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保康店垭九井院古民居特色

2022-03-22熊传志王洪琪付巧玲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期
关键词:古民居特色

熊传志 王洪琪 付巧玲

摘 要:九井院古民居是在保康县店垭镇大林村新发现的一处历史悠久、保存规模较好的民居。它始建于清代嘉慶年间,现存房屋54间,在建筑体量和形制上都是保康独一无二的古民居,是保康历史文化、乡间民俗和民居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九个天井院落巧妙布局形成了功能完备、攻防一体的堡垒式庄园。民居在房屋空间布局、装饰艺术上都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有较高的建筑成就。

关键词:保康;九井院;古民居;特色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1.050

保康地处鄂西北,位于襄阳市西南部,东依襄阳,南接宜昌,西连神农架,北交武当山,是楚文化发源地。现有考古资料表明五千年前保康荆山南北就有高度发达的氏族文明。如今在保康荆山的崇山峻岭中分布着较多的古民居。近年来随着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户纷纷通过自建和易地搬迁的方式新建住房,传统的古民居因社会发展和自然原因正逐渐减少。保康县店垭镇九井院历经两个多世纪的岁月交替,仍保存着较大的体量,其建筑空间布局、装饰艺术和建筑技术成就,是保康历史、文化、经济、艺术、民俗等方面的信息载体,具有重要的建筑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1 九井院古民居概况

1.1 九井院古民居保存现状

九井院古民居又名“周家大院”“九井院”,位于保康县店垭镇大林村一组大屋场,距店垭镇18千米,西临宜昌市夷陵区樟村坪镇。其坐标为东经111°16′17.78″,北纬31°24′10.69″,海拔943米。九井院落坐北朝南,因山势而建。据考证,民居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由宜昌樟村坪石碑坡周世玉请风水大师寻富贵宅地来到土地垭帅旗山兴建,由九个相同的天井院组成,建筑占地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因后人改建拆除部分院落,现存天井院落6个,房屋54间,保存完好,在围墙外还建有碾坊等附属生活设施。院落采用青石垒基夯土墙体修筑,外围夯土墙厚0.8米,正面未设大门,一进院左右两边各有门楼1座,东北角和西北角分别建有炮楼1座,建筑规模宏大、坚实精巧。九个天井院彼此贯通,功能不一。

1.2 九井院古民居地理环境

九井院民居所处的店垭镇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适应各种植物生长,境内植被茂密,土壤肥沃,历史上蚕丝、大米、茶叶有“垭丝”“贡米”“贡茶”之说。近现代农业以玉米、小麦、油菜、烟叶种植为主,主要特产有茶叶、香菇、木耳等。古民居建筑坐落于山间坝地,三面环山,东高西低,向西敞开,形如圈椅。门前为平整开阔的田地,屋后为石砌梯田,在门前田地中央和民居东侧有大、小两口水塘,终年不竭。四周林木苍翠,环境十分隐秘优美。

1.3 九井院古民居人文环境

九井院古民居位于保康的南大门店垭镇,人文底蕴深厚。上溯到史前时代,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随长江流域的北上传播至鄂西北移民地区,在考古学的发现中,都显现出强烈的多元文化与地域特点。①保康南部的沮水流域是长江流域文明北上传播的重要路径,它与巴蜀文明、中原文明在此交汇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楚文化,作为楚文化发源地历来人文交流活动频繁,也是重要的陆路交通要道。后来随着朝代更迭,行政区划不断调整,明清时期属襄阳府辖,但与宜昌府、郧阳府交界。农业开发较早,民风淳朴,呈现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特点。

九井院民居是由宜昌樟村坪石碑坡大地主周世玉请风水先生为他堪舆的富贵宅地。此后兴建成了九井连缀的族居大院,这种外形方正犹如古代官印的民居形式当地称为“一口印”,寓意加官晋爵。周氏祖碑记载,周氏族人在清嘉庆年间从荆门府来到宜昌县黄马河落脚,然后周世玉再迁大林,在大屋场买下帅家三间草房,规划建造九井院落,经世、代、永、昌四辈人续建完成。周氏后代人旺财兴,多时近百人,在周边地区置办多处田产,店垭街上开办有商行和“太和堂”药铺。

九井院土改时分给多家居住,后因交通闭塞住户逐渐搬离,目前尚有住户3家。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九井院民居公路已经修通,在民居东边零星居住着几户人家,人类活动的减少使古民居较好地保存着原有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2 九井院古民居建筑特色

