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距和密度配置对连麦8号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2022-03-22王国强王静静杜洪艳李东升

安徽农业科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行距密度产量

王国强 王静静 杜洪艳 李东升

摘要 为探索淮北黏土地地区晚播稻茬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当地主栽品种之一连麦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行距、密度配置对连麦8号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连麦8号产量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和行距的减小逐渐增高,其中当播种密度为600万/hm2、行距为15 cm时以及播种密度为525万/hm2、行距为15 cm时,小麦产量达到最大值,说明对于淮北地区晚播稻茬麦要想获得高产,必须配以相对较窄行距与较高密度。

关键词 稻茬麦;行距;密度;群体质量;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5-0035-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5.01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Line Spacing and Density Treatment on Population Quality and Yield of Lianmai 8

WANG Guo-qiang1, WANG Jing-jing2, DU Hong-yan2 et al

(1.Dongxin Branch of Jiangsu Dahua Seed Industry Group Co., Ltd., Dongxin, Jiangsu 222248;2.Lianyungang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 Agricultural Science Institute, Lianyungang, Jiangsu 222248)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high-yield and high-efficiency cultivation technique of late-sowing and stubble wheat in Huaibei sticky land area, we researched the effects of line spacing and density on the quality and yield of Lianmai 8 with the main cultivar Lianmai 8 as the test material. Results showed within a certain range, yield of Lianmai 8 gradually enhanced as the increase of sowing denisty and the decrease of line spacing. The yield reached the maximun under 6 000 thousand/hm2, line spacing 15 cm and 2 520 thousand/hm2, line spacing 15 cm, which indicated that high density and narrow line spacing were needed so as to obtain high yield in Huaibei Area.

Key words Wheat following rice;Line spacing;Density;Population quality;Yield

作者簡介 王国强(1980—),男,江苏连云港人,助理农艺师,从事农作物良种繁育和管理、新品种引进与推广研究。*通信作者,高级农艺师,硕士,从事土壤肥料、作物品种筛选及栽培试验工作。

收稿日期 2021-03-31

一直以来,合理的种植密度、适宜的播种行距是小麦能够获得高产高效的重要途径之一[1-2]。近年来,苏北地区随着水稻中晚熟品种的推广和直播稻面积的不断扩大,以及受连续阴雨等不良天气的影响,造成水稻收获期和小麦播种期延迟 [3]。小麦晚播后,会因积温不足出现出苗慢、出苗不均匀、总叶片数变少、分蘖成穗率低、多独秆成穗及穗数不足等情况[4-5]。新情况的出现导致传统的行距密度配置不再适用于当前生产。鉴于此,笔者以农业生产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研究了不同行距配置和密度组合对主栽品种连麦8号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大田生产措施的执行提供数据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东辛分公司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田19#地进行,所选地块基本肥力中上,上茬作物为水稻。

1.2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连麦8号,分蘖能力中上。人工小区播种;播种期为2018年11月15日;出苗期为11月26日;示范时间为2018年11月15日—2019年6月10日。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2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行距(A)、密度(B)2个因素。4个行距水平:15、20、25、30 cm,分别记作A 15、A 20、A 25、A 30处理;4个密度水平:基本苗分别为375万、450万、525万、600万/hm2,分别记作B 25、B 30、B 35、B 40处理,共16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共计48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为20 m2,小区间开墒沟为界,重复间分别设宽50 cm走道,四周设保护行。从肥料运筹来看,各处理施纯N346.5 kg/hm2,底肥为磷酸二铵225 kg/hm2、尿素225 kg/hm2,返青肥112.5 kg/hm2,拔节肥262.5 kg/hm2,倒二叶肥75 kg/hm2。

1.4 记载与调查内容

调查各处理小麦群体茎蘖动态,在成熟前进行取样考种、实收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行距配置和密度组合对连麦8号群体动态的影响

由表1可知,各处理因播期和出苗期较迟,冬前无分蘖产生,至越冬期有少量分蘖发生,返青期总茎蘖数开始快速增加,至起身期-拔节期达到最大值,之后随分蘖两极分化而下降,呈明显单峰变化趋势。各生育时期同一行距配置下,除A 15处理的越冬期外,其余各处理群体总茎蘖数由高到低依次为B 40处理>B 35处理>B 30处理>B 25处理,且不同密度处理间差异明显。相同行距处理下不同密度处理的总成穗率则表现为B 25处理>B 30处理>B 35处理>B 40处理,这表明B 25处理下个体与群体矛盾较小,单株营养面积较大,有利于分蘖成穂,但由于总体茎数少,最终的成穗数较少。而B 35和B 40处理虽然总成穗率较低,但由于群体总茎蘖数较多,最终获得较多穂数。在同一密度处理下,A 15处理的总成穗率最多,表明在同一密度下缩小行距会拉大株距,增大单株营养面积有利于植株分蘖发生及提高分蘖成穗率。同时可以看出,A 15B 40、A 20B 40、A 25B 40、A 30B 35和A 30B 40處理群体总茎蘖数在起身期分蘖就达到了最高峰,且成穗率均较低,这主要是因为任一行距配以高密度处理后,植株间株距太小,单株营养面积小,相互间竞争激烈,空间利用不合理,影响分蘖发生及植株正常生长,进而造成成穗率偏低。同时可以看出,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大,总茎蘖数及最终成穗数也随之增大,但总成穗率则不断降低。窄行距相对宽行距成穗率偏高,相同密度处理下各处理总成穗率由高到低的排序为A 15处理>A 20处理>A 25处理>A 30处理,这主要是因为相同密度下较窄行距可以在减小行距的同时拉大株距,使植株间存在一个较为合理的田间分布,更有利于空间配置,抑制了无效分蘖的发生,利于增加分蘖和成穂。

