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嘉峪关市乡村风貌特色研究

2022-03-22□文/王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8期
关键词:嘉峪关市嘉峪关风貌

□文/王 娜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甘肃·兰州)

[提要]本文通过分析嘉峪关乡村风貌面临的主要问题,以乡村风貌影响因子为基础,对嘉峪关乡村自然要素、人工物质空间要素、人文要素进行梳理,明确乡村风貌特色定位。并从宏观角度提炼出构成乡村风貌的七大核心控制要素:山、水、林、田、路、舍、点,利用七大核心要素进行风貌的控制引导,以期为嘉峪关市域内各个乡村的风貌特色营造提供思路与参考。

从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到2019年《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指出要“加强乡村风貌整体管控、避免千村一面”。乡村风貌规划成为当下乡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自然资源部于2020年5月印发《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提出要“塑造城乡风貌特色,对乡村地区分类分区提出风貌和高度控制等空间形态塑造和管控要求,体现田园风光,当地特色”,这为市域乡村风貌特色规划探索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嘉峪关市作为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试点之一,编制了《嘉峪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使嘉峪关乡村风貌特色研究具有必要性。

一、乡村风貌现状分析

(一)乡村概况。截至2021年,嘉峪关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包括峪泉镇、文殊镇、新城镇3镇17个行政村。其中,峪泉镇下辖嘉峪关村、黄草营村和断山口村3个行政村,辖域南依文殊山、北靠黑山、西部为戈壁滩,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的态势,平均海拔在1,600~1,700米之间,耕地、村庄沿西南至东北走向分布,中间地段形成扇形状绿洲;文殊镇下辖河口村、团结村、石桥村等6个行政村,其管辖范围南与文殊山相接,北以讨赖河为界,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新城镇下辖安远沟村、横沟村、野麻湾村等7个行政村,辖区紧靠酒泉绿洲,土地类型多样,部分为草滩、水湖、湿地及戈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在1,450~1,500米之间,属平坦地带,地缘辽阔。(图1)

图1 嘉峪关行政村分布图

(二)主要问题

1、特色文脉彰显不足。嘉峪关市乡村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未能充分体现嘉峪关地域特征,导致村落可识别性较差,缺乏明显特色。而且对于一些历史文化资源、历史遗存人文要素缺乏重视,没有很好地保护,人文风貌特征模糊,可感知性不强。

2、自然资源功能及景观效益未能得以充分发挥。虽然嘉峪关自然景观丰富,但目前缺乏统一规划与开发建设,未能充分开发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优势,对草滩、水湖、湿地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割裂了乡村与自然资源的原生关系,没有形成特有的景观特色风貌,乡村的自然景观品质有待重新塑造和进一步提升。

3、人工环境缺乏规划控制。对村落特色资源认知缺乏,使村落风貌趋同。特别是公共空间与景观要素结合不紧密,周边自然景观未能很好地融入村落,观景视线关系尚未明确,部分建筑遮挡景观视线,影响整体空间关系。民居建筑风貌也缺乏设计引导,总体景观风貌平淡。

二、乡村风貌特色定位

(一)乡村风貌影响因子。与城镇相比,乡村功能类型相对简单、规模尺度小,但空间灵活多变、与自然环境结合密切,有着独特的地域特征。“风貌”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风貌容貌,亦指事物的面貌格调。“面貌”能被呈现出来,一定是建立在物质载体的基础之上的,而“格调”是可以被感知和描述的,更多的是一种内在表达。顾名思义,“乡村风貌”即指乡村的风格面貌,但在学术界至今并未有明确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视角有不同的解读,学者们普遍认为,影响乡村风貌特征的主要因子包括自然要素、人工物质空间要素和人文要素。其中,自然要素是乡村风貌的自然本底,包括地形地貌、山体、水系、植被等;人工物质空间要素是乡村风貌的基础,主要包括村落肌理、公共空间、居住建筑、道路交通等;人文要素对乡村风貌起着决定性作用,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物质空间要素共同构成了乡村风貌中的“貌”,而人文要素构成了乡村风貌中的“风”。自然要素、人工物质空间要素、人文要素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图2)

