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红色文化景观评估体系优化研究
2022-03-22吴晓梅
易 魁 吴晓梅 许 俊
1.华东交通大学,江西南昌 330013;2.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南昌 330013
引言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我国特有的文化生态,其出现源于必然存在的时代要求与社会因素,所内含的教育引导喻义已被业界广泛应用,是学校教育、企业管理,以及公共治理层面必修的基础教义。如今,学界多以资源观看待红色文化,认为红色文化不仅是精神层面的物质,更是产业发展与企业竞争的可持续发展力(王涛,2021),该理念为地方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考,且被广泛应用于文化旅游发展之中。
一 研究背景
全域旅游战略提出之际,部分学者提出了“全域+红色旅游”的新构想,但其思路势必存在一定限制,即此全域仅可存在于诸多具有红色资源的省份,且全域范畴应当贯穿于红色文化丰富省份的内在发展之中,此思路为后续学者们强调了红色文化资源观的特殊性,框定了未来红色旅游发展的必然方向,即贵州省、江西省、湖南省、山西省等地区将成为当下发展的“先锋”,因此如何有效利用红色资源、实现红色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是红色资源大省应当优先考虑的重要问题。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与地域环境的双重影响,因此,作为经济较为落后、红色资源又尤为突出的江西省,红色旅游发展驱动总体发展已成为必然选择,该认知早在21世纪初期便已形成(陈建,2006),随着学界的探索似乎该主题已成“老生常谈”,但通过文献解读得知目前研究仅存在于宏观层面的方向分析,红色旅游以产业化发展视角探索是已有研究最多的选择方向(文连阳,2014)。然而,该研究偏向仅能大致界定具体发展方向,难以把握具体的景观建设路径,而景观的搭建才是落实旅游发展的基本要素(张勇,2019)。综上所述,以资源观视角理解并厘清景观建设内在机制,继而把握红色旅游的未来发展战略是当下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江西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从地域环境上看,江西多处地区山道蜿蜒曲折,地势的险要为革命年间的战斗提供了地利基础,为现代红色景观与生态旅游建设的联动提供了可能(何筠,2018);从社会环境上看,江西是革命兴起的源头,南昌起义、中央苏区建设等事件在此发生(胡海胜,2016),为当下社会各级组织提供了红色教育基地,由此衍生的各类产业也助力了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目前已有研究相继分析了江西红色旅游品牌建设、总体布局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路(黄细嘉,2008;熊野川,2016),对于更加细化的红色文化景观优化研究尚需进一步探索,以内容、环境与体验三方面视角综合理解并分析江西红色文化景观优化路向对于挖掘红色旅游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将以资源观为导向,从微观景观优化视角入手,通过网络层次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ANP)建立评价模型,通过专家评价、应用yannp软件计算获得各个指标的权重,继而分析并判断江西文化景观合理优化的路径方向。
二 相关研究评述
(一)红色文化景观的缘起及分类
“红色”一说,源起于前苏联,是列宁和托洛茨基组建的赤卫队衍生而来的精神与文化,人们将“红色”视为革命或政治觉悟、红色政权、红色根据地等的象征(David,2015)。由此可见,“红色”属性的文化景观即为革命精神的载体,具备红色文化传播效能。最早意义的红色文化景观是巴黎公社墙,承载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无产阶级革命历史(Nicholls,2019),然而,由于学界研究视角的不同,国外对此类文化景观的研究多集中于纪念性景观产品的保护方面,鲜有更加抽象的精神文化研究(Pinheiro,2021)。
有别于国外研究,中国红色文化景观研究更具有地方特色,在创新性提出“红色旅游”的基础上,锚定了红色文化景观的概念,目前学界已达成共识的认知共包括两种:一种是指红色文化遗产,即各个革命时期遗留下来的战争遗址、英雄人物及红色精神等(马丽雅,2020);另一种是指以红色文化为背景,在红色文化遗产基础上进行开发或保护的景观,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石培新,2020)。由于前者含义较为抽象,难以成为现实建设的关注主体,因此本研究倾向于后者的认知,并结合人文与自然环境进行理解认知。具体上看,红色文化景观可分为三种形式:一是以人物为主的景观。此类景观一般以人像雕塑形式为主,大多围绕中国革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展开建设,或是以在革命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或群体为原型进行建设(朱景林,2020);二是以重大事件为主的景观。此类景观的设计通常基于记录的历史及故事,例如以中国革命的历史为题材,或以中国革命的某一战役为题材进行设计(王高,2019);三是以革命遗址为主的景观。此类景观的设计往往是建于革命老区或者革命遗址原有架构基础上的,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建立革命根据地、创建红色政权等一系列革命活动(朱媛媛,2021)。
(二)景观优化的概念及时代要求
