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上的空中救援队:在天上穿针引线
2022-03-22
空中救援队是雪上赛事现场救援的“最后一张底牌”,其作业犹如在天上穿针引线,操作必须非常精确。直升机悬停位置落差不能超过1米,且要保证飞行平稳,否则容易对运动员造成二次伤害。
随着北京冬奥会圆满落幕,国家高山雪上运动空中救援队的救援任务也圆满完成。“北京冬奥会赛事期间,我们全程值守在直升机旁,一旦出现运动员重伤不便移动的情况,我们会在1分钟内起飞,快速到达赛场上空,用钢索将受伤选手运上飞机,再送到山下的医疗站。”张家口赛区空中救援队飞行员孔德福说,“我们就是雪上赛事现场救援的‘最后一张底牌’。”
“从峡谷死里逃生”
高山滑雪是冬奥会上危险性最高的项目之一,主赛道全长约3000米,落差约900米,顶级运动员的滑行速度能达到每小时140公里以上。根据国际奥委会与国际雪联的要求,冬奥会雪上项目比赛需要配备直升机救援队。运动员受伤后,直升机救援队要保证在5分钟内到达赛道上空,并在15分钟内完成救援任务。
此前,直升机高山雪上运动空中救援在我国救援领域属于空白,缺乏各项操作的规范与标准,加上延庆、张家口两地冬季多大风、低温、积冰,这些都给直升机救援带来了挑战。2018年底,由中信海洋直升机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红十字会组成的中国第一支高山雪上运动空中救援队成立,开始了“征服雪山”的探索。
“我和队友都是驾驶时长超过1万小时的飞行教员,但第一次来延庆试飞,我们就遭遇了惊心动魄的一幕。”延庆赛区空中救援队飞行员薛巍然回忆,“飞机在原定位置悬停后,我们打开舱门准备放下钢索。就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下沉气流。不到10秒,我们的高度从50米掉到不足30米。我们当机立断停止训练,迅速脱离乱流区域,从峡谷死里逃生。”
“空中救援作业犹如在天上穿针引线”
这次经历后,薛巍然和队友决定给直升机减重。他们把浮筒、救生筏等其他场景的救援装备从飞机上拆了下来,“瘦身”后的直升机拥有了更充足的功率,具备了应对乱流等极端天气的能力。此外,为了熟悉延庆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气流、风速,在过去三年里,他们几乎飞遍了小海陀山的每个角落。
据薛巍然介绍,经过多次考察、研究、演练,救援队编写了《高山滑雪赛道救援飞行技术手册》,顺利通过了国际奥委会与国际雪联组织的直升机高山滑雪赛道救援验证工作和飞行演练工作,为冬奥会做好了准备。
在北京冬奥会期间,救援队队员们每天早上7点前就要到达赛场,对直升机和设备进行调试后,还要进行一次试飞,以确定当天的天气条件下能否开展救援。“空中救援作业犹如在天上穿针引线,操作必须非常精确。”薛巍然说,“直升机悬停位置落差不能超过1米,且要保证飞行平稳,否则容易对运动员造成二次伤害。因此,每一次飞行演练我们都拿出百分之百的认真态度对待。”
“受山区野外停机坪实际条件限制,冰冷的机舱没有任何加温设施。每次比赛,机组成员需要在零下20摄氏度的环境下待命两个小时以上。”孔德福说,“但面对守护冬奥的光荣任务,这些困难都可以克服。”
首次在“雪飞燕”执行救援任务
2月10日11时50分左右,国家高山雪上运动空中救援队接到指令,一名外籍运动员在高山滑雪男子全能速滑项目中受伤,初步诊断为左前臂开放性骨折,需要启用直升机转运救治。这也是本届冬奥会开赛以来,救援队首次在“雪飞燕”(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执行救援任务。
在接到救援指令后,救援队迅速抵达现场。从直升机起飞到伤者送进诊室,总共用了12分钟。
北京红十字会直升机医疗保障组组长王蕊说:“从实际效果来看,直升机比地面救护车节约了20多分钟,为抢救运动员争取了黄金救治时间。”
“伤者虽然没有生命危险,但伤情还是比较严重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庆医院执行院长周方说,“医疗保障团队对伤者进行了伤情的紧急处置后,手术从当天17时左右开始进行。伤者大小骨折共7处,医务人员还在术中发现其桡动脉断裂,使原本就复杂的骨折雪上加霜。手术持续了7个多小时,结束时已是第二天凌晨。幸亏手术及时,否则后续将严重影响手的功能。”
王蕊说:“在成功进行了首次救援后,我們马上进行了复盘,查漏补缺。”
对于空中救援队的首次亮相,国际雪联医疗官员汉斯在当日工作日志中写下“Perfect”(完美)的评价。
冬奥会开赛以来,高山雪上运动空中救援队已经完成50余架次共计40多个小时的冬奥救援保障飞行,保障冬奥相关重要赛事20余场。孔德福说:“未来,将有更多高山雪上运动赛事在中国举行,我们将继续不遗余力,为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华网、《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