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办公制,会是新趋势吗
2022-03-22
在携程董事局主席梁建章看来,混合办公制度的推广有助于减少交通堵塞、保护环境,又能缓解大城市高房价和地区间差异。长此以往,近郊和市中心的房价总价可能越来越接近,近郊副中心更加繁荣。
每周有1至2天可以在家里、咖啡馆甚至度假酒店上班,这一在全球多个高科技公司流行的混合办公模式已经悄然登陆上海。日前,携程(旅游企业)宣布,从3月1日起实行混合办公制,允许员工每周有1至2天远程办公,成为中国首家尝试大规模混合办公的企业。
混合办公,有人加入、有人抗拒
早在2010年,携程就进行了一项针对客服人员的混合办公实验。结果显示,在家办公提高了员工13%的绩效,员工离职率下降了50%。旅游企业的混合办公实验,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疫情下旅游业务相对收缩的结果之一。而在更广的范围内,上海一批涵盖了保险、快消品、医疗器械等类别的外资企业,也在疫情后悄然加入了混合办公的行列。
在一家外资快消品公司从事财务工作的魏羽西称,疫情初始阶段,她所在的公司实行了一段时间的完全居家办公,后改为每周2至3天居家辦公,目前执行每周有一天可居家办公的政策。
就职于上海一家德资大型保险集团的张琪,就遭遇了混合办公模式操作“打折”的情况。疫情开始时,张琪有过一段临时性的居家办公经历,后来集团发布了明确的“灵活办公”政策,要求大家每周必须有1至2天在家办公。对于这一理念,中国公司的管理层却不太能接受。“国内的疫情控制得比较好,很多公司后来恢复了正常上下班,我们也是。至于集团规定的灵活办公指标,一直由核保理赔这样相对边缘的部门来完成。”谈及此事,张琪有些无可奈何。
在混合办公上模式中称得上“模范生”的,是一家位于上海的英资背景的石油公司。在该公司工作的陈靖每周可以有1至2天在家办公,公司还给每个员工发放了400美元的居家办公用品费。
通勤时间省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模糊了
不管实际执行情况如何,每周有一两天居家办公仍令不少上班族羡慕。一些已加入混合办公模式的白领非常欢迎这一方式,认为在家办公节省了通勤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平衡工作和生活。当然,居家办公并非时间越长越好,它也可能造成拖延、精力分散、心理封闭等一系列问题。
在一家外资电信公司做系统研发工程师的卢超越,是一名坚定的居家办公拥护者。“虽然公司里也有休息室、咖啡室,但在家办公更灵活。”疫情发生后,卢超越一直维持着居家办公的状态。
曾居家工作近5年的数据分析师吴冉冉则认为居家办公不过是“看上去很美”,全职工作仍然需要有专门的办公空间。因为要照顾孩子,吴冉冉从2015年起居家工作。在她看来,居家工作最大的问题在于工作和生活的界限模糊:电脑懒得关机,有空就凑上去看看;工作过程中干扰太多,孩子在家太闹;因为不用出门,她变得不爱打扮,整个人的心理状态变得更封闭,运动量也比上班时更少了。
吴冉冉说,居家工作的另一大问题,是家人默认她平时应该顺手负责收发快递、接送孩子、出去买菜等,并没有真正把她当全职工作者。魏羽西和张琪都认为,居家办公需要员工自律性更强,能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并且家里没有太多琐事分散精力。
混合办公或将缓解地区差异
在对每个参与其中的个体产生影响的同时,居家办公和混合办公也正从更大层面上影响经济大环境。
得知自己需要去办公室上班后,吴冉冉第一时间上网买了一堆新衣服、新鞋、新包和新首饰,觉得自己心情也变好了;居家办公期间,魏羽西在家附近的咖啡馆办了一张会员卡。而在一些办公楼集中区域的餐馆和奶茶店,中午时需要排队等位的情况并不鲜见。到了晚上,办公族下班后就变得相对冷清。一旦越来越多人加入居家办公或混合办公行列,他们的消费行为也将带来一系列变化。
在携程董事局主席梁建章看来:“如果一个城市平均每天有20%的人远程办公,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通勤日的交通拥堵,也会使人们更愿意住在市郊。长此以往,近郊和市中心的房价总价可能越来越接近,近郊副中心会更加繁荣。”
他还认为,除了大城市近郊,小城市的员工也可以在家为总部在大城市的公司工作。“如果政府能加大大城市郊区和周边小城市的住房用地和公共设施供给,那将带来新一轮的投资和建设,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美国纽约的房地产变化已经反映了这种现象。一项调研数据显示,过去一年,纽约曼哈顿中央商务区的房价有所下降,纽约近郊的房价却逆势上涨,这种现象也出现在了伦敦、旧金山、西雅图等多个欧美城市。
(《光明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