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管护有效模式探索

2022-03-22单国玉张晓峰郭明董伟刘伟

安徽林业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人为管护保护区

单国玉,张晓峰,郭明,董伟,刘伟

(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陕西 汉中 723000)

近年来,随着红外线触发自动数码相机陷阱技术(Infrared triggered cameras technology,ITCT)的开发,越来越多的红外相机技术被运用于鸟类和兽类调查中[1-2]。与传统的调查方法相比,该技术具有可日夜连续监测、无损伤调查等优点,已成为研究野生动物、尤其是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重要方法[3]。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自然保护地的发展与日益频繁的人类活动之间的矛盾愈发激烈[4-7]。因此,辨识、量化人类干扰活动空间分布及其强度,对于缓解自然保护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8]。红外相机的应用在保护区资源管护工作中,具有监测数据准确、工作时效长、操作便捷等传统人力巡护监测手段不具备的优势,是资源保护管理手段的革新,是对野外巡护监测技术、人力不足等瓶颈的突破。

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位于秦岭山脉中段南坡的洋县境内,周边社区情况复杂。由于社区群众世代依赖保护区资源,仍保留刀耕火种的传统耕作习惯,“靠山吃山”思想严重,保护区内人为干扰活动时有发生。为改善这一状况,2014年以来,保护区创新性地将远红外相机应用于资源管护,利用红外相机技术手段开展资源保护,并结合社区走访、日常巡查、法律法规宣传、项目引进等手段,逐步提升社区群众资源保护意识,大幅降低了人为干扰活动的频率,保障了辖区野生动植物资源安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区与保护区之间的矛盾,探索出一种资源管护有效模式。

1 研究区域概况

1.1 地理位置

保护区北与陕西省太白林业局为邻,东与佛坪保护区及佛坪县岳坝乡接壤,西界和南界分别与洋县华阳镇、茅坪镇9 个村毗邻。地理坐标为107°25′~107°45′E,33°26′~33°44′N,南北长31.5 km,东西宽30 km,垂直分布范围在海拔800~3 071 m,总面积为299.06 km2。

1.2 动植物资源

保护区地处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和动植物区系的交汇过渡地带,森林覆盖率达97.46%,竹林面积21 358 hm2,是秦岭大熊猫的“天然庇护所”。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已知有高等植物2 100 余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4 种、二级保护植物15 种;野生脊椎动物29 目79 科217 属443 种,其中兽类63 种、两栖爬行类35 种、鸟类327 种、鱼类18 种[9]。

1.3 社区情况

保护区行政区域涉及洋县北部的华阳、茅坪两个镇。其中华阳镇行政区域面积为558 km2,截至2016年底,常用耕地面积569 hm2、林地面积350 km2,森林覆盖率62.7%。下设村民委员会(社区)8个,村民小组71 个。农业总户数2 324 户,总人口6 872 人。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全年实现社会总产值9 888.4 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占66.6%,以种植业和牧业为主。农民人均纯收入9 659 元。茅坪镇行政区域面积为306 km2,截至2016年底,常用耕地面积760 hm2、林地面积191 km2,森林覆盖率62.4%。下设村民委员会(社区)6 个,村民小组70个。农业总户数1 922 户,总人口6 746 人。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全年实现社会总产值12 380 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占73.16%,以牧业和种植业为主。农民人均纯收入9 398 元。

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条件差,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中老年人群中,文盲和半文盲占有较大比例。

2 研究方法

2.1 监测位点选择

结合地理环境、季节时令特点、人为活动规律、社区分布、动植物资源分布等因素,选择人为活动必经的山谷主沟、要道、岔路口、过河口等地点布设红外相机,重点位置一个主沟道内设置两个及以上监控位点,做到监测位点全面覆盖,减少监控盲区,实时监控区内动态信息,见图1。

图1 人为干扰活动红外相机监测位点分布

2.2 相机布设方法

保护区监测位点采用“两明一暗”法进行相机布设,见图2。即两台相机考虑镜头朝向、距离远近和拍摄质量,确保拍摄到入区人员的清晰照片或视频;第三台相机重点考虑前两台相机的安全性,放置在隐蔽性高、不易被发现的位置,防止人为恶意破坏监测设备、造成数据丢失。

图2 人为干扰活动红外相机布设示意

2.3 信息数据收集

外业工作人员以2 个月为1 个周期单位,对相机数据进行回收。内业人员对监测数据进行相关鉴别,筛选出人为干扰活动的照片或视频。

2.4 相机设备与参数设置

采用易安卫士L710、猎科L6210 型红外线相机。设置参数:“拍照+视频”模式,日期和时间精确到分钟,拍摄张数3 张,间隔1 秒,照片尺寸1 080 p,视频拍摄长度30 s,声音关。设置完成后应进行测试,以确保运行正常。电量不足时应及时更换电池。

3 结果与分析

3.1 人为干扰类型

2016 至2020年,保护区共监测到人为干扰照片4 267 张、人为干扰视频795 段、人为干扰活动165 次。通过监测数据分析比对,将保护区主要人为干扰类型分为非法入区、割竹(笋)、挖药、放牧、采摘、拾柴、盗猎等7 种,详见表1。

人为干扰类型比重依次为:非法入区(41%)、割竹(笋)(21%)、挖药(14%)、放牧(13%)、采摘(5%)、拾柴(4%)、盗猎(2%)。监测数据反映出当地社区经济相对落后,社区群众还保持刀耕火种等生活模式,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较大。

