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尼克松访华50周年:中美关系怎么办

2022-03-22

新传奇 2022年8期
关键词:正常化基辛格尼克松

今年是尼克松访华50周年。50年前一次跨越太平洋的握手,不仅改变了中美关系的轨道,也改变了世界的格局。经过半个世纪的较量,中美有真诚合作,也有尖锐对立。中美战略博弈的态势如何?两国未来关系走向又将如何变化?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2022年2月10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宣布,今年是尼克松总统访华暨《上海公报》签署50周年。《上海公报》是中美签署的第一个联合公报,由此确立了两国发展相互关系应遵循的原则,特别是“一个中国”原则,成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及两国建交的政治基础。中美双方将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共同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2月18日,美国学术刊物《外交政策》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中国,拜登能向尼克松学习什么》的文章。文章指出,从不断强调与中国的竞争,转变为强调合作,可能会对美中关系大有裨益。

尼克松访华,既是美国在任总统的首次访华,又是在中美长期处于对抗状态、两国尚未建立外交关系下的最高级会谈。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在其回忆录《白宫岁月》中记述:“我不知道哪位总统的出访有过这么细致的计划,也不知道哪位总统本人进行过如此认真的准备。”

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随行记者芭芭拉·沃尔特斯在回忆录中的话所说,“尼克松总统说过,‘中国之旅意义不亚于登月’”。

50年前中美历史性握手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与苏联争霸欧洲的对抗愈演愈烈。与此同时,美国国内要求结束越战等压力,也困扰着刚刚入主白宫的尼克松。上任伊始,尼克松便将施政重心放在外交政策,特别是东西方关系的调整上。出于对美国国家利益的考量,他企图在美中苏之间建立一种“微妙的三角外交”关系。利用均势外交手腕,让美国获得回旋余地。

在珍宝岛事件(1969年3月,苏联边防军侵入珍宝岛,袭击中国边防部队巡逻人员,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自卫反击,最终将入侵的苏军逐出珍宝岛)后,中苏关系也变得紧张。中国也需要与美国改善关系。然而,中美两国都有自己的利益和原则,如何试探性友好暗示,成为了中美两国领导人智慧的博弈。

1971年7月9日,作为尼克松特使的基辛格从巴基斯坦出发秘密到达了北京。基辛格在钓鱼台国宾馆安顿下不久,周恩来就到了。

来到会议室落座之后,基辛格马上拿出一堆文件,一页一页读起来,读了很长一段时间。周恩来并没有拿出文件,也没有拿出讲话稿,而是耐心地听基辛格把他的讲话稿一直读完。当天的中美会谈持续到晚上11点半才结束,周恩来连夜向毛泽东进行汇报。

两边都希望促成参访,但都不想成为主动示好的一方。直到第三天早上,双方才在文字上达成共识,当基辛格一行离开北京时,手里拿着的文件上的文字巧妙地避开了是谁主动要求参访的。声明写道:同时在北京及美国公开获悉,尼克松总统希望访问中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访问。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走下飞机,就向周恩来伸出双手。周恩来对尼克松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们握手。尼克松回应说,这是美中两国越过一个大洋、越过相互敌对20多年的握手。

这个握手的画面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历史瞬间之一,标志两个阵营的大国开始了正常的关系。

“多米诺”反应,各国抢先与中国建交

50年弹指一挥间,中美和世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毫无疑问,中美关系的改变是促成许多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中美关系自身的变化之大、变化之深刻,更是当时人们难以预见的。如今,造就中美关系历史性转折的那一代人多已逝去,但他们的远见、魄力、智慧和为此付出的努力永远值得后人敬佩,他们留下的宝贵经验也值得后人汲取。

启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是毛泽东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决策融入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集体智慧。毛泽东和周恩来都堪称是洞察形势、知己知彼、把握时机的大师。只是在选择达成目标的方式上,毛泽东更体现出他那种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怀,最典型的事例就是以“小球”的转动推动世界“大球”的“乒乓外交”。在决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周恩来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直接参加决策并加以贯彻执行,通过周密的安排搭建中美联络的秘密渠道,精心准备同基辛格的秘密会谈,最终取得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突破。

此外,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进程是“静悄悄外交”和“公开外交”相结合的经典案例。仔细考察中美相互接近的过程就会看到,这种“静悄悄外交”包括释放带有善意的信号、采取微小但具有實质意义的改善关系的步骤、通过秘密渠道实现双方最高决策层的联络、幕后的谈判与磋商,等等。

新中国成立后,迟迟不能与世界上的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建立起正常的外交关系,主要是由于国际冷战的出现和美国的阻挠、干扰。尼克松政府开始调整对华政策,意味着美国长期奉行的遏制和孤立新中国的政策失败了。领头者的政策改变,跟随者自然不甘落后,甚至要抢先与中国建交。这就是所谓的“多米诺”反应。

如果眼界更加开阔,我们就会看到,这是新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以务实精神开展外交工作的长期积累的结果。

