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实践
2022-03-22龙飞王润
龙 飞 王 润
北京农学院文法与城乡发展学院,北京 102206
引言
近年来旅游业快速发展,成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战略选择。旅游企业正基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平台、新载体”构建新型发展模式,调整和优化旅游产品体系结构。旅行社传统的跟团旅游产品已难以满足旅游者消费升级和服务品质的要求;旅游酒店接待设施落后,难以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的需求,旅游景区和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信息化应用程度参差不齐,已难以匹配当前旅游市场的需求。旅游业在经历新冠肺炎疫情后,整个产业结构更是发生巨大变化,需要转型升级。
旅游业转型升级对旅游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管理高等教育要融入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布局,调整优化旅游学科专业设置,助力旅游产业变革和业态创新,破解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旅游产业需求结构性矛盾。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态势使教育改革理念下培养创新型旅游人才成为大势所趋。
一 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专业定位模糊,课程体系不科学
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及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于人才发展的新需求,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都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但很多院校对于旅游业发展没有精准的研判,因此导致旅游专业定位不够清晰,没有将办学实际和区域学科特色相结合来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也没有明确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还是管理人才,有的偏历史学科方向、有的偏地理学科方向、有的偏管理学科方向等,因此导致培养重点不突出,层次不够清晰。在新时代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背景下,课程体系系统性、科学性、适应性不足日益突出。对旅游业前沿热点与发展方向了解不足,在知识网络体系中基础知识掌握不足、深度不够,软件操作不熟练。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部分重复,很多跨学科课程开展过程中与学生培养目标存在偏差,涉及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的教学内容较少。
(二)配套教材缺乏,知识更新慢
从旅游业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除导游、旅行社计调、酒店服务员、景区讲解员等传统工种外,新媒体编辑、旅行定制师、旅游电子商务师、研学旅行指导师、葡萄酒营销、邮轮运营服务、旅行管家等大量新兴职业在行业内不断涌现。新业态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旅游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很多新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教材还没有编写。在教材配备方面,很多学校更倾向于选择理论性较强的教材,由于教材编写需要周期,出版又具有滞后性,所以教材所呈现的知识更新慢、实用性较差,可能编写出版后知识体系已趋于过时,很难及时跟进新业态发展。技能类课程的教材不多,涉及专业前沿知识的书籍更新不足,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总体发展。
(三)综合实践教学项目少,师资力量不足
现阶段的实践教学设计与学生能力培养要求不匹配,能够提供实践教学平台有限,学生的实践还停留在基础培训层面,实习内容相对单一,还流于形式,学生创新能力、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训练不足,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很多旅游职业院校建立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室,希望能够为学生提供模拟仿真的环境,但存在着教学设备老化、实训场地和实训用品都很难满足教学需求的情况。旅游管理专业在师资力量配备上相对薄弱,很多教师的知识和技能与旅游行业发展和岗位需求脱节,“双师双能型”教师缺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四)教学手段老套,新技术参与度不高
高校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线下教学方式,选修课会采用线上教学的方式,主要形式就是观看视频课程完成学分,方式方法单一,师生之间互动不足。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预测与评估中,主要采用传统的经验教学为主,对于新技术的运用程度不高,很难科学准确地预测和分析学生学习状态、学习效果以及学习的兴趣偏好,也没有利用碎片化时间对学生实施教学,不能使教学效果最大程度得到发挥。虽然很多学校对教室进行了智慧化改造,教师对于教学新技术的应用还有个适应过程,总体上使用率不高。
二 旅游业转型升级视角下对旅游管理类人才的新要求
随着旅游业转型升级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尤其新冠疫情暴发和消费升级后,旅游业呈现散客化、定制化、短途游等新特点,市场对于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要求,对于不同层次的人才也提出了不同的能力要求。
(一)要具备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
无论是旅行社、旅游景区,酒店住宿业这类传统的旅游企业,还是旅游OTA网站、短视频网站、直播网站、户外探险、康养等新兴旅游企业,最终都要靠旅游服务来开展和实现旅游活动,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都需要大量具有技术能力的一线工作人员,要求工作专业性强、作风良好,以实现优质化的对客服务。这类人才既要储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能够独立熟练地开展服务工作,抗压能力强,更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较强的服务意识。
(二)要具有综合知识的复合型能力
惯常思维认为旅游行业入门门槛较低,从业人员不需要掌握过多知识就可以胜任,但是随着旅游业不断迭代升级和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对于旅游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具有旅游专业素质,又具备复合型能力。要了解和掌握法律法规、品牌营销、经营管理、历史文化、财务金融管理以及网络技术等各方面的知识。对于从业人员既要求拥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又具有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既是该领域的精英,又应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习和科研能力受到极大重视,以适应旅游业不断发展的新变化。
(三)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高阶新能力
