晓龄,导演王飞、和占强,领衔主演何佳,指挥和桂莲,主演李艳婷、石军、和上钧、杨丽芬等集体亮相,为丽江奉献了一席精神的盛宴。全剧由《大山的呼唤》《家访》《艰难办学》《女高女高》四幕,25首主要歌曲穿插构成,通过双线交织的结构讲述张桂梅的感人故事,明线通过小夏早逝、桂梅发愿、创办女高、当选代表、苦战病魔、严荔回校等几个重要的故事情节,架构起了一幕幕高潮迭起的感人场景。暗线匠心独运,通过安排了张桂梅与丈夫董老师志同道合并肩奋斗互诉衷肠的感人情境,讴歌了董老师所代表的为教育事业献出了生命的无名英雄们,成功制造了全剧的最高潮,也为女高学生李严荔大学毕业毅然回校接班任教奠定了情感基础。故事情节环环相扣,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情感酝酿水到渠成,产生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让在场观众无不动容。

我时常由张老师与老董的生离死别,想到经典爱情里哭长城的孟姜女,《孔雀东南飞》的刘兰芝,陆游唐婉的《钗头凤》,化蝶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罗密欧和朱丽叶,小仲马和茶花女,他们都有一个显著共性,那就是生命为爱而来,为爱而生,为爱而死。而剧中的男主角老董,那个自始至终只以灵魂的方式降临,并在张老师心中永存的男人,把满腔的爱奉献给了山区的教育事业,那份沉甸甸的爱,化作了张老师内心永恒的信仰,以及战胜一切的勇气和力量!

张桂梅成功了,作为丽江教育学院(现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88级中文班优秀毕业生,延续着这所百年院校的教育初心和使命,歌剧《桂梅赞》所表现的桂梅精神,不仅是丽师教育精神的典型代表,也是千千万万中国山村教师的代表,是影响和改变一代代大山女孩命运的教师代表,是像剧中的董老师一样为教育奉献一生,甚至献出生命的崇高师魂的化身,是当代中国教师的灵魂。所以我说,歌剧《桂梅赞》是一首灵魂的赞美诗。

所以我坚信杜拉斯对作品的看法:要么是诗,要么,什么也不是。

当然,歌剧《桂梅赞》也是一堂深情的思政课。2020年10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女童和妇女教育特使彭丽媛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女童和妇女教育奖的贺词中这样评价张桂梅:在中国,也有千千万万的人为女童和妇女教育事业默默耕耘。有一位名叫张桂梅的女教师,她扎根云南贫困山区40多年,推动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2008年建校以来已帮助1600多位女孩圆梦大学校园。张老师被女孩子们亲切称为“张妈妈”。她像一束希望之光,照亮孩子们的追梦人生。

一个来自东北的满族女性,与大理白州一个白族青年的结合,并为边疆民族教育奉献一生,尽管他们一生都无儿无女,但谁说那些孩子们,不是张老师最最心爱的儿女呢?

当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提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强调“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学习张桂梅精神,就是要学好“四红”精神:坚定执着、大爱无疆的“红梅品格”;一路师者如灯,“红旗飘扬”;始终对党忠诚、坚定信仰、传承“红色基因”;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红烛精神”。张老师用一生的爱,托起大山的希望,照亮大山女孩的追梦人生……她的人生事迹,不是空洞说教的口号,也不是苍白无力的标语,完全就是一部立德树人教科书,一次心灵的净化和洗礼,一堂铸魂育人的思政课。

根据张老师的故事改编的歌剧《桂梅赞》,通过家喻户晓的张桂梅的典型故事,以艺术最高的形式歌剧表现出来,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观众感受到艺术的熏陶,又讲究叙事陈情、以情动人,让枯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充满感染力和表现力。而且,可以通过长期排演,凝聚师生向心力,涵养学生精气神,扩大学校美誉度,为学校党建和校园文化奉献出一席艺术的盛宴……

这样深情的思政课怎不令人心驰神往?