新中国外交史上有三次建交高潮。第一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建交国以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周边国家为主。第二次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之后,建交国以亚非国家为主。最难突破的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截至60年代末与中国建交的仅有北欧的瑞典、丹麦、芬兰、挪威,中欧的瑞士和西欧的法国。1970年10月中国与加拿大建交。此后随着中美关系开始解冻,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出现了。与新中国建交的第三次高潮贯穿上世纪70年代的上半期。在此期间,中国与除美国以外的所有发达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继续与一大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其实只是在半个国际舞台上活动,那么从这时起,中国外交活动的范围迅速扩展到整个国际舞台。中国外交格局的转换为中国推进改革开放、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前提,打下了基础。

台湾问题仍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

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两国发表的《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之间长期存在的敌对状态已经结束,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大门正式开启,也标志着国际政治格局的转换,为亚洲太平洋地区以及世界的和平带来了新的希望。

但是,《上海公报》也反映出中美双方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还相差甚远,尼克松政府也没有明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这些都导致了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还有一段艰难的行程。

回顾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历程和此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国外交史研究专家章百家有三点体会。第一,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和不断发展顺应历史潮流,不仅有利于中美两国和两国人民,也有利于亚太地区和全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第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美关系的基础,是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指导原则。中美三个联合公报都贯穿了这些基本原则。第三,妥善处理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关键。承认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是中国同任何国家建交和发展友好关系的前提。据此,建交时美国政府作出与台湾断交、终止共同防御条约、撤出美军的决定。美国人民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但必须指出,由于种种原因,台湾问题仍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

历史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每个时代人们遇到的问题和要解决的问题不尽相同。今天的世界、今天的中国和美国已经与那时很不一样。其中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中国的成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令人瞩目的新兴大国,中美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结构性矛盾。

2021年11月1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视频会晤时指出,过去50年,国际关系中一个最重要的事件就是中美关系恢复和发展,造福了两国和世界。未来50年,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中美必须找到正确的相处之道。他强调,总结中美关系发展经验和教训,新时期中美相处应该坚持三点原则:一是相互尊重。尊重彼此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对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尊重各自发展权利,平等相待,管控分歧,求同存异。二是和平共处。不冲突、不对抗是双方必须坚守的底线。三是合作共赢。中美利益深度交融,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如果有人要下判断,可能要再过几十年”

尼克松访华50周年后的今天,如何看待中美关系的未来?

“美中关系一直存在争议,但也是一种必然。也许50年前,原因主要是经济上的,而现在争议主要在安全领域。但这种关系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容易。”斯坦福大学中国问题专家奥丽安娜·斯凯拉尔·马斯特罗表示。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问题专家黄育川则表示:“我们从来没有充分的信心来决定中国发生了什么。当然,当尼克松走出去时,没有人知道后果。50年后我們在这里,这一关系仍在发展。如果有人想要判断尼克松访华是否值得,坦率地说,我们可能要再过几十年才能说出这一点。”

2022年2月21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回应尼克松访华对于今日中美关系的启示时表示,“当前中美关系遭遇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美方一些人对华认知存在严重偏差,将中国视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甚至假想敌进行全方位的遏制。我想强调的是中国发展只是为了让中国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不是为了挑战或取代美国,美方不应寻求改变,甚至打压中国。中美两国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双方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两国之间有分歧矛盾在所难免,关键是通过坦诚沟通加以有效管控,防止战略误判,避免冲突对抗”。

汪文斌表示,《上海公报》发表暨尼克松访华50周年带给人们的重要启示是,只要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就能扩大共同利益,实现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国家和平共处。希望美方同中方一道,从过去50年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传承发扬《上海公报》精神,共同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

当前,中美关系的调整无疑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它涉及三个层次,即全球性问题、亚太地区问题、双边关系问题。塑造适合时代需要的中美关系需要耐心和智慧,还需要有打破常规的勇气。在中美关系正常化和发展过程中,有许多这样的案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应对当前中美关系的困局、构筑面向未来的中美关系时,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的两个伟大国家,应该具有超越过往历史的洞察和能力。

(新华网、环球网等)

中美关系走向直接影响当今世界格局的稳定,决定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中美关系怎么看?怎么办?《论中国》《世界秩序》《基辛格:大国博弈的背后》(全3册,特惠价199元),这是基辛格用国际视角、世界眼光,从一个亲身经历促成中美建交的关键政治人物的独特视角写下的一系列书。该系列是美国总统大选候选人的必读书,是每一个关心中国命运和世界大势的人不容错过的经典书籍。

订购热线:027-87927015

猜你喜欢

正常化基辛格尼克松
基辛格的道歉
基辛格的策略
25美分欠款
优势视角和增权取向的高校心理辅导实践与反思
用“正常化”战术攻克心灵堡垒
基辛格:这是白宫来的电话
蒋介石气得骂了娘
奥巴马任期内美国与古巴关系正常化诱因探析
战后改造与国家态度:德国的“正常化”之路
尼克松的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