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槌声声入诗篇
2022-03-22沈锡盛
沈锡盛
我的家乡在鉴湖岸边,那里江河纵横,鱼虾鲜美。因而人们有不少捕鱼捉虾的独特本领。其中一种叫“敲棒槌头鱼”的捕鱼法,方法非常巧妙独特。它不但起源年代久远,其他地方很难见到,而且富有诗意,令众多唐宋文人争相吟诵呢!
捕鱼人先准备一只虾罾(我们家乡又叫虾箐)。这虾罾底呈长方形,长约一米八,宽一米二左右,高约一米五,用丝线编织而成。底部及三面都是丝网,下面网眼密,上面略疏。正面空着,便于鱼虾进去。然后,将两根长约三米、大拇指粗细的竹枝用火烤一下,弯成弓形,并在两根竹枝的中间交叉处用细麻绳缚住,做成一个虾罾架子;把那张编织成长方形的网绷在竹架上,使其形成蚊帐状;再用一根劈成人字形的细竹棒固定在网口的绳子上,竹棒上部与竹架缚在一起,使网口拉平而不会往下垂。
捕鱼人划一条小木船,再找一个助手(一般为捕鱼人的子女)。他坐在船尾,把虾罾紧挨河岸放到水里。坐在船舱前部的助手,面向着他,拿出一根一尺来长、小孩手臂粗细的木棒,右手倒握住木棒的前端,把木棒后半部放在船舱边使劲上下连续敲击,便会发出“卟卟卟”连续不断的敲击声;同时用左手划动木桨,使船首向岸边缓缓靠拢。那些在水下游弋的鱼儿,受到木棒敲击声的袭扰和震动,慌忙向前逃窜。这时,捕鱼人用船桨把鱼赶往虾罾内,然后把这虾罾缓缓拉出水面,便看到网兜里有许多活蹦乱跳的小鱼儿。于是,捕鱼人把虾罾一侧倾,这些小鱼便纷纷落进了船舱。
接着,再向前划一段路,重复上面的动作。一般在踏道边捕得最多,因为人们洗菜、淘米时常会落下些米粒或蔬菜等碎屑,这些小鱼便都在那里觅食,捕鱼人抓住这机会去那里捕捉,往往收获颇丰。
这种用棒槌(其实是一根形似棒槌的木棒)敲击的捕鱼方法,我们家乡都叫“抲棒槌头鱼”。因此,这鱼便叫“棒槌头鱼”了。这鱼大都是小鱼,如螃皮鱼、玉鳝丁,很少有大一点的鱼。不过,这鱼虽小,与豆腐或咸菜一起烧,真的是透透鮮,而且鱼小,刺也较嫩,一烧就酥,不会鲠喉,比那些大鱼还好吃,加上价钱便宜,故而很受大家欢迎。又因这用棒槌敲击的方法辅助捕鱼,因此,听到棒槌声就知道有鱼买了,没等捕鱼的叫卖,人们便都纷纷出来买鱼。
据传,这种用敲棒槌捕鱼的方法,在古代很受文人的青睐。
我们家乡正处在“浙东唐诗之路”,是历代文人骚客在游历山阴道、泛舟鉴湖等时的必经之处,亦是他们观赏游玩、吟诗作文的佳地。因此,他们见到乡人用棒槌捕鱼,很感兴趣。在文人眼中耳中,这阵阵的棒槌声,恰似音乐、似吟唱,极富诗意。故而,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在《送殷淑三首》中有“惜别耐取醉,鸣榔且长谣”的诗句,北宋柳永也有“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之词句。而这“鸣榔”便是“敲棒槌”之意。可见,在“浙东唐诗之路”上,文人们一定见过这种敲棒槌捕鱼的场景!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很富诗意的“敲棒槌捕鱼”我们再也无缘相见,许多年轻人恐怕连听也没听到过。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让其保留下来,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常朔摘自《绍兴日报》2021年12月6日 图/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