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河南省城市文化发展与主体情感互构研究*

2022-03-22王惠敏聂鑫琳

克拉玛依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河南省空间情感

王惠敏 聂鑫琳

(1.河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新乡 453003;2.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新乡 453007)

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201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都强调了城镇化发展中的乡愁与舒心问题。2019 年8 月,各大媒体刊登了“习近平心中的城”,文章再次强调城市的发展要“留下记忆,记住乡愁”。目前,国内的城市研究以实证性的地理学、规划学、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为主,人文性的城市话语研究,尤其是情感角度的话语缺乏。近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善,2019 年4 月在杭州举行的“城市与情感”学术会议、2019 年6 月在北京举行的“城市与生存焦虑”高峰论坛、2020 年12 月在云端举行的“城市与风物”学术会议都关注了城市化中的情感问题。2022 年2 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这一指导全省城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文件,其中也提到,要挖掘城市文化元素,激发城市人文基因,让城市更有温度。这说明河南省的城市文化建设已进入关注城市主体情感建构的新阶段。本文拟以城市文化与情感的互构为切入点,探讨三个问题:一是在城市社会发展中,河南省城市文化和主体情感面临的困境;二是河南省城市文化和主体情感程度的相互影响;三是河南省城市文化和主体情感正向互构的形成,旨在凸显城市研究中长期被理性遮蔽的情感问题。

一、河南省城市文化建设中的情感困境

著名学者P.Pincheme 对于“城市”做过这样的表述,他说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也是一群人生活劳动的中心、一种氛围、特征或灵魂。[1]因此城市的发展不可能脱离人的发展和情感需求,城市的建设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代,亟需城市文化的支持。

传统的文化大省河南省,在国家政策的引领和各项利好城市发展措施的指导下,城市化进程迅猛,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5.43%)和户籍认可的城镇化率(36.09%)均居于全国前列,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成绩斐然。然而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文化建设动力不足和城市居民幸福感和归属感缺失的问题逐渐凸显。

(一)碎片化的城市文化景观缺乏情感召唤力

韦伯在《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一书中曾谈及,中国城市乃至东方国家的城市没有共同体和市民,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城市。[2]河南省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华夏文明的起源和传承广为人知,但其城市文化的发展较晚,各个城市的发展与乡村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对于城市的感觉复杂而矛盾的人们,既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又因快节奏的生存和生活节奏而心理焦虑和情感缺失,既享受着城市所提供的丰裕物资又承受着精神上的孤独,构成了现代城市居民的矛盾与分裂,难以建立城市文化与情感融合的共同体,城市对居民缺乏凝聚能力和情感召唤力。

河南省的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等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其城市文化通常与新奇、震惊、稍纵即逝和幻觉效应等词语联系在一起,这些概念表征了现代城市文化的碎片化景观,随之产生的不断扩大的新奇体验使其感受特征的独特性逐渐瘫痪,从而衍生各种精神紧张,它们排斥所有深刻的内容,也拒绝深度的沉思。在前期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城市人文性的承载作用大多被忽视,在文化景观的建造和公共空间环境的营设方面极少关注整个城市文化的统一性和延展性,城市居民在高强度的工作之余所接触和感知的都是一个个虽然新奇、刺激但又缺乏温馨平和的碎片化城市景观。城市居民需要进行情感交流和文化凝聚的载体,建立在城市里面属于他们的富有深刻文化意涵的意象空间和精神家园。[3]而城市文化景观的碎片化使人们缺乏了心理和情感上的归属和认同,使城市居民的主体性无法建立。

(二)功利的货币文化带来情感生存的异化

现代社会,城市文化受到经济发展的功利化趋势影响,人们把文化看作可以被消费的商品,追求文化的性价比,城市文化的艺术性和怡情性逐渐被忽视。城市里的文化不再是原来人们心目当中的形象和状态,文化消费也成为一种经济行为,拜物主义的盛行和欲望的膨胀将社会推向了物化的境地,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也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包括河南省在内的中国城市在进行现代化的建设中,城市文化的建设目标也更趋向于用时尚和摩登来衡量。但是,穿梭于城市街道中聆听人们的交谈,却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在感叹着生活的冷漠和文化底蕴的缺失。郑州在推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洛阳等推进建设I 型大城市的进程中,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必将吸引更多的人涌入,城市新移民的物质欲望在快速满足的同时,也迷失在城市中被物化了的消费文化的冲击之下,激发他们“哪里是家”的迷思,“无家感”带来对城市的疏离,从而使许多城市居民缺乏对城市的归属感。