教育者的人生好比麦田里的守望者,远远看着,在孩子需要时,你伸出一双温暖而有力的大手,告诉孩子:“你不必复制别人的人生,但你值得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出一块不一样的麦田。”

三流作家写故事,二流作家写场景,一流作家写意识。《桂梅赞》的编剧蔡晓龄教授匠心独运,用心用情巧妙地抒写着教育精神的传递和延伸,作为张桂梅老师在丽江教育学院求学时的老师,蔡老师与张桂梅亦师亦友,是同行也是知己,她笔下的张桂梅,不仅仅只是外人看来感人肺腑的励志故事,在歌剧《桂梅赞》悲壮与崇高的壮美背后,有细腻的清泉汩汩流淌,张桂梅与董老师的生死之爱;张老师创办女高的良苦用心,女高学生李严荔毕业后返校接班……这是一代又一代人对教育的信念和执着,是教育战线上前仆后继的精神的写照,是教育精神与爱的温暖传递。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是灵魂的回响,最能震撼人心的,往往是人,是被上帝以痛吻过的人才能写出震撼人心的意识,也只有这样的意识和精神,才像一道闪电,划破我们黑暗的夜空,让一切豁然开朗。

原来,张桂梅从来就不是苦大仇深地建校英雄,一直在她身后默默支撑她从青春妙龄到花甲之年依旧对教育满怀执着的,是那份源于她内心深处得火热的爱,对爱人董老师的生命与爱的延续,是教育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张老师也从来不是一个人在苦苦战斗,她对大山的孩子们无私的付出,也终究开花结果,引领像李严荔一样的孩子们继往开来,延续着教育那沉甸甸的爱与责任!

即使人生若寄,依旧一往情深。我想,这也是歌剧《桂梅赞》揭示的人民教师悲壮而崇高的人生美学。

张桂梅铸魂育人教育精神研究

◆寸玉海

由于2021年承担了省委组织部、省党建研究会的重点调研课题《张桂梅精神研究》,我们课题组对张桂梅个人人生经历及其先进事迹进行了梳理、研究、总结,对张桂梅精神进行了凝练,形成了《张桂梅精神研究调研报告》,其中,我们总结了学习张桂梅精神对教师的示范意义,现就其中部分成果进行交流。

1.践行教育报国,铸魂育人的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张桂梅从“三线建设”时期就开始从事教育工作,正是因为有像张桂梅一样的千千万万个基层教师服务于教育事业,通过教育提高人民素质,培养了祖国发展需要的一批又一批人才,社会才得以高速发展。张桂梅老师在华坪女高办学过程中摸索除了一套办学方法,其中就有“红色教育”。她把党的理想信念融入办学理念,坚持“革命传统立校、红色教育育人”。华坪女高在办学中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到了“让红色基因代代传”!

2.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培养燃烧自己,照亮学生的“红烛”精神

张桂梅老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爱生如子。她身患20多种严重疾病,每天却坚持起早贪黑忙于学校事务。她长年坚持家访,截止2020年12月,累计家访一千五百二十七户,行程近十一万公里。她吸引、挽留了贫困家庭的女孩,给了她们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她忍痛坚持岗位,用血肉之躯为学生铺路架桥。在与时间赛跑和病魔的抗争中,她像一支红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她用实际行动兑现着“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她奉献所有,清贫一生,从来没有在学校报销过一分钱,把工资、奖金和捐助治病的100多万元全部用于兴校办学、扶育孤儿、接济贫困家庭,她甚至要求党组织预支她的丧葬费用于办学,她没有给自己留下任何财产。教师要学习张桂梅精神,就要常怀仁爱之心,辛勤耕耘;就要立足岗位,热爱工作,苦干实干;就要无私奉献,敢于担当,把教学岗位作为最好的舞台,实现人生价值。

3.淡泊名利、艰苦朴素、身正为范,树立正确的师德观

1996年,张桂梅老师调到华坪县工作,她选择了条件最差的民族中学,主动承担起四个毕业班的语文和政治课。她一身病痛却兢兢业业,除了住院没有请过假。她曾经说过:“为了民族贫困山区的教育,即使倒在讲台上,长眠于华坪的沃土之中,也无怨无悔。”张桂梅老师一生淡泊名利,艰苦朴素,捐款捐物,毫无保留,把自己的各种荣誉奖章、证书毫无保留地交给了党组织。别人问她怎么舍得,她说:“我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我奉献给党和人民的还远远不够。”

4.百折不挠,顽强拼搏,求实创新,永攀事业高峰

张桂梅的一生百折不挠、顽强拼搏、求实创新,创造了一番大事业。为了山区女孩子能正常上学通过教育改变贫困的命运,她决定自己创造公平。她要办一所能让山区所有女孩都免费读书的中学。她为了改变低素质女性的代际传递导致的贫困代际,她通过建立免费女子高中,为贫困家庭女孩创造接受教育,用教育的方式改变命运。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她四处奔走筹款呼吁,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通过敢为人先,敢闯敢干,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六年时间,获得了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帮助,最终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建成了中国第一所完全免费的女子高中。教师要学习张桂梅精神,在教育事业中百折不挠,顽强拼搏,求实创新,永攀事业高峰,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而奋斗。