图2 乡村风貌特色影响因子统计图

1、自然要素。嘉峪关市地势西南部高、东北部低,南有文殊山和祁连山北麓,北有黑山和后墩山,中间是盆地。根据《嘉峪关市志》,嘉峪关各类地形占全市总面积的比例为:山地40%、戈壁滩32%、盆地可耕地28%。中西部多为戈壁,东南、东北部是绿洲,为主要农耕区,绿洲随地貌被戈壁划分为点、块、条、带等形状,约占总土地面积的1.9%。讨赖河是嘉峪关市的主要河道,发源于祁连山脉,横穿全市东区。综合可知,“戈壁-绿洲-山脉-河流”构成了嘉峪关市独有特色的图底关系,也形成了乡村最为重要的风貌基础。

2、人工物质空间要素。嘉峪关村落多为条带型,无明显的规模差异,分布的均质性较强,呈“一”字形或“非”字形沿主要交通轴线呈南北或东西向联排布置,但由于村域内地广人稀,村落分布较为分散。每个行政村几乎都利用村内空余场地修建了活动广场。居住院落样式以合院式为主,多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筑,建筑形式是典型北方民居。同时,乡村路网系统涵盖村域连接线、进村通道、村内道路、巷道、乡间小路等,道路均网格式布置,比较规整,村内主要道路和部分次要道路已经过硬化,为沥青路,但部分道路景观缺少统筹安排。(表1)

表1 嘉峪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览表

3、人文要素。作为长城文化与丝路文化交汇地的嘉峪关,其人文资源特色鲜明、类型多样、内容丰富,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景点名录、巍峨壮观的嘉峪关关城,“铁臂悬空,叹为观止”的悬壁长城,“断崖千尺,长城之源”的长城第一墩,再现嘉峪关历史发展进程的黑山石雕群公园,还有大量的烽火台、屯庄、堡子等遗址,这些历史资源都具有浓重的长城文化印记,是嘉峪关历史发展的见证。除此之外,还有具有鲜明的当地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嘉峪关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的体现。

(二)乡村风貌总体定位。根据《嘉峪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嘉峪关市文殊镇总体规划(2016-2030)》《嘉峪关市峪泉镇总体规划调整及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万里长城-嘉峪关文物保护规划》《嘉峪关风貌规划最终成果》等规划及城市设计、历史保护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相关城市规划,确定嘉峪关乡村范围属于戈壁田园风貌,应突出长城文化和丝路文化特色,展现嘉峪关雄浑壮阔、农业发达、建筑富有质感及古朴之风的整体村落景观特征。在体现乡村特有的田园魅力基础上,将农田与村落空间和建设环境结合,进行自然和人工景观的有机融合,重塑市域乡土景观,形成嘉峪关乡村特色风貌区,构建特色鲜明、景色秀丽、人民生活幸福的美好新农村。通过对应自然要素、人工物质空间要素、人文要素等,将嘉峪关市乡村风貌特色总体定位为:戈壁田园,绿色人居。同时,将影响风貌的自然要素、人工物质空间要素、人文要素进行耦合叠加,按照主导资源不同,将嘉峪关市乡村风貌特色划分为五种类型:丝路长城特色风貌、大漠戈壁特色风貌、绿洲农耕特色风貌、生态休闲特色风貌、田园农业特色风貌。(图3)

图3 嘉峪关乡村风貌特色划分图

三、乡村风貌特色引导

为了确保风貌的引导控制普遍适用于市域范围内的所有村庄,风貌特色引导从更宏观的角度,提炼出构成乡村风貌的七大核心控制要素:山、水、林、田、路、舍、点,利用七大核心要素进行乡村风貌特色的引导控制。(图4)

图4 乡村风貌七大核心要素图

(一)山、水、林、田

1、山。文殊山不仅对村落,更对其对周围地区有着巨大的生态价值。文殊山的风貌提升应当以保护为基本前提。首先,划定山体保护线,以保障山林的生态本底不被损坏;其次,对特定区域的山地进行人为管理,并做好植被绿化设计,树种选择应符合嘉峪关原生植物群落的结构,适合本地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的要求;最后,尤其重视对本地适应能力较强的乡土树种运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群落。

