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摇篮地 红色七里坪
2022-03-22张剑虹
张剑虹
七里坪镇位于湖北省红安县北部,地处鄂豫两省交界处的大别山南麓,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特色小镇、红色旅游名镇、国家重点乡镇,有37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水稻苗绿满田畈、栀子花香溢枝头的日子里,笔者循着历史的足迹踏访了七里坪镇。
革命战争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七里坪人民前仆后继闹革命,不屈不挠求翻身,涌现出郑位三、秦基伟、徐深吉等众多共和国将军和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镇8万人中,有4万多人参加了红军,登记在册的烈士有7500多人。小小的七里坪可谓是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红军,处处有遗迹,山山埋忠骨。
随着参观的人流,我们来到了长胜街。长胜街曾是七里坪镇最古老、最繁华的街道(1930年曾被命名为杨殷街)。这里有黄麻起义指挥部、红四方面军指挥部、苏维埃银行、经济公社、革命法庭、中西药局、合作饭堂等革命遗址遗迹,它浓缩了七里坪镇的革命历史。
在一处充满历史沧桑感的建筑物前,我们和许多游客一起停下了脚步,这就是黄麻起义指挥部——建于元朝末年的文昌宫。五四运动后,文昌宫成了七里坪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阵地。一批痛恨腐朽黑暗旧制度、向往光明公平新社会的知识分子经常在这里聚集。他们在文昌宫创办了黄安县(今红安县)第二高等小学,传播革命理论,培养革命人才。
1923年,董必武在武汉中学成立了中共黄安工作组,正在武汉求学的七里坪籍学生郑位三、戴克敏、戴季伦、戴季英、赵赐吾等人都是其中的骨干分子。他们响应董必武的号召,从武汉回到家乡,满怀理想、满怀激情地到大山深处、到农户家中,宣传革命道理,唤醒农民群众,发展革命力量。出身地主家庭的赵赐吾还一把火烧毁了自己家中的全部田契、地契、房契,把土地和财产都分给农民,留下了毁家闹革命的佳话。
1925年秋天,以七里坪地区的共产党员为主的中共黄安特别支部和共青团黄安特别支部在文昌宫成立。鄂豫皖地区的革命烈火从七里坪燃起,燃遍了黄安、麻城,燃遍了大别山!郑位三、戴克敏、曹学楷、赵赐吾、吴焕先、戴季英、戴季伦等一大批七里坪籍的革命者怀着砸碎旧世界、建立新社会的理想成立农民协会,组建工农武装。戴克敏还明确提出了“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的口号,农民运动在七里坪地区和整个黄麻大地风起云涌,到处都是扛着梭镖、唱着歌谣,跟着共产党打土豪、分田地的农民。
正当贫苦农民扬眉吐气之时,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叛变了革命;7月15日,汪精卫又在武汉向共产党人举起了屠刀。
太阳失去光芒,山河为之变色,倒水河呜咽回旋,七里坪处处悲歌。
敌人的屠刀只能吓倒懦夫,却吓不倒英雄的七里坪人民!郑位三、戴克敏、吴焕先、陈定侯、戴季英等人秘密重建中共黄安县委,并提出“以革命继续革命,以革命发展革命”的口号,继续领导农民自卫军和革命群众坚持斗争。
1927年9月,中共黄安县委在文昌宫召开紧急会议,郑位三向与会共产党员传达了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省委指示,会议拟订了两个文件:一是传达省委关于组织武装暴动的指示;二是具体的暴动计划。革命的烈火再次燃起,失色的大地又勃发生机。
熊家咀是七里坪大山深处一个秀丽的村庄,但是,由于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无情压迫,全村的贫苦农民都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苦难生活。1927年9月,300多名不堪忍受剥削压迫的农民在共产党员程昭续、程怀天的带领下,举起长矛、大刀冲进了大地主程瑞林的深宅大院,处决了程瑞林,打开粮仓分粮食,一举拉开了“九月暴动”的序幕。紧接着,长冲、福德桥、古峰岭、阮家店、东岳庙、柳林河、七里坪工会也相继举行了暴动。很快,“九月暴动”在黄麻两县形成了燎原之势。
1927年11月3日,中共黄麻特委聚集在文昌宫,总结“九月暴动”的经验和教训,分析当前的革命形勢,讨论新的暴动计划,并改组了黄安县委。11月11日,黄麻特委再次在文昌宫召开会议,决定举行武装暴动,夺取黄安县城,并成立了黄麻暴动行动指挥部。1927年11月13日下午,黄安、麻城3万多农民自卫军和义勇队在黄麻特委的领导下,从七里坪河滩出发,浩浩荡荡向黄安县城挺进。晚上10时,起义军开始攻城,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于14日凌晨4时攻下了黄安县城,把红旗插上了古老的黄安城头。接着,黄安县农民政府成立,由曹学楷任主席;组建了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戴克敏任党代表。
黄麻起义的成功使敌人惊恐万状。1927年12月5日夜晚,国民党第十二军教导师闻清霖部从麻城宋埠出发,向黄安县城奔袭而来。鄂东军虽打退敌人多次进攻,但终因力量对比悬殊,解放21天的黄安城又落入敌手。为了保存革命的火种,吴光浩、曹学楷、戴克敏、戴季英、汪奠川等人在七里坪闵家祠堂集合了72人、42支枪,转战到黄陂木兰山,并将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
此时,整个黄麻地区又被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七里坪镇更是一片腥风血雨。
“九月暴动”领导人之一、共产党员程怀天被捕后,在敌人严刑拷打下威武不屈,斩钉截铁地怒喊道:“要杀就杀,要剐就剐,何必多费口舌。”敌人恼羞成怒,将其手脚钉在门板上,然后用刀砍断,凌迟处死。
在熊家咀村,有一棵枝繁叶茂、浓荫如盖的古槐。无论是狂风暴雨,还是雷劈火烧,它都依然那样挺拔向上,被群众称为“英雄树”。群众说,这棵“英雄树”就是程昭续烈士的英魂。在一次游击战中,程昭续不幸被俘。面对敌人的酷刑,他坚贞不屈,怒斥敌人的罪行,向现场的群众宣讲革命道理。凶残的敌人气急败坏,竟砍下他的头颅悬挂在这棵大槐树上示众七天七夜。这棵大槐树不忍看到英雄遭难,不久竟枝枯叶落。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大槐树又枯枝泛绿、树干回春。从此,年年都是满树洁白槐花香,绿叶如盖树干挺!