保护区通过监测项目的开展,为周边社区营造了良好的资源管护氛围,社区群众资源保护意识不断提升,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区群众对自然资源传统利用方式的依赖,非法入区人员数量显著降低。从表1 可以看出,人为干扰活动频次从2016年的89 次降低至2020年的14 次。其中,盗猎仅在2016年、2017年出现,后3年未出现此干扰类型;挖药、放牧人为干扰类型逐年减少。这是由于依据监测到的人为活动影像,保护区联合当地政府、森林公安等部门对当事人进行林政处罚、批评教育等后续工作在社区造成了强烈反响,社区群众保护意识逐步提高,对自然资源利用逐步下降所致。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非法入区、割竹(笋)、采摘等人为干扰频次高于2019年、有回升趋势。

表1 2016—2020年人为干扰类型统计

3.2月度人为干扰频次

以月度为单位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绘制保护区不同年份人为干扰月度频次对比图,见图3。整体上看,各年份月度人为干扰频次相对一致,4~5月人为活动频次最高;干扰类型以挖竹(笋)为主。这是由于本时段保护区内竹笋萌发,社区村民为了追求经济利益,非法进入保护区挖笋所致。7~8月人为干扰活动频次次之,干扰类型以非法入区、挖药为主。这是由于华阳镇发展旅游产业,本时段为旅游旺季,部分游客误入保护区带来非法入区人为干扰;同时半夏、党参、黄精、八月瓜中药材成熟,社区人员入区挖取中药材所致。9~10月人为干扰活动类型主要为采摘。这是由于保护区内的板栗、核桃等经济树种果实成熟,社区人员入区采摘所致。2016年和2017年的12月人为干扰频次显著高于其他月份,干扰类型为盗猎,这是由于当地居民冬季有安夹下套习惯。随着监测工作的开展,这些情况已显著改善。

图3 2016—2020年人为干扰月度频次对比

3.3 人为干扰日活动

对监测数据进行日活动分析,绘制出人为干扰日活动频次分布图,见图4。从图4 看出,5 时~22 时均有人为活动。其中10~12 时和17~19 时是为人为活动最频发的两个时间段,12~14 时人为干扰频次有所下降,15 时开始回升。这与当地社区人群作息时间相吻合。根据人为活动干扰日活动规律,保护区在人为活动高频时间段,有针对性地安排专人进行活动稽查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图4 2016—2020年不同时间段人为干扰频次分布图

通过监测项目的开展,保护区掌握了辖区内不同季节、不同区域、不同时段人为干扰活动的行为类型种类、分布区域、季节性规律、人员信息等数据信息,为科学、合理、有效地制定保护管理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提升了资源保护管理水平。

4 结论与讨论

本项目利用红外相机技术掌握人为干扰强度与空间分布。研究表明,保护区人为干扰类型以挖笋、挖药等自然资源原始利用为主,人为干扰程度较高区域主要为人口密度高、经济活动活跃的区域,这与王有兵、郭少壮、张丽芳等[10-12]研究结果类似。监测结果显示,2020年人为干扰活动有回升趋势,说明社区群众对保护区自然资源利用程度虽有缩减,但短期并不会消失。为进一步加强保护区的有效管理、提升保护区管理效能、最终实现与社区之间的互惠互利,建议采取以下管理措施。

4.1 完善资源管护监测体系

保护区要充分利用监测结果,分析、总结社区人为干扰活动的时间、空间、类型、频次、密度变化规律,以分析结果为支撑,制定月度、季度、年度资源管护计划和保护管理措施。在易发生人为干扰的时间段和重点管护区域,针对性地开展社区走访、日常巡护、专项稽查、普法警示等资源管护工作。将科学监测手段与资源管护工作紧密结合,达到科研保护一体化效果,为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4.2 合理优化项目监测工作

发现人为活动后,保护区管理部门应及时调整野外巡护工作部署,安排后续巡护排查工作,掌握人为干扰活动发生的范围、强度和资源受损情况,加强后续跟踪调查与林政执法,巩固监测项目成果。人为干扰活动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季节性,同时也具有一定随机性,管理部门安排管护工作时,要结合人为活动现状与野外工作实际,确定重点防范区域和时间段,合理安排工作任务,不断提升资源管护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4.3 设立项目指标考核机制

为了巩固野外资源管护成效,优化保护区管理措施,保护区要结合自身实际设立红外相机的相机安放、数据回收、人为活动监测等考核指标,对监测项目进行考核,将及时发现人为活动、有效制止非法行为、有序掌控工作状态、收集和处理野外资源动态信息等作为基础工作,并坚持与重点区域巡护、日常巡查、社区走访等管护手段有机结合,实现保护区资源有效管护的突破,确保监测工作质量。

4.4 引进社区发展项目

监测结果显示,保护区虽然采取了多种管护措施,但并不能完全杜绝人为干扰活动的发生。保护区要以促进社区经济发展为出发点,鼓励、支持、吸纳社区群众就地发展生态产业,积极为社区引进如蜜蜂养殖,香菇、木耳、厚朴经济作物栽植等项目,不断提高社区群众收入,降低社区人员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从源头上杜绝干扰活动的发生。

4.5 实现社区共管共赢

保护区定期在社区开展资源保护宣传、野生动植物知识普及、法律法规宣讲等活动,提升社区群众保护意识,改善其“靠山吃山”的生活模式。要为社区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广泛设立生态岗位,吸纳社区力量参与资源保护,使社区群众从资源利用者逐步向资源保护者转变,最终形成各方共同参与保护、共管共赢的良性互动局面。

猜你喜欢

人为管护保护区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山高人为峰
入秋养羊管护 不同于春夏季
伊川县农业水利工程设施管护运行调查
山高人为峰
人为的“逆行射精”不可取
人为的“逆行射精”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