2.1 建筑布局特征

九井院古民居与其他地区传统民居一样,都采用了围合庭院式布局,两进院落按照地势由低到高对称分布(图1),寓意步步高升。九个天井院合围形成纵深发展、变化有序、内外有别的空间格局,反映出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以及宗法礼制观念等儒家文化在建筑上的影响。②这种布局主次分明、规整有序,又利用天井和院落相结合的方式,有效解决房屋通风、采光、排水的问题,让山水、田园、云雨都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融入“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哲学。除此之外,利用地势修筑高墙,在院落的背后修筑了两座高8.7米的炮楼,炮楼上置罐子炮,平时可以俯瞰周边环境,出现紧急情况时可以灵活应对。

2.1.1 建筑布局体现儒道融合思想

数千年来儒家和道家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传统建筑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哲学思想的渗透和影响。荀子曰:“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这是国人尊礼的行为规范,对长幼、尊卑、贵贱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在住房上“北屋为尊,两厢为次,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序列安排正是儒家礼制思想的反映。③九井院的建筑布局同样遵循了儒家礼制思想。从一进院、二进院到正堂根据地势逐渐抬高,形成前低后高、中间高两边低的平面布局,从地势上突出了中轴院落和二进院落的尊贵地位。在院落与院落的布局上也讲究中轴对称,九个天井院方正布局,形若官印。单一院落也讲究对称布局和尊卑有序的礼制,正房与倒座房皆是三间高大的建筑,再加上东西厢房围合成四合院,二进院由前院正房、后院正房和左右厢房围合成二进院,当地人把这种院落称为“四屋头”,因前后厅堂和左右厢房的四面屋顶交接形成一个整体,四脊相连,四檐相连,故名“四屋头”。④“四屋头”四面房屋都是两层,底层高敞,正房的中间为正堂,两边房间为长辈居住,长子与次子分别住左右厢房,女儿住二层阁楼。这种居住布局主从有序、等级分区明确,它和建筑整体布局一样都深刻体现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法礼制观念。

九井院民居从选址、布局、造景都体现了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房屋充分利用地形,依山就势,从前院到后院逐漸抬高2米(图2)。这种做法一方面减少土方量,降低工程造价;另一方面利于各个院落排水、通风、采光。正是利用地势的落差每一院落的雨水都自然流往院外东侧的圆形池塘,池塘中心自然生长水杨树一棵,修建池塘时保留水杨树形成直径约1米的小岛。当地老人讲:修筑的圆形池塘叫水聚天心,主富贵;池中树叫一柱擎天,主官禄;北有四人合围的古栎树,叫文笔峰,主文武双全。这些美好的寓意现在看来是一种唯心的说法,但其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民居的修建过程中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通过改造自然满足人的生活,将道家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又满足儒家伦理秩序,体现了传统儒道融合的哲学思想。

2.1.2 九井院注重军事防御性

九井院的修建非常注重军事防御。从内部布局上看,九个院落虽然相互连通,但各个院落之间也仅有一道相对隐蔽的小门可以互通,每一个天井院落保持相对独立。在外围上利用地势增加墙体的高度和厚度,让民居外围的墙体均高7.6米以上,墙体厚度为0.8米;开窗位置多数在二楼阁楼上,且窗口很小(图3);整座院落没有修筑正门,只在一进院落的左右两边开侧门,二进院落左右两边开小门,门框较小。进入门厅在天井院落的外围多是米面加工等生活附属房屋,内部天井院才是核心居住区。这种布局起到增加应急反应时间的作用。在民居的后方修筑高8.7米的炮楼两座,形成掎角之势。炮楼夯土墙体厚1米,顶端四周开有观察口,可以俯瞰整座院落,及时警戒周边异常,必要时也可以灵活调整火力进行防卫。

2.1.3 院落修筑体现建筑生态功能

九井院的修建从建筑材料、排水利用和造景上均体现生态功能。修筑中充分利用平整地基中的土石方,用石方筑基,土方夯墙,细黏土烧制黛色小瓦,斗拱、檩条等木材取自周边山林,多余土方量修筑梯田。利用地势落差在院落东门外修筑圆形池塘,池塘中有芦苇和水杨树可以净化雨水,这既是人造景观,又是雨水循环利用的存储池,可以供庄园防火、牲畜饮水和农业灌溉使用。

2.1.4 建筑设计体现农耕文明的特点

九井院民居位于地广人稀的荆山之中,交通闭塞,仿若世外桃源,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民居除了居住功能之外,还必须具有各种物资的储备功能。除每一座天井院的正堂之外,各房屋皆有阁楼,这些低矮的阁楼主要用于加工好的细粮、酒水储备。在每一天井院的明间房屋下都有宽绰的挑檐,在当地称为“大阶檐”。在大阶檐的次间下架设隔板,形成阶檐楼,无论阴晴雨雪都可以晾晒苞谷、烟叶等农作物。⑤这种阶檐下也是人们日常劳动、休息、纳凉的场所。在庄园后方炮楼之间利用后方围墙修建抬梁式木构阶檐,阶檐高大敞亮,能大量储存货物和牲畜草料,必要时也可以直接藏匿牲畜。九井院的建筑设计和布局都注重生活物资的储备,体现了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的特点。