由表2可知,从行距配置的主效应看,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成熟期的群体总茎蘖数及总成穗率均以A 15处理最高,A 30处理最低,处理间差异较小。从密度主效应看,各生育时期小麦群体总茎蘖数表现为B 40处理>B 35处理>B 30处理>B 25处理,且不同密度间差异明显,随密度的增加,群体总茎蘖数逐渐增加,而总成穂率则逐渐降低,说明密度是影响小麦群体茎蘖动态的最主效因素。

2.2 行距配置和密度组合对连麦8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3可知,同一行距条件下,成穂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则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同一行距处理下B 40处理的成穗数最多,而B 25处理最少,且行距间差异多不明显。同一行距处理下小麦实际产量基本随着密度的增加而提高。同一密度处理下A 15和A 20处理的实际产量较高。

从行距配置的主效应(表4)来看,相同条件下小麦成穗数和穗粒数随着行距的增大而降低,小穗退化数和千粒重则无明显差异;小麦实际产量以A 15处理最高,A 20处理次之,而A 30处理最低。这表明仅从行距配置对产量的影响方面考虑,A 15处理可获得较高产量。从密度主效应来看,小麦成穗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以B 40处理的实际产量较高,B 35处理次之,且二者相近,这表明仅就小麦产量来看,600万和525万/hm2的密度处理较为理想。综上所述,播期较迟的稻茬小麦,行距15 cm配以600万或525万/hm2的密度处理均可获得较高产量。

3 结论

前人研究表明,晚播条件下中高密度处理的小麦籽粒产量高于低密度处理,适当提高晚播小麦的种植密度可以增强群体质量性状,弥补个体生长量较小的不足,有利于晚播小麦获得高产[6-7]。该试验结果显示,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和行距的减小,晚播小麦的实际产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中当播种密度为600万/hm2、行距为15 cm或播种密度525万/hm2、行距15 cm时,实际产量达到最大值,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表现相似[6,8],与徐启来等[9-10]对其他品种的研究结果也一致。总的来说,淮北地区晚播稻茬麦要想获得高产,必须配以较窄行距与较高密度。

参考文献

[1] 丁位华,冯素伟,姜小苓,等.播期、密度和行距对BNS型杂交小麦光合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7,37(3):366-375.

[2] 周娜娜,王飞,徐年龙,等.密度和行距对宽幅匀播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19,47(6):42-44.

[3] 杨佳凤,丁锦峰,顾后文,等.密肥组合对稻茬晚播小麦籽粒产量和效益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3,33(3):503-506.

[4] 李凤云,孙本普,李秀云.晚播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高产措施[J].湖北农业科学,2007,46(1):36-39.

[5] 海江波,由海霞,张保军.不同播量对面条专用小麦品种小偃503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2,22(3):92-94.

[6] 张金宝,秦霞,孙佩贤,等.黄淮麦区种植密度对晚播冬小麦花后氮素代谢和利用率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12):112-116,122.

[7] 陈根祥,吴建中,朱傅祥,等.晚播小麦生育特点及适宜密度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74-77,85.

[8] 乔玉强,曹承富,杜世州,等.氮肥运筹和播种密度对晚播小麦群体总茎数及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4,29(2):204-207.

[9] 徐启来,王静静,杜洪艳,等.行距和密度对稻茬小麦淮麦28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7,34(1):15-18.

[10] 王静静,杜洪艳,孙善国,等.不同播种时期与密度对晚播稻茬麦淮麦32群体素质及产量构成的影响[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8,35(5):1-4.

猜你喜欢

行距密度产量
2022年11月份我国锌产量同比增长2.9% 铅产量同比增长5.6%
今年前7个月北海道鱼糜产量同比减少37%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海水稻产量测评平均产量逐年递增
不同播量、行距对“藏青320”产量的影响研究
2018上半年我国PVC产量数据
密度和行距配置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