旅游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除了具有基本的学习和知识掌握的初阶能力外,更要具备随时应对时代变化发展的高阶能力。旅游行业主要对游客开展相关服务,游客个性化旅游诉求可能千差万别,不能完全用统一的标准开展相关服务,因此对旅游产品设计能力和服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高求。要求旅游从业者能够具备灵活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具备多角度思考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能够具备融入团队紧密合作的能力,能够具备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具备不断学习和不断提升自我的能力,能够运用新科技拓展业务的能力,能够不断保持工作激情和独特的创新能力等。
(四)与新兴产业跨界融合的能力
在现有的旅游行业结构中,旅游业与各产业融合发展,中高层旅游人才显著不足,尤其是具有跨专业知识背景,又具有较高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旅游业也不断涌现了新业态,如康养旅游,微度假旅游、研学旅游、乡村民宿、户外体育旅游、冰雪旅游、旅游大数据分析、旅游新媒体运营以及旅游网红打造等业态。新业态迫切需要与之匹配的专业人才,如康养旅游需要旅游人才还要兼具医护、康养等相关专业背景,研学旅游要求旅游人才具有教育专业背景,户外体育旅游要求旅游人才具有体育运动项目和户外探险项目等经验,旅游大数据分析需要具备计算机、统计学等专业背景并熟悉旅游行业运行,这些新型旅游人才缺口量巨大。
三 旅游业转型升级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思路
(一)课程变革,夯实知识基础
课程体系建设是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设计要紧扣新时代旅游业发展需要,构建符合旅游业发展需求的教育培养体系。不同层次的院校设立不同课程体系,高职类院校注重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应用型大学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研究型大学注重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要构建全面的知识网络,一方面要在通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方面,注重提升课程要素范围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强调文化引领,拓宽学生视野;另一方面要强调各阶段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贯通,注重连续性和一贯性,在广度、深度和难度上层层递进逐步深入,更加注重专业性培养;同时,要紧扣时代注重教学的高科技运用,增设互联网技术与旅游融合交叉的课程,比如数据挖掘和旅游大数据分析、旅游新媒体应用、智慧旅游等课程,培养适应旅游企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改革教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
构建“政府—行业协会—学校—企业”协作平台,构建顺畅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指出,深化产教融合就要使企业和教学活动深度融合,使学校的教学和企业的实践并行,可采取两个“引进来”和“走出去”。“引进来”是把企业专家和行家引到教学中来,把企业中好的项目引到学校;“走出去”是让专业教师到企业去学习,让学生到企业去实践。很多学校都尝试开设企业冠名班,让企业提出具体的人才需求和培养目标,学校进行相对定制化的培养体系,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完成教学内容,使学习内容更贴近行业和企业实际,又实现学生的定向就业。通过与企业合作制定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与行业发展相匹配,人才培养方向和市场需求相一致,引入更多优质的企业资源深度参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传递旅游行业发展前沿,讲授实际工作经验。鼓励专任教师到相关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了解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提高其教学实践能力。
(三)整合各方资源,探索跨专业培养模式
旅游业是关联带动性很强的产业,旅游学科更具有综合性跨专业的学科特性。随着旅游新兴业态的不断涌现,与其他专业的整合更加重要。旅游管理学生的培养需要整合校内其他院系的师资,聚焦学校优势,对其他学科知识进行专业化学习,突出专业特色。可以通过联合开课、共同授课的模式,增强基础理论的储备,提高专业知识实用性和适用性,例如与文学专业联合开设文化旅游相关课程,与新闻传播专业开始旅游新媒体运用相关课程,与艺术设计专业联合开设景观美学鉴赏等课程,与计算机专业开设旅游大数据挖掘等课程,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电子商务应用能力。根据市场需求,拓展专业方向,既具备旅游业所需技能,又能融会贯通其他学科知识,培养复合型特色专业人才。
(四)创新教学方式,提供多样化学习渠道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要不断顺应时代发展变化,除了原有的传统教学方式外,不断尝试新型教育方式,如在线教育,为学生打造拓宽学习视野、碎片化学习的网络教学平台,打造学习云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方案。建立智能学习的实验室,利用运用高科技手段,如在模拟导游带团和模拟酒店服务训练方面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增强学生的现场感与体验感。微课教学也是很好的探索,利用其情景化、可视化、碎片化、图形化特点,将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点和技能提炼、设计和开发,提升学习效率,不断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加强学生探索精神及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以赛促学,提升学生实战能力
每年会有国家、省级技能大赛、旅游行业协会举办的各类赛事,有强调服务技能型的比赛,有强调创意策划能力型的比赛,也有创新创业性质的比赛,类型多样,贴近行业诉求,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赛促学。通过参与比赛,让学生深入参与进来,提高学生的策划能力和专业素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现认识自身优势和存在差距。通过参与比赛和观摩学习方式,也能够与其他院校和业内人士进行交流,不断提高学校育人专业技能和技巧,提高学校教育的专业水平。此外,学校、企业和行业协会也可以探索联合举办行业技能大赛,调动学生和企业员工深度参与热情,增强学生实战能力,通过大赛为企业筛选人才,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四 结语
在消费升级和新冠疫情影响下,旅游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校教育支撑。本文梳理了旅游管理学科存在专业定位模糊、课程体系不科学,配套教材缺乏、知识更新慢,综合实践教学项目少、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手段老套,新技术参与度不高等实际问题,分析了旅游业转型升级视角下对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指出了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要在课程变革、教学模式改革、跨专业培养、创新教学方式和以赛促训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实践方向。希望通过各方共同努力,能够使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得到优化,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保障,推动实现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