“大别山里出好汉,生就骨头似铁坚。今日逃出虎狼口,明日回来报仇冤!”这是七里坪一名革命干部从敌人的牢房逃出时,在墙上题写的一首诗,展示了七里坪人民要革命、要翻身的坚定信心、坚强意志。
1930年初,鄂豫皖特委研究决定,把革命的大本营建在七里坪,并将七里坪命名为“列宁市”。随后,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和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相继在七里坪镇王锡九村和戴世英村成立。
革命政权开设了列宁小学、黄杨军政学校,创办了红军总医院,办起了兵工厂、被服厂、缝衣厂、袜子厂,成立了革命法庭,建立了经济公社,设立了中西药局、合作饭堂、苏维埃银行等机构。一时间,长胜街两边革命机构林立,成了整个大别山地区最繁华也最繁忙的街道。
1930年2月17日,七里坪区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在七里坪镇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七里坪区苏维埃政府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庄严宣告黄安县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府的诞生。
由此,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各地相继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在一片欢乐的胜利气氛中,一首当时大别山人民耳熟能详的歌谣《八段锦》被改编为《八月桂花遍地开》,并在鄂豫皖地区传唱开来。随着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转战南北,《八月桂花遍地开》很快传遍全国各地,成为红色歌曲中的经典。
“早起开柴门,红日往上升,今日送郎投红军,小妹喜在心。”这首在七里坪一带传唱的《送郎当红军》,也很快就唱红了鄂豫皖、唱响了全国,经久不衰。它歌唱的是七里坪檀树岗莲花村妇女张桂英送自己新婚丈夫当红军的感人故事。张桂英听到红军招募新兵的消息后,动员丈夫报名参军,并向丈夫表示,家中养老抚幼及生产家务等一应事务都由她一人承担,鼓励丈夫安心当红军,奋勇杀敌人。张桂英的事迹传开后,苏区政府在各村都挂出巨幅标语“世人要学张桂英,她送丈夫当红军”。七里坪人民响应号召,每个村的苏维埃政府都挤满了争先恐后报名参军的青壮年。
红四方面军转移后,1932年11月3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七里坪的檀树岗重新组建红二十五军,以七里坪为中心,坚持武装斗争。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踏上长征之路。1935年9月,与陕甘红军会师。之后,红二十五军与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军团政治部秘书长程坦和宣传科科长刘华清一起,将鄂豫皖红军原有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条例与中央苏区的条例加以修订,借用鄂豫皖苏区流行的《土地革命成功了》的旋律,编成《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刊登在《红色战士报》上。这首歌曲首先在红十五军团中唱响,后传遍整个红军部队,成为革命军队中嘹亮的歌曲。
从1923年中共黄安工作组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26年的前仆后继,锤炼了七里坪人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革命品质!
26年的浴血奋战,孕育了“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图奉献,不图名,不图利”的“一要三不要,一图两不图”的革命精神。
徜徉在长胜街上,看到古色古香的墻头上古韵浓郁的“杨殷街”3个大字,瞻仰着街道两旁屋子里承载着红色历史的革命遗物,仿佛看到那些革命英雄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的革命精神正在激励我们前进!
告别七里坪,我们向位于镇北的鄂豫皖苏区中心烈士陵园进发。“多少英雄尽瘁去,山河依旧露深情。”桂花岭上的鄂豫皖苏区中心烈士陵园,有1481位烈士在此长眠,其中红军烈士1130位,他们之中的大部分都是七里坪人。陵园中一片庄严肃穆,前来祭拜的人们都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深深地弯下腰去,慢慢地移动脚步,轻轻地擦拭碑面,细细地读着碑文。《八月桂花遍地开》优美的旋律在陵园中静静地流淌,似在告诉我们,烈士们都化作了巍巍屹立的山峦,化作了万里飘香的桂花,守护着我们的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章雨舟)
3304501908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