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之力,辨象问天 张珂

2022-03-22张珂

知识就是力量 2022年3期
关键词:气象卫星风云防灾

张珂

是“谁”告诉你风、雨、雷、电将要发生?又是“谁”告诉你洪水、干旱将会来临?这些都依赖于精准地获取气象和水文信息。那么,如何获取这些信息呢?获取这些信息和发布灾害预警又需要哪些探测、通信等高科技设备和人工智能技术呢?哪些带有高科技元素的防灾减灾设备是普通老百姓能用到的呢?小到温度计、雨量计,大到气象雷达、地球观测卫星等,都具有获取、采集气象和水文信息的功能。让我们揭开各类高科技气象设备和仪器的神秘面纱,认识一下这些天气和水文系统的“观测者”。

多普勒雷达是新一代天气雷达,包含S波段(波长约10厘米)、C波段(波长约5厘米)、X波段(波长约3厘米)。天气雷达的这些波段给大气中的风场和云层做CT扫描,能够捕捉到降水、龙卷风、冰雹、雷暴等天气现象。天气雷达被称为防灾减灾的“侦察兵”,为防灾减灾提供精準数据。

 现代高山气象站

风云气象卫星模型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就开始发展气象卫星,目前共发射了19颗气象卫星(8颗在轨运行),包括风云一号、风云二号、风云三号、风云四号等。气象卫星能够实现全球、全天候、立体的气象监测,极大提升了中国中长期天气预报模式的预报时效和精度。中国风云系列卫星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对地观测卫星序列,已成为全球气象卫星探测系统的重要成员。这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3个同时拥有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

 8颗在轨运行的中国气象卫星布局示意图 (图片来源/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而为人们熟知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除了用于广为人知的导航之外,还被广泛用于水文监测、气象测报、救灾减灾等领域,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北斗卫星系统实现气象灾害预警速报、快速应急通信、救灾指挥调度等,可极大提高灾害应急救援反应速度和决策能力。

利用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天气雷达、探空资料、云粒子成像仪(用来观测云层的云滴和冰晶分布等)、透射式能见度仪(用来测量大气能见度)等众多高科技智能探测设备,建立全天候、立体化、多手段、高密度、广覆盖的综合气象观测网,可实时而精准地监测天气系统的演变和气象灾害的形成,为灾害预警和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支持。

 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台风移动监测车载气象仪器(摄影/林立旻  供图/袁慧玲)

而运用北斗卫星系统、裂缝位移计(用来监测滑坡、泥石流等气象地质灾害)等先进设备,提升监测预警科技水平,形成“天—空—地”一体化三维立体气象探测技术,并依托人工智能设备让防灾减灾更智慧、更高效、更科学。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降水、高温热浪、低温冷害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强水文气象信息获取,完善水文气象预警技术,全民参与防灾减灾,及早预警、及时行动,是应对气候变化、助力防灾减灾的重要举措。

雷达、无人机、风云卫星、北斗卫星系统等蕴含高科技元素的现代化设备和平台的不断涌现,加之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智能和高效地获取水文气象信息,更加科学和精准地预警灾害。普通老百姓也能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手机短信、社交平台等第一时间获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早预警、早行动,助力防灾减灾。

青少年们也应当参与进来,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浓厚的科学兴趣,增长丰富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为防灾减灾、科学发展作出贡献!

2114501186298

猜你喜欢

气象卫星风云防灾
监测“龙王下雨”的气象卫星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风云三号E星初样星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防火防灾”大作战
窃听风云(九)
象甲风云
H-2A发射“向日葵”9气象卫星
风云气象卫星在产品应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