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日影风格”的后现代主义叙事三题

2022-03-21连正

电影评介 2022年17期
关键词:跨文化日本

连正

日本治愈系电影常常通过聚焦细腻叙事,为观众带来“情由心生”的叙事体验。电影《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用温情的色彩、唯美的视觉画面,将“日影风格”与叙事相结合,抒写了艺术化的影像空间。

一、“日影风格”:文化症候与治愈表达

日本电影具有独特的民族美学特征,在其百年的电影创作历程中,日本导演通过将现实诉求融入美学表达,彰显恬淡的叙事韵味,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日影风格”。20世纪50年代日本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人物增村保造曾对日本电影的艺术特征进行了阐释,提出日本电影是“对伤感的爱或者母性的爱,进行诗意性描写,并将这些与山川风光等大自然抒情性要素融为一体,据此磨砺出他们的细腻感性。”①这种特征与日本近现代文学中以排除作家的政治性、社会性为前提的自然主义、写实主义风格具有异曲同工之处。日本电影具有鲜明的矛盾属性,正是其民族艺术传统与西方电影美学的冲撞、融合,形成了含蓄与张扬并举、柔和与残酷共存的矛盾式美学风格。[1]以导演北野武为例,其在影片创作中往往采用非常规的“游戏式拼贴”叙事手法,电影整体呈现出深深的孤独感与人性关怀,具有鲜明的后现代式的“拼贴”特征,超越了传统电影的构图美感。在他的電影《坏孩子的天空》《菊次郎的夏天》等作品中,主人公通常是被社会遗忘的边缘人。北野武以收敛的抒情方式来刻意淡化人物情感,其作品中的人物身上弥漫着浓厚的孤独感,并用主人公与他者的人文互动来呈现人性的关怀。

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在《东方的美学》一书中,提出了以日本审美文化为核心的日本美学,认为日本美学的核心是意象为主体的艺术展现,是用文字、节奏韵律来展现意象的深刻表达。②是枝裕和是日本电影史上的殿堂级人物,作为人文主义传统的承继者,他的电影通常以写实风格为叙事基调,用人文情怀来还原现实生活,彰显诗性意蕴,并在“去戏剧化”的叙事策略中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来讲述具有东方哲理的人文故事。是枝裕和以自然主义和写实主义为支撑,采用“生活流电影”的诗性语言与创作风格,在虚实相生的叙事理念指引下积极探索东方美学的叙事边界。

日本比较文学、电影史学研究者四方田犬彦在《日本电影100年》一书中,提到日本电影创作立场之一是任由文化杂糅的事实存在,“拼接式”地建构无国界影像世界的立场。③日本动画电影大师宫崎骏以“物哀”风格为基础,用灵动的视听风格塑造出充满东方文化气息的影像。宫崎骏的作品关注心灵自由,诠释了美好的人性,表达了崇尚和平、热爱自然的理念。例如,在《魔女宅急便》《千与千寻》《天空之城》等作品中,宫崎骏以生态、成长为叙事主旨,凸显对人类命运与生存发展的关怀,在探讨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话题的同时,彰显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顿悟,体现出人性的美好。

德国电影理论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在《电影,人民深层倾向的反映》一书中提出:“电影提供了过去某个时期社会内部运作的精确反映。”①“治愈文化”是当代青年群体生活、生存过程中应对危机的精神产物,通过用温情的精神慰藉来消解焦虑情绪,彰显了独特的精神疗愈和灵魂治愈功能。[2]日本“治愈系”电影采用弱化的叙事方式来讲述叙事冲突,将好莱坞经典叙事与日本电影叙事传统相融合,用回归自然、回应文化的本真表达了“归乡”过程中人物行为及心理的成长转变,缓解了观者的焦虑情绪。

二、“治愈性”叙事基调:“日影风格”的拼贴

拼贴源于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即将纸张、布条等材料粘贴在二维平面上,从而创作出“拼贴式”的艺术作品。拼贴的技巧、手法极为多元,其能够改变作品的肌理、质感,影响艺术创作的效果。与传统叙事范式不同,电影《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采用多元化的影像构成元素,以“第一人称”的表达视角重构逻辑线索及因果关系,聚焦时代场景,以个人经历为叙事主体,借助拼贴叙事的独特形式构成了“杂糅式”的拼贴影像形态,拓展了文化叙事空间。