(三)趋同的城市文化品牌缺乏情感凝聚力

每个城市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及其社会构成决定着这个城市文化的独特性。同时,城市文化也是最能体现每个城市独具一格的价值取向的渠道。[4]因此,无论哪个城市都有着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色,并通过城市的建筑物、公共空间、文化产品甚至是街道上的一砖一瓦上体现出来。当然,每个城市也都应该有自己特定地域的精神表情,如果每个城市的精神越来越趋同,城市就会逐渐失去色彩,缺少人文魅力。

多年来河南省城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每个城市都着重发展经济的同时关注城市文化品牌的建设。郑州市突出其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及轩辕皇帝故里的文化、洛阳市的唐文化、开封市的北宋文化、安阳市的殷商文化等城市名片已经印刻在国人的心目中。但是,这些城市文化的承载体主要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景点或者传统建筑等,在现代化城市的公共设施建设、公共景观的设置、公共空间文化的营造等方面,并没有把每个城市的独特文化和精神特征随时随地地展现出来。

不同的城市文化品牌代表着不同城市的精神面貌,因此,每个城市的精神塑造应体现其城市特点,河南省的每个城市应该重视风物认知,深入挖掘特色鲜明的由风物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地域传统及特殊美学等城市人文基因,进而将这个城市所独有的人文元素融入城市文化品牌和城市画像的塑造中。风物因为是在岁月流逝中凝聚而成,也成为构筑现代人城市历史的情感依托和精神家园,能够促进公众“想象共同体”和社会认同的形成,因此要从风物之维度,反思情感建构问题。

二、河南省城市文化空间中的情感生产

城市的发展目标已从单一的经济增长转向由经济、创新、文化和生态等要素融合发展。高质量的城镇化需要营造高品质的城市文化空间,高品质的城市文化空间为城市居民提供心灵休憩和情感寄托的场所。[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城市空间的建造要“以人为本”,倡导以文化产业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着重关注城市文化空间的社会凝聚力。在河南省的新型城镇化的空间实践中,城市文化空间建设对于城市居民的情感生产产生重要影响。

(一)被破坏的场所叙事导致集体记忆丧失

城市本质上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社会文化空间,城市的发展过程实质是城市文化基因的传承和肌理构建。[6]然而在追求高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现代人更热衷于高效和物欲,漠视社会文化情感,充满历史、传统、艺术之美的文化遗迹、古老街区等被破坏或损毁,涌现出大量的现代复制品和趋同性的时尚品,使城市里的历史传承和邻里和谐难以维持,无法再寻回人们记忆深处的关于这个城市全貌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城市社会功能的深化受到极大的限制。河南省许多城市在旧城改造的浪潮中,很长一段时间忽略了传统文化场所的保护和传统文化精神的基因传承,建造了一批缺乏个性、“特色”趋同的城市公共空间,比如将垃圾桶的造型统一做成熊猫的模样,大型城市建筑外墙广告清一色的时尚广告,雷同的公交站台样式等,这些不断涌现的盲目照搬国内顶流城市或者国外城市建设模式的城市空间忽略了本地居民的地域情感和对地方文化的心理认同,使现代都市人的精神和情感无所适从,家园意识难以形成。例如,新乡是牧野文化的发生地,作为生活在新乡这座城市中的城市主人,对于牧野文化所代表的殷商文明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和文化认同,但是漫步在快速发展的新乡城区,除了在博物馆中看到的牧野文化介绍和某些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以“牧野”命名外,极少有机会了解牧野文化的由来和历史发展以及新乡与“牧野”的渊源,城市居民难以形成统一的集体记忆。在城市文化空间的建设中,场所应该能承担起展现城市文化内涵与特色的作用,为积极构建和谐而持久的人地关系服务。