景观功能的实现源于自身结构的反馈,因此景观发展目标即为景观结构的建设思路。大量研究表明,景观结构会作用内部各要素相互之间的联系,由此构成复杂的关系单元,在地方环境背景的作用下,价值、优势及威胁相继产生(Milovanovi,2020)。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兴起,景观结构的转型或升级受到广泛关注,景观优化理念逐渐出现。具体上看,景观生态学的目标是景观各要素的优化重组、美化修饰,以及产业发展应用的合理利用与保护(Sahani,2019),从而实现景观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景观优化的价值与意义正逐渐凸显,目前学界认为其生态系统或土地空间配置是最为常见的两类路径(Peng,2020)。由于景观格局中异质性特征的不断显现(Rehren,2020),不同视角的空间尺度问题成为景观优化研究的新课题(王芳,2018)。
由于景观是旅游产业中的基础元素,因此大量经验表明,为了实现健康完善的目的地生态系统建设,规划和开发旅游目的地势必考虑景观优化路向。从学界景观配置和构成分析的视角中能够看出,在显著城市化发展的驱动下,原有的异质景观正被同质的景观群落取代,原先因缺乏连通性和破碎化的个体景观迫切需要更加完整的系统构建实现有效的空间优化,实现完善的生态景观网络,此观念在各类型旅游中已成通识。
(三)江西“红色”特征界定
学界将江西省文化资源一般划分为“红、绿、古”三类(朱虹,2013),其中,“红色”是指中国特色文化,其主题衍生下的音像、图书出版发行、歌舞、戏剧制作以及推广,还有其他形态的文化产品,共同构筑了先进革命精神产品,形成红色文化产业。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刻思想内涵和先进文化价值映射出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思想作风和优良品质(胡继冬,2021)。江西是红色文化的发源地,也率先致力于红色旅游发展,开发了各类红色景观,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以及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难、奋勇拼搏的革命精神。
具体上看,江西孕育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其中井冈山精神最具代表,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中,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是中国红色精神的源头。这种红色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在革命和建设中创造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李东朗,2017)。纵观整个江西,几乎是一座不设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共有1258 处革命旧址、旧居和战斗遗址散落在赣鄱大地。在这片红土地上铸就的革命精神,浸润心灵融入血脉,汇成用之不竭的红色基因。
三 江西红色文化景观优化评估体系构建
(一)评估各级指标确立
基于红色景观、景观优化概念与特征的梳理,以及江西“红色”特征的界定,可知,当下江西红色文化景观优化的路向亟需综合考虑社会环境与地域环境的背景要求,系统考量内、外部因素。就过程论而言,红色文化景观优化是红色文化发展、演化的必然过程,通过综述可知,景观优化是现实对传统的突破性传承,因此当下游客与管理者是最为适合评估江西红色文化景观优化方向为主题的对象。基于此,本研究通过专家座谈,运用德尔菲法,首先明确研究目标—江西红色文化景观优化;其次提出一级指标,即内容叙事(C)、环境塑造(C)和深层体验(C);最后,分析讨论并提出各指标下的二级指标,讨论结果显示二级指标为:内涵深度(C)、内容广度(C)、故事性(C)、视觉冲击(C)、氛围感(C)、园林设计(C)、消费需求(C)、心理需求(C)和情景模拟(C)。最终形成江西红色文化景观优化评估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江西红色文化景观优化评估体系
(二)评估体系指标说明
为了更好地理解所选取的相应指标,研究就内容叙事、环境塑造和深层体验进行剖析。
1.内容叙事。“叙事”由来已久,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从古至今,所有阶级、各类群体都有自己的叙事。叙事是跨越国界、跨越历史和跨越文化的,活跃于人们所能看到的各个地方(赵欣,2021)。一般叙事贯穿于社会互动和自我表达之中,是建构日常生活持续的重要方法,又是形成自我身份的主要途径(陈先红,2021)。为进一步将江西红色文化景观的内在因素进行有效测量分析,本研究就传统意义的“叙事”,嫁接到景观的内涵表达之中,并以叙事中常见的内涵深度、内容广度和故事性三维度特征进行相关评估测量。
2.环境塑造。环境包括人类生存的空间,以及能够影响人们生活发展的自然因素集合。因此,环境塑造指的是进一步优化外部环境因素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其中既包含了自然景观因素,又包含了社会结构因素。总体上看,红色文化景观更需要人们的倾听,一种沉浸式体验理念认为,要想更好地感知主体呈现的内涵,应当塑造一种“氛围感”(Hite,2020),人们在环境中不自觉地受到氛围的吸引力作用。就此,本研究选取视觉冲击、氛围感和园林设计作为环境塑造下的二级指标。
3.深层体验。学界认为,形成体验整体性一共分为三个维度,包括工具维度的有形、使用维度的行动和过程,以及深层维度的意义(杨德锋,2014)。在红色景观建设中,其存在的意义在于通过环境设计营造情感共鸣,在一种人地关系互动中,满足人们的外在需求和心理需求,继而激发大脑深处的记忆(孙晓涵,2021)。专家一致认为,为了达到设计的情景效果,如今红色景观常运用仿生学构造理念,给游客真实且艺术的体验感。
(三)评估模型构建