(一)“漂泊”主题的呈现

德裔美籍作家、电影理论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提出空间对治愈创伤有重要意义:“空间的生产”不仅是文化内涵的生动积聚,也是实现疗愈功能的前提。②电影《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的主要故事场景在日本,为消解文化差异,导演运用“拼贴”思维,将素材进行解构、重构,从脚本创作、叙事素材、文化理念到审美表达,均体现出跨文化特色,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由李亘执导,齐溪、谢承泽等人领衔主演的剧情电影《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讲述了交换生李小李在日本东京渊野边留学一年,描绘了主人公身处异乡打工求学的艰难生活以及邂逅的温馨故事。影片对人物的特殊生活状态和风貌进行艺术化描摹,在重现“漂泊”主题的同时,观察生活的本真,探寻人生的现实意义,思考了理智情感,形成了具有故事张力的叙事反差,使观众获得良好的共情体验。

(二)平凡人物的群像塑造

美国传媒研究学者亨利·詹金斯认为:“优秀的人物设计能够支撑起多重叙事,从而创作出不同媒介文本。”③在电影叙事过程中,创作者通过塑造具有辨识度的人物角色,在形塑人物形象的基础上传递人物意愿、心灵诉求。[3]电影《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叙事结构自由、松散,呈现了留学生身处异乡时的生存状态,描摹出跨文化语境下人物的生活情境。影片人物除了主人公“李小李”,还包括其他9个人物,他们中有旅日华人、中日混血儿和日本人,散点分布在影片中,拼贴形成基于跨文化语境的生活群像。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评论家伊哈布·哈桑认为拼贴是种类的混杂,是将各种画面拼贴在一起,从而达到相应的叙事寓意。①该片以李小李交换留学一年的故事为核心框架,讲述邱邱与李小李的亲密友情、管唯与李小李之间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等情绪,详细展现了主人公的“异域生活”状态,并据此架构了其所经历的情感故事。

(三)“真实”话语的叙事聚焦

法国文学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将叙事聚焦归纳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种,其中外聚焦多指旁观视点,观众只能依据对话内容和具体行为来判断和评价相关人物的思想情感。②“日影风格”通常采用鲜明的外聚焦叙事方式,用旁观、凝视的镜头,弱化叙事的故事性,保持叙事距离,淡化“戏剧性高潮”,在不刻意彰显人物命运戏剧冲突的同时,使观众从场景对话中了解叙事主题,感受相关人物的思想情绪。[4]电影《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充分借鉴、融合地域界限和文化差异。影片以导演个人留学经历、情感体验为创作蓝本,用无数个平凡的瞬间将温暖情感熔铸在一个个充满生活质感的人物身上。片中,阿姨在讲述“杏仁豆腐”的做法时,谈到“糖不能放多也不能放少,就跟我们的生活一样”——特殊的隐喻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就如同淡淡的生活滋味。

三、跨文化语境下“日影风格”的创新表达

美国心理学家米拉妮·C·格林最早提出了“叙事传输理论”的概念,认为叙事传输是将认知、情感和想象传输进叙事世界。观众受沉浸式体验影响,在改变个人认知与态度过程中,会产生独特的临场感、强烈的情感体验。③电影《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采用拼贴的叙事视角将“异乡”与“归乡”的生活状态进行解构与链接,将温情治愈放在更为广泛的社会语境中进行解读,为观众带来文化异域下的孤独情绪。

(一)互动表达:共情共鸣的强化

中国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王朝闻在《细节、具体描写》一文中提出:“细节、具体描写,是形成富于特征性的形象的重要条件。”④“日影风格”作品擅用动人细节来唤醒观众内心深处的美好情感,通过对日常生活进行详细描述,彰显独特的美学风格。[5]电影《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将平实的镜头语言与背景音乐相融合,推动叙事主旨进入深远的意境。片中,在中华料理店南国亭,人们新年聚餐时必点曲目《无言的结局》,其中歌词“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既回应了片名,又隐喻了人生无限反复的聚散离合。片中人物南国亭代理店长管唯初到日本时,四处碰壁,饱尝辛酸,故而当她遇见同样“漂泊”的主人公李小李时,便决定收留他在店里打工,而在其住院期间,李小李也用心照顾她,影片描绘两人彼此照料的亲情状态,真情的独特治愈作用使观众产生了温馨共鸣。

(二)跨文化的视觉呈现

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在分析和研究美国西部片时提出:“这种类型片过去已臻至完美,或者说已经达到了经典性,这意味着它必须奋力创新以保证自己的生存。”⑤为使电影作品适应不同文化语境,创作者需要在借鉴学习、适当保留其他电影艺术创作技巧的同时,通过融入新的审美意境,突破原有创作风格,向跨文化领域积极拓展。[6]电影《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让观众对不同类型文化产生情景代入感。影片为了还原关于“异乡”的体验,以场景复原的方式再现了日本街道、东京塔、中华料理店等日式美学符号,实现了跨文化场景的视觉化呈现。

