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铭记那一代人的牺牲与奋斗精神
2022-03-22陈姝
陈姝
“我3岁时,父亲北上参加东北根据地的创建和东北人民解放战争,母亲患病,就送我和弟弟到武汉外婆家生活了3年。我6岁的那年,新中国成立后父亲赴湖南任职,路经武汉,才接我和弟弟回家团圆。父亲给我留下了最初的印象,瘦瘦的父亲过来想拉我的手,笑意盈盈,而我却只是胆怯又好奇地打量着这个陌生人……大学毕业后,随着年龄增长,阅历丰富,才理解了父亲的信念和追求,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回忆起父亲,黄楠掩不住深深的思念。
黄克诚出生于一个贫苦农家,从小就能吃苦,9岁起断断续续读了几年私塾,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他的心中扎根。1922年,他考取了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在这里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走上革命之路。
“在第三师范学校的学习生涯使父亲在寻求个人出路的同时,开始了解国家危难,也想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寻求出路。当时,中国共产党曾在第三师范学校播下革命火种,校园里到处都充满浓厚的革命救国的积极氛围。在学校,父亲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和《新青年》等大量书籍刊物后,逐渐意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让贫苦农民真正翻身做主人。”黄楠说,“父亲参加北伐战争,经历大革命失败,目睹许多同志流血牺牲,这让父亲抛弃一切,坚定地跟着中国共产党走。”
从北伐战争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中央苏区的五次反围剿到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黄克诚像许许多多共产党人一样舍生忘死。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父亲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他都用自己的言行表达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无论个人境遇如何,父亲坚持讲真话、做实事,始终有着坚定的信念与博大的胸怀。” 黄楠感慨道。
晚年的黄克诚双目失明,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为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做好党的纪检工作,建言献策,勤勉工作。
“当你死去的时候,你墓上没有大理石的丰碑,只有一捧捧的新土,看来正是绿草青翠。亲人们在心底葬下你平凡的名字。它并不标志着成功与尊贵;唯有生活的川河收容你一生的努力,向死者呈上最后的安慰。但骄傲吧,你尽可藐视那显赫一时的权贵,像千百万开拓者一样自豪无愧,你自觉选择了艰难,是为了把幸福带给人类。”这是黄楠的妹妹黄梅写给父亲的一首小诗,表达了子女对父亲的理解和敬意。
在黄楠的家中,有一张黄克诚与唐棣华的合影,照片上的他们并排坐在椅子上,尽管头发花白,但看上去仍然神情自若、精神矍铄。
“这是父亲80岁时和母亲的合影,当时,父亲已失明。”黄楠说,“父亲和母亲相知相守,相互陪伴走过了40多年的风风雨雨。”
1918年,唐棣华出生在武汉一个比较富有的家庭,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935年在青岛上大学,她目睹了日寇侵华的残暴行径。1937年夏天,唐棣华和3名同学去延安追寻革命的道路。当她们到达北平时,因“七七事变”无法前行,根据组织决定,她们只好返回山东组织抗日活动。就在这一年,唐棣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母亲被分配到苏北工作后,表现优秀,被任命为中共阜宁县委书记,也是在阜宁认识了时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的父亲。
当时盐阜地区沿海一带经常发生大潮和海啸,多年来,沿海人民饱受海啸之苦。黄克诚带领部队,克服重重困难,参加施工和保卫安全,县长宋乃德和唐棣华发动群众修筑防洪堤坝,终于建成了全长45公里的宋公堤,挡住了大海潮。
1986年12月28日父亲逝世,“为人复何求,少逢国危,坚信马列,青年从戎,毕生尽瘁,幸得见中华民族光荣屹立;即死无憾矣,仰不愧天,俯不怍人,国运日兴,人才辈出,惜不随全党同志再尽绵薄。”母亲含泪为父亲写下了这副挽联。最懂父亲的人是母亲,他们彼此心灵默契。
黄楠说,她与父亲交谈较少,但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大。他做事求实,一辈子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实事求是,从不追求个人享受。在她心中父亲是一个好人,父亲的言行举止,一点一滴,不知不觉影响着她,比如她喜欢读书,喜欢思索,爱看新闻,关心国内外时事政治等。
在黄楠的印象中,父亲即使晚年生病住院,依然穿着补了又补的衣服,医护人员看到父亲满是补丁的衣服时,都感到惊讶。
据黄楠回忆,父亲严于律己,生活一向朴素。他们小时候的衣服都是由外婆缝制,家里种点儿豆角、南瓜,秋天都离不开这两样菜。那时候弟弟、妹妹在海淀区上学住校,为了节省1毛钱车费,妹妹周末有时步行走回在动物园附近的家。小弟弟结婚时,婚礼没有设宴,就是简单吃了个便饭。“至今,缝缝补补的习惯我还一直保留着。”黄楠拍了拍身上的外套,乐呵呵地说道,她這件外套穿了多年都不舍得换,艰苦朴素的作风在他们家已习以为常。
父亲从不会占用公家的资源,他的公车绝不会家用,甚至有一次妹妹发烧,也是冒着大雨坐着挂着油布帘子的三轮车,去医院看病。
谈起父母亲的教育,黄楠坦言,父母亲非常重视学习,希望他们都要好好学习,要靠自己的努力奋斗成才,做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益之人。
“父母亲读书涉猎广泛,父亲读了很多书,《共产党宣言》他读了100多遍,那是他奋斗的理想指南。我想他遇事能分析问题,提出办法, 努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爱读书影响是很大的。”黄楠说。她母亲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退休后,依然保持读书的习惯。他们兄妹四人也爱看书,从书报了解世界,增加各方面的知识,提高工作和生活能力。
年近80岁的黄楠精气神十足,尽管退休了,但依然会去许多地方讲革命故事,传递正能量。
“如今,祖国的发展越来越好,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在当下,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回望历史,千千万万的先驱者将生命铺作了新中国的基石,那一代共产党人的努力已永远地刻在了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命运里。我们要永远铭记那一代共产党人的牺牲与奋斗精神,继续奋勇前进。”黄楠深情地说道。
(摘自《中国妇女报》)(责任编辑 史旺平)
3971501908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