2、水。讨赖河的风貌提升应着眼于对生态环境的整体营造,首要目的是营造自然生态的河道,对造成损害的护岸、植被、水域等加以整改,恢复其自然的原始生态面貌;对裸露的河滩,可结合自然石材进行覆盖,提升河道的景观功能和使用功能。针对村庄需要,选择性地设置滨水散步等场所,活动场所包含的环境设施须简洁适用,反映乡村地域文化,在材料使用与施工方式方面达到对自然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3、林。嘉峪关地区大多数乡村都有特色种植项目,果林是农业景观之一。在果林中营建休息、活动等场所时,要尽量减少对果林种植环境的影响,避免造成果树生长的不良环境,同时保护好果林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古树、生产设备等。在维持现有果树多样性的同时,保护其景观格局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4、田。农田是嘉峪关村庄内具有自然景色和人文氛围的空间类型。按照农田主要功能的不同,可分为生产型田地和观赏型田地。生产型农田的风貌提升要优先形成生态安全的农业景观布局体系,对耕地斑块、廊道和基质等加以整治梳理,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农业空间网络系统,以防止盲目的农业生产活动对农田风貌形成损害。同时,改善农田的景观风貌品质,对水渠、防护林带等农田廊道进行景观升级,以营建乡野、舒适的农业生产空间。观赏型农田风貌营造应对田地环境干扰最小化,优先保障田地景观的原真性、整体性和客观真实性,同时通过田地景观传递地方文化特征,对田地斑块的图案造型、颜色、品种等实施有计划的管理。

(二)路、舍、点

1、路。村庄道路是直接为农村生产、生活服务的道路空间,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并将村庄各个区域的重要节点串联起来。乡村道路体系应当与城市道路系统、高速公路体系合理连接;对外道路系统应尽可能设在乡村外围;道路两侧的行道树应尽可能保留原有植被,需补植行道树时,以乡土植被为主;道路指示牌应字迹清晰,材质应选择经久耐用的材料,应与各村落景观特色相协调;路灯按需求布设,在休憩空间节点等景观资源条件较好的区域也可加设景观灯,达到美化村落夜景的效果。

2、舍。大多数乡村居住院落现状户型基地过大,前后院面积过多,土地利用不充分,且功能分区不明确,未有效利用建筑过多,环境卫生较差。首先,应对基地进行调整,缩小前后院的面积以及拆除不必要的建筑;其次,应调整建筑布局,达到功能分区明确、采光好的效果;最后,保留院落优点,前院面积增加,人的活动空间加大,设置车库,便于存放车辆,同时增加院落里的绿化,给院落增添生机。村庄新建建筑应与村庄既有建筑有机融合,延续村庄原有肌理,注意新老建筑的相互协调,体现村庄乡土风格,不应一味追求现代城市社区建设模式和盲目模仿非本土化建筑风格,使村居建筑失去原有地域特点。

3、点。指村庄节点空间,是村民进行社会交往和汇聚的公共性场所。村庄的节点空间可分为村庄入口、村内广场、游憩空间和邻里空间四类。村庄入口是村落内每个节点空间中最外显的空间类型,直接关系村落的对外形象,入口空间的主题元素应结合周围环境,避免出现“千篇一律”的牌坊型构筑物;村内广场应植入最能代表村庄特色的元素,避免过度抽象或运用生僻典故,可通过文化墙、雕塑小品等塑造村落的独特景观节点,改善单调乏味的功能性场景;游憩空间主要指村落里的小型公园,景观设施应反映地方特色并富有艺术美感,植被以乡土树种为主;邻里空间则是一个较小尺度的空间,户外活动节奏缓慢,邻里间的互动为主,因此邻里空间可以是宅间转角处大小不一的空地,也可以是大树下一个简单的树池坐凳。

综上,广袤的山林田地、纵横的河流水系以及灵活多变的居住空间,使乡村地区的风貌特征明显区别于城市。以往以建筑、景观两大要素为基础构建的风貌要素框架多运用于城市风貌的营造,很难凸显乡村地区的核心风貌特色。本文根据嘉峪关市乡村的现状风貌及存在问题,紧扣嘉峪关乡村自然、人工物质空间及人文要素,明确乡村总体风貌特色定位,提炼了山、水、林、田、路、舍、点七大核心要素,从这七方面提出具体的特色引导策略,为嘉峪关乡村地区改善村容村貌、营造宜居生活环境提供参考与思路,使村民身处其中可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猜你喜欢

嘉峪关市嘉峪关风貌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
产业兴了 乡村美了 村民富了——嘉峪关市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首届丝路天使总决赛在嘉峪关举行
在嘉峪关“吹牛”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勿使环保佳绩昙花一现——嘉峪关市环保局在工作中力推治污“强心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