影响我一生的书——读《张桂梅和她的孩子们》

◆和琰清

阳光暖暖的透过墨香味儿,洒在我的脸上和笔上,这是一个如往常一样的午后,我在“砚池书法”教室里,全神贯注地练习着书法,忽然一个影子穿过笔墨站着我面前,陆老师手里拿着一本《张桂梅和她的孩子们》微笑着说,今天我读到一本好书,想借给你看看,说着就把书递到我的面前。我接过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白相间的封面,“张桂梅和她的孩子们”几个大字跃进我眼里;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书页,如饥似渴的大致浏览了一遍,书里的情节深深吸引着我,但因为我还没下书法课,不得不先把书收藏进书包里,等回家再细细品读。

回到家我急忙拿出书包里的《张桂梅和她的孩子们》,认真仔细地品读着。《张桂梅和她的孩子们》是讲述张桂梅老师的人生成长故事。陈洪金老师通过精彩的笔墨叙述了张桂梅老师从一个崇拜革命者江姐的小女孩到执着奋斗的人民教师、再到无私奉献的福利院院长、感动中国的中学老师。张桂梅用不懈的追求书写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事业永远奋斗的绚丽人生。

张桂梅老师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她少年丧母和父亲姐姐一同生活在乡下。张桂梅从小就爱阅读,在课余时间里,她用阅读课外书来充实乡下单调的生活,在阅读中她被东北抗日联军“八女投江”的故事深深吸引;再通过阅读小说《红岩》,小说中的主人公“江姐”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概使她的心情跌宕起伏。从那以后张桂梅老师开始崇拜不屈不挠、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革命者,也开始自觉自愿地接受红色教育。由于姐姐来到云南工作,少年张桂梅便随着姐姐来到云南省香格里拉县,随后考到丽江教育学院读书,再到大理喜洲教书,结婚。就在张桂梅准备开始幸福生活的时候,突如其来的厄运再次降临到她的头上,她丈夫因病去世。张桂梅老师痛失丈夫后,她没有一味地沉沦在痛苦当中,而是开始重新思考人生;她清醒地认识到,如果自己不坚强起来,不摆脱这样的状况,自己一定无法继续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站在讲台上,去面对那些孩子们。这样将意味着不仅会误人子弟,而且还会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当读到这儿的时候,我眼眶里含满热泪,感动之情油然而生,从而也联系到了自己的身上,进行对自己的反省和对人生的思考。

我们这一代人以独生子女居多,由于家里的宠溺,让我们少了很多的担当和坚强,当受到伤害的时候,我们会选择自私地把自己不满的情绪发泄到别人的身上,而不像张桂梅老师一样受到伤害时还处处为他人着想。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段话是“有的人在厄运里哀叹,有的人在厄运里抗争;有的人被厄运纠缠得灰头土脸,有的人在厄运里走出一段与众不同的人生”。以前,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我常常怨天尤人,总觉得自己很不幸运,老天对我不公平;但是看了陈洪金老师写的这本书后,我发现张桂梅老师在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后,依然选择坚强地站起来,勇敢乐观的面对生活,甚至还毫不犹豫地伸出双手帮助那些贫困山区里的孩子,用自己的热情和耐心改变她们的命运,把她们送出大山,这是一种何等的忘我的奉献精神。到了后期张桂梅老师身患多种严重的疾病,她把病痛毅然地抛在脑后,依然拖着病体走好几十里路家访,帮助一个个失学孩子重返校园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我看完陈洪金老师写的《张桂梅和她的孩子们》这本书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内心翻滚着汹涌澎湃的波涛,虽然我只是一名小学生,但这本书让我找到了人生想要的答案,也开启了我人生的新目标和新方向。我默默在心里树立向张桂梅老师学习的志向,哪怕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举动,也要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好好学习,做一个栋梁之材,更好地报效祖国。

猜你喜欢

张桂梅精神老师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张桂梅——为大山里的女孩点亮希望之灯
致敬张桂梅老师
张桂梅
——为大山里的女孩点亮希望之灯
张桂梅
——为大山里的女孩点亮希望之灯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老师,节日快乐!
送给亲爱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