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的中国生活:曾卷入午夜凶案
2022-03-22
全程见证一二·九运动之后,斯诺感到,在中国面对最危险的时刻,国民党根本起不到领导、鼓舞的积极作用,反而成为悲观、停滞、镇压的象征。大批爱国青年正前赴后继地聚集到中国最后的希望——红旗之下。
1928年,23岁的美国记者斯诺来到中国。广袤美丽的中国大地和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给他的内心带来极大的震撼与冲击,令他放弃了原本在中国只停留6个星期的计划。
1933年,斯诺来到北平,普通百姓生活的艰难和随处可见的社会不公,激起了他的正义感。他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中国急需一名改革领袖,一名极具卓越力量的支柱人物,一名实事求是的理想家。他必须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摆脱一切腐朽桎梏……”
不久,斯诺发现了这位领袖。他从北平出发前往陕北,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上百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普通士兵。结束采访后,他回到北平,完成了鸿篇巨制《红星照耀中国》,第一次向全世界报道了真实的红军。
安家北平
1933年初春,斯诺与新婚妻子海伦来到北平,出任报联社驻平记者。
到北平几周后,斯诺夫妇在煤渣胡同21号租了一处小院。煤渣胡同位于王府井大街东侧,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在胡同中段路北设立神机营衙门,负责守卫紫禁城和三海,并扈从皇帝巡行。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平物价低廉,配套服务成熟,许多外国人即便靠着微薄的退休金,也能在北平过上贵族生活。久而久之,外侨之间形成了一个不太被本地人了解的小圈子。这个小圈子等级森严,繁文缛节,而且充满着各种鄙视链。
初到北平的一段时间里,斯诺夫妇也未能免俗,他们经常在煤渣胡同21号举行聚会。不过与浮华、虚荣的外国人社交圈不同,斯诺夫妇的聚会并不在乎“绝不允许混进杂人”的社交死规矩,他们的客人形形色色,无所不包。
在那一年,后来被誉为“头号中国通”,并一手创建哈佛东亚研究中心的汉学家费正清,刚刚来华不久,还是清华大学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讲师;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将一只名叫“戈壁”的白色小狗送给斯诺夫妇,因为他正在筹划再次踏上丝路探险之旅;参与过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掘的法国古生物学家泰尔亚·夏尔丹,成为海伦最好的朋友;刚从英国留学归国、后来享誉文坛的大翻译家杨宪益夫妇,则对斯诺家的酒会赞不绝口,称这是他们“有生以来参加的最好的酒会……”
这些后来在各自领域作出卓越成就的人,风云际会般聚集在斯诺家的小院子里,也成为他们了解中国的一扇窗。
见证一二·九风云
1935年12月6日,学生们得知,在日本侵略者逼迫下,国民政府同意于12月9日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消息,极为震惊。第二天,在中共北平临时工委的领导下,北平学联决定于9日举行学生大请愿,反对“华北自治”。
12月9日清晨,燕大和清华的学生按计划从西郊前往西直门,一路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响彻云霄。与此同时,北平城里的五六千名学生也拉着横幅走上街头,游行队伍所到之处,不时有人加入队伍中。
目睹了这一切的斯诺夫妇感叹,他们还是第一次在国民党统治区看到这种景象。
当天的抗日怒吼,震撼了北平,并随着新闻报道很快传遍国内外。可国民党当局竟然无视人民反对的声浪。斯诺和合众国际社记者麦克·费尔希在宣武门看到,荷枪实弹的宪兵身着皮外套,頭戴钢盔,驻军已经上好刺刀,消防队已将水管全部拉出对准学生们。
这是一场对峙。一名身材矮小的姑娘突然从学生队伍中冲出,径直冲向宪兵的刺刀和毛瑟枪,而宪兵像打牲口一样疯狂地殴打着她。那姑娘突然避开宪兵,扑倒在石板路上,然后乘机滚到城门下面,抽掉了城门上的门闩。不等她打开城门,宪兵又开始疯狂地殴打她。斯诺和费尔希连忙跑上去制止,但是宪兵根本不理睬,将姑娘抓回警署。
斯诺追到警署采访了这位姑娘,得知姑娘名叫陆璀,是清华大学的学生。斯诺深深被陆璀的英勇行为感动,回到家写了一篇报道《中国的贞德被捕了》。这篇报道在国外引起很大反响,陆璀也成为国民党当局的眼中钉。一二·九运动后,她一度遭到通缉,在斯诺夫妇家躲避了很久才躲过风头。
全程见证一二·九运动之后,斯诺感到,在中国面对最危险的时刻,国民党根本起不到领导、鼓舞的积极作用,反而成为悲观、停滞、镇压的象征。大批爱国青年正前赴后继地聚集到中国最后的希望——红旗之下。
卷入午夜凶案
1936年的夏天,斯诺开启了神奇的红色之旅。在陕北,斯诺采访了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在内的上百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普通红军战士,全方位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人。后来,他在著作中写道:“如果要中国人对国民党统治作评价,几乎没有人会认为国民党在道义上比共产党更得人心。”
10月中旬,与红军相处了4个月后,斯诺踏上返回北平的行程。
斯诺从陕北带回许多珍贵的资料,海伦看着丈夫带回的资料感叹:“这是经典著作,是无价之作。”
在盔甲厂13号的小院中,斯诺夫妇夜以继日地誊写采访笔记,整理思路,开列大纲。正当一部杰作一点一点出现时,盔甲厂胡同发生了一起命案。
1937年1月8日清晨,内城东南角楼下发现一具女尸。死者是一名年轻的白人女孩,她衣衫不整,肢体严重损坏,手腕上的手表指针正好停在午夜时分。经过调查,死者是斯诺夫妇的邻居、英国前外交官倭讷的养女帕梅拉·倭讷。
1937年的北平岌岌可危。日军步步紧逼,1937年初他们甚至在距紫禁城几公里的地方建起大本营。如果说生活在北平城中的外国侨民此前还能对时局熟视无睹,那么帕梅拉被谋杀的消息爆出后,恐惧和不安在外侨中扩散开来。
帕梅拉遇害的时候,斯诺正在没日没夜地写《红星照耀中国》。突如其来的凶杀案,第一次让他感受到死亡的威胁。负责办案的英国警探谭礼士表示,凶杀案有可能是冲着斯诺夫妇来的。也许是国民党当局知道斯诺正在写《红星照耀中国》,因此想派人干掉他,让这本反映共产党的书胎死腹中。
但斯诺却安之若素,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直至1937年夏天这本鸿篇巨制完成。
(水云间荐自《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