2.2 建筑装饰艺术

九井院民居装饰简单质朴,其外围建筑几乎没有装饰,青石筑基、夯土墙体、黛色小瓦隐匿在荆山之中毫不显眼,古朴静谧地与自然融为一体。装饰只在左右门厅及院落内部,以石刻和木雕为主,纹饰以植物花草、动物造型、文字图案、几何纹样为主,体现建筑装饰艺术的实用性和美好生活的寓意性。

2.2.1 装饰艺术的实用性

天井院内青石铺院,条石台阶,石灰粉墙,室内地面以三合土铺设,台阶修刻工整,石质水箅、柱础、门框、门槛、门枕皆精心雕刻纹饰,木质门窗、梁架皆略加装饰。这些装饰仅限于日常生活所见之处,装饰形式表现出石材雕刻精细、木工粗犷的艺术风格,体现装饰艺术的实用性。

2.2.2 装饰艺术的寓意性

九井院民居从建筑选址、布局、造景上都注重自然环境的寓意性,室内装饰也一样,特别是门窗上的雕刻技法精湛,纹饰丰富多彩,题材寓意丰富。纹饰图案以梅花、柿蒂、卷草、蝙蝠、梅花鹿、福字、寿字、回纹、古钱纹图案为主,这些图案都具有吉祥安康的寓意,反映出民居主人将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于“福”“禄”“寿”“喜”的汉字中,体现装饰艺术的寓意性。

2.3 建筑技术成就

保康民居都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则,建筑材料以土、木、石、砖、瓦为主,通过劳动人民长期的社会实践,充分利用建筑材料的优点,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1 夯土板筑技术的大量使用

九井院民居的墙体几乎全部采用夯土板筑技术修筑,减少了对木材的需求。炮楼墙体厚1米,其他外围墙体厚0.8米,内部墙体厚0.6米。为了防潮和雨水侵蚀夯土墙体用青石筑基,这种墙体便于施工,墙体坚固,保温、隔热性能好,同时院与院之间高筑的墙体自然形成防火分区,兼具防火的功能。

2.3.2 巧妙解决通风、采光问题

九井院民居布局充分利用地势,面向风口逐级抬高,内部九个天井院分两级排列,宽敞的院落和天井相结合,利于阳光照射和空气流通,院落门窗和天井可以解决房屋内部的采光和通风问题。在民居左右门厅处做卧槽处理,“凹”字形门厅扩大新鲜空气收集面,可以加速左右气流向院落中间流通。九井院民居巧妙地利用地形和建筑造型优势,完美地解决了院落通风、采光问题。

2.3.3 实现雨水生态循环利用

九井院民居所处地为喀斯特地貌,雨水充沛,但流失较快,枯水期常常缺水,民居修建充分利用地势在东门外修筑池塘,既为人造景观,又作蓄水池,雨季所有屋面的雨水都汇集到九个天井院和檐沟内,再通过暗沟连通让雨水自然流入池塘。汇集到池塘中的雨水经过芦苇和水杨树净化,可以供庄园防火、牲畜饮用和农业灌溉。这种雨水收集循环系统历经两百多年仍在正常发挥作用。

3 结语

保康县店垭镇九井院古民居深受社会因素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建筑中的塘、院、井、檐、门、柱、廊、池、窗、蹬、阶、槛工整和谐,土、木、石有机契合,雕、刻、画浑然一体,体现了鄂西北人民坚忍执着的匠心艺术。透过古民居我们可以了解当地人文历史、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和建筑艺术等信息,可以追寻千百年来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留下的深深痕迹。它是劳动人民在长期与自然的抗争中智慧的积累与经验的结晶,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是留给我们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注释

①王劲.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综述[J].江汉考古,1980(1):7-16.

②叶植.该说南漳古民居[N].襄樊晚报,2009-07-14(021).

③陆仁艳.浅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传统建筑的影响[J].山西建筑,2008(3):39-40.

④⑤张平乐,刘怀鸿.保康民居特色初探—以吴德峰故居为例[J].襄樊学院学报,2010,31(12):18-22.

sdjzdx202203231329

猜你喜欢

古民居特色
品味醉江南 追寻家文化
充分利用古民居开拓旅游资源和发展区域经济的思考
贫困村落古民居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时代特色
浅论民居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拿什么拯救你,古民居?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