(二)被操纵的城市文化空间导致都市情感虚无

包括城市文化空间在内的城市公共空间是不同群体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他们发出自身诉求和抵抗的地方。不同城市居民群体的诉求大不相同,他们的文化和精神需求也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特定群体的特定消费文化和消费空间需求。[7]例如,对于新城市移民来说,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历史文化广场及街区的公共设施建设都为他们提供类似于“家”的归属感和情感依恋,也许社区中温馨平静的文化书店、文化茶馆或者有着鲜明城市文化特征和历史印记的咖啡馆能为这些新城市居民提供情感体验的消费文化空间。

当然,这些文化消费空间的设立是依据城市发展过程中居民情感需求自然而然建立的。这些文化消费空间的营造不能以满足市民对于城市空间的个性化需求为借口,肆意地接受资本逻辑和消费意识形态的渗透,使城市空间本身蕴含的人文性、民族性、地域性和情感体验被剔除。被剥离了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必将导致其虚无化,而虚无的城市空间使场所、物品变得虚无,甚至使人也变得精神虚无。因为人对于环绕其周围的物品及其陈列的空间氛围能产生强烈的感官反应,并在不同时刻传达不同的情绪,而空间物质的布局也会缠绕和寄托着人的情感和社会记忆,所以虚无的城市空间和虚无的城市感受物(质)会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缺乏情感感知的氛围,对他们的感官不再具有明显的吸引力,自然也就无法激发他们“城市是我家”的情境感知、想象和情感的认同,因此产生巨大的情感和生存焦虑。

(三)被设定的泛文化空间导致情感联结断裂

城市文化空间为城市中各个群体的文化需求、历史记忆及文化现象提供空间表现。[8]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已经把城市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感官现实,它像一个超大型的磁场,吸附和寄寓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和精神,而这些不同的文化和精神就是每座城市文化的思想和灵魂,构建出整个城市的文化空间。

每个城市的文化空间应该能够向每一个城市居民或者来到这个城市的人传达出这个城市独有的内核和魅力,给人深刻的城市印象,而不是刻板化的城市图片或者宣传片。为实现积极情感的建构,河南省的城市文化空间建构应该要符合政府倡导的文旅融合要求,避免娱乐化、经济化和符号化,根据“谱系构成——空间格局——技术与机制支撑”模式,建成满足河南每个城市的居民群体情感需求的文化空间。情感是在人与情境的互动中逐渐产生的,每个城市的文化空间应该为城市主体搭建起情感联结的平台,增强市民与空间情境的良性互动,加深城市的人文吸引力,促进文旅融合,推动河南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在河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充分挖掘每一座城市文化精神和内涵,并将之体现在城市文化空间中,使不同城市的文化空间具有极强的可识别性,凝聚全体居民的集体记忆,赋予其重要的情感价值和精神寄寓。

三、河南省城市文化发展中的情感体验

城市文化的涵盖范围较广,它实质上是城市的历史基因传承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的结果,是城市灵魂的名片。[9]每个城市的街道景观、特色建筑、高品质的文化空间、文化街区及城市家具等有形的实体,均可展现出不同城市的文化基因。城市居民生活在这些实体空间和文化空间中,润物无声地感受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魅力,潜移默化地将自身情感附着在城市的公共物理空间和文化空间上,形成自身积极或消极的情感体验。

(一)现代化城市速度体验带来情感焦虑

随着河南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速奔驰的列车、极速配送的外卖等“中国速度”正深刻影响着现代城市人的生活,给予他们强烈的情感刺激。每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都处于被速度逻辑掌控的现代社会中,所有现实的事物都处于逐渐消逝的倒计时之中,城市文化也不例外。这种速度体验在给人带来了暂时愉悦和解放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中个体的不安全感、焦虑感和意义的丧失感,原本城市文化应该带给人的情绪舒缓和安慰作用正在慢慢消逝,情感焦虑日益严重。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越来越感觉难以追上世界前进的步伐,虽然个人的物质、精神等方面的体验越来越丰富,但是可借鉴的有效经验却越来越匮乏,对于自身未来的发展前景无法预测,内心充满了不确定性,无法形成良好的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10]