(三)心灵治愈:叙事感受的升华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以“发生认识论”为基础,提出认识活动不是简单的主体对客体刺激的消极接受与被动反应,而是建立在主体已有认识结构的基础上,与客体相互刺激的“交互式”结果。①电影《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采用内外交互联动的叙事方式,增强观众的叙事代入感。片中,主人公“李小李”以交换生的身份来到日本渊野边学习一年,由于父亲患病致家庭拮据,使其不得不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来赚取生活费;但由于他不善言辞、性格内向很难找到兼职工作。邱邱与李小李是一种青春期悸动的关系,邱邱帮他找工作、陪他过生日,但两人的关系始终没有超越友情。同在中华料理店打工的服务生赵青木起初对李小李并不友好,但最终亦被李小李的真诚打动……由此,观众跟随着主人公完成了心灵治愈,实現了叙事感受的升华。

(四)“小情节”的情感表达

美国剧作家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一书中,将经典叙事称之为“大情节”叙事,将“作者从经典设计的成分起步,然后对它们进行削减——对大情节的突出特性进行提炼、浓缩、削减或删减”称为“小情节”叙事②,与经典叙事相比,小情节叙事更关注人物内心的心理冲突。[7]电影《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充分借鉴了日本电影的创作技巧与叙事方法,尤其汲取了是枝裕和“哀而不伤”的叙事风格,没有放大人物故事与个人情绪,而是采用陌生人来组合人物群像,在还原观众认知的基础上,用“轻描淡写”的叙事方式超越了传统“大情节”的叙事基调,达成了“直面离别、留存温暖”的情感表达。

结语

电影《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在叙事技巧方面借鉴了语言学中的“意合结构”,采用散文化的叙事方式,以拼贴、重构等手法,形成了“日影风格”,实现了跨文化语境下的审美转换。从融合“异域文化的个人生命体验”的叙事风格来看,国产当代电影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具有共通之处。同经典文学作品一样,中国电影工作者应以开放的心态融入域外文化与艺术特色,形成国产电影独特的创作技巧和叙事风格,为中国电影走出去和讲好中国故事搭建起艺术桥梁。

①参见:[日]佐藤忠男.日本电影史[M].应雄,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52.

②参见:[日]今道友信.东方的美学[M].蒋寅,李心峰,刘海东,梁吉贵,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2.

③参见:[日]四方田犬彦.日本电影100年[M].王众一,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27.

①参见:陈旭光.《流浪地球》映射出的重要文化意义[EB/OL].1905电影网.(2019-07-0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7929902866388100&wfr=spider&for=pc.

②参见:[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40.

③参见:[美]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M].杜永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56.

①参见:[美]伊哈布·哈桑.后现代转向[M].刘象愚,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81.

②参见:[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01.

③参见:李启毅.叙事传输理论与说服机制研究——以叙事型广告为例[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5.

④参见:王朝闻.了然于心:王朝闻文艺论文集[M].北京:中国文联联合出版公司,1984:234.

⑤参见:[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 崔君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79.

①参见:[瑞士]让·皮亚杰.人文科学认识论[M].郑文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33.

②参见:[美]罗伯特·麦基.故事[M].周铁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325.

参考文献:

[1]曹岩.“家”与“家园”:日本电影触摸现实的一种路径与策略[ J ].电影评介,2020(01):121-124.

[2]刘迎新,曲涌旭.日本民族性对日本电影的影响[ J ].文艺争鸣,2020(02):190-193.

[3]陈之凡.跨文化影像研究:建构当代中国视觉形象及启示[ J ].学习与实践,2021(06):134-140.

[4]万红芳,于琦.BBC的“杜甫”形塑:纪录片跨文化叙事话语建构与意涵反思[ J ].电影评介,2021(18):79-81.

[5]王继强.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华语功夫片的四重编码系统——以电影《叶问》系列为例[ J ].新闻爱好者,2021(10):57-60.

[6]郑雨晴,杨尚鸿,陈旭光,李典峰.跨文化情境中的参与式纪录片创作探析——以《从〈中国〉到中国》为例[ J ].文艺论坛,2022(02):124-128.

[7]周翔,付迎红.中国影像故事的“叙事—共情—跨文化”互动机制模型——基于对“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分析[ 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06):108-114.

【作者简介】  连 正,男,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日比较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跨文化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黄金时代》日本版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美哭了的日本点心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日本访学随笔