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你”的7种含义
2022-03-22
“喜欢”是一种特别的感觉,它有很多种不同的类型。在中文语境里,它的定义本身就包含着欣赏、仰慕、钦佩、倾心爱慕、爱、崇拜……不同类型的喜欢可能源于不同的生理和心理机制。那么,你对某人的“喜欢”会是哪一种呢?
生活中,不同场景里“喜欢”的意思,是有着不同的含义的。我们在说“喜欢”某人时,并不都意味着想要和对方在一起,成为恋人。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吸引力,“喜欢”也分很多种:情感的、浪漫的、精神的……那么,“喜欢”可以有哪几种含义?你对某人的“喜欢”属于哪一种呢?
短暂的、热烈的迷恋
法国小说家米兰·昆德拉说:“相遇,意思就是:石火、电光、偶然。”有时候,即使彼此没有太多的交集,甚至只是一个背影、一两句对话,我们就被对方深深吸引。这就是“迷恋”——短暂的、热烈的,但又羞涩的爱恋。
在关系上,迷恋大多都是单向的。我们往往在并不是很了解迷恋对象时,就义无反顾地认为自己“坠入爱河”,陷入了强烈的甜蜜中。这种迅速发生的“喜欢”往往热烈,却也短暂。
在迷恋时,我们将自己的价值观、恋爱观投射在对方身上,幻想找到更多能与自我联系的属性。而事实上,我们只是想把欲望寄托于美好的载体里,冷静后我们就不得不面对幻想覆灭后的残酷现实。
情欲
人类和所有的动物一样,会散发信息素,也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费洛蒙”。
费洛蒙是一种与嗅觉相关,但又高于嗅觉的物质,我们经常觉得自己被某个人身上的某种味道所吸引,但又很难描述那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这往往就是费洛蒙的作用。
这种信息素由个体分泌到体外,激发下丘脑,会让我们不断地想要靠近这个人。我们感受到对方身体的荷尔蒙和性张力时,会产生快乐的情绪,同时把这种快乐和感情联系起来。比如说,认为给自己带来快乐情绪的这个人,是自己“喜欢”的人。不过,源于情欲的“喜欢”是一种非常不稳定的情感。
感动
当某人向我们示爱、关心体贴、提供物质支持和帮助时,我们会产生一种感动。如果这种感情足够强烈,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有一些生理反应,比如起鸡皮疙瘩、眼眶湿润。
研究发现,当我们被他人感动时,彼此的亲近感都会增加。让我们感觉自己是被另一个人需要的。这种“喜欢”让我们和对方之间产生了真实的联结,让对方成为了我们很亲近、愿意信赖的人。
感到可爱
著名的动物行为学家康拉德·柴卡里阿斯·洛伦茨认为,像大眼睛、胖嘟嘟的脸颊和萌萌的走路姿势,在我们看来都很可爱,能够让大脑释放出令我们感觉良好的多巴胺。
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可爱”不仅能让人变得更细心、更有爱心,它还在感情纽带、同理心和幸福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激发我们的同理心和关爱之情。同时,我们的防御性会降低。
这种对于可爱的“喜欢”有着强大的力量,能融化我们的心,并让我们自我感觉更好。
仰慕、崇拜
临床心理学家认为,仰慕来源于我们能够在他人身上看到美好的品质,并进行理想自我的投射。我们渴望拥有对方的品质,或是我们存在拥有這些品质的潜能。我们将对方作为一个可见的效仿对象,对方的存在能够激发我们更好的一面,甚至期待对方的一切都是完美的。
过度的“神化”导致对方无法再为自己的生活作出选择,只有满足我们的“完美标准”,才能得到我们的喜欢。一旦对方没有达到我们心中的完美标准,我们就很容易放弃对方。
依恋
小时候,我们会很依赖最喜欢的毛绒玩具、衣服和照顾者。依恋无关于激情,它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情感需求里。
如果说爱是关于对方,那么依恋往往是关于自己。在依恋关系中,我们会更多考虑自己的需求和愿望。我们之所以信任和喜欢对方,是因为对方的关心、呵护、陪伴给我们带来了好处。
不过,在健康的亲密关系里,人们是能够相互依赖的。在适度范围内,依赖能够增进感情,提升亲密关系满意度,让双方产生更深层的联结。
然而,过度依恋对双方关系都是有害的。如果这种“喜欢”带给双方的不再是温暖和美好,而是日复一日的担忧和患得患失,就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这份感情是否健康。
痴迷
在心理学上,“痴迷”被定义为一种无法自控的、持续侵入的想法、画面或者感觉,并最终会带来强烈的不适感。反复想着关于对方的一切,渴求与其相处相爱,对方成为了自己每时每刻唯一关注的存在。
痴恋也并不一定是一种负面的状态,它可能只是一种充满激情但缺乏亲密度和承诺的爱。在关系尚未建立起长期的亲密度和承诺前,这种痴迷的“喜欢”可以作为一种进入稳定关系前正常存在的一个阶段。不过,如果痴迷过于持久,或完全不包含相匹配的亲密度和承诺,就可能出现问题。
“喜欢”是一种特别的感觉,它有很多种不同的类型。在中文语境里,它的定义本身就包含着欣赏、仰慕、钦佩、倾心爱慕、爱、崇拜……
不同类型的喜欢可能源于不同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很多时候我们感觉到的“喜欢”,可能是对朋友,他们的陪伴和关爱让我们愿意去付出;可能是对我们如明灯一般的人,他们的存在指引我们人生前进的方向……
接纳自己内心的感受,去思考和探索这份喜欢的来源,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自我觉察的机会。
(澎湃新闻网202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