(二)网络虚拟文化空间造就仪式化的情感

以郑州为代表的河南城市发展迅速,尤其是在网络和新媒体领域,2020 年河南省城市家庭千兆光纤覆盖率已经超过50%,这说明河南省的网络基础设施已经能为新时代网络虚拟文化空间的建立提供坚实的物理支撑。在21 世纪20 年代的现代化城市中,网络购物、网络交际、网络读书等现象充斥于人们的生活中,离开网络会让人产生极度的不安。大量的社交软件、自媒体及权威官媒等新媒体形式构建出新时代独有的虚拟文化空间,城市人的文化消费和情感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借助虚拟空间,大量的、不断更新的信息流通过美化的图像、视频刺激着人们的感官,在不同人的心中塑造相同的充满仪式感的情感,自己内心的真实而个性化的情感反而被忽视甚至遗忘。新媒体很容易使特定的生活场景逐步凝聚升华为一类集体无意识的生活仪式,而其伴随和被注解的情感内涵很可能形成一类人们开始自我规制的仪式化情感,传统的情感交流方式正在被仪式化的情感所替代。在网络新媒体占据主导地位的城市文化空间,这种充满仪式感的情感是在人们不知不觉、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的,当人们意识到的时候,这又成为了他们一种焦虑的情感体验。

(三)城市声音的缺席导致情感表达受限

由于视觉更加官能化和欲望化,而听觉和人的意识、心理密切联系,因此在数字化技术日渐成熟的当下,从视觉和听觉上开发城市文化宣传和浸染渠道,让更多人能够通过真切的感官体验,深入了解和体验每个中原城市的历史、现代、美食等城市文化,通过多种新媒体渠道为身处这座城市的人提供视听享受的文化盛宴。但是在现实城市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城市声音在城市文化中处于缺席状态,城市居民干瘪空洞的精神生活导致情感焦虑,这也从反面证明了城市文化建设中寻找城市声音的价值和意义。而现代移动通信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人们通过视觉和听觉进行情感的表达和舆论的传播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河南省城市文化与情感正向互构的途径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建设,每一个城市的文化形成都是其历史的沉淀,它既存留在城市的建筑中,也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11]城市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情绪,触动着人们的情感。河南省既是古老的华夏文明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又是现代化都市发展的代表,城市化进程速度快速而高效,现代城市文化发展急需消除城市快节奏带来的心理浮躁和情感焦虑。因此,充分发挥河南城市文化特色,与都市人的情感进行正向互构极为重要。

(一)建设“以人为本”的中原城市文化,唤醒都市人的情感共鸣

“以人为本”是城市文化建设的目的和归宿。城市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存在城市文化,而城市文化的发展史也记录着人类的发展史。因此,每个城市的文化建设都应该尊重古人、聚焦今人、兼顾后人。新时代我们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结合河南城市发展实际,中原城市文化的发展不应被物欲化的资本逻辑控制,应“以人为本”进行城市文化创新,以满足都市不同群体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包括情感需求。开封的北宋文化传承,除了通过清明上河园、龙亭、大相国寺等历史遗址宣传和渲染北宋特有的文化史实外,还应该在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搭建、公共空间服务设施、公共景观建造甚至是街区的装饰方面都蕴含其特有的文化特征,使豫剧、朱仙镇的木板年画等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具有时代特质,让现代交流引入的外来文化经过本地适应性地改造后也具有中原特色,城市文化更具有本地特征,实现城市经济和城市文化的双向可持续发展。

“以人文本”的中原城市文化建设应该凸显城市的记忆,实现情感的延续,唤醒都市人的情感共鸣。城市情感问题是城市精神社会失衡的反映,现代城市发展的速度和效率使人们在工作之外更注重情感需求的满足,在城市公园的绿道,建设随处可见的这个城市独有的历史文化宣传承载物和城市风物等,使都市人触目皆是充满城市集体记忆的文化空间,他们通过审美的瞬间传达情感和生存意义,这样就可以逐渐缓解由于快节奏并且单调枯燥的生活带来的情感问题,进而实现都市里的诗意生存。因此,重建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智慧,应是根治城市情感问题的良方妙药。

