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包装设计智慧课堂分层教学设计策略浅析

2022-03-22张红颖张宗登

绿色包装 2022年1期
关键词:包装设计智慧课堂分层教学

张红颖 张宗登

摘要:包装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在智慧课堂教学中,可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借助数字化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文中从主体性、渗透性、引导性等方面,阐述了包装设计智慧课堂分层教学的三个原则;而且以包装设计课程为例,提出了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四种分层策略。

关键词:包装设计;智慧课堂;分层教学;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TB482;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00 (2022) 01-0050-04

Analysis on Layered Teaching Design Strategy of Packaging Design Wisdom Classroom

ZHANG Hong-ying, ZHANG Zong-deng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412007, China)

Abstract: Packaging design has strong practicality and applicability. In smart classroom teaching, we can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with the help of digital teaching mean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layered teaching in packaging design wisdom classroom from the aspects of subjectivity, permeability and guidance; Taking the packaging design cours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layered strategies, such as teaching subject,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an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Key words: packing design; smart classroom; layered teaching; content of courses

分層教学与传统的因材施教类似,是一种基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以学生差异化的特质为基础,依据学生的兴趣、特长、习性等因素,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精细化教学区分。包装设计智慧课程的分层教学,是依托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在包装设计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行为方式与过程表现。在包装设计智慧课堂的内容呈现、课程管理、资源获取、即时交互、行为测试等五个阶段,实施分层教学,可以突破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依据学生差异化、个性化的素养,实现远程共享教学,使包装设计课程内容惠及更多学生。

1 智慧课堂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

1.1 因材施教理论

因材施教是指依据学生的个体素质、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促进学生成人成材。因材施教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孔子便开始因材施教的实践。据朱熹《论语集注》载: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意思是指孔子能根据学生的禀赋和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实现其个人价值。此后,明末的王夫子、清末的张骞、近代的蔡元培、现代的陶行知等,都对因材施教有自己的认识与实践。其中,蔡元培先生主张对“特别的”和“天才的”学生,需“施以特别的教练”[1]。陶行知先生提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的主张,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能力,“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反对不问实际的“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陋习[2]。因材施教是实现学生个人成长的重要手段,可有效促进学生个性独立、人格健全。分层教学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具体方法,将志趣相投、个性相近的学生进行分组教育,可有效激发学生潜能,增强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团队协作与资源配置的能力。

1.2 差异教学理论

美国学者汤姆林森(Tomlinson.C.A)指出:差异化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将学生个别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要素,教学从学生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和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内容、过程与评价,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3]。华国栋在《差异教学论》中指出:个体差异是实施差异化教学的前提,差异化教学脱胎于班级授课的教学方式,其目的是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4]。每个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知识储备、成长经历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选择适合个体差异的方式学习。差异化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需要”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差异化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决策,自觉解决问题。分层教学是差异化教学的表现形式,是平衡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而获得的结果。差异教学兼顾同质分层和异质合作的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的结合,进而完善与改进分层教学在方法上的缺陷与不足。

1.3 目标分类理论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提出了著名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依据“人的特性”与认知过程的难易差异,将认知思维分为六个层级,分别是:1)记忆知识:对具体知识进行记忆的过程。2)理解概念:在知识信息的基础上,将意义、事实组织起来,从而弄清楚事物的本质。3)应用规则:应用事物发展演变的规律去理解事物或解决问题。4)分析问题:将复杂的知识分解成多个部分,而且梳理清楚各部分之间因果渊源,能合理解释这种因果关系。5)评价方案:根据相应的标准评判事物。6)创新思维: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规律,从而构建出新的观念与思想。这里的知识包括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元认知知识[5]。

2 包装设计智慧课堂分层教学的原则

2.1 主体性原则

包装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设计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从材料、工艺、审美、伦理、消费、低碳、环保等角度,跟学生进行交流与探讨,从设计角度平衡好情感与理性、功能与形式、经济与环保、低碳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在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把握主体性原则,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借助包装设计案例,激发学生的责任心与进取心。借助智慧课堂与包装设计项目,让学生自发组建设计团队,主动承担设计任务,逐渐形成独立思考与团队写作的能力。针对具体的包装设计知识点,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平等沟通,共同参与,在讨论中形式设计共识和思路,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设计任务向主动探寻设计问题转变。通过主动参与,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能主动发现生活中的包装问题,探寻包装设计解决的思路与方案。

2.2 渗透性原则

渗透性原则,就是在包装设计的教学过程与教学环节中,渗透进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依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制定不同的设计任务与目标,关注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使学生的内在潜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与学生充分交流,发现学生的长处与不足,而且在设计教学中潜移默化引导学生,使其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路径与方法。包装设计课程实践性很强,在进行设计实践时,立足于智慧课堂软硬件功能,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围绕生活中常见的包装问题,唤起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设计素养与能力。此外,分层教学理念的运用不能局限于日常的课程学习,还应将其贯穿到包装设计的全过程,融入到其它相关的专业课程教学中,相信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提升学生的设计技能,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2.3 引导性原则

引导性原则,要求开展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对相应的知识点或设计专题需有明确的方向,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设计人才具有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在培养社会责任感时,需以创新应用为导向。将创新能力、创新方法、创新手段融入到智慧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指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同时,将设计效果与设计分析、设计表现、设计展示结合起来,实现学生全方位的综合培养。在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养的基础上,结合包装设计课程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强的特点,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正确引导,将理论与实践、材料与观念相结合,培养具备较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包装设计人才。