为科学评价江西红色文化景观的优化路向,研究选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根据研究方法的要求,对复杂的决策性问题进行梳理。由于在应用网络层次分析法对整个模型进行评价时,必须考虑到江西红色景观优化的各个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在对各指标之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后,根据各个指标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对整个江西红色文化景观优化评估体系的关系进行梳理(如封三图2所示)。具体上看,江西红色文化景观优化评估体系的构建亟需完成两个层面的确立。
图2 江西红色文化景观优化评估模型
1.控制层:江西红色文化景观优化
2.网络层:内容叙事(C),其子维度为内涵深度(C)、内容广度(C)和故事性(C);环境塑造(C),其子维度为视觉冲击(C)、氛围感(C)和园林设计(C);深层体验(C),其子维度为消费需求(C)、心理需求(C)和情景模拟(C)。
四 权重计算及数据分析
(一)权重计算
本研究通过学界相关专家对相关资料进行量化处理,结合对江西红色文化景观的调查分析,确定准则及元素与元素之间的关系。根据ANP的原理,利用软件yaanp构建江西红色文化景观优化网络层次模型(见封三图3)。
图3 yaanp构建的江西红色文化景观优化评估网络层次模型
参照专家意见构造判断矩阵,对判断矩阵进行检验,最后通过对超矩阵进行处理,得到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江西红色文化景观优化评估指标权重
(二)数据分析
研究结论显示,江西红色文化景观优化的一级评价指标权重依次为内容叙事(0.3990)、环境塑造(0.3395)、深层体验(0.2615)。由此可见,随着红色文化的不断发展,参与红色旅游已深入人心,红色文化景观备受关注,人们开始主要关注景观中蕴含的内容叙事性,是否打动人心成为江西红色文化景观优化发展的关键所在。红色文化是我国的革命基因表现,在融入本土文化的同时,传承了艰苦朴素、自强不息的精神,推动了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可以预见,如今的红色文化旅游并非简单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景观表现,实现现实与历史跨越时空的对话,让观景者在深刻思考的前提下,通过真实故事以到达亲身体验的效果,进而强化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另一方面可知,环境塑造仍将成为游客对于红色文化景观感知的重要影响因素。有别于抽象化的内容叙事感知,游客对于环境塑造的理解和感知往往是具象化的,能够通过空间尺度的构成吸引游客驻足观光,以此拉近游客与景观的距离,使游客沉浸于文化氛围之中;另一方面,深层体验是建立于内容叙事和环境塑造基础上的,由于前者不如后二者直观,很多时候表现为潜在影响因素,因此其权重较低于后二者。然而,作为一种体验革命雄伟场景的深层感官,红色文化的深层体验仍需占据精神认知的一席之地。在高新技术时代,地方正结合VR设计,创造全新的红色文化体验场景,以实现红色基因的有机传承,继而使观者在物质及心理上得到满足。
从二级指标范畴上看,江西红色文化景观优化的全镇排序依次为故事性(0.2208)、氛围感(0.2136)、内涵深度(0.1334)、情景模拟(0.1075)、园林设计(0.0875)、心理需求(0.871)、消费需求(0.0669)、内容广度(0.0448)、视觉冲击(0.0384)。就局部权重层面上看,氛围感、故事性、情景模拟分别为各自维度较为重要的二级评价指标。由此可见,构造一个动人的故事将是游客体会优秀红色文化的关键。江西省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各类红色景观遍布各地,但由于目前红色旅游景观的建设方式较为单一、缺乏新意,因此难以实现多元化的文化传播。尤其是对于年轻一代,红色景观不能较好地进行内涵式发展,代际传承将面临时代考验,红色文化是否能在红色景观中传播下去成疑。因此,故事性塑造应当成为当下红色景观优化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五 结语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本研究聚焦于红色文化研究主题,以江西红色文化景观优化为视角进行深度研究,是红色文化精神的具象化应用研究,丰富了红色文化相关主题的学术拓展;其次,本研究准确并深入分析了影响江西红色文化发展的外部与内部因素,建立了江西红色文化景观优化指标模型,是对红色文化旅游主题研究的有益探究;最后,通过江西红色文化景观优化指标模型的建立,利用网络层次分析的方法剖析环境塑造的宏观外部因素与内容叙事、深层体验的微观内部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既为红色文化发展问题提供了更为具象化、情景化的研究视角,又为未来红色文化发展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根据研究结果,对于江西建设红色文化景观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深度挖掘红色文化景观内容以及叙事性。本研究得出结论,内容叙事是影响红色文化景观优化最为重要的指标,因此红色文化景观优化发展的重点在于提升精神的传播力,多层次挖掘内容叙事,提升观者对景观精神层面深层次的理解;第二,发展体验式红色文化景观。将文化融于景观设计,使得红色旅游更为饱满、厚重,激发游客内心的爱国情怀,继而传播红色文化,让年轻一代传承红色脉络。同时应多采用动态类景观,例如地道战、游击战及光、电等科技手段设计,追求主题新颖的同时满足游客的个性化心理需求。让游客主动参与,在亲身体验中不断沟通、学习、体会红色文化;第三,推出红色文化旅游特色产品,满足心理和消费需求。可设置重走红色路线、体验红色饭菜、展演红色作品等体验式旅游方式,可依附园林景观宣传红色文化;第四,提供相关红色文化景观观赏优惠政策,建议设置红色文化精神传播平台,健全红色文化景观观赏制度,为红色文化景观优化营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