(二)构建独特的中原城市美学濡染浓郁的城市文化情趣

河南省人民政府在《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 年)》中提出要建设魅力彰显的人文城市,通过塑造特色的城市景观风貌,建设具有浓郁中原特色文化的现代化中原城市。中原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建设既有每个城市独有的文化和美学特色,又有密不可分的传统文化和美学基因,比如仰韶文化、夏文化及殷商文化等在不同城市的地理空间和街区建筑上的体现,都是构建中原城市美学不可或缺的城市文化元素。在中原城市发展中,应避免趋同化的城市品牌建设,构建中原城市独特的“绿水青山”,营造浓郁的当地生活和文化情趣。

城市美学应该通过濡染情趣、孵化思维、涵养素质和净化心境,赋予城市居民以智慧、义理、操守、修为和情感,为铸塑城市文化精神提供思想之土壤、塑造观念之形态。以新乡为例,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和文化空间建设中,除了关注博物馆、图书馆等传统文化宣传场所之外,也应该注重在城市景观建设、公共设施建设及文化街区建设中渗透牧野文化的展现,让来到这里的人无处不感受到牧野文化之美,以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因此,通过建构“一体多翼”的健康的中原城市文化发展与传播模式,构建中原城市美学,不仅能够为铸塑城市文化精神拓展都市人的视野和禀赋,也为城市文化精神的凝聚提供内在支撑与有机驱动。

(三)重视中原艺术的创造与传播,强化城市情感的记忆和重构

艺术为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和感情上的体验,是城市文化记忆和重构的重要表现方式。现代科技的发展为艺术提供了更多的呈现方式,不论是传统的建筑、绘画、音乐,还是新媒体的微电影、短视频等,都能够使城市文化记忆更好传承和延续。在河南城市文化与城市主体的情感互动中,应坚持“以文化城”,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打造具有独特标识的中原城市文化,充分利用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创新发展具有国际水准的艺术走廊、文化驿站、艺术社区等,在促进多元文化融汇于特色城市文化建设的同时,也突出每个城市异质性的文化表征,利用新媒体立体、迅速、及时、覆盖面广的传播特点,使更多人能感受和体验到地处中原的每个城市独有的历史文脉和艺术基因,彰显每个中原城市个性化的艺术魅力。[12]近些年来,西安、成都、武汉等城市的艺术创造和传播卓有成效,打造了成功的城市文化名片,通过关注度高的短视频、朗朗上口的民谣歌曲等方式,在人们心目中印刻下这些城市独有的城市画像,使人们对于这些城市有着极强的情感认同和幸福感。中原城市的艺术更是特色鲜明,应该深入挖掘城市的艺术之美,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如AR、VR 等增强人们的沉浸式情感体验,使城市文化的传播更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拓宽中原城市文化的受众,增强中原城市的吸引力和市民的归属感,推进河南省的文旅创新融合。因此,要构建全方位、立体式、浸入式的艺术创造与传播模式,让人人参与其中,让人们在做中体验中原文化,在愉悦中领略中原文化。在这一方面,河南电视台已经从去年开始播出的春节晚会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近一年来,河南台通过春节、清明、重阳及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的综艺晚会,为全国人民奉献上了多维融合、多技术手段结合的视听盛宴,让人们徜徉在跨时空的空间里感受文化的精髓和中原文化之美。河南城市文化的建设和城市品牌的塑造也可以借鉴河南电视台的做法,利用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手段凸显城市文化特色,构建鲜明的城市文化空间,承载属于这个城市的情感记忆。

五、结语

河南省近十年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与此同时,高效快速的城镇化发展也给现代化城市的物理空间、文化空间以及精神空间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变化,现代都市人在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不断重塑的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情感和精神问题。在新时代的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应充分认识当前河南省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发展状态,如碎片化的城市文化景观、功利的货币文化以及趋同的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等。建设“以人为本”的中原城市文化,构建独特的中原城市美学,创造和传播中原城市声音,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情感诉求,构建具有中国气派、中原特色、河南风格的健康城市文化环境,通过有效的城市文化和情感互构途径疏导现代人的情感问题,探寻未来中原城市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创新文旅融合,为河南省经济转型提供新的增长点,推动河南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河南省空间情感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空间是什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创享空间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