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折柳寄情:中国人传承千年的“惜别怀远”

2022-03-22

新传奇 2022年8期
关键词:灞桥寄情闭幕式

“松迎八方宾客,柳寄万里别情。”2月20日晚,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折柳寄情”不仅将中国式的离别浪漫展现得淋漓尽致,更将依依惜别、和平友谊之情传递给了全世界。

中国古代,送行者往往会折一条柳枝送给远行的亲朋,表达惜别、盼归之意。折柳也成了独具东方文化韵味的送别方式。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折柳寄情”这一中国式道别惊艳世人。奥林匹克运动会推特官方账号也对“折柳送别”的含义进行了解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柳枝是赠予友人的离别礼物。这不是‘告别’,而是‘再见’。”

“折柳寄情”,中国给全世界的浪漫

“松迎八方宾客,柳寄万里别情。”2月20日晚,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折柳寄情”不仅将中国式的离别浪漫展现得淋漓尽致,更将依依惜别、和平友谊之情传递给了全世界。

据报道,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现场,伴随一首《送别》,演员手捧发光的柳条枝,缓缓步入主场地。他们向场地中央汇聚,演绎了中国人传承千年的“惜别怀远”“折柳寄情”。这份中国浪漫引发外媒关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详细描写了“折柳寄情”环节,还为外国观众进行了科普。

就“折柳送别”环节,张艺谋导演表示,这个环节是自里约奥运会开始的规定动作,为了缅怀逝者。但对中国人来说,“柳”还有赠别的意思。

折柳不仅是“留”

在古代,离别即是远行,临行前的“礼物”显得格外重要。柳字发音通“留”,于是柳树就成为古人寄托相思之树,折柳也成了古代最时髦的送别礼。

柳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不管顺插、倒插,土壤湿润还是干旱,柳树枝都可存活。正因为柳树具有如此顽强的适应能力,所以折柳相送的另一层含义是:用柳枝祝福远行的人们随遇而安,希望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同时,杨柳在古人眼里有驱鬼功能,南北朝已有插柳辟邪的风俗。所以,“折柳送别”也有祝愿远行人一路平安的美好愿望。

最早将柳树与惜别联系起来的文学作品是《诗经》(本刊有售,全3册,特惠价158元,订购热线:027-87920715)。《诗经·小雅·采薇》中记载:“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来我思,雨雪霏霏。”这里将戍边军人离家时内心的凄凉,化为杨柳依依惜别的主观情思。自秦以后,“杨柳依依”便成为一种富于美感的表达离别的经典意象,被历代诗人传承下来。

“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乐府诗《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所以,“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比如,唐朝的《渭城曲》以前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该诗被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重叠歌唱,所以又称为《阳关三叠》,成为唐朝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

折柳成为时尚

两汉时期,经济文化繁荣,内外开放,交通便利。于是商人外出经商、学子外出求学的情况日益增多。据记录汉代都城长安等地区地理状况的古籍《三辅黄图》记载:“灞桥在长安城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因为集中在灞桥送别,便有了灞桥折柳的典故。比如,李白的《忆秦娥》词(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就取自此典故。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对柳树的吟咏从春季延展到四季。自号“五柳先生”的陶渊明曾在《拟古诗九首》(其一)中写道:“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诗中以春秋季节柳的荣枯,象征时光易逝和对挚友离别的思念。到了隋朝,新开凿的大运河两岸遍地杨柳。隋代无名氏的《送别》诗云:“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柳条折尽”这一现象,说明隋代折柳送别这种习俗已经相当普遍了。

唐代是咏柳诗歌最繁荣的时期,《全唐诗》(本刊有售,全4册,原价380元,现价168元)中仅专门咏柳的诗就有400多首。因为大家都去折柳了,灞桥附近的柳树条都被随手折光了。为此,白居易在《杨柳枝词八首》中曾呼吁:“小树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两三条。”

到了宋朝,折柳不仅是送别,也是望归。李贺在《致酒行》中写道:“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此处的“折柳”是盼望远行的人歸来的意思,折断门前柳枝故人也未归,可见迟久之意。后来,元明清时折柳的意蕴,大抵不过在唐与宋之间徘徊。清末词人樊增祥在广为流传的《一剪梅》中写道:“携手今朝,折柳明朝。”这里的“折柳”表达的同样是思念之情。

(《北京青年报》等)

猜你喜欢

灞桥寄情闭幕式
冬残奥落幕
折柳寄情
秋叶寄情
古代有名的“断肠桥”
探险乐园
折柳谁送
夜怀
一斛珠·灞桥折柳
小康微博互动
闭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