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自主创新长株潭新现象
2022-03-22李志坚
李志坚
2020年9月16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湘考察,勉励湖南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为湖南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新方向、赋予了新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大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和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长株潭三市以全省14%的国土面积、22%的人口,创造了42%以上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集聚了全省60%以上的创业平台、7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80%以上的高校科研机构、85%以上的科研成果,创造出了“自主创新长株潭新现象”,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自主创新长株潭新现象新在哪?
重大成果树立新标高。牢牢抓住科技自立自强这个战略支撑,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十三五”期间湖南获得国家科技奖励99项,攻克关键核心技术200余项,120余项重大原创成果和前沿技术取得突破,形成了以超级杂交水稻、“天河”超级计算机、超高速轨道交通牵引技术“三超”为代表的重大科技成果。成功研制“海牛”、鲲龙500、鲲龙2000以及全球首台6000米级深海作业机器人、全球最大深海挖沟犁等深海装备,让世界见证了“中国深度”;广域电磁勘探技术与装备成为国家“深地”战略的关键支撑技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轨迹等“深空”核心技术和设备打破国外垄断;101米臂架泵车、最强起重能力履带起重机、硬岩盾构机等多项“大国重器”占据关键领域制高点。
军民融合彰显新特色。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工程。长沙军民融合发展重点区域获批建设,长株潭衡岳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获批创建,是全国唯一双项获批省份。获批全国首个全域低空开放试点省,拥有全国唯一的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研制基地和飞机起降系统研制基地。湖南军工的多型装备和产品,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做出重要贡献。
创新主体迸发新活力。高新技术企业爆发式增长,2021年长株潭地区高新技术企业达6756家、是“十二五”末的6.23倍,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0余家,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山河智能等龙头创新企业进入2021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居中部第2。新型研发机构异军突起,长沙天仪空间研究院研制的20余颗卫星成功发射,湖南先进传感与信息技术研究院、湖南光电集成创新研究院等20余家新型研发机构抢占交叉学科、新兴领域制高点。
创新平台实现新拓展。长株潭地区国家级创新平台达120家,全省1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集中分布在长株潭地区,33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75%以上分布在长株潭地区。淡水鱼类和木本油料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国家基础科学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加速布局。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获批国家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岳麓山大学科技城成为国家首批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示范基地,组建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
成果转化催生新动能。“十三五”期间,全省技术合同登记数、成交额分别增长3.2倍、7倍,全省80%以上的技术成果持有方和技术服务方来自长株潭。2021年自创区技工贸总收入2.44万亿元,较2014年增长近3倍。长沙科创谷、株洲动力谷、湘潭智造谷特色优势凸显,打造了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航空动力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工程机械和轨道交通主营业务收入均占全国四分之一以上,轨道交通装备总体规模居全国第一,电力机车世界第一、占全球份额超27%。
科技惠民创造新福祉。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构建全覆盖、高水平的疫情防控科技支撑体系。高通量新冠核酸快速检测试剂、分子移动核酸检测分析仪、无创呼吸机、智能消毒机器人等为全球抗疫贡献力量。利用“天河一号”的强大运算能力,开展新冠病毒传播规律研究,研发预测预警信息系统。气象灾害预警、输电线路融冰除冰等创新成果亮点频出,重金属废水生物处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等关键技术助力湘江治理“一号工程”。
自主创新长株潭新现象背后的密码是什么?
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根本保证。构建“大科技”工作格局。省委、省政府将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组建创新型省份建设领导小组、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出台自创区条例等法规政策,以法治力量护航创新力量。高位推动“第一生产力”。省领导重视创新、善抓创新,重点领域亲自点题,重点项目“揭榜挂帅”亲自部署,重点优势产业链亲自联系。推进长株潭“创新一体化”。加快推进长株潭规划同图、产业同兴、创新同为、平台同体等“十同”,通过城市群一体化推进创新一体化。
湖湘文化中的创新基因是精神源泉。以探索精神孕育科技创新。湖湘文化具有“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鲜明特质,敢闯敢试、勇于创新的基因为科技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以求实精神推进科技创新。湖南人素有“经世致用”“康济时艰”“学贵力行”等崇实传统,毛泽东同志把“实事求是”上升为党的思想路线,求实精神和崇实作风一直激励着湖湘儿女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以革命精神促进科技创新。湖南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以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书写了“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英雄史诗,进行社会革命的精神力量激励着广大科技人员推动科技革命。
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湖南模式是关键因素。以“三个80%”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按照“80%以上科研经费集中支持产学研合作、全社会研发投入80%以上来自企业、80%的重大科研成果来源于协同创新”的目标导向,加大对产学研深度合作领域创新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科技孵化器以及后补助支持力度,支持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和创新环境建设项目,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长株潭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办研发机构覆盖率接近100%。以财政“小投入”撬动社会“大资金”。省级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30%以上,财政资金引导比达1:14,通过集中使用有限资源,凝聚“握指成拳”合力,产生“出奇制胜”效果。对企业新增研发投入实行普惠性奖补政策,在全国率先对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绿色创新产品推广应用、产融合作制造業重点企业进行认定奖励。“十三五”末全省研发投入总量突破890亿元,全省投入强度提升幅度居全国第1,投入总量提升幅度居全国第7、中部第1。2016-2020年湖南研发投入强度累计提升0.65个百分点,是全国平均提升幅度的2.24倍。以协同合作构筑科技创新“同心圆”。深化拓展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发起设立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有限公司,“一院一园一公司一基金”的服务体系成为全国军民协同创新的首创性举措,入选全国首批军民融合创新案例。
深化改革、优化环境、集聚人才是重要路径。重构科技计划管理模式。在全国率先设立监督管理职能部门,将执行、监督和统筹规划三项职能分离,推动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从“相马”向“赛马”转变。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建设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及其分市场(工作站),打造集“交易、共享、服务、交流”四大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科技服务平台。实施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构筑科创人才集聚高地。实施芙蓉人才行动计划,建立“卡脖子”技术人才需求目录和靶向引才、专家荐才等机制,构建梯次完备的人才体系。
(作者系湖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厅长)
2526501186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