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灵姝:守护蓝白之美
2022-03-22张建
张建
走进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参观者仿佛进入一个“蓝白世界”——印染着不同纹样、不同花型的蓝印花布展品呈现在眼前,精致的蓝白相间的衣服、纹样独特的包袱布、蓝布红边的圆枕、宽大的蓝白被面……
大学毕业后,吴灵姝接过父亲吴元新的接力棒,一头扎进染坊,当起“染布匠”,刻版、织布、印染,坚守在纯粹的“蓝白世界”里。
吴灵姝大学期间学的是产品设计,打算毕业后留在北京发展。这个决定让父亲发慌:找不到人接手,这项技艺眼看要断代了。父亲便带着她拜访了老一辈艺术家张仃先生(曾参与设计国徽)、作家冯骥才先生、画家韩美林先生(曾设计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前辈们都跟她说,应该回到家乡,把父亲的事业接过来,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前辈们的话,让吴灵姝留在大城市的想法开始松动。有一年放假回家,她跟父亲到了染坊,场景令人唏嘘。染坊里的染色师傅50多岁了,挂浆的师傅年纪也很大,父亲的腰也不好,但是每天还为了蓝印花布操劳。
看到这个场景,想想前辈们的建议,吴灵姝觉得,于公于私,她都有责任去传承蓝印花布的印染技艺。
研究和创新
回家后,吴灵姝遵照父亲的安排,每天都待在染坊里。她虽然熟悉蓝印花布的工艺,但是缺乏长时间的磨炼,而传统技艺并非想象中那般简单,要把自己“浸泡”其中,才能得其精髓。
制作蓝印花布的工具,有刻刀、花版、筛子、刮刀、刮浆桌、晒布架、染缸等。制作工序繁多:挑选坯布,布料脱浆,调制染液,裱纸,画样、刻版,上桐油,刮浆,染色,晾晒、固色,刮灰、清洗。
她觉得染坊里真的很枯燥。每天刻版、刮浆、染色,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跟她毕业前对未来生活的想象完全不一样。这项技艺纯粹靠手工,一开始刻版,她的手都能刻肿;夏天挂浆的时候,经常满身是汗。但父亲说:“这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得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去学,打好基础,才能去谈创新。”
一边是老传统,一边是新观念,父女倆的设计理念难免会有分歧。父亲认为蓝印花布就应该是深沉的蓝色,布面上是白色的图案和花纹、花型。吴灵姝建议可以用不同深浅的蓝色,父亲并不认可:“你现在想做的尝试,我20多年前就做过了。”吴灵姝跟他说:“现在人们的审美都在发生变化,时代也在改变,可以先做出来试试,如果有人认可,有市场,就说明我是成功的。”
蓝印花布要想重新走进大众,的确需要让古老的技艺融入现代生活,有市场需求,生产才能持续。所以,吴灵姝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在材料、面料、工艺方面进行探索,设计制作包袋、围巾、抱枕、服装等产品,同时对蓝印花布创新升级,让其作为艺术品走进家装设计、公共空间设计中。
吴灵姝和父亲都注重对蓝印花布的收集和研究。她和父亲经常到全国各地收集蓝印花布实物遗存,但在不少地方风俗中,老人过世,生前用过的东西都会被烧化掉,其中就包括蓝印花布,老的蓝印花布都很少见了。博物馆已经收集了46000多件古旧的蓝印花布,有清朝中期的、清朝后期的、民国初年的,她和父亲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承担国家重点课题,出版《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藏品卷、纹样卷等10多部研究专著。
不同的印染技艺,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吴灵姝尝遍了制作夹缬的艰辛。夹缬是一种防染印花工艺,用雕镂吻合的两块图案花版夹紧织物,浸入染缸染色。夹版必须具备防染和染色双重功能,阳纹防染,阴纹染色。
吴灵姝想用大的夹版,可以直接夹出方巾或者装饰布,有很大的应用空间。但夹版变大,印染的难度也直线上升。她不断尝试,选择不同的木板、面料,经常出现印染失败的状况。她想恢复唐代彩色丝织物夹缬的效果,制作,失败;再制作,再失败。转眼间,10年过去了,她终于做出了精美的产品。
与时间赛跑
吴元新创办博物馆时,蓝印花布和生产技艺已经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有人说,当地有工艺美术馆,馆里有蓝印花布、刺绣这些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单独再办一个蓝印花布博物馆,一定办不下去。当时吴元新很受打击。
吴灵姝有一个比喻,自己就像风筝,还没飞起来,就被父亲拽回家了。
父亲把技艺传给她,现在,她正想办法解决父亲当年遇到的难题。
这不是一种能很快产生经济效益的工作,以前,染坊里的学徒起码要学个三五年。她身边有两三个小徒弟,先培养,以后看他们的打算,因为不能强迫他们做这个。
为了传播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和文化,吴灵姝使出浑身解数,办展览、举行研讨会、开办培训班、在平台做直播。她还到各个院校举办讲座,在中学建立蓝印花布工作室,把蓝印花布文化带到学生身边。人们到博物馆参观时,博物馆会推出蓝印花布设计、生产体验活动。
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支持下,她在南通大学开设蓝印花布传承人研修班,培养更多的传承人。来自贵州、云南、甘肃等地的传承人齐聚一堂,在学习和交流中取长补短,为各自的蓝印花布技艺推陈出新。
吴灵姝还开辟了一个传承基地,种棉花、种蓝草,纺纱织布、制作染料,她想把这种乡土技艺从无到有的过程完整地呈现出来。年轻人或者小朋友过来参观会很好奇,布是怎么来的?花纹是怎么印上去的?
她特别看重这份好奇:“我小时候,博物馆有扎染体验活动,当时来体验的小朋友跟我差不多大,现在他们也都有孩子了。他们把孩子带到馆里来,还记得自己当年到过博物馆,做了一块蓝色的手帕,印象特别深。”
她寄望于在小朋友心里种下种子,这些孩子接触到这些关于蓝印花布的知识,或许会在心里对这项技艺产生感情。吴灵姝想,20年之后,应该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从事这项技艺。
辛苦耕耘多年,吴灵姝的付出获得社会各界认可,先后获得山花奖、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奖项和称号。
这些荣誉给予她很大的信心:“生活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饱含人文气息的传统手工技艺受到来自科技、经济、市场等方面的推动和冲击。作为蓝印花布技艺的传承人,我们要不断磨炼技艺,之后再创新,让蓝印花布得到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承。”
吴灵姝以及像吴灵姝一样的传承人息心驻守,让人们得以窥见祖辈精湛的技艺。
(摘自《风流一代·青春》)(责任编辑 史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