3 包装设计智慧课堂分层教学的策略

3.1 教学主体分层

在智慧课堂中,分层(组)教学的立足点,是教学主体(学生)的分层。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接触、交流、沟通,依据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禀赋等个性特征,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团队分层(组)。教学主体的分层,可以使数字化的教学手段更加具有针对性,满足学生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

在包装设计课程中的学生分层(组)教学,并非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表现技法等显性因素进行简单分层(组),而是以隐形因素(如兴趣、爱好、习惯等)作为分层(组)依据。学生分层(組)标准尽量在课程中进行充分讨论,且被学生广泛接受,尽可能全面、客观的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不同设计团队是否具备协作创新的可能。不同的分层(组)团队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稳定性,确保分工合作,充分参与,在最终的包装设计作品中能反映出小组协作的学习态度与综合水平。

3.2 教学内容分层

教学内容分层,是智慧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在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提前针对包装设计专题,依托数字平台,指定相应的分层策略。根据不同的设计团队(小组)设定差异化的设计任务,指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进阶能力,培养创造新思维。

包装设计课程教学的内容,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分层教学。1)教学时间的分层搭配。教师准备教学内容时,要把握好三个层次:前面十五分钟,解决教学的重要知识点;接下来的十五分钟,提出设计问题,供学生解答,后面十五分钟,跟学生进行沟通互动,进行相应的思维启发。2)教学知识点的分层整合。借助微课、慕课、视频、图像、实例等形式,对包装设计的知识点进行连贯演绎,使平面化、具象化的知识变得立体化、抽象化,最终形成统一的知识结构。3)教学过程的分层规划。包装设计的教学课程可以分解为四个阶段:导入阶段,即将新的设计内容、目标、任务,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导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阶段,即学生通过分组协作,市场调研、设计分析,梳理知识点,获得解决设计问题的思路。展示阶段,学生将自己的设计想法,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展示出来,形成设计方案。点评阶段,针对不同团队的设计方案进行设计评价,针对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巩固知识点,启迪新的设计思路。4)教学语言的分层设计。教师能深入浅出的阐述设计问题,简明扼要,常讲常新。具体包括以下几种语言技巧:课前引导语、课间过渡语、提问点拨语、临场处置语、点评小结语等。5)教学版面的分层呈现。在智慧课堂中,教学内容展示要直观、易理解、好记忆、图文并茂、层次分明。

3.3 教学手段分层

学生的主观差异,会影响获取知识的能力与速度,因此,教师需依据学生思维、认知、基础等差异,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手段和策略,以提升学生的设计素养与能力。智慧课堂所拥有的数字化教学手段,为点对面(一个教师多个学生)、点对点(一个教师一个学生)等教师形态提供了可能,而且能很好的保证教学质量。

在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由于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经常出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对于同一个包装设计专题,经过概念解读、情境展示、案例呈现、设计引导等教学环节后,不同的同学在知识领悟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有一些同学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按照老师讲解过的设计方法解决类似的设计问题。而有的同学似懂非懂、生搬硬套,老师上课刚讲解过的知识点,一下课就两眼摸黑,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教学手段的分层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与老师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教学手段,不定时的进行沟通与交流,缩小不同组别的差异。

3.4 教学评价分层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反馈教学问题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发扬教学优点、回避教学问题。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评价中要注重两个方面的特点。1)注重设计过程的评价。设计过程包括设计调研、设计分析、设计构思、设计表现、设计展示等内容,教师需针对特定的设计阶段,开展相应设计沟通与评价,及时纠正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设计过程评价中,需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能力、态度与情感、表现与习惯纳入到差异化的评价体系之中。2)注重个性化的设计评价。包装设计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属于个性化教学范畴。在智慧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数据可以借助数字终端或软件,实现全程跟踪与呈现,而且能将学生问题、行为、记录等个性化信息反馈给教师,使个性化的评价与培养成为可能,进而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与动力。

4 结语

不同的学生主体均存在着多种差异,正如树叶也难以找到两片一模一样的。智慧课堂所呈现的网络空间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可以充分发挥分层教学的优势,使课堂教学更加富有个性色彩。在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借助微课、慕课、网络公开课、线上线下共享课等新型教学形态,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直观全面的掌握包装设计的结构、功能、材料、色彩、历史、趋势等内容,为有针对性的解决包装设计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包装设计课程的个性化,为分层教学提供基础,通过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的分层设计,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与需求为出发点,借助智慧教学手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 任钟印.昆体良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88.

[2]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编.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1986,42.

[3] (美)汤姆林森.多元能力课堂中的差异教学[M].刘颂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2-3.

[4] 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4-30.

[5] 宋全昌,刘浩然.基于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层”理论的设计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艺术教育,2019(4):157-159.

猜你喜欢

包装设计智慧课堂分层教学
浅谈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探究数学奥秘,创生智慧课堂
浅析现代包装插画设计的商业应用
螺旋上升教学策略在包装设计项目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九嶷山瑶族文化旅游产品包装设计创意研究
立体趣味性计算机包装设计课程开发的研究与验证
如何通过分层教学打造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研究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